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贏平均

連續多篇企業分析文章,一大堆經營數據,不少讀者說吃不消了。那就停停,今天寫一篇特別輕鬆簡單的理念類文章,算是給大腦做個課間操吧!以後我也儘量控制一週雙更,只是儘量,不保證!我老覺著有好多東西想碼出來,哈哈!

——暫時把視線從刷爆屏的總統之爭上移開吧!看看熱鬧吹吹牛可以,但個人的投資體系,越少和政治熱點掛鉤,生存和獲利的能力會越強。反之亦成立。巴神曾這樣談過他對宏觀和政治因素的看法:“54年來,我們從來沒有因為宏觀和政治環境的因素或基於其他人的看法而放棄買入某隻具有吸引力的股票。事實上,這些不是我們做投資決策時會考慮的因素”——巴菲特2013年致股東信。

書歸正傳。記得上次老唐寫《格老門與巴神堂之爭》的時候,提到過我的投資理念也可以簡化成口訣:低估優勢贏平均,排雷排千平常心。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個“優勢贏平均”:什麼樣子的股票,才是具有優勢,能夠贏過平均水平的呢?


長期掙錢,日子過得滋潤的企業,通常有些什麼特徵?你頭腦裡一下子湧出來的答案可能很多,也很混亂。實際上前輩投資大師們早已給我們總結過了,他們的共同特徵是: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具有三個特性①被需要②很難被替代③價格不受管制。


邏輯上也很容易推理,如果一家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不被需要,那肯定沒錢賺,結局早已草書於額頭:死(不信,你現在生產竹製廁籌試試。啥是廁籌,別問老唐問度娘!);如果一家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沒有什麼差異性,很容易被替代,那最終結局就是價格戰。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生生便宜購買方,企業不死也只能苟活著;如果一家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價格被管制,它必然很難獲取高額利潤。

比如就拿老唐前三大持倉茅臺、國投、民生來說。首先,他們的產品或服務無疑都是被需要的,白酒、電力、資金及財富管理。


其次,就被替代的難易程度而言,茅臺作為高端醬香酒,被替代的難度最高,競爭對手提供的產品與其有明顯的口味差異性;國投的水電部分也比較難以替代,因為替代品的生產成本均遠高於水電。火電部分則很容易被替代,近於無差異化產品;銀行的資金及服務,被替代的難度介於水電之後,火電之前。一般來說,民生銀行能提供的金錢或服務,絕大部分也能在其他銀行獲得。


最後,就價格管制而言,茅臺酒價格無管制(2013年被髮改委罰款,並非出廠價被管制,而是因為茅臺公司限定經銷商向消費者銷售茅臺酒的最低價格,違背壟斷法);銀行服務價格以前大部分被管制,目前存貸款利率基本市場化,但仍接受央行的窗口指導,加上部分服務價格依然有管制,總體算輕度管制吧;國投的電力產品價格,則屬於完全被管制,無論水電還是火電。

在被需要、難以替代、無價格管制的基礎上,上世紀八十年代,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在其經典名著《競爭戰略》一書中,細化並提出了著名的“波特五力模型”。


他認為,每個行業中都存在著決定競爭規模和競爭慘烈度的五種力量,分別是進入壁壘、替代品威脅、買方議價能力、賣方議價能力以及現存競爭者之間的競爭。如下圖:

優勢贏平均

這個波特五力模型,是現代MBA、EMBA必修課。它對於投資者而言,同樣重要。我們怎麼去選“優勢贏平均”的企業?簡單的說,就是去找在這五個角度上儘可能多地佔據優勢的企業。

依然拿茅臺舉例。


進入壁壘:至少存在三大進入壁壘,一,白酒生產許可證,目前已經不批,潛在競爭者,只能通過收購現有白酒企業的許可證進入;二,醬香白酒生產週期長,需要資金大、對熟練酒師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都很高;三,高檔醬香白酒需要數十年老酒參與勾兌,競爭者無法形成有威脅的競爭規模(要麼小量同質,要麼大量低質);


供應商議價能力:供應高料和小麥的農民,議價能力非常小,糧食種下去的時候,就已經間接和茅臺簽定了長期供應合同了;


購買者的議價能力:購買產品的經銷商議價能力近於零。當市場零售價格上升後,茅臺公司僅需一紙通知,即可變更出廠價,獲取超額利潤;


替代品的威脅:同檔次內,沒有可以完全替代茅臺的醬香型白酒。近似替代品,有五糧液,1573,夢之藍等,然而無論是自飲還是請客,替代品和茅臺無論在口味習慣上,或是檔次定位上,均有明顯差距,只能作為備選; 行業內競爭程度:高端白酒市場處於差異化競爭狀態,各自訴求不同的口味和情感定位,各自鎖定自己的基本盤,全體處於高毛利狀態,競爭程度較淺。

綜上所述,經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茅臺公司在以上五個方面均佔有競爭優勢,可供公司選擇的經營模式很多。

優勢贏平均

如果我們再拿這個模型,套一下國投、民生,你會發現他們在某一方面甚至某幾方面,是處於競爭弱勢的,因而,可供公司選擇的經營模式有限。出於篇幅考慮,就不一一展開了,各位有興趣可以自己試試。你也可以用這個模型套一套你持有的或者感興趣的公司。


學習了“波特五力模型”後,當我們面對一個新接觸企業時,就有了一套章法去應對,不至於老虎吃天--無處下爪。而且,通過這樣一個個的拿模型去“生搬硬套”,我們不僅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企業競爭力所在,也會慢慢發現,原來這世界真的存在一些“結果必然如此”的企業。當然,數量是稀少的,而且常常不便宜。所以巴菲特自己也在致股東信裡寫到:就我們自己的投資組合而言,除了少數幾個“結果必然如此”的企業之外,我們也只能再添幾個“大概率勝出”的公司了。什麼樣子的公司又是大概率勝出的公司呢?抽空再聊。

說到這些結果必然如此的企業,想起前幾天雪球頭條推送的編程浪子兄的一篇文章,題目叫《股市虧錢的21種姿勢》,文中表達的意思和我10月11日發表的《你靠什麼在股市生存?》一文類似。


浪子兄在文章中說到:決定我們每一筆投資的結果的關鍵因素有4個:買入時公司的質地和估值;賣出時公司的質地和估值。然後浪子按照優質、平庸、垃圾三種質地,和高估、合理、低估三種估值,作出了81種排列組合,並對其結果製表羅列(真耐心,贊),找出了導致虧損的21種情況,如下表:

優勢贏平均

各位仔細看,虧損的情況有21種,其中10種是購買現有的平庸或垃圾公司造成的。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永遠只將目光投向買入時就是優質的企業(未來可能優、可能平庸、也可能變垃圾),那麼,虧損姿勢縮減為11種。


在這11種虧損姿勢中,又有5種情況是高估買入造成的。這5種情況又可以很輕鬆地用一條規則避免:凡是市盈率高於市場無風險利率倒數的一律不碰。即假如市場無風險利率為4%,所有當前市盈率高於25倍的股票,一律不碰。還剩幾種虧損狀態呢?6種,全部是由企業變質引起的。它們分別是:

優勢贏平均

你僅僅使用兩條最簡單的規則——①只買過去和現在具有競爭優勢的公司;②市盈率高於市場無風險利率倒數的一律不買——就站在了大概率贏的一面。躲過了21種賠錢姿勢的15種,還需要擔憂是能不能掙到錢嗎?

因而,老唐的個人建議,要在股市裡生存和獲利,可以先以“求不敗”的姿態入手:①只與波特五力模型顯示具備某些競爭優勢的企業為伍。拒絕垃圾股、題材股擊鼓傳花遊戲暴利的誘惑;②拒絕在高市盈率水平買入;③認真跟蹤持倉企業信息,對企業競爭優勢受損、可能導致變質危險的動態保持敏感。


難嗎?不難吧!但真要做到其實也不容易,否則市場裡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虧錢呢?如同跑步,不過是向前交替邁開雙腿而已,然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