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家的典籍里没有详细系统的提及天地规律是什么样的?而是写了很多如何成为君子,如何治国呢?

宋祖椽


道家创始人老子,在其《道德经》第一章中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中就说明了“道”是可悟之顺之的,此道不是普通的“道”(而是天地万物之所以能生存与发展的总根源总规律总规则)。正因此才有了“天道有常,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名言。

其学说通篇都在强调必须以符合道(即其规律与规则),符合德(即其玄德精神)及符合自然(即“以辅万物之自然”)的原则治天下,而不可逆之,这样才能“道者同于道”地促使社会自正自化得向前发展与进步。如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及“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以及“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等哲理就是明证。

总之,老子所谓的“道”,就是指天地万物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规律与规则。


有德司契


《道德经》里有对天地规律的阐述。看我的文章,里面有详细论述,只要有点哲学思维,保证能看懂。道德经里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只不过由于写作年代的问题,很多话写的太简单,但是内容丰富,后人理解有困难。有些人能力有限解读的时候掺杂了想象,有的人没哲学思维,解读的时候云山雾绕,不知所云。

《道德经》里的哲学思想很深刻的,黑格尔的学说比老子差一大截。


盛京杨员外


月亮是远古时代的地球,继火星日;水星日;地球日北盖地第三个太阳,当时阴阳旋转,雌雄哺乳动物;各地爬行怪智史有多记录。人首龙身时代伏羲女娲,华古老人类总文明。

月日入浑天,道家早发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天地物人规律。它才想出供助当时客观存在的“天道人德”写出了伟大的《道德经》。

个人基研发现:“研究天规可知地律,获实物性能晓人情,天地认真物人才正,君子别误会安邦国。”若能发表,仅供参考。


李志勇LZY


如果说对天地的规律有系统地描述,我所看到的,在史记的天官书中,有最原始的天文推步,日月星宿运行之原理与现象。道家的典籍,看过不多,道藏书一般人也很少能看到。

可以告诉你的是,道家从学术上分很多派,基本都是由上古认识的天体运行规律、天人合一思想和易经延展开来的。我们所了解的老、庄,只是其中一派,中医药、符咒祝由、阴阳术数、五行八卦、神仙丹道、堪舆风水及后世道教各派都有各自的学术中心。纪晓岚所谓“综罗百代,博大精微”就是对道家最贴切的解释。再严格说,庄子同老子还不能算一派。

另外,诸子百家都是继承和发扬了原始道家的思想体系而独立门户的,所以要想找到系统的天地规律,除了要了解后世所称的道家、道教,还需要了解诸子百家的相关部分。

道家很少谈君子,谈治世、韬略兵机、纵横捭阖、阴阳钩距有一些,从伊尹、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姚广李等人去了解。


九谖草


…道可道非常道…这脱尘之语,就是给众生以摄意:谁主导话语权,才有最终解释!

因此,在为贵族阶级服务的大背景下,道家脱尘嚣上,最终被统治者所掌握。所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道也,这空冥之想,就在于谁说。





沧海一笑129912023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又称《道德经》)、《庄子》外,还有《黄帝内经》、《文子》、《列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易经》等。

道家的核心典籍是《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的“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这是中国教育把哲学放在政治课里的主因),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法自然,利而不害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译文:“道”即阴阳二者统一,“一”中蕴含阴阳两面,阴阳二者参与到一起相互作用而形成万事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者相互中和而形成和谐的状态。

当时是竹简刻字,耗时费力,寥寥二十五个字高度概括天道规律!

又如:

《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讲天道和人道,规律就在其中,按道的规律行事,就是有德,“道”与“德”要靠自个去读去悟去实践。

今人满口“道德”大多只剩下“德”了,离“道”说“德”,道的皮之不存,德之毛将何附?

道法自然,道生万物,各遂其生,无为而无不为。宇宙之中,道为万物主宰,是万物的生命本源,因为道只是抽象的存在,所以我们感受不到道的作为。道是有作为的,而且是无所不为,道如果是无为,天地万物如何能够自己生成变化呢?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主要是针对当时的三类人而写:

第一类:士,指当时的基层领导者和管理者。

关于“士”字的写法,上“十”下“一”,“推十为一”,十个人当中选一个人出来领导、管理和服务大家,士者要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位置,“善用人者为之下”,“士”字的最后一横,把自己定位在下面。

第二类:王,指当时诸侯国当政的诸侯王,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关于“王”字的写法,不是在“士”头上加“一”,而是上面是个干事的“干”,最后也要把自己放在下面,“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还是要“善用人者为之下”。

第三类:圣,一个好的领导者就叫做圣人,很简单。

在王的上面加耳和口就是“聖”。耳,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口,说话温暖有领导力,当好一个“王”,这在《道德经》里就是圣人。“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综上可见,《道德经》是一本领导学的典籍。据史载,南宋开国宰相赵普始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公开场合也引用说过,他还说四分之一《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大道理在老子这一点就通,对家长也好,老师(孩子王)也好,村长/乡长/ting什么长都好,就说领导吧,值得一生研读。照着老子的道去干,说不定圣人就是你!?前提是要参透《道德经》的圣人之道,当然,这里只是抛砖引玉。

问题来了:依《道德经》的圣人标准,在上下5000年的浩荡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出现过多少圣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作为道家经典,《道德经》谈治国不假,倒没提到如何成为君子。“君子”最早见于《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后来孔子对于“君子”进行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这样“君子”就成了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

如孔子为《周易》写《易传·象传》:“(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又如孔子门生所编录的《论语·述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创立儒家,而儒家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汉武帝治国用的是“外儒内法”的霸王之道)后,一直到清朝灭亡,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君子之道就成了中国人集体人格的主流理想模型。

据史书记载,孔子的思想受到长他40岁的老子的影响很大,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本来就系出同源,而中国文化的优点就是兼容并蓄,相互交融是自然而然的事。


致敬大师


恕本民科直言,首先‘道’并不是一‘家’,而是华夏先知们的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其次,黄帝的道源经,周文王的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经诠释的皆是掌控着一切的终极宇宙法则: 道和德,从原始宇宙,到物质宇宙,万物和人类的诞生,一切的一切,无所不包!

本民科认为,反反复复地论道已经是啰嗦至极! 如果还没有弄明白,只能说天道没有让你悟道而已!


外星文明新时代


老子自身认识的局限,老子所处时代是”奴隶制”末期,周王室衰退,兴新地主阶级开始崛起争雄。但暂未出现战乱丶混战丶兼并状态,虽偶有诸候因土地或权位争夺,但毕竟周还是受各诸侯国尊重,并未天下大乱。

老子出生贵族,老子出生没有父亲的记载,只有母亲说明那时“男尊女卑”的“儒家道统”还未形成(孔子比老子晚生,曾拜师于老子),母系氏族和母系家庭还普遍存在。

老子幼年时,母亲给他请了家庭教师,老子自幼好学,喜独自观察和思考,便去问老师,老师回答不出说“先闲未教丶古藉未载丶为师不知也”,老子去问家臣(即”家奴”,老子家是有家奴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家臣”说“奴不知也”;又去问母亲,母亲答:“吾不知也”。老子闷闷不乐坐夜晚月下思索无法入睡…。

老子12岁时,进入周都搞京,知识越进。但老子无心官场潜心研读书藉丶感悟自然,在做周图书馆馆长期间更是搏览古书典籍,也就有后来的《道德经》五千言。

老子所处时代正是社会变革前期或“新冠病毒”潜伏期。老子虽然悟到了“天地自然”之道,也显然看到了周王室正在腐烂丶衰落的迹象,故而以”天地自然之道”来规劝“如何做君丶如何治国”之理。这就是老子认识上的局限,时代的局限和阶级地位的局限。

时代局限 周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原始,人民过的是“日出而作丶日落而息”。”井田”上劳动耕作的是“奴隶”,还未出现相对自由的”农民”。所有财物包括奴隶都属奴隶主所有,奴隶的生命都只是奴隶主财产一部分,奴隶主可以随意处置奴隶的去留生死丶买卖丶赠送转移。

阶级局限 老子是奴隶主贵族出生,自然出于自身阶级地位的局限,要维护其固有的社会秩序,老子不是变革家,只是个“思想者”丶“思考者”。

认知的局限 人的正确认知,来自于人与自然丶社会的反复实践和互动。人的知识也是反复实践互动丶感悟丶发现丶观察丶冒险丶试错丶修正等作用的结果,慢慢积累总结出来的,而并非是那个人天生就带来的或产生的。在那个蒙昧未开化(相对之后而言),把自然现象当“神密”和“图腾崇拜”时代,老子也不列外。但老子能悟到“天地自然”之道已经是独具慧眼的伟人了,在整个中国封建时代除”老子”外还没有第二个,数千年来到民国前中国古思想家中还没有谁超越他。他成为古代中国唯一哲学家。所以不要“神化”老子,老子是人不是神,能看到“天地自然之道”已十分不易。

言到此,各人自已去思考和感悟吧。


资料完善度低


老子惜字如金,写的很明白,只是新学习贯了白话文,几句话,甚者一篇文章看完,还不知啥意思呢尽废话。老子一字千金,现代人没有读古文的基础。所以认为没写明白。白话文意在字,古文意在字外。

道大无外小无内,也可以说发现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发挥,未知大道它也在運动,无止境。道生一是整体观,一生二,同一个地球就有白天黑夜。二生三,还是一。又一个整体,白,黑又一天开始轮迴,也就是易经里所说的四。万物就是在一明一黑,冷暖中和中生成的。一者零也所以不加,因为三加二等五,九为极数,五者守中和万位,中者道也,所以三生万物。

所谓不提名的圣人,都是老子查曰或听说的古人事迹,每个圣人一个功法。看是俗事之道,暗藏玄机不明说的隐语,让有缘有心有慧根的人自己去悟道。明说了平常人也做不到。只有用心悟道了的人才可以了道,悟道就是多层的修炼过程,才有点可能做到,成道。

要说为治国,老子为什么非要隐居呢?怎么不去开国坐王呢?要说军事领兵打仗,为什么尹喜也要挂印隐居呢。为什么不去打天下坐江山呢?可见他二人追求的要比坐江山高的太大了。由此可证不是安帮定国的经文,只不过道理是一理贯通而已。


马振廷1


这与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凭借的修行方式有关。宗教信仰的追求目标是羽化成仙,修行途经是修身养性。他们认为,道生德蓄势成物形,所以一定要美化言行,使自己有良好的品行。而对天地规律的研究,无论如何,在当时的认知中,在现在的认知中,也只能分道扬驫的,是不能同这目标和方式之类粘上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