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志超0210


真的的好文章有灵魂的,但是这个灵魂并不是由华丽的洗澡堆砌出来的的。

《出师表》是千古奇文,它辞藻也许不是很华丽,但是也并非平淡无奇,并不是每一篇古文中都能产生那么多成语的(三顾茅庐、作奸犯科、不毛之地、妄自菲薄、危机存亡……)。


另外《出师表》里面结构清晰,关键是情真意切,把自己对于后主的期望说得很透彻,对于自己领兵出征之后,朝中之事该如何处置,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有这一表在手,那以后治理国家就有章可循。事实上,即便是无能的后主,也能在孔明在外征战中,安然坐镇后方,其中的坦然,很大的功劳就在于此表。

在这篇表文中,一开始就拿刘备来压场面,说他曾经的志向,又说先帝留下的这份基业,实在是处于危难之中,想要守住这基业,就要团结一心,共同进取。然后就是对于后主的叮嘱,说让他多用贤士,多听忠言,更要赏罚分明,不能冷了将士的心,也不能放纵那些奸险的小人。


诸葛亮在朝的时候,他一人总揽所有的政务,但是他走了之后,刘禅要怎么治理国家呢?这里诸葛亮就提到了,董允等人是可以相信的。这些人是诸葛亮提拔的吗?不是,如果是他提拔的,刘禅也未必用,这些贤士都是由先帝提拔起来,留给儿子用的,这一点诸葛亮也点到了。

根据这份奏表的开头部分,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刘禅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亲近小人的举动,只不过此时蜀汉的大权在诸葛亮手里,父亲快死的时候又说过,如果他不行,诸葛亮可以行废立取代之事,所以一直不敢过分行事而已。那既然刘禅有这种习惯,想必他也是很希望能够独揽大权的,那诸葛亮这样带领重兵出征的事情,就可能会受到刘禅的猜忌。毕竟历来将军出征,皇帝都是感到有点担心的,生怕将军造反,甚至推翻自己。于是诸葛亮为了安抚他,还特意说了一番自己的过去,说先主多次亲自去见他,后来托孤也是看他谨慎老实。不过,看后来的发展,粮草总是供应不上,很难说不是刘禅在暗中掣肘。

在这份奏表中,诸葛亮扮演了多个身份。首先他以一个臣子的身份,对后主的行为做了一些提点,让他疏远小人,多和贤士结交。然后他又以一个长着的身份,对后主进行了一番教诲,告诉他朝中哪些人是靠得住的,教他怎么任用这些贤才。接下来他又扮演了先帝朋友的身份,回忆了当年先帝的一些的事情,分析先帝是如何创下现在的局面,也借此再次向后主说明任用贤士的必要。



接下来就是摆功劳了,前面的一番说辞,明显让他的地位处于了不利,于是他就又说先主对他的器重,说这些年来自己的辛苦。通过这些话,他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态度,也彰显了自己的才能,说明自己有足够的才能、勇气,去打败曹军。最后做了一个总结,这份奏表就算是结束了。

那我们就看出来了,其实这就是一份出征前的“拉家常”,旨在稳定后方,而不是用来鼓舞士气,所以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事实上,《出师表》在此后的两千年里不断流传,甚至一度被选入了课本,这本身就证明了它的优秀——如果它真是没有独到之处的寻常货色,会有这么大名气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