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在哪個地方作為蔬菜?

用戶3782343630012


魚腥草在哪個地方作為蔬菜?


魚腥草自然是咱們西南地區的蔬菜啦。以前小的時候,根本不值得魚腥草是個什麼東東。因為咱們只曉得一種叫折耳根的蔬菜。在咱們川渝貴滇,大部分對魚腥草的稱呼普遍是折耳根。如果你們那個人在菜市場買菜的時候,對別人說:老闆,魚腥草怎麼買?可能專門賣菜的菜販子曉得魚腥草是什麼。可如果是個擺小攤攤的人你這樣問,他們會對你有一種“哈戳戳”的感覺。

以前魚腥草作為野菜的時候,一到季節,它就滿田野長。村裡的大人小娃兒就會帶上工具去“挖”它,非常容易就會收益一大包。以前聽別人都叫折耳根。後來長大了,打遊戲的時候,有個任務叫採集魚腥草,我好奇的問了一下同寢室的三個傢伙,居然只有1個娃曉得魚腥草就是折耳根。那個時候,還以為魚腥草是多麼高大上的東西,後來知道了,打遊戲的時候,遇到魚腥草任務,就變成了走兄弟們挖折耳根。

現在,魚腥草作為雲貴川渝的家常蔬菜之一。很久以前是野菜的“身份”出現,每年只有一段時間可以吃到,甘甜辛辣、清香清脆,同時魚腥味比較重。現在很多人種植魚腥草,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雖然同樣有甘甜辛辣、清香清脆的口感,但整體有所下降。同時魚腥味也變淡了許多。

魚腥草的吃法非常多,在川渝雲貴魚腥草可以做很多美味,如炒肉絲(折耳根肉絲)、燉湯(很多湯裡都可以放折耳根,排骨湯、豬腳湯等)、涼拌菜(加點油辣子、醋糖、花椒麵、芝麻香油拌一拌就能吃)、調味材料(吃麵打底、涼拌菜的時候放上一些、炸土豆的時候放一些)、燙火鍋(放到油碟碗裡、單獨當菜吃)。魚腥草的吃法很多,前提是你要喜歡那股魚腥味。你喜歡吃魚腥草嗎?

本文由“美食來臨”創作。創作不容易,請勿抄襲,搬運。喜歡美食的朋友記得收藏與關注哈。每天與您分享更多更好的美食,大家一起相互學習進步,一起交流更多美食的知識。

美食來臨


魚腥草,是雲、貴、川所有朋友們的最愛,也是唯一把魚腥草當著蔬菜來食用的幾個省,此菜對於我們來說,是最好的下飯菜,吃著是又香又脆,但對於吃不慣的人來說(特別是廣東湖南人),那簡直就是難以下嚥。

魚腥草,用我們的方言叫折耳根,也是我最愛吃涼拌菜之一,現在也是如此,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每逢季節時,田埂上,土地裡遍地都是折耳根,當然看到此情此景時,是絕對不會放過這種有機蔬菜的,無論如何也得挖上一把回去吃,想想那種香,那種鮮,那種味道,簡直就是回味無窮。哈哈哈!美美噠。


嫦娥姐姐61


魚腥草作為蔬菜,其實雲貴川這些地方的人都喜歡把其作為蔬菜。吃法多種,可褒湯,配木耳小米辣加點酸醋涼拌最佳!

筆者原來不會吃,一聞那魚腥味就有點怕。有幾年在一山區教小學辦的附設初中班。自辦伙食,到山區河邊田埂即可挖到新鮮的魚腥草。一老教師是當地人,比較喜歡吃這種東西,每次要吃一小碗。

我是一聞就怕。他說,沒事,你跟我試吃幾次,慢慢就習慣了!吃到最後怕你不吃還過不去。會上癮的!

我真的慢慢跟他一次吃點,吃了幾次,感覺不是那麼難聞了。魚腥味成了一種特別的香氣。每次吃一點,上課時口腔嗓子還有點涼爽的感覺。

直至如今,時不時還會買上點來吃吃。但味道也沒有先前那個味了。問了一下賣者,才知是大棚裡種的。味道就沒野生的濃一些。自然大棚裡當蔬菜種,那可見吃者眾多!

後來去鄉鎮中學,就與那老教師分別了。那魚腥草的味道在山區那所小學就成了我最留戀的教書味道。

如果那位老教師還健在的話,見了頭條這篇魚腥草的小文,不知會有啥子想法呢?

給會有點小衝動,也會去買或挖點來回味一下!

時位再移,生活再變,有些生活原本的味道是永遠也不會變的喲!


遠山霧1


魚腥草是雲貴川的特產吧,我從廣東嫁到四川每年開春都會和婆婆一起去挖野生的,一開春到處都是,我不愛這個味道,但我老公一家都特別愛,但我很享受挖魚腥草的過程,越挖越起勁,每次挖回來他們都會涼拌來吃,看他們吃得感覺巴適的很哪


好哥家的廣東妹


大家好,我是黔農小賀,貴州畢節農村人,看到題主提問到了魚腥草,就有種壓仰不住,特別的想吃。喜歡吃的人,絕對是頓頓不離的山野美味,一道色味具佳的下飯菜。

魚腥草在我們這裡叫習慣了“折耳根",是部分農村常見的野生食物,在野地,田土坎邊上,潮溼的溝溪邊都可看到。

魚腥草在雲貴川三省較為常見,習慣吃這味道的大人,小孩都愛吃。每年的二,三月,往年生長的地方到處都有。記得小時候我特愛吃,挖魚腥草的過程也最開心,一手提竹藍,一手拿鋤,越挖越有勁。每次挖回都會分一些給隔壁鄰居們拿回去吃。

魚腥草的根和葉都可以吃,它的根是扁圓柱形。長約0.2一0.4之間,葉子呈棕黃色,並有多條稜紋,根部的根鬚茂密,很脆!容易折斷。八月份後,整株根葉都老了。頂部開著黃棕色穗狀的🌸朵,散發有輕談的魚腥氣味。

農村有句俗話“常吃折耳根,百病不纏身”。

魚腥草不止是一道讓人食後有種口齒留香,的野生美食,據老人們所講,還是有名的中草藥。那時候各種用藥都欠缺,象清熱解毒,消腫,治療瘡,除溼利尿等。都有很好的効果,除此之外,還可有健脾開胃,消食方面的療効哦。

【魚腥草】有兩種最佳的食用方法:

第一種,是做美味涼菜:將魚腥草清洗乾淨,摘掉老的葉子和根上的須,溫水中加少量鹽浸泡半小時撈出切成小段。放入盤中,加入適量的食鹽,味精,花椒粉,辣椒醬,醬醋,香油籌伴勻後加點蔥花,也可加入油炸花生米等,一道看著就有食慾感的美味野菜就可上桌開吃了。

第二種,魚腥草炒臘肉:將臘肉和魚腥草都洗乾淨切成段或片,薑切片辣椒切段或節。鍋裡倒入適量食用油煎開,先放臘肉炒成卷形,再倒入折耳根,薑片,料酒,香菜香蔥翻炒熟後就可裝盤了。

生活小貼土:臘肉在農村家庭是常年常備食物,存放期較長,易受冷熱溫差潮溼,容易黴變。食用前將臘肉用火燒皮後,加入適量的食用水果類洗潔精。用清水多清洗幾次後可除異味。

其實飲食也是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很多食物都與各地人們的食用習慣有關,有些東西第一次吃不喜歡也沒興趣。時間久了,經不住別人食用誘惑,等你多吃幾次覺得好吃。那時你就停不下來了。

魚腥草就是這樣的:不習慣吃的人,聞其味道也會望而止步,喜歡吃的人因其味道而離不開它。現在習慣吃的人越來越多,它不在是農村人飯桌上的一美食,大部分城鎮鄉村的紅白喜事宴席和酒店都有它的身影

以上僅作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題主的提問,以上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黔農小賀


說起魚腥草,農記的家鄉將其稱為“折耳根”和“豬鼻孔”, 據說以前不叫“折耳根”,而在四川,很多人把它叫“豬鼻孔”。

實際上,折耳根作為一種蔬菜,可能喜歡的人就永遠喜歡,對其趨之若鶩,而不喜歡的人再怎麼做成美味也不喜歡,反而會對其避而遠之。所以,折耳根不僅在全國來說有一個涇渭分明的喜愛與厭惡,就算在貴州,也並非人人都會喜歡上折熱根這種特殊的味道。

可能對於不喜歡的人來說,折耳根純粹就是一副藥,讓人難以下嚥。而對於喜歡的人來說,折耳根除了是一道美味,更是一副良藥。折耳根作為一種美食,在很多地方的菜譜裡始終未能登堂入室。

但人們對其藥用價值相比其食用價值的認可度應該要廣泛得多,實際上折耳根這種植物,其藥用歷史不僅悠久,而且影響深遠,因此被衛生部明確為“既是藥品,又是食品”的極具開發潛力植物資源之一。







清泉石上劉


魚腥草,又名折耳根,被稱為植物青黴素,是一道很好的涼拌菜。

在雲貴川出現較多,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因此有很多人吃不慣,但是如果你多吃幾次可能就會愛上它哦。

前段時間有個段子,說四川熱心市民為疫情嚴重的武漢市捐蔬菜,其中被四川人視為不可多得的折耳根,而且還是折耳根的嫰尖葉部分(可謂上品),到了武漢卻讓武漢人大呼,怎麼吃? 接著就有熱心網友拍攝教程視頻,哈哈哈,段子歸段子,可見四川人是多麼熱心,也可見折耳根在四川人心中的地位。


Ayan生活領域


魚腥草在我們雲南是最受歡迎的,我也是非常喜歡吃,它可以涼拌,它的味道很特別,喜歡它的香脆,可以泡水渴,能清熱解毒,如果咽喉嚨痛喝幾次就不痛了。還可以煮湯喝。




七妹普洱茶


當然是我們雲貴川渝撒,從小吃到大,折耳根出來的季節,幾乎頓頓吃都吃不膩哈哈哈哈 ,折耳根星人是我本人了







小小樂Joy


魚腥草不光是蔬菜,還是一種保健藥品

魚腥草(在四川又名折耳根),中藥名。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草藥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乾燥地上部分。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採割,除去雜質,曬乾。魚腥草味辛,性寒涼,歸肺經。能清熱解毒、消腫療瘡、利尿除溼、清熱止痢、健胃消食,用於治實熱、熱毒、溼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

生理特性

蕺菜,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有腥臭氣。莖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葉互生,心形或闊卵形,長3-8cm,寬4-6cm,先端漸尖,全緣,有細腺點,脈上被柔毛,下面紫紅色;葉柄長3-5cm;托葉條形,下半部與葉柄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生於莖頂,與葉對生,基部有白色花瓣狀苞片4枚;花小,無花被,有一線狀小苞;雄蕊3,花絲下部與子房合生;心皮3,下部合生。蒴果卵圓形,頂端開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生於山地、溝邊、塘邊、川埂或林下溼地。

產地

產於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

入藥部位

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鮮全草或乾燥地上部分。

炮製方法

鮮魚腥草除去雜質。乾魚腥草除去雜質,迅速洗淨,切段,乾燥。

本品為不規則的段。莖呈扁圓柱形,表面淡紅棕色至黃棕色,有縱稜。葉片多破碎,黃棕色至暗棕色。穗狀花序黃棕色。搓碎具魚腥氣,味澀。

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主治

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熱痢,熱淋,癰腫瘡毒。

相關配伍

1外感風寒,痰熱喘咳:配桑白皮、黃芩等。

2肺癰吐膿:單用或配冬瓜子、桃仁、鮮蘆根、桔梗、甘草等。

3痔瘡墜痛:煎湯燻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