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誅殺李陵全族的用意何在?

亙古懷念說史


繼河西之戰後,霍去病和衛青相繼離世。面對來去匆匆的匈奴騎兵時,漢武帝身邊既乏良將又少軍馬。李陵驚豔天下的步兵對戰騎兵的追擊戰,讓漢武帝驚喜交加,憂心忡忡的關注著李陵的動向,就連群臣上酒道喜也提不起精神。

在得知李陵被擒且投降匈奴後,漢武帝劉徹是勃然大怒。挨個諮詢臣屬,李陵投降之舉到底出於何種目的。大臣們異口同聲的說,李陵意圖謀反。只有司馬遷與眾不同,認為李陵只是權宜之計,他日一定迴歸大漢。

漢武帝聞言是怒不可遏,認為司馬遷有罪,覺得司馬遷話裡話外既包庇李陵,又暗自貶損漢武帝及李廣利。司馬遷因此被實行宮刑,只因司馬遷無錢財為自己贖罪。

在此時,李陵家族還未被族滅!

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漢武帝下令族滅李陵家族,斷了這位能成為一代名將的李陵的後路?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直接原因就是漢武帝錯認同樣投降匈奴的李緒為李陵,認為他替匈奴訓練軍隊,這才招致族滅。整件事情,從表面看起來就是漢武帝為了懲罰報復和洩憤。細細想來,這樣一個心胸狹隘的人,完全和一個主政大漢半個多世紀,開拓西域,降服西南夷,威服襲擾中原近千年的匈奴的雄主扯不上關係。

其實,衛青離世李陵投降之前,相繼有不降者路充國,有意歸漢者衛律,逃歸者趙破奴,在押不降者蘇武等諸多投降匈奴的漢朝臣子。如果再往前推則更多,最為有名的莫過於韓王信的子孫,韓頹當、韓嫣等人。韓頹當更是獲得弓高侯的爵位,韓頹當之孫韓順更是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中。

其中趙破奴更是奇葩。其餘人多是在漢朝與匈奴政治軍事波動之中獲得契機,得到釋放的機會。趙破奴則是自行逃歸的。

趙破奴之前一直跟隨在霍去病身邊,以戰功積累的方式獲得侯爵,是霍去病身後獲得侯爵眾多的一員,在他獨自對戰匈奴時,雖然勝多敗少,可是在投降匈奴前的最後一次對陣時,竟然被人生擒,致使手下三萬大軍礙於漢朝制度,全部投降匈奴。這不能說趙破奴武藝騎射不行,只能說其排兵佈陣實在是差強人意。

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趙破奴投降匈奴之後不久,便主動尋找到機會,跨越數千裡草原迴歸漢朝。

雖然,趙破奴沒有獲得蘇武一樣英雄一般的接待,也沒有李陵那樣讓人牽腸掛肚,至少趙破奴洗去為匈奴效力的嫌疑,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對大漢的忠心。

所以,文臣武將來回叛降,在當時也不是什麼令人髮指的大事情,漢匈兩族對待叛降這件事情十分的優容的。

事情的轉折是因為漢武帝為了摸清李陵真實想法和顯示誠意派出使者出使匈奴。之所以耗費如此大的精力,去勸說叛降人員,一是長久以來的傳統,二是李陵顯露的才能震撼了漢武帝,乃至於整個漢朝。(漢武帝及王侯朝臣得知李陵以五千硬抗五萬騎兵不落下風,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

第一個被派去勸說李陵的是公孫敖,公孫敖是已故大司馬大將軍的救命恩人,少年好友。李陵的祖父李廣自殺於衛青帳前,內在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漢武帝的特意交代。一個是公孫敖剛剛失侯,也失去種種特權。急於獲得功績換回爵位,衛青將可以獲得爵位的位置交給了公孫敖。

可想而知,漢武帝派公孫敖出使匈奴的用意,不惜代價贏得李陵的回心轉意。

然而,李陵卻不為所動,也沒有做出任何讓漢武帝信服的舉動,一味陳述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使得相隔萬里的兩人因缺乏交流或者依靠其他人轉述來描繪心跡,讓漢武帝生出疑心。

這種疑心又是建立在李陵以往的履歷和那一讓後人吃驚的攻防戰之上。

李陵,擅長步兵作戰以及集訓士卒。曾以五千精兵硬抗匈奴數萬大軍,在彈盡糧絕之際,仍然不忘屬下安危,率領數十人的小隊引開仍窮追不捨的匈奴騎兵,使得四百漢家北征的熱血男兒得以生還,後因降兵的出賣,誘使匈奴對這種軍事奇才的愛慕且窮追不捨,李陵戰至最後一人而被俘。據司馬遷的估算,李陵在此戰中指揮部署至少殺傷了兩倍的匈奴騎兵,可說是一戰成名。

司馬遷在獲得漢武帝的諮詢後,以他知道的事實向漢武帝據實上奏。

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糵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句句都在誇獎李陵。

司馬遷在陳述一段事實,只在最後加了一些自己的猜想。

然而他卻得到了重重處罰,因清貧而只得忍辱忍受宮刑,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一再強調這個宮刑對於他來說是如何的屈辱。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每誇一句李陵,就顯得漢武帝在李廣利和李陵兩處將領上的任命與安排以及後援接應上的無能。

如果李陵在司馬遷口中是如此的完美,可是為什麼他在假投降時,不能像其祖父一樣偽裝成傷重而無反擊之力,而後赤手空拳奪得馬匹,迴歸大漢。又或者如趙破奴一般尋找機會潛逃回返。最不濟也應該如蘇武一樣,以苦難捍衛自己的名節。

這樣就只能反襯出一條事實,他漢武帝並不值得李陵為他和大漢如此做!或者說,他漢武帝以及他統治下的大漢,最少也是不獲這位可以比擬霍去病的一代名將的信任。

當對方不作為和本身不斷累積的懷疑越來越多時,那就由愛生恨了。

可是,就此輕易出手不是一個帝王應在臣子面前表現的那樣。他需要一個可以說的過去的藉口,李緒的做法,應景出現。

也就是說,漢武帝族滅李陵只是事情發展到了無可挽回地步。當時,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李陵投降匈奴的本來比較司空見慣的事情,由於豪族以及軍事情報的錯誤(公孫敖軍無功還,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上聞,於是族陵家。),加上漢武帝由愛生恨以及李陵行動遲緩,最終造成了慘劇的發生,使得難以抉擇的李陵徹底斷了迴歸大漢的心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