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遗恨隆武帝“留发者是臣民,剃发者是难民”

1645年六月十四日,清军毫不费力的占领杭州,潞王投降清朝,随后连同被俘的弘光帝以及其他明朝宗室被清军押赴北京。

随着潞王政权的投降,策立又成了南明的头等大事,上节讲到,此时从血缘关系,也就是法理上最亲,最有合法性的当属桂藩,此时的桂王是神宗的亲孙子,然而桂王远在广西,而南明的文臣大体都在江南这一带,所以桂王从实际操作来讲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南明遗恨隆武帝“留发者是臣民,剃发者是难民”


所以此时,近支藩王覆灭殆尽,那么只能从疏藩中寻找了,此时两位疏藩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

朱聿键(1602年-1646年),字长寿,南明第二位君主,为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祖父是唐端王朱硕熿,父为唐端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


南明遗恨隆武帝“留发者是臣民,剃发者是难民”


1645年弘光帝亦死,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扶朱聿键于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后世称之为隆武帝,也称唐王,应该说隆武帝是南明政权中的一位较有作为的帝王,也许应该说唯一有机会能有作为的皇帝,无奈自己没有强大的班底,而且因为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不能有效的号召残明的全部力量,反而因为与鲁监国政权的内耗,导致形势继续恶化,可以说是生不逢时。

南明遗恨隆武帝“留发者是臣民,剃发者是难民”


一生坎坷的朱聿键终于当上皇帝,应该说他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皇帝,他抚慰群臣,从谏如流,同意和大顺军的余部共同抗击清军。

在生活作风上他也非常检点,只有一个老婆,也就是皇后曾氏,曾氏是一个贤后。

清军来了以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意思大家都懂。当时明军却是留发留头,无发无头——剃了发的都杀。隆武帝觉得明军这种行为是不好的,他下令禁止屠杀剃发的百姓,说:“兵行所至,不可妄杀。有发为臣民,无发为难民。”

南明遗恨隆武帝“留发者是臣民,剃发者是难民”


由此可见,隆武帝是一个能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的人。其实这一点很容易做到,但为什么偏偏那么多中国人做不到呢?

做到这一点根本不需要什么很高的智商,中国人又向来是最聪明的,为何从来不懂得最简单的道理?明白了这个原因就明白明朝亡国的真正原因。

隆武帝确实是一个好皇帝,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个傀儡皇帝。他的政权离不开郑芝龙集团,没有郑芝龙的财政和军事支持,他的复国项目就办不下去。

郑氏家族都是海盗出身,郑芝龙拥立隆武并不是为了什么光复大明,而是跟吕不韦打着一样的算盘,把隆武看成了可居的奇货。商人就是商人。在郑氏家族里,唯一对明朝忠心耿耿的只有郑成功。

南明遗恨隆武帝“留发者是臣民,剃发者是难民”


也就是这天,隆武帝赐名郑森为朱成功,郑成功国姓爷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隆武虽然没有女儿,但还是封郑成功一个类似于驸马都尉的官职。郑芝龙投降后,郑成功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说:“父既不能为忠臣,子不以为孝子。”

当然,郑成功的一生也不是没有污点。他后来还是置祖国大陆于不顾,盘踞在台湾地区,跟荷兰人打仗。虽然我们不能苛求郑成功,因为确实清朝后来的势力太强大。也可能是为反清大陆做后援基地。

南明遗恨隆武帝“留发者是臣民,剃发者是难民”


郑成功为世人所诟病的地方是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尤其是软禁鲁王,杀害鲁王(存在不同说法)。郑成功还毒死抗清名将张明振,令广大的大明遗民感到失望。

作为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郑氏家族大权独揽,干些卖官鬻爵搜刮百姓的勾当,比当时南明的一些贪污腐化的奸臣做得更过分。


我们可以想象隆武帝的处境,三面受困,一受制于郑氏家族,二要防备鲁王军队,三来李成栋带领的清军正在逼近。得知大明忠臣黄道周带领门生故吏,招募九千人北上抗清,最终被清军大败,黄道周慷慨就义,隆武帝悲愤欲绝。他既恨清军,又恨郑氏家族。

无路可走之下,隆武帝表示要亲自北伐,作困兽之斗。郑芝龙对此虽不满,但已经生了降清之意。

南明遗恨隆武帝“留发者是臣民,剃发者是难民”


李成栋率领的清军在浙江一带势如破竹,先后攻下绍兴、东阳、金华、平州,很快攻陷郑鸿逵把守的仙霞关。隆武帝眼看亲征无望,决定取道汀州去江西,“御驾亲征”已变成“御驾亲逃”。隆武帝政权内部一盘散沙,大家离心离德,只能走下坡路;而李成栋却驭兵有方,指挥若定,两者对比实在太大了。

隆武帝在汀州歇息过之后,第二天凌晨,突然有一队身穿明军军服的人在汀州城外叫门,声言护驾。守城士兵不知是计,城门一开,发现原来都是李成栋派出化装的清军。

隆武帝听到外面一片混乱,拿着大刀进入府堂,被清军抓住,后来不屈绝食而死,跟他一同遇难的还有皇后曾氏以及未满月的皇子。

就这样,这位命途坎坷的南明皇帝隆武帝,本想励精图治,却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南明遗恨隆武帝“留发者是臣民,剃发者是难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