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截一枚導彈有多難?

宗錡W


自從德國造出第一枚導彈開始,攔截導彈的問題就讓科學家們消耗的不少腦細胞。從各種實驗與實戰來看,攔截導彈仍然是軍事領域的世界性難題,還有很長路要走,或許這是一條永遠不會成功的不歸路。

導彈主要有空空導彈、防空(反導)導彈、反艦導彈、巡航導彈、彈道導彈等幾個大的類別。有意思的,防空(反導)導彈既是攻擊武器又是防禦武器,其它導彈都屬於攻擊性武器。

空空導彈、防空導彈末端速度達到3至5馬赫,最高過載達到50至60G,比子彈速度還要快,比任何一種飛行物都要靈活。新一代空空導彈與防空導彈利用紅外成像技術(如下圖導彈導引頭),其追尾攻擊的方式基本上是很難主動攔截的,只能通過電子干擾,釋放箔條彈、紅外干擾彈進行軟殺傷或被動式攔截。

空空導彈紅外導引頭

釋放紅外干擾彈躲避空空導彈追擊

近年來,裝在直升機上的激光壓制系統具備一定的反空空導彈能力,可以發射超強激光照射來襲導彈,燒燬導彈導引頭,如阿帕奇的AAQ-24激光壓制系統。但是受到激光功率、天氣等因素的影響,攔截效果還真不好說。再說了,破解激光壓制系統的方法並不複雜,這個問題留給大家留言討論。

阿帕奇的AAQ-24激光壓制系統

反艦導彈主要是飛航式反艦導彈,超低空或超音速巡航,末端雷達、紅外成像複合制導,3至5倍音速加蛇形機動、飽和攻擊,只要有一枚導彈砸到軍艦上,高爆彈頭就會讓軍艦喪失戰鬥力。軍艦的中遠程防空導彈主要還是用來對付空中戰機的,對速度更高的反艦導彈只能用近程防空導彈與近防炮進行垂死掙扎,一咕隆打出去再說,能不能攔截住聽天由命。另外,反艦彈道導彈末端攻擊速度達到10馬赫以上,目前軍艦的反導系統是無法進行攔截的。

反艦導彈作戰體系

超音速反艦導彈末端蛇形機動與飽和攻擊

近程防空反導導彈

近防火炮攔截導彈

被動式攔截反艦導彈

巡航導彈只要用來攻擊陸上縱深目標,又分為亞音速巡航導彈、超音速巡航導彈,還有隱身巡航導彈,這類導彈不是軌跡變化多端,就是攻擊速度極快,還有就是雷達無法探測,防不勝防。攻擊一方,早就通過電子偵察摸清對方防禦體系的弱點,攻擊時趁虛而入,等受攻擊一方探測到來襲導彈時,留給攔截的反應時間已經不多了。

彈道導彈的攔截是個大課題。做得最好的國家就是美國了,但是並沒有帶給他們多少安全感。美軍耗費巨資,建立了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該系統分為四個子系統:GMD、BMD、THAAD、PMD,也就是陸基中段防禦、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末段高空區域防禦、愛國者導彈防禦等系統。如此複雜的系統,典型的攔截武器主要有三種:標準導彈中段反導,薩德導彈末端高空反導,愛國者導彈末端中低空反導。

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結構示意圖

美軍宣稱,標準導彈12次試驗10次成功,薩德導彈25次試驗全部成功。其實這些都是特定簡易情況下的試驗數據,一枚導彈一個彈頭,預知軌跡,充分準備,這些極端簡易條件相比真實戰場複雜情況毫無意義。美軍一度宣傳愛國者導彈攔截成功率也達到60%以上,2018年卻遭遇了國會打臉,1991年的海灣戰爭“愛國者2”型導彈攔截“飛毛腿”的成功率只有9%。

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主要攔截武器

為了達成攔截彈道導彈的心願,美國又把F-35與激光武器融入到反導體系中。F-35戰機作為空基反導系統的重要一員,利用隱身的特點,對發射升空階段的彈道導彈進行攔截。這個方法依然建立在極端簡易條件之上,首先要預先得到發射情報,還要能夠深入對方縱深,在彈道導彈升空軌道附近守株待兔。哎!美軍這是想抓沒有腦子的大蝦嗎!

高能激光武器反導是美國的另一個夢想。90年代就開始搞了ABL機載激光系統。由於機載激光系統重量與體積過大,他們用了一架波音747大型客機作為載機,在機頭位置安裝了一個大型激光照射器。原本計劃對600公里外處於上升段和飛行段的彈道導彈進行攔截,但結果不如人意,歷次試驗中最遠只能攔截160公里遠的目標,160公里遠的波音747真是一個好靶子呀。ABL機載激光系統受到自身體型龐大、天氣狀況等硬性條件的限制,美國努力16年沒有達到設計要求,於2011年底被迫下馬,轉為技術儲備。

笨重的機載激光系統

當然了,在反導的道路上,美國還將不遺餘力地走下去的。他們又試圖建立天基反導系統,就是所謂的“太空軍”或者冷飯熱炒的“星球大戰”,這些項目在技術上與資金投入上就是“無底洞”。而那些專注於鑄劍的國家,多造一些分導式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高超音速導彈、隱形導彈,就能簡單地取得進攻優勢,就能讓美國繼續深耕於導彈攔截的難題中不能自拔。


紅龍軍團長


要說攔截一枚導彈有多難?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比你想的還難”。當然根據導彈種類的不同其攔截難度也是不同,其中攔截難度最高的是洲際彈道導彈,現階段比較容易攔截的是一些亞音速導彈。

舉例來說的話,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作為現代戰爭中常規打擊和戰略打擊中的兩種不同代表武器,是對敵進行第一波打擊的關鍵力量。我們以巡航導彈來說,美國在海灣戰爭期間,光是從軍艦上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就幾百枚,這些巡航導彈為美軍正式進攻提前摧毀了伊拉克的大量軍事營地和防空陣地等戰術目標,可以說戰斧巡航導彈是美軍現代戰爭中的急先鋒。而戰斧導彈從早期的基本型也發展到現在的戰術戰斧型,雖然射程、打擊精度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其最大0.8馬赫的飛行速度和為了提高突防能力而採用的低空突防手段也讓戰斧巡航導彈被攔截有了可能。特別是對於一些射速較高的高射炮或者單兵防空導彈而言,攔截低空飛行的戰斧巡航導彈已經成了目標。




但是洲際彈道導彈的攔截就沒那麼容易了,美國在彈道導彈的攔截上努力耕耘幾十年,但是至今其對彈道導彈的攔截成功率始終在50%徘徊。也曾形容攔截彈道導彈的難度相當於在幾千裡外擊中蚊子腿上的一根毛,這樣形容就能想明白彈道導彈的攔截難度有多高了吧。

彈道導彈的攔截難度也是隨著彈道導彈的射程增加而成幾何倍增長的。彈道導彈難攔截的主要原因是難發現和難攔截。而其攔截方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初始段攔截,也就是在彈道導彈剛發射階段就發射攔截彈攔截目標的成功率是最高的,因為在這個初始階段彈道導彈的還處於加速爬升階段,速度並不是很高,所以攔截成功率也是最高的,但是缺點就是攔截彈發射陣地要距離彈道導彈發射陣地儘可能的近才行,但是這顯然會遭到別國的抗議。比如此前美國在俄羅斯的鄰國波蘭和羅馬尼亞部署了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俄羅斯立刻在邊境線部署了自家最新的S-400遠程防空導彈來攔截宙斯盾反導攔截彈。


因為彈道導彈的飛行軌跡是一個不可測的拋物線,而且在拋物線的下落階段的速度極高,特別是洲際導彈的核彈頭在末端下落時的速度往往都超過了10馬赫,所以以現有的技術攔截末端核彈頭是極不可能的,因為首先核彈頭體積小所以被發現的幾率不大,思思要想攔截末端速度超過10馬赫的核彈頭,攔截彈的飛行速度至少也得有15馬赫左右的速度,所以現階段國際上發展反導系統都基本忽略了末端反導攔截。

現在中美俄在對彈道導彈的反導攔截上主要是通過中段導彈攔截上,因為中段導彈相比初段反導而言可以將攔截彈部署到較遠的地區,比如美國的中段攔截彈主要部署在阿拉斯加和加州兩個地區,因為攻擊美國本土的洲際導彈基本都是從北極或者太平洋方向過來的,所以這也是美國為什麼將自家的中段反導攔截彈部署在上述兩個地區的原因所在。首先因為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速度很高,而且隨著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技術進步,現在洲際導彈的體型也越來越小,所以就存在很難發現的問題。比如美國在反導系統建設上主要有太空的天基紅外、雷達高低軌偵察衛星,主要就是能夠更早的發現處於初始階段的彈道導彈的發動機高溫輻射和氣動加熱痕跡,然後根據飛行速度判斷導彈型號,同時將發現信號傳遞給美軍的海基X波段巨型雷達,雖然美國的海基X波段雷達號稱可以發現4000公里外相當於一顆高爾夫球大的物體,但是從以往的中段反導結果來看,現階段只能滿足對遠程彈道導彈50%的攔截成功率,對於洲際導彈來說還不具備一定的攔截能力,當然這些都是基於單彈頭的洲際導彈而言,如果是多彈頭的洲際導彈攔截難度有多高想都想不明白。

所以從導彈這根矛和反導系統的這張盾的長期對抗中,反導系統的建設無論是從資金還是從規模以及時間上來說,發展反導系統的難度要比發展彈道導彈難太多,所以現階段號稱擁有射程超過5000公里的遠程彈道導彈的國家不止五個,但是擁有中段反導能力的卻只有兩個。


魑魅涅磐


我軍“紅旗—16B”中程防空導彈攔截靶機(模擬巡航導彈)實驗。




“紅旗—16B”通過發現、跟蹤、發射…成功將靶機摧毀。

從目前的技術層面來說:攔截巡航導彈要比攔截彈道式導彈相對容易一些,主要原因還是飛行速度快慢的問題,現役大多數巡航導彈的飛行速度都在3馬赫之內(戰斧只有0.8馬赫),這就給了防空系統攔截它提供了相對寬裕的時間。
目前防禦巡航式導彈的最主要的還是發現的問題,


由於巡航導彈飛行速度較慢,現役大型相控陣雷達的跟蹤計算機可以較快的將它的飛行參數解析出來,迅速的傳輸給火控計算,通過更精確的確認之後再將數據傳輸到武器控制室,防空導彈發射攔截…或者使用近防炮攔截,現代攔截巡航導彈的武器已經構成了較完善的:超遠程、遠中近、末端的攔截體系。

“空警500”中型預警指揮機,我軍目前最先進的預警機,機背上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性能非常強大,可在萬米高空探測到距離400㎞外的飛機、300㎞外的飛航導彈,並且具備了探測1500公里射程的中近程彈道導彈飛行中段的軌跡。

以目前高速計算機和精確探測雷達的水平能力來看,在500公里外精確的探測到來襲的巡航導彈,可根據所掌握的技術特徵知道它是什麼型號的導彈…總之,相對於彈道導彈攔截率略高…為啥說是“略高”呢?原因是現代巡航導彈也是很攔截的!它們體積很小並且飛行的路徑很詭異,從哪個方向進來、要攻擊什麼目的這些都不清楚…需要花費鉅額資金建設全國性的防空網絡,而這樣的投入世界上只有極個別國家可以做得到,“海灣戰爭”後美國也進行了防禦巡航導彈的演習,動用了當時所有的戰役戰術級別的地面防空系統和空軍的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和戰鬥機…最終的攔截率只有12%左右,美國尚且如此,其他國家呢?


目前攔截彈道導彈的能力更是有待加強,技術瓶頸仍然是彈道導彈飛行太快了,通常情況下彈道導彈的彈頭飛行末端達到了5~8馬赫的速度!這要比步槍子彈快很多!98K大威力步槍發射7.92×57彈初速755米/秒,而先進的彈道導彈速度為2720米/秒,這樣快的速度雖然雷達和其它偵察裝備可以發現、並且跟蹤,雖說也有了各種型號的攔截彈,但目前攔截它們的技術能力還是極低!不能用子彈攔截子彈來形容。
以色列箭2、箭3型區域防空系統所用的攔截彈,據說要比美軍的“薩德”系統還要先進!


不論是“箭系列”還是“薩德”在靶場試驗的結果與實戰完全是兩回事兒! 雖然攔截近程彈道導彈的防空系統也有不少,目前唯一進行過攔截彈道導彈實戰的防空系統有美軍“愛國者1型”,在海灣戰爭期間攔截過伊拉克軍隊的“飛毛腿”導彈,即便是“愛國者1”1980年代末的技術水平對抗“飛毛腿”1950年代末的技術水平導彈,也是攔截率低下,根據以色列公佈的資料顯示,攔截率連15%都不到!
美軍“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所使用的攔截彈。

現在攔截彈道導彈的技術水平是:對於1000公里內的1970年代初之前水平的中近程彈道導彈防禦能力再持續提高當中,有可能在今後10~15年內趨於完善…對於5000公里內射程的中遠程彈道導彈攔截技術目前只有兩個國家在做,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射程5000公里以上的攔截技術只是在初始研究階段,暫時還沒有能力做到攔截,不過掌握射程超過5000公里彈道導彈的國家都是世界大國,相互間發射5000公里戰略核導彈的概率太低。



目前更新式的、可機動變軌的洲際導彈彈頭或者其它高性能太空飛行器正在研製當中,給導彈攔截系統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攔截是現代戰爭中的必修課,唯有完善而先進的作戰體系才能做到有效攔截,這需要大量的國防投入才行,作戰體系越完善國家的安全度也就最高!21世紀的戰爭就是體系化戰爭,體系完善的一方會獲得更大的戰爭優勢,而體系化水平低的一方有可能再也沒有獲勝的機會。


皇家橡樹1972


不同導彈的攔截難度是不同的,其中攔截難度最大的是彈道導彈,因為彈道導彈的速度在所有導彈中是最快的,而理論上,導彈的速度越高,給對方的反應時間就越短,攔截的難度也就越大。而對於彈道導彈來說,射程越遠的,速度就越高,攔截的難度就越大,所以,在彈道導彈中射程中射程最遠的洲際導彈,其攔截難度就是所有導彈中最高的,有多難呢?這麼說吧,難度大到現階段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成熟的反洲際彈道導彈技術,沒錯,包括美國在內。雖然美中俄三國在反彈道導彈領域都有一定的建樹,但還僅僅是處於初級的探索階段,攔截效率是很低的。

▲“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打擊步驟示意圖

為什麼說洲際導彈的攔截是最難的?首先,洲際導彈的射程雖然達到了上萬公里,但是這玩意從發射到擊中目標,總共的飛行時間也不過才30~40分鐘左右,平均飛行速度就超過了20馬赫。眾所周知,洲際導彈的攔截可以分為:上升段攔截、中段攔截和末端攔截,不同階段導彈的狀態也不一樣,攔截難度更是不盡相同。所謂的上升階段(助推段),顧名思義,就是指導彈還沒有飛出大氣層,正處於一種加速上升的狀態,這個階段的導彈有什麼特點呢?就是導彈速度還相對很慢、尾焰輻射明顯,且彈道固定,並不具備變軌的能力,所以,理論上導彈在這個階段的攔截難度從技術上看是最小的,但是從地理因素上看,助推段攔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洲際導彈的上升段

為什麼?因為對於洲際導彈來說,其發射陣地就是兩個極端,要麼是在茫茫的大洋深處(戰略核潛艇),要麼就是在敵對國的本土腹地,所以,想要在助推段攔截洲際導彈,就必須能提前知道對方戰略核潛艇的發射陣地,或者是進入直接進入敵國的領土,並且找到導彈發射基地的地點,然而不管是哪種,從地理因素上看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並且,導彈上升段的時間其實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因此,從這幾點看,想要在助推段攔截洲際導彈根本就不現實,然後,導彈在助推段結束之後,就是大氣層外的無動力飛行階段了(中段和末端的再入大氣層階段都是無動力的),在這個階段,彈頭的飛行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但是飛行時間則是最長的,在20分鐘以上。

▲巨大的攔截導彈

所以,中段攔截的時間是最充裕的,並且可攔截的範圍也最大,可進行多次攔截,但是中段攔截也有中段攔截的困難,首先,洲際導彈在中段飛行的範圍是最廣的,所以攔截的一方必須要有強大的預警雷達,才能提前發現目標,然後,因為此時導彈是在大氣層外飛行,所以,對方的攔截彈也必須是巨大且複雜的,比如上圖所示,就是美國陸基中段攔截系統(GMD)中用到的龐大的攔截彈,差不多就是直接造一枚同樣大小的導彈去攔截多方的洲際導彈了,光是這一點就卡死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國家,畢竟不是誰都可以造大型導彈的。還有一點,就是部分先進的洲際導彈在中段可以通過變軌來提高自己彈道的不可預測性,增大對方的攔截難度。

▲洲際導彈的戰鬥部(10枚彈頭)

▲“和平衛士”多彈頭再入大氣層實驗

最後就是洲際導彈的末端攔截了,此時核彈頭已經進入目標上空的大氣層,速度不會比中段飛行時慢多少,直到彈頭爆炸之前,其速度都在20馬赫以上,所以,在洲際導彈的末端再入大氣層階段,整個飛行過程的世界不會超過30秒,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想要攔截若干個速度超過20馬赫的目標,難度非常大,為什麼說是若干個目標?因為現在的洲際導彈基本上都是多彈頭的,除了真彈頭之外,還有部分誘餌彈頭,在這種情況下,攔截難度又加了一個概率學上的問題,比如上圖所示。因此,目前對洲際導彈的攔截最有效的是中段攔截,助推段和末端攔截需要考慮的非技術因素太多了。

▲巡航導彈

最後,除了彈道導彈之外,其他導彈的攔截難度相對小很多,比如巡航導彈,這種導彈的攔截其實是難在發現上,因為其飛行軌跡可以很低,可以低至幾十米,而在這種高度上雷達是很難探測到巡航導彈蹤跡的,地形的限制甚至是城市裡的高樓大廈,都會影響雷達對巡航導彈的探測,但是巡航導彈速度很慢,基本上都是亞音速的,一旦發現的話,想要攔截很容易。總之,速度越快的導彈,其攔截難度就越大,舉個例子,都說要超音速反艦導彈,就是因為只有速度夠快,才更有可能突破對方盾艦的防空網。


哨兵ZH


難以攔截主要是針對中遠程和洲際導彈而言的,這種導彈會飛入太空,所以速度非常快。

彈道導彈助推階段,也即是飛進太空前,還是可以攔截的,只是這個時間一般不超過90秒,從偵查、判讀、計算火控數據,在發射攔截彈,時間一般不夠用,所以只有攔截導彈距離彈道導彈很近才有可能


飛進大氣層後,在宇宙速度是非常快的,一般叫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也就是24倍音速),而且現代的導彈還會根據衛星和恆星進行變軌,攔截導彈要想攔截需要不斷調整姿勢才可能瞄準,這是個高難度技術活,另外因為太空沒有空氣,攔截導彈不可能通過爆炸攔截的,只能靠撞擊!你想茫茫太空,要想兩個細胞一樣大的東西相撞,有多難?

重返大氣層後,也很難攔截,因為首先有一個電子黑障,這個裡面什麼東西都探測不到,也就不可能攔截,等穿出後速度一般是12倍音速,攔截導彈相向飛行攔截,兩個人的相對速度就更快啦,而且這是導彈已經分離,彈頭一般很小,一樣非常難!



所以美國發展了攔截系統,主要是上升階段攔截,所以才把TMD系統搞

到俄羅斯

家門口,把宙斯盾開到中國周邊,另外美國還發展激光攔截,因為光速更快,理論上不受導彈的速度影響,不過

激光能量

在空氣中衰減非常快,目前還沒有多大的利用價值,所以美國想靠飛機在幾萬米高空攔截,受空氣影響小,要是能搬到衛星上就更妙啦

這也是中國反對太空軍事化的主要原因

猴子軍師


我是齊奧爾科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反導”就是用導彈來對付導彈。但光有導彈是不夠的,這是一個龐大的戰略綜合系統,還包括預警雷達、攔截導彈、敵我識別系統、預警衛星……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n都會導致攔截失敗。目前,有能力搭建這樣一整套反導系統的也就只有美國、中國、俄羅斯、以色列。其中,美國的反導系統尤其突出。

美國首次測試攔截洲際導彈


一般情況下,任何一種彈道導彈的飛行速度都能達到音速的十幾倍甚至二十倍,不到兩個小時就能繞地球一週。而且,一枚彈道導彈裝載多枚核彈頭,發射後會迅速飛到大氣層以外,接近目標時,再重新飛入大氣層進入攻擊模式。這時,多個彈頭會分散行動,防不勝防。

彈道導彈發射後,很快就能飛到大氣層以外,在那裡進行超高速巡航。這個過程時間很長,這個時候攔截,成功率最高。然而,這一階段也是彈道導彈飛行速度最快的階段,想準確擊中目標可不容易。當彈道導彈重新進入大氣層後,速度會降到六七倍音速,雖然攔截的時間很短,但難度相對降低。

彈道導彈來勢迅捷,防禦時間僅有幾分鐘。這樣短的時間裡,想要在廣闊無垠的天空中攔截一枚導彈,簡直是大海撈針!最理想的辦法是在導彈剛發射時進行攔截,這樣不僅時間充足,而且更為安全。但這要求擁有超遠距離的監控雷達和超遠距離的反導武器,而且很難辨別導彈是否射向己方,所以這種反導難度之大,目前沒有國家能夠做到。


齊奧爾科夫


對導彈攔截究竟有多難,這就是難者不會,會者不難,現世界各大國都在發展自已的反導技術,首先得能發現目標,跟蹤目標,鎖定目標,摧毀目標,這對於有能力研發的國家以不是難事。難難在抗飽和攻擊,因為攔截的裝備是有限的,攔截彈是有限的,而各類導彈是非常多的。難難在矛與盾的關係上,現在導彈技術是以能夠突破反導為目的。


chengnuo2


導彈攔截技術,形象一點比喻就是在棒球場裡擊出一個棒球打中另一個棒球。導彈攔截主要是指對彈道導彈的攔截。海灣戰爭中愛國者對飛毛腿的攔截曾經顯赫一時,結果根據現在解密的資料,成功的次數寥寥無幾。

目前,技術難度有:

1,對目標導彈的發現與跟蹤,越發現得早準備時間越充分,跟蹤的越準確,就越容易解算出彈道。

2,高性能計算機,能根據跟蹤雷達的反饋計算出目標彈道並計算出最優的攔截點,並且不少於兩個,一般要有三個,以防止第一次攔截失敗。以前的彈道導彈都沒有機動變軌和誘餌彈頭的,還比較容易計算彈道。現在的可以機動變軌,更有挑戰性了。

3,就是攔截彈了,前幾年比較火的美國的大氣層外動能攔截彈,最近也不那麼積極了,因為在外層空間要機動靠近一個十多倍音速飛行中的彈頭的軌道,可是很有挑戰性的。

攔截巡航導彈相對簡單,難的是攔截彈道導彈,尤其是現代可實現有能力在太空變軌和再入大氣層變軌的彈頭,所以當初老美的星球大戰計劃的主要能力是通過部署在太空的激光武器、粒子武器、電磁炮等概念武器實現早期發現,在導彈飛出大氣層前實施攔截實現的,可以看出來攔截導彈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我國目前已成功進行了中段攔截試驗。應該說在此技術上不輸於美俄。





小付724


導彈攔截,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反導系統是近年來才出現和應用的新一代軍事技術。通常來說,反導系統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針對彈道導彈的大型反導系統,另一種則是針對戰術空地/空艦導彈的小型反導系統。

針對彈道導彈的大型反導系統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以及以色列等少數國家才能夠完成獨立研發,屬於最為尖端的軍事技術。比如,已經服役並且投入使用的大型反彈道導彈系統就包括:美國“愛國者”PAC-3、“薩德”、“宙斯盾”/“標準”-3等,中國紅旗-19、紅旗-26等,以色列“箭”-2/3等。上述這幾個型號都是專門用於攔截彈道導彈的大型反導系統,不具備對飛機以及無人機實施攔截的能力。而同時具備攔截飛機和反導能力的先進防空系統,還有美國“愛國者”PAC-1/2、俄羅斯S-400、歐洲“紫苑”-30、中國紅旗-9等。

針對戰術空地/空艦導彈的小型反導系統目前應用的也比較多,其中裝備比較多的以艦載型近程反導系統為主,近年來陸基型反導系統也開始逐漸裝備。比較典型的艦載型近程反導系統首先就要數美國研製的“密集陣”6管20毫米速射炮,其不僅大量裝備在美國海軍各型水面艦艇上,還廣泛出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是應用最為廣泛的艦載型近程反導系統。其他的比如俄羅斯“卡什坦”彈炮合一系統和中國H/PJ-12型7管30毫米速射炮也是當前性能比較先進的艦載型近程反導系統。

反導系統的難度主要在於對目標的探測、跟蹤以及採用有效的攔截手段等。


諸葛小徹


反導試驗是非常複雜的工程,用導彈打導彈原本非常困難,還需考慮導彈的大小、重量和運行速度等複雜因素。

圖: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示意圖

除導彈自身問題外,目標搜索與火控雷達、陸基(海基)宙斯盾發射系統、設備等問題,都可能攔截失敗。舉個簡單的例子,採用不同的發射方式(高彈道或低彈道方式發射),射程都會發生相應改變,還改變導彈的飛行高度,這就使導彈的滯空時間隨之改變,增加擊中難度。

就是說,採用不同的方式發射,導彈的中間段和末端飛行時間會變長或變短,從而擊中目標的時間變的不確定性。如採用高彈道發射,若進入大氣層的角度不合適,容易因摩擦生熱產生高溫而損壞彈頭;採用低彈道發射,發射角度不對,有可能不能順利重返大氣層。諸如此類等等,這都是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

所以,攔截導彈的技術不是一般國家能掌握的,能掌握此技術的都不是一般國家。所以,軍科副院長何雷近日在一次發佈會上霸氣介紹:攔截導彈不是一般技術就能達到的,非常有難度,試驗也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發展攔截導彈技術,需要有很多技術作為支撐

圖:“標準”-3型攔截導彈試射

在我陸基中段反導系統試驗成功的消息發佈後,日本對“標準”-3型導彈“寄予厚望”,據說是具備中段反導能力,也能應對以“高彈道軌道”發射的導彈,可以有效攔截中遠程導彈。美方也認為,此次通過“陸基宙斯盾系統”發射的攔截導彈,是打造太平洋地區導彈防禦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除了射程遠、防禦範圍大的優點外,從“標準”-3Block 2A導彈的實際表現看,其攔截能力並不像雷神公司吹噓的那麼神奇。因為自去年6月到現在,不到一年時間,接連兩次未能成功攔截目標,而在2017年2月美海軍首次進行海基試驗時,導彈攔截也是差點脫靶,幾乎是冒險成功的,嚴重挫傷了美日聯合組建反導網的信心。

總的來說,導彈攔截要實現的是“用子彈打子彈”“用針尖對針尖”這樣的工程,難度確實太大了!

(兵說團隊:白小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