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2020年,是從無法走進博物館開始的。

想起近幾年參觀過的精彩展覽,小編陷入無限的懷念中……

還記得“大英百物展”在中國展出時的盛況嗎?有多少小夥伴是從鄰近城市去北京和上海參觀的?又有多少小夥伴沒能親臨現場?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中國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海報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上海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海報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莫切武士形壺,來自秘魯

僅僅展出18天,由鄭巖先生策展、配合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主題而展出的“破碎與聚合——青州龍興寺古代佛教造像”展覽,是否在不經意間錯過?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破碎與聚合——青州龍興寺古代佛教造像”海報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貼金菩薩右手、佛右手、菩薩左手 北朝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展廳中間的完整佛像

疫情當前,我們心繫一線醫護人員的同時,是否回想起一場有關於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展覽?當中對於紅十字誕生背景的介紹、對於戰爭的殘酷以及其百年來的理念與具體行動的討論引人深思。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首都博物館“戰火中的人道——《日內瓦公約》精神與150年的人道行動”海報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展廳中的場景復原

在家中,讓這本書帶您回到那些難忘的現場,填補這段沒有展覽相伴的日子。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觀看之外——十三場博物館展覽的反思與對話》依託於微信公眾號“源流運動”中的“觀展”欄目,收錄近年來國內外13場博物館展覽的評論性文章,引入對話機制,請評論者、策展人或相關學者面對面交流,以訪談的形式,直接展現各方的所思所想。


  • 全書目錄

展覽中的歷史敘事:以大見小?以小見大?

站在展覽中,看世界

——中國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100 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上海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

一信一世界

——上海博物館“遺我雙鯉魚——上海博物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精品展”

以個人為支點

——浙江省博物館“漂海聞見——十五世紀朝鮮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

考古材料展示的多樣化嘗試

知識型構的“美好”

——首都博物館“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回到“原境”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破碎與聚合—青州龍興寺古代佛教造像”

何以致遠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尋找致遠艦2015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展覽:與學術研究的互動

不再陌生的異鄉人

——湖南省博物館“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 世紀中國與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博物館與可視的人類學

——中國民族博物館“傳統 @ 現代—民族服飾之舊裳新尚”

展覽面對爭議性:打破失語瓶頸

直面衝突

——首都博物館“戰火中的人道——《日內瓦公約》精神與150 年的人道行動”

更好的世界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你說你想要一場革命?唱片與反抗1966~1970”

展教結合:融入與突破

教育即生活

——首都博物館“讀城——追尋歷史上的北京城池”

不僅是一座兒童遊樂場

——紐約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

特定類型的展覽:考古遺址公園

在廢墟間的完形想象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公園


做展覽評論,我們是認真的。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首都博物館“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海報

每篇展評以展覽海報為開端,介紹展覽基本信息,包括展覽地點、展覽時間、展品數量等,並以簡單的平面設計展示引領讀者對其展覽基調與風格稍作了解。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 “觀看”類文章。不同作者針對展覽內容、敘事語言、形式設計等進行的多角度、深入評論。“觀看,是展覽與受眾之間最為傳統和主流的溝通形式。無論知識背景和價值傾向,有所‘看’之後必有所‘感’。當我們想要去反思和推介一場展覽之時,這種‘感’都是不可忽視的。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希望有一千個觀展者,便有一千篇宣揚著自我獨立視角的觀展文章。”

  •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尋找致遠艦——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展廳場景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傳統@現代——民族服飾之舊裳新尚”展廳場景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你說你想要一場革命?唱片與反抗1966~1970”展廳場景

  • 展廳場景圖片。給讀者親臨現場般的感受,體驗展覽氛圍,瞭解展廳形式設計。
  •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宅家的日子,帶你在書中 “ 雲看展 ”

  • “對話”類文章。引入對話機制,請評論者、策展人或相關學者針對相關展覽話題面對面交流,展現各方的所思所想。“在批評的基礎上引入對話,是因為我們希望對純粹的批評做出更有趣的補充。純粹的批評在很多時候過於理所當然地接受了‘作者已死’的立場設定,常需要面臨‘讀者’(或研究者、批評者)是否過度解讀的質疑。因此,我們希望既批評,且對話,藉此將‘讀者’和‘作者’放歸到同一個話語空間內,從而更有助於我們理解一個展覽成果的最終形成。

  • 供稿:藝術圖書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