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的成因和辨證要點(下)

……接連上文

二.脾胃失調影響臟腑的常見病理變化

⑴.脾胃與臟腑的關係

⒈在文章(上)我們重點講述了中醫學脾胃的正常生理和常見疾病的分類,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食物的消化吸收、水液的運轉代謝以及精微化生氣血,氣血營養全身的正常功能活動。受先天稟賦(這個相當於遺傳基因,自己決定不了,有的小孩子,先天脾胃不足,吃多一點就出現腹脹嘔吐,大便失調),飲食刺激,情緒等影響,損傷到脾胃生理功能,首先就出現了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食少腹脹,飯後脹滿;水液代謝障礙,形成水飲痰溼,表現為痰多咽喉不利,頭身困重,乏力沒精神;精微氣血化生不足,出現氣血兩虛的症狀,表現為頭暈心悸,面色萎黃,失眠多夢,健忘鬱悶等。

⒉另一方面是脾胃作為人體的中部樞紐,承載著臟腑之氣的升降出入,我解釋這裡面的理論意義,古代易學有“萬物土中生,萬物歸土中”的哲學思想,生命的運動皆起源於土,從生長到收藏的整個過程都在“土”中實現,中醫將脾胃稱為“中土”,脾之氣主升發,脾氣上升後引動臟腑,凡向上運動的臟腑經絡之氣皆上升,胃之氣主通降,胃氣下降引動臟腑,凡向下運動的臟腑經絡之氣皆下降,臟腑運動呈現出①脾升胃降,②肝升肺降③心腎相交和諧景象。這裡的升降主要指臟腑之氣,而且在健康人群的生理情況下,他能之間的升降是在同時進行的,達到類似脾胃之間燥溼相濟的運動狀態。所以,脾胃被也被中醫視為“人體之樞紐”,協調氣機上下運動,維持臟腑生理平衡的需要。我們的《內經》就提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脾胃病的成因和辨證要點(下)


⑵.脾胃失調的繼發病變

一旦脾胃失調,平衡勢必打破,脾不升清必然下陷,胃不降濁必然上逆,下陷的原因多是脾氣溼寒,上逆的表現多是燥熱,當然了,疾病狀態下,脾下陷後必導致胃氣上逆,胃氣上逆也容易發生脾氣下陷,要知道臟腑互根互用,脾胃失和往往脾胃症狀同時存在,也可以伴隨文章(上)提到的其他臟腑之氣“失調分離“的表現。

⒈發生脾下陷就容易導致兩方面的問題:

①脾氣下陷引發的清陽不升,表現為頭暈頭重,腹瀉便溏,腹部怕冷,大便下墜,小便無力,排尿滴白;

②脾氣下陷導致其他臟腑下陷,如脾陷肝陷,肝本來就是上升的,脾不上升,肝被連累,不上升就會鬱結,運動方向錯誤,要不橫衝直撞,乘克脾胃,表現為兩肋脹痛,心煩急躁,噯氣打嗝,要不陷於腎中,木之溫熱,消耗腎中之陰,心火不能下降而獨亢於上,出現類陰虛證,要注意,類陰虛不是陰虛,是脾溼肝陷,疏洩傷陰造成的,治療以升脾去溼溫陽散寒為主,那麼肝不斷的疏洩產熱傷陰,導致尿頻,尿熱,曾經遇到過這種類型的腎病尿蛋白,還常伴有口乾,心煩潮熱,盜汗等類似陰虛的表現。

⒉發生胃上逆同樣容易導致兩方面問題

①因飲食不節導致胃氣不能下降最為常見,濁氣不下降必然上逆,表現為噁心嘔吐,噯氣打嗝,濁氣聚久成形,容易出現兒童腺樣體肥大,成人梅核氣,咽喉有物堵塞,咽之不下,咳之不出等。

②胃氣不降導致的其他臟腑之氣不能下降,胃是下降之門,胃氣不降,肺氣不能下降,肺氣鬱閉,咳嗽咳喘,便秘浮腫,心氣不降常導致心煩失眠,痰黃口苦等。

臟腑之氣與脾胃息息相關,臟腑升極而降,降極而升,具體影響到哪裡,要在臨床實戰中“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然後這裡不能再“隨證治之”,這裡無法一一枚舉。

脾胃病的成因和辨證要點(下)


三.脾胃失調病證的證治要點

臨床證型區別要因人而異,體質體能,致病因素和飲食起居影響不盡一致,這裡僅舉例說明,僅供參考。

⒈脾胃失調,中氣不足

中氣不足多伴有不能升清和脾陷肝鬱,先天不足和胃下垂患者居多,形體消瘦,胃脹胃痛,便溏乏力,精神不振,頭腦不清,肝鬱可同時伴有熱象,口苦口乾,反酸燒心,舌淡脈弦緩。

治則:補中調肝,昇陽舉陷

李東垣補中益氣或張錫純升陷湯可以加減

⒉脾溼胃燥,寒熱錯雜

這是文章(上)提到的臟腑功能分離的常見病變,也是我們最常說的溼熱表現,脾溼寒胃燥熱,寒熱分爭,上下不通,表現脹滿痞悶,反酸燒心,形體困重,口腔異味,口水多,舌紅苔薄黃,脈虛弱或數

治則:調和脾胃,辛開苦降

仲景半夏瀉心和黃元御下氣湯和二陳

⒊肝鬱脾陷,木土不合

肝鬱氣滯伴有脾胃虛弱的表現,以兩肋脹痛,後背疼痛,腹部脹滿,反酸燒心,食慾不振,口苦口乾,大便失調,或者尿頻尿熱,心煩失眠舌淡苔薄舌紅苔少脈弦或澀。

治則:升肝健脾,調達木氣

仲景豬苓湯和小柴胡

⒋脾胃不和,胃氣不降,濁毒陰傷

本證多見於反覆發作的萎縮性胃炎,胃脹,消化不良,口苦口乾,嘈雜,胃中灼熱,舌紅苔薄或少苔,脈細數

治則:通降胃氣,解毒養陰

小半夏加茯苓合用五味消毒,沙參麥冬

脾胃病的成因和辨證要點(下)


溫馨提示:本文重點講述脾胃失調的相關中醫理論,文中不能過多描述方藥,原因是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個體差異大,不能照方生搬硬套,加之,審核限制,敬請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