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的存量房,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

當今的80後、90後,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生力軍。同時,又是現代都市中最焦慮,最迷茫的一代。年輕人之所以焦慮,迷茫,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房價的高企,只能望洋興嘆。

有沒有房子,成了婚姻最大的一道門檻。

“6個錢包”理論

為了解決年輕人的焦慮,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樊綱教授,拋出著名的“6個錢包”理論:讓青年男女找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要錢,雙方加起來,一共6個錢包,房子首付款就有了……高論一出,語驚四座。很多人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樊教授這套理論。因為它跟中國傳統的孝道相違背。但無情的現實是:當今買房的年輕人,很少不求助於長輩的。問題的關鍵在於:不是所有的長輩,都有能力幫助孩子。如果碰到父母下崗,爺爺奶奶體弱多病,別說幫助,少給孩子增加負擔,就謝天謝地了。

中國目前的存量房,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

我根據藝術創作的邏輯反推:與“6個錢包”對應的,就是4套住房——父母一套,爺爺奶奶一套;青年男女結婚,雙方加起來,就是4套。長輩百年之後,獨生子女將是房產唯一繼承人。這個推論,在城市是基本成立的。要是在農村,房子還會更多。因為有宅基地。這就帶出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中國目前的存量房,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

讓我們進行一次推演--如果一對青年男女結婚,他們的父母,爺姥都有住房,加起來一共4套。他們一旦繼承,將如何處置這些房產?
如果這些房產在同一城市,處理起來會相對容易。可以搬進去居住。可以出租。可以售賣。但有一個問題:現代社會,人口是流動的。年輕人流動性更大。很少有年輕人,不離開父母、不離開家鄉出外謀生的。一旦離開,父母的房子,他們享用不了。如果不離開,和父母同在一個城市,問題同樣存在:老一輩留下的房子,是否適合年輕人的口味?周邊是否有配套的公共資源,比如學校、醫院、大型超市、影劇院……是否方便子女入托、入學、上班?我們再進一步推論:如果這些房產不在同一城市,那該怎麼辦呢?比如說,我在深圳工作,哪怕父母給我留下一套東北的豪華別墅,我能享用嗎?這個問題,你也問問自己。


假設父母、爺爺奶奶在農村,留下的住房會更多,處理起來也就更加棘手。當今的鄉村,40歲以下的人,幾乎都走光了。他們紛紛湧入大城市,追逐自己的夢想。留下的是老人和孩子。出去撈世界的年輕人一旦成功,很快會把父母和子女,接到城市居住;讓子女受到好的教育,讓父母頤養天年……經濟條件好的,還會給父母單獨買一套住房。分開住,矛盾少。互不干涉,又能彼此照應。農村人口不斷流出,直接導致了鄉村的衰落。由於長期無人居住,很多房子都倒了。留守老人用空房子養雞。雞多了,黃鼠狼也多了;某些房子裡,住著黃大仙……這些可愛的精靈,用不著付什麼首期,也不用什麼房產證,大把的房子隨便住,美食就在身邊。

中國目前的存量房,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

國外大量房產沒人接盤

其實,這種現象,日本早於我們40年就出現了。我曾到日本做過實地考察,漂亮的鄉間別墅和農家小院,70%以上空置;100元就可以買一套,居然沒有人接盤。年輕人都湧向東京、大阪,京都等大城市。老家的房子賣不掉咋辦呢?房產主人每年拿出一筆錢,交給當地類似村委會的組織,請他們定期維護修繕。否則幾年以後,房子全壞了。類似的情況,在美國也不斷上演。曾經無比繁榮的汽車之城底特律,三大汽車廠聚集於此。從業人口上百萬。隨著日系和歐系汽車的崛起,美國汽車製造業遭遇重創。底特律衰落了。人們找不到工作,紛紛出走。別墅一塊美金一套也沒人要。類似的城市,還有休斯敦。它比底特律好一點,好歹有個職業籃球聯盟成員之一的火箭隊支撐著。姚明曾經在哪打過球.

中國目前的存量房,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

一邊是,一美金一套的別墅沒人要。而另一邊是,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等大城市,房價不斷推高,年年上漲。我一位朋友在硅谷上班,他在一家臺灣人的公司任副總。年薪20萬美金稅前。前幾年,他節衣縮食,連回國探親都放棄,咬牙買了一套別墅,40萬美金。如今漲了整整一倍多
事實證明:現有的存量房,真正適合人們工作和生活的,並不是太多。工作在前,生活在後。沒有工作,你拿什麼生活?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青年紛紛到大城市淘金,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國家順應這一潮流,推出各種城市化改革措施,取消戶籍,五險一金異地互轉……力度越來越大,條件也越來越優惠。

中國目前的存量房,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對現在、以及未來的房地產走勢,就十分清楚了:人口持續流入的城市,房價一定會上漲。反之則會下跌。居住人口越少,房價就跌的越猛。跌到什麼程度?請參考黑龍江鶴崗……白菜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