脊髓損傷後積食、腹脹便祕、消化不良、尿路感染怎麼辦?

每年有超過13萬患者發生脊柱脊髓損傷,給社會和家庭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精神打擊。脊髓損傷不僅僅影響患者的肢體活動,同時也影響患者的內臟功能,在治療脊髓損傷的同時一定要兼顧患者各個臟器功能的調節和治療。

問:脊髓損傷會對臟器功能有哪些危害?

答:

a. 脊髓損傷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脊髓損傷患者除暴力引起的原發損傷外,還會在其病理生理過程中發生微循環障礙、組織水腫等繼發損傷。脊髓損傷所引起的脊髓微循環障礙主要包括:微血管損傷、微血栓形成 、微血管痙攣、血脊髓屏障破壞及血管內膜損傷等改變。

b. 脊髓損傷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研究表明,脊髓損傷患者中約1/3會出現便秘、腹脹,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胃腸道功能障礙症狀。胸6水平急性完全性脊髓損傷後可出現腹脹進行性加重,排便困難。腸黏膜結構損害導致通透性增加以及腸道內大便的儲留,細菌過度生長為急性脊髓損傷後內毒素血癥和腸道細菌移位的病理機制。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經包括內臟大小神經及腹下神經,肝、脾、腎、胰等實質器官及腹腔結腸左曲以上的消化道器官受到脊髓T5 —T12神經纖維的椎前神經節後纖維支配,而結腸左曲以下的消化道和盆腔內臟則受到脊髓下部胸和腰神經纖維的節後纖維支配。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經主要為迷走神經及盆神經,迷走神經起自迷走神經背核,盆神經起自S2 ~S4 節段的側角。胃、小腸、盲腸、闌尾、升結腸、橫結腸受迷走神經節前纖維支配,橫結腸右側1/3以下部分受盆神經支配。交感神經使胃腸運動減慢、張力減低、括約肌收縮,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相反。腸道感受器主要通過兩條路徑上傳至中樞:經交感神經傳至脊神經後根後傳入脊髓;通過迷走神經傳至中樞神經系統(主要是孤束核)。

脊髓損傷的水平和程度是影響胃腸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T12 以上平面損傷,脊髓中樞介導的腸蠕動存在,腸壁的大便刺激仍能傳至損傷平面以下的腸道脊髓中樞(S2 ~S4),但由於肛門外括約肌痙攣而導致糞便滯留,稱為反射型腸道;L1 以下平面損傷時,脊髓中樞介導的腸蠕動喪失,即使腸道內充滿大便,腸壁受到刺激,也不能觸發排便活動,稱為失反射型腸道。

c. 脊髓損傷對泌尿系統的影響

高偉興等報道唐山地震時脊髓損傷患者尿路感染率為82.0%。國內外多位學者的報道脊髓損傷最常見併發症為尿路感染。國內有一份大樣本調查發現,967例脊髓損傷患者有293例發生醫院感染,感染率30.30%,感染部位以泌尿道居首,佔73.38%、呼吸道感染12.63%、胃腸道感染9.56%,其它感染佔4.44%,而同期非脊髓損傷病人醫院感染率為4.86%,脊髓損傷患者的感染率明顯高於全院平均感染率。泌尿道病原菌主要是C-桿菌,埃希大腸桿菌佔53.85%,綠膿佔11.54%。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為銅綠假單胞菌其次為葡萄球菌。

d. 脊髓損傷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焦新旭等報道脊髓損傷患者中頸脊髓損傷佔61.8%。頸1~4節段受損者膈神經,橫膈及肋間肌的活動均喪失,無法深呼吸及咳嗽。頸5以下節段損傷的患者,膈神經元多無損傷,不會發生呼吸動力不足,但有多種原因可致繼發性神經元損害,間接導致呼吸動力不足。頸髓損傷的患者肋間肌及腹肌無力,氣管平滑肌活動差,咳嗽反射消失,不能及時排出氣管分泌物,影響呼吸功能。有學者統計,呼吸道感染的脊髓患者中,頸段損傷佔54%,胸段佔29.73%,腰段佔16.22%。脊髓損傷後,不同時間觀察到遠隔臟器的損傷表現為點片狀出血,主要在肺臟(100%)、膀胱出血(20%)、胃腸出血(5%),其中肺出血最多見和最突山,以傷後48h~72h最嚴重。肺出血有散在點狀、點片狀、大片狀、單叫多葉不同,咀雙肺下葉多見。病理檢查證實為肺出血、肺水腫。脊髓損傷後肺的排痰能力下降直接導致肺部反覆感染極難治癒,即使使用更好的抗生素也僅僅是控制一時,卻難以從根本上治癒肺炎。一旦肺炎反覆,將極可能產生耐藥菌,此時只有更換更高檔的抗生素才有可能控制肺部感染。

e. 脊髓損傷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胸6或以上水平脊髓損傷可引起自主神經反射異常,以自主神經反射亢進或自主神經反射不良為主要表現,主要特徵是

血壓陣發性驟然升高

問:中醫對脊髓損傷腸道功能障礙有什麼理論基礎?

答:

病因歸為督脈損傷,經氣不利,氣滯血瘀,脈絡瘀阻,致大腸氣血阻滯,傳導失司,糟粕排洩異常。此外,肝氣鬱結,氣機不利,壅滯腸道,而形成便秘。其病位在督脈,與肝、腎、大腸功能失調密切相關。病理因素則與氣、血、溼、熱、虛相關。脊髓損傷腸道功能障礙證候以本虛標實為特徵,主要中醫證型是腸道實熱證、腸道氣滯證、脾虛氣弱證、脾腎陽虛證、津枯血少證。在辨證選方過程中,腸道實熱者多選麻仁潤腸丸加減以扶正、清熱、去積;腸道氣滯者可用四磨湯加減以順氣導滯、瀉下通便;脾虛氣弱證以補中健脾、益氣通便為主,多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脾腎陽虛證以溫陽助腎為主,可用濟川煎加減;津枯血少證則選用潤腸丸以養血潤燥為主。

大劑量使用栓劑,容易發生劑量依賴,可導致進行性無反應,同時可誘發腹部絞痛、腹瀉及電解質紊亂等。現代中藥藥理研究進一步證明了中藥標本兼顧的優勢,大黃可促進腸蠕動,升高腸內滲透壓,以達到中醫理論“洩下攻積、清熱解毒”的作用,大黃早期尚可以抑制興奮性突觸後電位的傳導,阻斷興奮性氨基酸釋放,並有效地抑制中樞及脊髓的過度興奮性缺氧,以改善脊髓繼發性缺血狀態。丹參有抑制神經元凋亡、抑制興奮性氨基酸毒性、調節細胞內水、鈣離子的濃度、減輕炎性反應、誘導幹細胞分化的作用,發揮“活血化瘀”“去瘀生新”的作用,同時能增加脊髓損傷區的血流量,對脊髓損傷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針灸方面

從國內研究得出目前臨床取穴多為夾脊穴53.33%,脊髓損傷節段督脈穴、關元、天樞26.67%,大腸俞、上巨虛13.33%;所選腧穴中以華佗夾脊、督脈、臟腑募穴以及一些特效穴為主。夾脊穴、督脈穴總調臟腑經氣,關元通調氣血,上巨虛行滯通腑,大腸俞為背俞穴,天樞乃大腸募穴,俞募相配疏通大腸腑氣,腑氣通則大腸傳導功能得復。現代研究表明針刺能明顯促進神經元的再生及修復速度,促進建立脊髓中樞新的傳導通路,對本類患者的腸道管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脊髓損傷後積食、腹脹便秘、消化不良、尿路感染怎麼辦?

1.治療小兒胃腸疾病的肚臍貼,治癒率超過87%。可提高患兒免疫力

丁香5-9g,肉桂6-7g,五倍子2-4g,白胡椒3-5g,石榴皮4-6g,橘皮5-7g,生薑5-7g,銀杏果8-10g,黃瓜4-6g,高粱穗6-8g,維生素5-7g,半夏2-3g,玄明粉2-3g,小茴香1-3g,胡椒2-4g。磨粉。芡實6-8g,白朮6-8g,炒至七成熟磨粉,一起混合。

黃酒30-40g,米醋20-40g。蜂蜜3-5g,混合攪拌30-40分鐘,溫度30-40度。

將藥粉導入上面漿液中混合攪拌30分鐘以上,溫度40-50度,隨後加入至50-60度攪拌濃縮。濃縮好之後塗抹於穴位貼上備用。

黃酒酒精濃度在8-16%,米醋濃度在6-9%.

此貼劑每日肚臍一貼,長期使用,治癒小兒胃腸疾病達87%以上。

2.治療小兒腹瀉,提升免疫力的中藥貼劑

馬齒筧11-17g,芡實5-8g,廣木香4-7g,桔梗3-7g,柴胡3-6g,木通4-9g,車前子5-11g,五指毛桃3-8g。磨粉,用醋調成膏狀塗抹於穴位貼上備用。

脊髓損傷後積食、腹脹便秘、消化不良、尿路感染怎麼辦?

3.小兒運脾敷貼散。具有運脾理氣、開食消滯、止瀉止吐作用。總有效率在90%以上

蒼朮0.5-1.5g,肉桂0.2-1g,木香0.3-1.2g,胡黃連0.2-1g,吳茱萸0.6-1.8g,乾薑粉1-2.5g。磨粉,用醋調成膏狀塗抹於穴位貼上備用。取穴:中脘、神闕、雙側天樞,雙側脾俞。1-2歲每次貼敷時間1-3h。3-5歲貼敷逐漸3-4h。每週2-3次,4周為一療程。慢性疾病可持續治療2-3療程。

4.小兒腹瀉貼。健脾和胃,利水滲溼,和中止瀉

丁香10-20g,元胡3-5g,肉蓯蓉5-10g,葶藶子3-5g,黃蓮0.2-0.5g。磨粉,用醋調成膏狀塗抹於穴位貼上備用。

5.治療小兒腸絞痛的中藥貼。總有效率97.5%.

將花椒葉低溫烘乾研磨備用。

生薑洗淨切片,加入艾葉、艾絨益氣研磨10-15分鐘,加入葡萄糖繼續研磨5-8分鐘得中藥膏。

在底層襯布上塗抹2-5mm中藥膏,再向中藥膏上均勻塗撒花椒葉粉,附上2-4層紗布得膏藥貼。

膏劑中按重量比例,生薑、艾葉、艾絨、葡萄糖比重為10:2-4:3-6:1-2.每個貼劑上塗撒1g花椒粉。

6.治療小兒便秘外用貼劑。有效率達95%以上。

柏子仁10-20g,火麻仁5-10g,麥冬5-10g,炒白芍5-10g,羅漢果5-10g,大黃2-5g。混合磨粉。導入燒瓶中,加入6-7倍體積的80-95%乙醇分三次迴流提取,第一次3-4小時,第二次、第三次各1-2小時提取,過濾,得藥液。三次藥液在常溫下冷卻4-6小時,濃縮得浸膏。

將澱粉10-20g融入2-3倍體積的去離子水,整齊加熱處理得澱粉糊,將上述浸膏加入澱粉糊,水浴加熱攪拌冷卻塗於紗布上。

脊髓損傷後積食、腹脹便秘、消化不良、尿路感染怎麼辦?

7.治療嬰幼兒急慢性腹瀉、腹痛腹脹。老年五更瀉、婦女通經等。見效快,有效率達96%,治癒率達92%.

藥物比重:木鱉子30-35%,母丁香30-35%,肉豆蔻15-20%,黑胡椒15-20%. 磨粉塗於藥貼上,貼肚臍,3天換一次。

8.治療小兒積食貼劑,可補益脾胃,消食化滯,益氣生津。治癒率62%,有效率90%.

人參3-6g,山藥5-10g,白朮5-10g,扁豆5-10g,薏苡仁5-10g,焦山楂5-10g,炒神曲3-5g,炒雞內金3-5g,炒麥芽5-10g,炒萊菔子3-6g,柯子3-6g,乾薑3-5g,杏仁3-6g,炙甘草3-6g,陳皮3-6g,石斛5-10g,玉竹5-10g。磨粉。

使用時先用酒精擦洗肚臍,然後將藥粉塗於肚臍,用紗布膠布覆蓋,每日一換,7天為一療程,連續使用2-3療程。

9.治療小兒疳積。疏肝理氣、健脾暖胃、消積去瘀、調節內分泌、促進陰陽平衡。治癒率95%,有效率100%。

疳積是形容兒童發育不良,身體瘦弱,骨瘦如柴的表現。

丁香10g,胡椒10g,杏仁100g,山梔100g。曬乾磨粉混合分成10份,用時取出一份,用白蔥頭7個搗碎,加白酒少許,雞蛋清一個,蕎麥粉2勺調成糊狀製成藥膏,晚上睡前貼於雙側湧泉穴及四周然後包裹,第二天早晨去除,大多數一次即可見效。第二天可見便溏、尿白、腹瀉後症狀好轉。過一週即可痊癒。


脊髓損傷後積食、腹脹便秘、消化不良、尿路感染怎麼辦?

山梔仁6-10g,杏仁6-10g,皮硝6-10g,桃仁6-10g,陳皮8-12g,生薑3-6g。磨粉,用生薑汁、酒、麵粉調成糊狀,製成6*6cm膏藥貼。睡前貼於肚臍,早晨去除,每日一貼,連用1-3日。

11.治療小兒驚風的外敷膏貼。用於調陰陽,定驚風,熄風化痰,鎮驚,對小兒高熱神昏,四肢抽搐,驚厥,牙關緊閉有明顯療效。

黃連3-9g,吳茱萸5-10g,附子2-5g,白芥子2-5g,桃仁3-8g,梔子3-8g,磨粉後,加入雞蛋清1-2個,活蚯蚓1-2條,米醋5-10g。調成糊狀,敷於雙側足心紗布包好,每日1-2次,連用3-5天。

12.治療小兒腸痙攣。總有效率99%.

通草8-10g,太子參10-15g,甘草15-20g,白頭翁8-10g,車前子10-15g,澤瀉8-10g,雲木香10-15g,白扁豆10-15g,龍骨15-20g,寒水石6-8g,佛手10-15g,建曲6-8g,吳茱萸6-8g,補骨脂15-20g,肉豆蔻15-20g,防已15-20g,葎草10-15g,萹蓄15-20g,瞿麥8-10g,黃藥子10-15g。磨粉,用醋調成糊狀製成7*7cm的藥膏貼於肚臍。每日一換,3天為一療程。

13.治療小兒腹瀉貼。總有效率達99%.

車前子8g,木通4g,丁香13g,萹蓄4g,瞿麥4g,通草13g,白朮13g,白頭翁8g,雞內金13g,薏苡仁4g,桔梗14g,葛根8g,黨參13g,茯苓12g,五倍子8g。磨粉用醋調成糊狀做成3cm的藥膏貼於肚臍。

14.小兒消積脾胃中藥貼。

陳皮120-150g,枳殼60-90g,白首烏100-150g,太子參100-150g,炒白朮120-150g,厚朴150-180g,木香120-150g,藿香120-180g,山楂120-180g,豆蔻120-150g,肉桂60-90g。磨粉。麻油250ml。用重量約10-15%的肉桂油調成糊狀,貼在肚臍,紗布固定。保留6-8小時。

15.小兒腹脹便秘貼

梔子30-90g,大黃30-90g。磨粉用溫水調成糊狀。塗於肚臍保持24小時。

16.成人慢性便秘

生大黃5-30g,當歸10-30g,黃芪20-60g,肉蓯蓉10-30g,枳實10-30g,大黃10-30g,白朮10-30g,冰片2-15g。磨粉,用醋調成糊狀敷於肚臍及腹部,保持24小時。

如果出現以上情況就提示小孩有消化功能不良,該治療了。

17.治療小兒厭食症。健脾和胃。有效率100%.

炒白朮3g,砂仁2g,白豆蔻2g,焦山楂1g,炒麥芽1g,生雞內金1g。磨粉,用生薑汁調成糊狀如在藥貼上。貼在雙側脾俞,雙側胃俞,神闕穴。保留6-12小時。7天為一療程。

18. 治療小兒便秘。總有效率100%.

肉蓯蓉5g,桑葉3g,郁李仁8g,萊菔子5g,烏藥4g,當歸8g,槐角3g,葫蘆巴8g,瓜蔞6g,厚朴3g,橘紅5g,桑葚子8g。磨粉,用酒精調成糊狀塗於藥貼上,貼在肚臍,每日更換一次。

五倍子5g,丁香3g,吳茱萸3g。磨粉用麻油調成糊狀塗於藥貼上,貼在肚臍,每日更換一次。

20.治療小兒厭食症。總有效率96%.

還陽草根7g,老虎姜6g,狹穗鷺蘭7g,紅花錦雞兒5g,黑皮根6g,蝴蝶樹6g,野梧桐4g,虎耳還魂草3g,禾葉墨斛4g,金雀花2g。磨粉,用醋調成糊狀塗於藥貼上,貼在肚臍,5次為一療程,每日更換一次。至少4療程。

21. 治療小兒厭食症,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總有效率95%.

炒白朮50g,炒蒼朮50g,陳皮50g,砂仁50g,焦山楂50g,雞內金50g,芡實50g,桑葚50g,薄荷30g,冰片5g磨粉,用醋調成糊狀。每次取5g塗於肚臍,紗布敷蓋固定。熱水袋在後腰部熱敷半小時。每次一次,連用5天休息五天為一療程。3療程大部分痊癒。

問:脊髓損傷後如何進行有效的胃腸道管理?

答:胃腸管理的方法需要考慮到患者能否長期檢查,目前常用的方法如下:(1)飲食管理,通過每日攝入足夠的水份和膳食纖維從而保證糞便的質軟和連貫性。(2)大便軟化劑,這類藥物能夠增加糞便的體積和水份,但是對腸道的蠕動沒有影響。(3)按摩和Valsalva 動作,許多醫生建議患者在排便之前先按摩腹部,能更好地協助排便。Valsalva 動作是正常排便的一部分,但是過度會影響膀胱和腸道功能,因此,有人認為應該避免此動作,可通過誘導腹肌痙攣來達到增加腹內壓的目的。 (4)刺激性瀉藥,此類藥物通過增加小腸運動,減少水份吸收達到輔助排便的作用,但是這類藥物可引起巨結腸等遠期併發症。(5)灌腸,當各種方法都無效時,通常會給患者灌腸,但是長期應用會出現灌腸依賴性。(6)促胃腸動力藥,這類藥物能夠促進胃腸蠕動、緩解患者便秘情況,遠期應用有增加心律失常的風險。(7)骶神經前根(S1 ~S4)刺激療法,在刺激器植入前, 先阻滯骶神經後根的傳入, 使排便必需的骶反射消失。 這種刺激器刺激時,直腸和括約肌同時收縮,刺激停止後,肛門外括約肌立即舒張,而直腸則緩慢鬆弛,引起自發性排便。 這種排便方法較反射性排便更快、更易控制。 (8)手術治療,對於大便失禁的患者,除了上述治療方法外,還可通過手術治療,有研究顯示,通過結腸造瘻術後,用於患者腸道護理的時間由117分鐘 減少到12.8分鐘。

便秘

1. 點按合谷穴1分鐘,用瀉法;點揉足三里2分鐘,用補法;拔揉承山穴1分鐘,用瀉法;振顫手法點中脘穴2分鐘,用瀉法;點揉天樞、氣海穴各2分鐘,用補法。

2. 胃腸燥熱者,加點陽陵泉2分鐘,用瀉法;點揉三陰交1分鐘,用補法;拔揉曲池、支溝各1分鐘,用瀉法。

氣機鬱滯者,加點揉中府、雲門、膻中各1分鐘,用瀉法;點按肺腧,太沖穴各1分鐘,用瀉法。

3. 氣血虧虛者,加點揉腎俞、命門穴各3分鐘,用補法。

4. 仰臥,一指禪推法在中脘、關元、天樞、大椎穴治療,每穴1分鐘,然後逆時針按摩腹部5分鐘。

5. 俯臥,一指禪推滾法沿脊柱兩側從肺俞開始向下,沿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直到八髎穴,反覆操作5分鐘。

腹脹

1. 枳實、厚朴各等分,研末,用60%酒精提取有效成分,取適量納入神闕穴,外用膠布固定,7天換一次。肝胃不和者加香附,脾胃不和者加生薑汁,寒邪腹脹加蔥汁,鬱證腹脹加柴胡,痰濁中阻加香附、陳皮、半夏、茯苓、生薑汁調成膏外敷。

2. 主治實滯腹脹型:冰片0.2g研末納入肚臍中膠布固定,外用熱水袋熱敷,每次30分鐘,每日一換。

3. 主治寒涼腹脹:生薑搗爛擠出薑汁,炒熱後裝入布袋熱敷腹部,待涼後加入薑汁繼續炒熱熱敷,每日2-3次。

4. 大蒜10克搗爛,油紗布包裹敷在中脘穴約2小時,待局部發紅、起泡後去掉,洗淨蒜汁,1日1次。

腹瀉

1. 振顫手法點中脘穴2分鐘,用瀉法;點天樞穴2分鐘,用補法;點揉氣海穴3分鐘,用補法;點按太白、束骨穴各2分鐘,用瀉法;點揉足三里、三陰交穴各2分鐘,用補法;然後點揉大腸腧、小腸俞各2分鐘,用補法。

2. 寒溼傷脾者,加點揉長強穴3-5分鐘,點按上巨虛、下巨虛各2分鐘,曲池、合谷各1分鐘,用瀉法。

3. 食滯腸胃者,加點揉脾俞、胃俞各2分鐘,以振顫法點梁門穴2分鐘,用瀉法。

4. 肝氣乘脾者,加點揉內關、曲池穴各1分鐘,點揉神闕穴3分鐘,點揉命門、脾俞、腎俞各2分鐘,均用補法。

5. 腎陽虛衰者,加點命門、腎俞穴各3-5分鐘,點揉太溪、三陰交各2分鐘,用補法;點揉湧泉穴半分鐘,用補法。

6. 從中脘穴緩慢向下推至氣海、關元,往返數次,約3-5分鐘

7. 雙掌疊按於腹部,振顫法約1分鐘,然後突然鬆開提起雙手,如此一按一鬆,反覆5-10分鐘。

8. 俯臥,推滾背部肌肉,中單按揉脾俞、大腸腧、腎俞等穴,約3-5分鐘。

呃逆

1. 點揉膈俞穴2分鐘,用瀉法;再揉內關,點揉中脘、天樞穴各1分鐘,用瀉法,點按合谷、承山穴各1分鐘,用瀉法。若仍呃逆不止,可再點按期門、天鼎或攢竹穴,持續點按3-5分鐘。

2. 胃熱者加點內庭、厲兌,用瀉法;肝氣犯胃者加點太沖、大敦、足竅陰,用瀉法;痰溼阻滯者加點下脘、豐隆,用瀉法;脾陽虛者加點脾俞,足三里,用補法;胃陰不足者加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

食療

——消化不良

1. 蓮子(去心)適量,豬肚,煲湯,早晚溫服

2. 糯米、鯽魚(裝紗布袋中)煮粥食用。

3. 糯米、蓮子、山藥適量煮粥。

4. 陳茶葉煮汁,去渣後加粳米煮粥。主治過食油膩、食積不消。

5. 肉豆蔻5-10g,生薑2片,粳米50g。煮粥。

6. 甘松5g煮汁去渣後加入粳米煮的粥內。

7. 鯽魚、砂仁、生薑蔥煲湯。

8. 山楂肉15克,麥芽15克,香附6克,加水煎湯。主治食滯胃脘,脘腹脹滿。

9. 生薑、橘皮、胡椒,鯽魚,煲湯。主治脾胃虛弱,胃寒腹痛,消化不良。

10. 按摩上腹,以中脘為中心,掌根輕輕磨動3分鐘,再以神闕為中心,在中、下腹磨動約2分鐘。

11. 按摩腰骶部,俯臥,掌根搓擦腰骶部,自上而下,約3-5分鐘。

12. 點揉支溝、足三里、天樞、氣海等穴,各約1-2分鐘。肝鬱氣滯,脾胃不和者,交替撫按兩脅,約2分鐘。

腹瀉

1. 栗子30克、大棗10枚,茯苓12克,大米60克。煮粥加少量白糖。

2. 蜀椒3-5克,白麵粉適量熬粥,後加入生薑3片稍煮即可。熱性病不宜食用。

3. 吳茱萸2克,粳米50克,生薑,蔥白,煮粥。實熱證或陰虛火旺者忌服。

4. 蓽撥2-4克,胡椒1-3克,粳米100克,熬粥。實熱證或陰虛火旺者忌服。

5. 荷葉、粳米適量,白糖適量熬粥。主治暑溼洩瀉,眩暈,泌尿繫結石。

6. 小麥、粳米、大棗粥。主治脾虛型腹瀉。

7. 補虛正氣粥:炙黃花30-60克,人參3-5克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入砂鍋煎沸,改成小火煎成濃汁,取汁後再加冷水煎取汁,兩汁混合,加粳米適量。粥成後加適量白糖。主治脾虛久洩。

8. 韭菜、粳米,熬粥。主治脾虛型腹瀉。

便秘

1. 荊芥穗、薄荷各50克,加水煎煮5分鐘,取汁去渣,加入小米150克,麻子仁50克,煮粥。主治熱秘,見身熱惡寒,頭痛,口乾。

2. 紫蘇子10-15克,麻子仁10-15克,粳米100克熬粥。主治虛秘,見久病體虛者,神疲氣怯,面色蒼白。

3. 柏子仁搗爛同粳米煮粥,粥成時加適量蜂蜜。主治虛秘,見心悸、頭暈,面色無華。

4. 黑芝麻、大米煮粥,補益肝腎,主治虛秘,見頭暈目眩,腰膝痠軟。

5. 肉蓯蓉10-15克,羊肉100克,粳米100克,補腎助陽,潤腸通便。主治冷秘,見大便堅澀,排出困難,小便清長,四肢不溫。

6. 海帶、鯽魚、青芋、蘿蔔、烏梅,熬湯。主治氣秘、見腹脹噯氣,納食減少。

7. 海蜇50克,荸薺4枚,煎煮取汁。主治虛秘,見五心煩熱,潮熱盜汗。

8. 香菇500克,桃仁200克,雞湯250毫升,煲湯。主治虛秘,見腹痛隱隱,大便數日未行。

9. 銀耳12克,鵪鶉10個,冰糖少許,熬湯,補益肝腎,滋陰潤燥,主治虛秘,見腰膝痠軟,毛髮不澤。

尿路感染

1. 滑石20-30克用曬布包扎和瞿麥10克加水煎煮20分鐘後去渣,加入粳米50-100克熬粥。清熱祛溼,通利小便。主治急慢性膀胱炎導致小便不暢,尿頻、尿急、尿痛等。

2. 綠豆60克,車前子30克(紗布包),煎湯,主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

3. 蓮子60克(去心),生甘草10克,煎湯,加少許冰糖。

4. 陽桃切碎,加少量蜂蜜,加水煎湯,主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

5. 水針:選10%葡萄糖,每次選3-5穴,隔日1次,注入2-8毫升,30次為1療程。主穴:腎俞、關元、陰陵泉。配穴: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交信、大橫、腹結、中極。

6.耳穴刺激:腎、膀胱、尿道。皮質下、交感、神門。


我是西安市紅會醫院

“神經外科趙東昇”主任(原西京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

門診時間:每週二 、週四 上下午

如果錯過門診時間,可到門診十樓神經外科病房找趙主任諮詢

擅長:昏迷促醒,腦外傷昏迷,腦幹出血昏迷,腦梗死昏迷,腦積水,腦膜瘤,膠質瘤,腦轉移瘤等顱內腫瘤,脊髓腫瘤癱瘓,脊髓損傷癱瘓,小腦扁桃體下疝,脊髓空洞,寰枕畸形,脊髓栓系,大小便失禁,癲癇,神經性疼痛等

以上方劑均是作者經過查閱大量資料所得,僅供參考。

如果覺得本文有幫助,歡迎大量轉發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