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免疫”如果拋開醫學視角,更像一個數學問題

這幾天查房的時候時不時有病人問我,英國政府提出的群體免疫靠不靠譜?


自3月13日英國首席科學顧問瓦朗斯提出“需要約60%的英國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以使社會對未來疫情具有群體免疫”的措施之後,就在國內外網路上炸開了鍋。這裡對“群體免疫”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群對傳染的抵抗力,當足夠多的人對一種疾病免疫時,形成集體免疫力,就可以遏制疾病傳播。


“群體免疫”如果拋開醫學視角,更像一個數學問題

這種方式其實很危險,它已經不是一個醫學問題,而是一個數學問題了 。


因為想要獲得“群體免疫的途徑有兩種:第一種是當足夠多的人對病毒有抵抗力時,群體就自然對病毒有了免疫;第二種是疫苗,疫苗也能產生群體免疫,廣泛接種疫苗,和在罕見感染的新病例周圍以“環狀”方式接種是有效的。但遺憾的是,新冠病毒的疫苗還在研發當中。


那麼目前的情況想要獲得“群體免疫”的途徑只有一個,就是讓足夠多的人感染上病毒,然後自然停止傳播,直至消失。這其中的風險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的情況下。1個傳染2個,2個傳染4個,當一半及以上的人感染之後,他們就獲得了免疫,就不再會被感染了,從而被感染的數字就不會在增加了,病毒再找到易感人群也不那麼容易了,剩下的就是等待病毒自然消失。理論上是這樣的。


“群體免疫”如果拋開醫學視角,更像一個數學問題

圖片源自於網絡

(上圖,紅色代表已經感染的人;灰色代表易感群體;黃色代表有免疫力的人)


但是,英國和荷蘭宣佈採取“群體免疫”防疫手段,為什麼瞬間在國內外引發激烈討論,甚至有人說這是在消極抗疫,讓民眾自生自滅呢?這其中我比較贊同的是這樣一種算法。


依據我國之前的數據,感染人群中20%的重症及危重人群主要是60歲以上的並患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那麼按照英國專家的說法,讓英國60%的人感染新冠肺炎。在不防禦的情況下,6600多萬的英國(2018年人口統計數據)將有至少1000萬的人民將處於感染病毒面臨死亡的風險中。而更可怕的是,病毒不會按計劃傳播,爆發性的群體感染在我國已經被證實發生的幾率非常之高。按英格蘭4000張重症護理的床位來看(據瞭解80%已經使用),一時間應付這麼多的重症病人,恐怕非常困難。


想想這其中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