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2020年,是从无法走进博物馆开始的。

想起近几年参观过的精彩展览,小编陷入无限的怀念中……

还记得“大英百物展”在中国展出时的盛况吗?有多少小伙伴是从邻近城市去北京和上海参观的?又有多少小伙伴没能亲临现场?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海报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海报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莫切武士形壶,来自秘鲁

仅仅展出18天,由郑岩先生策展、配合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主题而展出的“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展览,是否在不经意间错过?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海报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贴金菩萨右手、佛右手、菩萨左手 北朝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展厅中间的完整佛像

疫情当前,我们心系一线医护人员的同时,是否回想起一场有关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展览?当中对于红十字诞生背景的介绍、对于战争的残酷以及其百年来的理念与具体行动的讨论引人深思。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首都博物馆“战火中的人道——《日内瓦公约》精神与150年的人道行动”海报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展厅中的场景复原

在家中,让这本书带您回到那些难忘的现场,填补这段没有展览相伴的日子。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依托于微信公众号“源流运动”中的“观展”栏目,收录近年来国内外13场博物馆展览的评论性文章,引入对话机制,请评论者、策展人或相关学者面对面交流,以访谈的形式,直接展现各方的所思所想。


  • 全书目录

展览中的历史叙事:以大见小?以小见大?

站在展览中,看世界

——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100 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

一信一世界

——上海博物馆“遗我双鲤鱼——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

以个人为支点

——浙江省博物馆“漂海闻见——十五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

考古材料展示的多样化尝试

知识型构的“美好”

——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回到“原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

何以致远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寻找致远舰2015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展览:与学术研究的互动

不再陌生的异乡人

——湖南省博物馆“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 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博物馆与可视的人类学

——中国民族博物馆“传统 @ 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

展览面对争议性:打破失语瓶颈

直面冲突

——首都博物馆“战火中的人道——《日内瓦公约》精神与150 年的人道行动”

更好的世界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唱片与反抗1966~1970”

展教结合:融入与突破

教育即生活

——首都博物馆“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

不仅是一座儿童游乐场

——纽约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

特定类型的展览:考古遗址公园

在废墟间的完形想象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做展览评论,我们是认真的。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海报

每篇展评以展览海报为开端,介绍展览基本信息,包括展览地点、展览时间、展品数量等,并以简单的平面设计展示引领读者对其展览基调与风格稍作了解。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 “观看”类文章。不同作者针对展览内容、叙事语言、形式设计等进行的多角度、深入评论。“观看,是展览与受众之间最为传统和主流的沟通形式。无论知识背景和价值倾向,有所‘看’之后必有所‘感’。当我们想要去反思和推介一场展览之时,这种‘感’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希望有一千个观展者,便有一千篇宣扬着自我独立视角的观展文章。”

  •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寻找致远舰——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展厅场景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展厅场景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唱片与反抗1966~1970”展厅场景

  • 展厅场景图片。给读者亲临现场般的感受,体验展览氛围,了解展厅形式设计。
  •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宅家的日子,带你在书中 “ 云看展 ”

  • “对话”类文章。引入对话机制,请评论者、策展人或相关学者针对相关展览话题面对面交流,展现各方的所思所想。“在批评的基础上引入对话,是因为我们希望对纯粹的批评做出更有趣的补充。纯粹的批评在很多时候过于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作者已死’的立场设定,常需要面临‘读者’(或研究者、批评者)是否过度解读的质疑。因此,我们希望既批评,且对话,借此将‘读者’和‘作者’放归到同一个话语空间内,从而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展览成果的最终形成。

  • 供稿:艺术图书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