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投降匈奴後為何不願歸漢?

jianfeng_fm


我們知道,古人是很在乎自己名譽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古人對待名譽的態度。從古自今,為了能在歷史上留下令名,因而忍受世間折磨,並看淡生死的志士,可以說數不勝數。但是,李陵明明有個絕好的機會,能讓他恢復名聲,洗刷投降變節恥辱,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他為什麼卻不把握住呢?

(李陵劇照)

這個機會,就是漢武帝去世,漢昭帝上臺後,當時由霍光、上官桀輔政。他們兩人同情李陵的遭遇,於是專門派使者前去迎接他回來。

由於漢武帝已經去世,漢昭帝還是個孩子,可以說,當時的朝廷是由霍光和上官桀說了算,而這兩個人都希望他回去。因此,可以預見,李陵回去以後,一定會受到優待,不可能受到打壓。而他回去以後,也可以洗刷他投降變節的名聲。但李陵為什麼卻不回去呢?

當時漢朝使者讓他回去的時候,李陵回答的是,他不願意回去受辱。

(漢昭帝劇照)

李陵說的這個話,顯然是經過認真思考的。那麼,李陵說他回去會受辱,他會受什麼辱呢?

一、李陵會被國人輕視。

李陵是打了敗仗,投降了匈奴,然後再回去的。在這裡,他有兩重恥辱:

一是李陵打的是敗仗。不管他是因為打到彈盡糧絕的最後一刻也好,是敵人數倍於自己無法突圍也好,總之,李陵沒有成功,沒有打勝仗,他是一個失敗者。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我們都崇拜成功者,都讚揚成功者。如果一個人是失敗者,無論他是不是有什麼客觀原因,無論他的遭遇是不是值得同情,都沒人在乎這個,尤其在普通老百姓那裡。

所以李陵回去,他會因為打了敗仗受辱。

二是李陵投降了。將軍只能戰死沙場,只能馬革裹屍,這是戰爭的鐵律。任何時候,都反對在戰場上投降。因為如果鼓勵投降,一支軍隊也就垮了。而李陵是戰場上的逃兵、投降派。當他回國以後,走到任何地方,他都會抬不起頭來,他都會受到羞辱。

李陵想要不再受到羞辱,唯一的辦法,是他再次率軍到戰場上打敗匈奴。但是,這一點對於他來說是很難的。他在匈奴的時候,受到了匈奴單于那麼大的優待,封他為王,還把女兒嫁給他。他現在又率軍去打,這不是忘恩負義嗎?

總之,李陵遇到了一個兩難問題,這個問題他是無法解決的。

(霍光劇照)

二、李陵會被權臣利用。

李陵是霍光和上官桀都讓他回去的。當時的朝廷,雖然漢武帝一共給漢昭帝配了四個輔政大臣,但實際上起作用的,只有霍光和上官桀。而這兩個人,又是針尖對麥芒的關係。

如果李陵回去後,他們兩個仗著對李陵有恩,一定會要求李陵站在他們那一邊。如果李陵不想站隊,那麼,他一定會受到兩人的同時打擊。兩人打擊他,也沒人會幫助他同情他。

如果李陵選擇了站隊,首先他有可能站錯。就算他站對了,站到霍光一邊。那麼,他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他不但曾經是一個投降變節的懦夫,接著又是一個惑亂朝廷的權臣。這樣一來,李陵留在歷史上的名聲,會更加糟糕。

總之,無論李陵做什麼,他都是錯的。這就是李陵的命運。

(漢武帝劇照)

三、李陵會遭皇帝打擊。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李陵回去後,必然會被霍光和上官桀利用。無論他被誰利用,等小皇帝長大後,都會打擊他。因為他不是對小皇帝忠誠,而是對權臣忠誠,這是小皇帝受不了的。清朝的時候,康熙殺掉班布爾善,而饒了鰲拜,就是班布爾善不忠誠於康熙,而忠誠於鰲拜的表現。

還有,當時漢匈兩國,是處在非常敵對的情況下。李陵如果想顧念在匈奴的親人,或者顧念匈奴單于的厚待,他就絕對不會被皇帝原諒。哪怕他在戰場上有一絲猶豫,他也會被皇帝認為他在通敵。

再說了,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李陵回去後,睹物思人,難道連一點牢騷都沒有嗎?他只要有牢騷,就肯定會被小皇帝忌憚。小皇帝一長大,就不會饒過他。

一句話,李陵只要回去,他怎麼做都是錯的。他不但不會洗刷恥辱,青史留名,反而會變得更糟糕。

由此可見,李陵不回去,確實是比較正確的選擇。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陵,西漢名將,飛將軍李廣長孫。擅長騎射,仁愛謙讓。

兵敗投降

天漢二年(前99年),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率軍攻擊在天山一帶的匈奴右賢王。李陵、路博德均作為分兵輔助作戰。李陵率領他的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向北行進三十天,到浚稽山紮營,並將所經過的山川地形繪製成圖。結果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單于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韓延年戰死,李陵兵敗投降。

得知李陵已降匈奴,武帝大怒,以李陵之事問太史令司馬遷,司馬遷為李陵求情,說“他雖身陷重圍而戰敗,但他殺死殺傷敵人的戰績也足以傳揚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贖罪以報效朝廷。他不是真投降,肯定是假意投降以待時機”。武帝卻認為司馬遷誣罔,是想詆譭貳師將軍為李陵說情,於是把他下獄施以宮刑。


誅殺全族,斷漢情

李陵在匈奴一年後,武帝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對武帝說:“聽俘虜講,李陵在幫單于練兵以對付漢軍,所以我們接不到他。”武帝聽到後,便將李陵家處以族刑,他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被誅殺。此後,有漢使到匈奴,李陵對使者說:“我為漢朝領步卒五千橫掃匈奴,因無救援而敗,有什麼對不起漢朝而要殺我全家?”誅族之仇,不共戴天。這樣一來,就斷了李陵對漢王朝的最後一絲念想。

娶妻生子,駐匈奴

此外,匈奴單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兒嫁給他,立他為右校王。昭帝即位,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派李陵的昔日好友隴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李陵歸漢。酒席間任立政大聲說:“漢朝已宣佈大赦,國內安樂,陛下年少,由霍子孟、上官少叔輔政。”想用這些話使李陵動心,李陵沉默不語,又不經意地摸著頭髮說:“我已成匈奴人啦!”“大丈夫不能反覆無常,再次蒙羞。”李陵在匈奴待了20多年,於公元前74年病死。在匈奴期間,他曾勸說蘇武降匈奴,由此可見,他是打定主意留在匈奴了。

作家張承志對李陵曾評價道:“當他無家可歸,祖國執行不義的時候,叛變也許是悲壯的正道。”一代名將,或許他的無奈,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這裡是歷史學苑。每天都會跟大家分享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以史鑑今,開創未來。喜歡的小夥伴不要忘記關注轉發哦!】

歷史學苑


李陵要怎麼回去呢?

李陵的全家,全都被漢武帝族滅了。也就是說,李陵根本就沒有返回漢朝的餘地。

李陵投降匈奴,完全是因為寡不敵眾。

根據史書記載,李陵為漢朝戰鬥到了最後一課,哪怕是在投降被俘以前,李陵都在戰鬥。當時,李陵甚至還感嘆:

如果再給他數十支箭,也許就能率軍突圍成功了。


或許是敬佩李陵這個人物,所以太史公司馬遷還在朝堂上為李陵辯解:

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司馬遷歷數李陵的功過,並且希望漢武帝不要為了這件事喪失理智。考慮一下:李陵也許未來還能繼續報效朝廷呢?

然而,漢武帝就是不聽,誅殺了李陵家族滿門。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漢武帝是個什麼樣的人。

漢武帝統治的前期,有衛青、霍去病等良將,再加上匈奴內亂嚴重,所以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漢武帝統治的後期,各種敗仗頻出。那麼,開疆拓土這到底是良將的功績,還是你漢武帝的功勞呢?


從李陵與蘇武的對話中,發現李陵確實是對投降這件事充滿愧疚。

甚至表示過:如果漢朝沒有誅滅他的家族,他確實有效仿曹劌劫盟於柯邑之意,即為漢朝戴罪立功。

但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HuiNanHistory


李陵,一個孤膽英雄。他率五千荊楚精兵,選在匈奴牛羊肥美之時,匈奴處於“農閒”之際,各處匈奴雲集的時候,孤軍深入遭逢匈奴大軍8萬,苦戰8晝夜,弓矢俱盡的狀況下,與剩餘三千百將士揮淚作別,領十餘人,引開追兵。最終被捉,投降匈奴。五千精兵只餘下四百多人生還。

李陵成為一個有家不能回的漢人,他無面目報陛下。

漢武帝得知李陵歸降仇敵匈奴後,在朝堂上是大發雷霆。言辭估計很是惡毒,連司馬遷都沒有將這些錄入《史記》,只是記述了他的一番看法,這個看法包含有同情李陵,也有描述李陵功勞的成分,比重還很大,隱隱透出責備漢武帝救援不力的意思。正在火頭上的漢武帝便將司馬遷治罪,司馬遷由此遭受到作為男人最難以啟齒的千古一恨。

所以,李陵在此時此刻是根本無法返回漢地的,回來之後也根本沒有功勞可言,只有漢武帝的怒火。

此時的李陵,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李陵論》之中,將李陵評定為不忠、不孝、不智、不勇,其理由只有一個,李陵在被捉之前應該自刎。自刎之後,李陵就會成為忠孝智勇之人。

那麼,李陵為什麼不自殺,又甘願降服匈奴,將回返漢朝的路堵死?

在公元前117年(元狩四年),李廣在衛青面前自殺。而在李廣自殺之前,李廣的長子和次子早已戰死,三子李敢在一年後,又被霍去病射死。

此時李廣家族僅剩下,李敢之子李禹和一個不知姓名的女兒,再有就是長子李當戶的遺腹子李陵。

李禹貪財,倚仗姐妹受寵於太子,極盡諂媚,無絲毫振興李家的才能和胸懷。

作為長子長孫的李陵承載了李氏家族的重新榮耀的希望。在這一點上,他始終與祖父李廣看齊,將榮耀作為奮鬥目標。李陵的種種舉動,被漢武帝看在眼裡。

(李陵)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武帝以為有廣之風,使將八百騎,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不見虜,還。拜為騎都尉,將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

然而,漢武帝並未將李陵當做大將來培養,只是作為一名預備將領和教導隊來看待。這才有了李陵主動請戰的情況出現。

得到許可後,李陵鬥志昂揚,有一展抱負的豪情,激盪在胸間。然而,卻因時機選擇的不對,遭到其他將領的反對接到沒有後援的通告。李陵自然會生出挫折感,手下五千將士也會鬥志驟減。但是,李陵並沒有就此放棄,堅決出戰。出戰之初,他定然與將士做出某種承諾,立功返鄉,光耀門庭。

李陵長途奔赴兩千裡後,進入匈奴腹地,靠的是將士的雙腿硬生生一步步量了過來,建功立業,封侯雪恥的心願支撐著他一步步走了過來。

然而,他和祖父李廣運氣一樣差,途中就遭遇人數高達8萬的匈奴騎兵,可是李陵依然以僅有的五千兵力對抗匈奴大軍8晝夜,殺敵近兩萬人,自身只損耗了一千多人,功績已是大大超出李廣。

可是,弓矢告罄。

此時擺在李陵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戰死。二、投降。當然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偷偷逃出軍營,隻身返回漢地。哪條路都不是什麼好的選擇。

那麼,手下的三千精兵該如何處置?

他們面對後無援兵,軍械敗壞又會作何選擇?

他該如何處置這些在屍堆中殘存下來的大漢子弟?

他確實沒有面目報陛下。但是,可以讓子弟兵存活下來,遂率十餘人引開追兵。

這個時候的李陵絕對是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的。

昏後,陵便衣獨步出營,止左右:“毋隨我,丈夫一取單于耳!”良久,陵還,大息曰:“兵敗,死矣!”……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於是盡斬旌旗,及珍寶埋地中,陵嘆曰:“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

李陵投降前,校尉管敢早已投降,匈奴盡知李陵軍虛實。李陵被俘時,離邊塞(僅)百餘里,邊塞以聞。此時的李陵目的只有一個,吸引匈奴追兵,給子弟兵更多的時間。這就是李陵沒有自殺的主因。其中,匈奴單于愛惜李陵的治軍才能,這一前提也不可忽視,使得李陵這一支僅有十餘人的小隊被生擒。

但是,李陵內心卻是極其矛盾,備受煎熬。

一年之前,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匈奴單于想要降服蘇武為他所用,在李陵歸降後,命李陵進行勸說。李陵在此時向蘇武表述出投降最初的時刻的內心深處的想法。

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

李陵的前半段話,作為開場白,沒有什麼可說的。後半段,卻是將自己剛投降時身兼不忠不孝的想法合盤托出。而蘇武的堅定不投降的態度,卻是讓李陵察覺到他與蘇武之間的差距以及他在漢朝之中此時應該有的形象。

武曰:“……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願勿復再言。……自分已死久矣!王(李陵)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於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

所以,在漢武帝派遣公孫敖來招降李陵之前,李陵已經將自己逼入到了死衚衕,無法承受和應對再次叛離匈奴,迴歸漢朝之後的局面。當然,其中也含有對漢武帝僅聽一面之詞便族滅全家的惱恨。

因此,李陵最終只能老死在匈奴。


唐代丹藥


李陵這個事兒,既有自己的原因,也有他人的問題,讓我們這些讀史者,既感慨李陵之強,又惋惜李陵之悲劇,當真是矛盾得緊。

一時“吹牛”一時爽

李陵,飛將軍李廣之孫。李家人,打仗自然是毫不含糊,箭術更是一絕,他們的志向就是征戰沙場,不讓他上前線是他們最難受的。

公元前99年,漢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騎兵攻右賢王,並召見李陵,想讓李陵負責運送糧草。此時的李陵好歹也是個騎都尉,年紀也已經36了,自然想要建功立業。可不上戰場,光負責後勤咋立功、咋封侯,他可不想像他爺爺李廣那樣一輩子不得封侯。於是,他馬上給漢武帝跪下了,說道:“我手下那些守邊的將士,哪個不是勇士,打老虎都沒問題,那箭法更是出神入化。臣還是希望能夠單獨率軍去幹匈奴。”漢武帝有點不高興地說:“你這是不想做別人的下屬吧?我派這麼多兵出去,可沒那麼多馬給你。”李陵當即表示:“馬,不需要,臣就要以少打多,我手下五千步兵,便可直搗單于王庭。”

漢武帝一聽,這麼厲害,好吧,你去吧,還派路博德給他打個接應。

兵敗被俘

李陵這個“牛”是吹得有點大了。那邊路博德也不給想他做後備,就給漢武帝上了一書,“如今秋天匈奴馬正肥,不宜開戰;來年春天,我與李陵各率五千攻匈奴,必勝”。

漢武帝還以為是李陵慫了,很生氣,命令他們九月份就發兵。

結果,李陵在浚稽山真的就碰上單于的主力了,一共三萬多騎兵。五千步兵被三萬多騎兵團團圍住。李陵毫無懼色,就是幹,瞬間千弩齊發,匈奴兵應聲而倒,五千步兵竟把三萬多騎兵打退了。

可問題是單于的左右賢王也在附近,很快就聚了八萬多騎兵。李陵且戰且走,最後佔據高點以擊匈奴兵,無奈終因寡不敵眾,在殺了一萬多匈奴兵後被俘。

回國無路

按說被俘後來逃回國的也不少。張騫、蘇武也都曾經被扣留在匈奴很長時間,最後也都回國了,就算是李陵的爺爺李廣也曾經被俘,跑回去過。為什麼李陵回不去呢?

因為發生了一個意外。

李陵那五千人,最後倒也不是沒人逃出來。聽逃出來的人彙報情況,漢武帝覺得李陵肯定死了,可是後來又聽說他投降匈奴的消息,

文武百官都在批判李陵的“可恥行徑”,只有太史公司馬遷為李陵求情,說他肯定是假投降。漢武帝覺得司馬遷有影射李廣利的嫌疑,還給司馬遷判了刑,司馬遷因此受了宮刑。不過,後來漢武帝倒是有點想通了,李陵畢竟以少打多,如果不是路博德那份詔書,也不用那麼急著出兵,也就不那麼恨李陵了。

一年後,漢武帝還特意派公孫敖帶兵去匈奴境內接應李陵。結果,公孫敖啥也沒見到,卻因為擔心漢武帝罵他,虛報說:“俘虜都跟我們說了,李陵在那邊幫著單于練兵呢,我們當然接不到他了。”漢武帝這下可火大了,我還以為你李陵是好樣的,你可倒好,倒打一耙,於是下令,將李陵的母親、兄弟、妻子全都給殺了,甚至於整個家族都在恨李陵不能守節。

後記

原本李陵也想假意投降,伺機回國。可問題是漢武帝把他的家人都殺了,他還哪裡有回家的路。所以,只好踏踏實實地在匈奴待著了。

匈奴單于非常看重李陵,還把女兒嫁給他,並立他為右校王。

漢昭帝即位以後,霍光還派了任立政等人來匈奴準備接李陵回國,李陵已無意回國了。

後來,蘇武被扣留在匈奴的時候,李陵幾次和蘇武聊過,既有試探口風,也有勸降之意。最後,蘇武可以回國的消息也是李陵過去傳達的。二人飲酒、歌唱,訴衷腸,李陵能蘇武的羨慕之情,難以言表。

只可惜,兵已死、親已亡,李陵唯有客死匈奴一途而已。


水一白聊歷史


李陵,是西漢名將,後為匈奴名將,飛將軍李廣的長孫。

他擅長騎馬射箭,愛護士卒,在軍中有著良好的口碑。李陵曾與匈奴交戰,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

後來,李陵有幾次可以歸漢的機會,但是他都放棄了。這是為什麼呢?

兵敗被俘,不能歸漢。

公元前99年10月,李陵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11月,他的5000步兵遇到匈奴單于11萬騎兵。

李陵帶兵浴血奮戰8天8夜,50萬支箭全部射盡,武器全無,軍隊陷入絕境。

他回到軍營,左思右想,決定把軍隊解散。解散令一發出,軍中一片譁然,各自逃生。

半夜,李陵帶十餘位壯士向南突圍,準備回漢,被兇奴騎兵數千人緊追。眼見已到窮圖末路,李陵將手中的劍舉向脖頸,準備自殺。

“且慢!”一聲頓喝從不遠處傳來,是且鞮(dī)侯單于。單于知道李陵之祖父“李廣難封”的傳說,以及李家人始終沒能在朝廷中大展身手的魔咒。

他用“振興家族使命”“死節易,活節難”等語,勸李陵。此刻,李陵的生命意識突然變得很強烈。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終於把劍收回,決定先投降,然後再從長計議。

雖然如此,李陵這個受“文死諫,武死戰”傳統教育的儒家弟子,又怎麼能禁受得住道德的譴責,以及良心的拷問?

李陵兵敗投降的消息傳到大漢以後,漢武帝大怒,當時很多大臣都斥責李陵,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辯解。

可是當時漢武帝正在發怒,於是就遷怒於司馬遷,把司馬遷處以宮刑。

國仇家恨,不願歸漢。

冷靜下來的漢武帝也明白了李陵的委屈與無奈,就賞賜了李陵的殘部,同時又派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去接李陵回朝。

這個公孫敖也是個不靠譜的主兒。他來到目的地以後,卻聽說有個姓李的漢朝降將正在教單于練兵,準備對付漢朝軍隊。

他也沒問到底是“哪個姓李的”,就返回了漢,把聽到的消息告訴漢武帝。

漢武帝聽後勃然大怒,對李陵徹底失望。大怒之下,他就把李陵的母親、兄弟、妻子全部處死。

李陵聽到他全家被殺,悲痛欲絕。其實當時替匈奴練兵的不是李陵,而是李緒。這李緒本也是漢朝人,後來投降匈奴,並且地位還在李陵之上。

李陵深恨李緒,因為李緒為匈奴練兵,卻讓他全家被漢武帝所殺,於是李陵就殺了李緒。雖然這樣做稍稍解了恨,可也改變不了他全家被殺的事實。

他想,如果漢武帝當初念他殺敵有功,理解他投降的無奈,保全他的老母親,能夠給他一個迴歸的理由。

他也可以像古人那樣,逼迫敵人簽下和平條約,戴罪立功,用另一種方式為漢家奉獻光和熱。

可是,有一種委屈是,我想付出全部,你卻沒有給我機會。

悲痛欲絕的李陵現在已有國無家,大漢再無親人可以牽掛,回漢後只能觸景傷情,因此,李陵在心裡不得已關上了那扇回漢的大門。

知遇之恩,不忍背離。

當李陵殺了李緒以後,兇奴的正妻因為更看好甘心投降的李緒,對李陵特別仇視,於是揚言要殺死李陵,為李緒報仇。

而單于為了保護李陵,親自護送他到北方苦寒之地避難,又將自己最喜愛的拓跋公主嫁給李陵。

李陵成了單于的駙馬,自然沒有人再敢動他。單于還立李陵為右校王,並給足李陵時空,“有大事,乃入議”,任他沉浸在個人的悲痛中,收拾支離破碎的內心。

單于尊重李陵,見他消極抗漢,也尊重他一顆赤子之心,從此不再派兵攻打漢。

單于為了李陵一再破例,一再退步。對於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單于,再想想薄情寡恩的漢武帝,李陵百感交集。他內心的天平徹底傾斜,也徹底斷了回漢的念想。

恐再受辱,拒絕回漢。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李陵舊時好友霍光、上官桀當政。

向李陵遞來了橄欖枝:他們派遣李陵的一箇舊任前往兇奴,勸李陵回國,為大漢效力,並且也讓李陵不用擔心回去後的前途和富貴。

打量著穿著胡人衣服的李陵,老友好不辛酸。李陵也感慨萬千。好久,李陵撫摸著自己披散的頭髮,感嘆道“吾已胡服矣!”其實李陵內心也有些掙扎。

如今的新君即位,他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是不是依然如漢武帝一樣對自己的過往揪住不放?

自己離開大漢已經二十來年了,如果回漢,對時局一無所知,會不會有人在背後對自己指指點點?這些,都是未知。

而且自己“投降”的經歷,會成為一生的“汙點”,日後難免再被清算、受辱。思前想後,李陵又一次狠心拒絕回大漢。

幾年後的公元前74年,李陵老死在匈奴。

後來,大權在握的兩位老友下場都不好:上官桀以謀反罪被處死;霍光權高名重,死後,全家被誅殺。

李陵如果當初回漢,又因為他以前一段“不太光彩”的歷史,他的下場一定比老友還慘。可見,李陵當時的擔憂並不是多餘的。

伴君如伴虎,面對充滿變數的政治時局,李陵選擇繼續留在匈奴,也給自己留下了一條活路。

李陵因為軍事力量懸殊,成為階下囚,本想有朝一日再為大漢效力,沒想到,一個訛傳,讓他家園荒蕪、家族滅門,使他失去了對大漢的歸屬感。

反而是兇奴收留了他25年。這25年裡,嬌妻稚子,伯樂紅顏,給了他那顆破碎的心太多的撫慰。

他心中雖充滿國仇家恨的矛盾,他也因此害怕再次回到故園,觸景傷情,再次受到來自各方的非議。因此,李陵糾結半生也沒有歸漢,而是選擇在他鄉終老。

李陵的人生豐富,經歷坎坷,他的一生也飽受爭議。若有罪,他已用消極抗漢的實際行動贖罪。

若要罰,他已被迫用親人的慘死與半生的內心煎熬自罰。是非功過,都歸於塵土,任由後人評說。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說李陵不願歸漢是不對的。首先,李陵投降匈奴實在萬不得已;第二,李陵不是不歸漢,而是歸不了。

當初,李陵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走投無路,被迫投降匈奴。李陵的家人被殺,李陵又背上了叛國投敵的罵名,李陵為求自保,只能暫時歸降,以圖有朝一日回到自己的祖國。

另外,當初蘇武被匈奴扣押,李陵就向他表明過自己想回大漢而不能的無奈。李陵雖然身在匈奴,卻心繫自己的祖國。

並且,相傳,在前段時間的考古發掘中,曾經發現一個類似李陵的墓地,就身穿漢朝衣服。如果此事被證實,更證明了李陵不願歸降的內心想法。


歷史的重量


先說重點,李陵一開始是非常希望有朝一日重回漢朝的,只是可惜,陰差陽錯之下,再無半分迴轉之念。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之孫,年少時就很受武帝喜愛,把他作為未來的將軍培養,李陵也很爭氣,不僅麾下有一批能徵善射的荊楚勇士,而且十分有膽魄,曾入匈奴繪其地理圖貌,但是一切隨著一次沒必要的出征,都變了。

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歸來,武帝欲派人接應,但苦無人選及馬匹,這時李陵主動請纓,願帶麾下五千步卒出征,吸引匈奴注意。

也是天不予時,偏偏碰到了匈奴單于主力,李陵膽氣豪壯,軍隊以戰車結陣,以強弓勁弩給予匈奴騎兵狠狠打擊,且戰且退,奈何匈奴人越聚越多,最終箭矢用盡,漢軍以步抗騎,仍浴血奮戰,而就在這時,貳師將軍畏敵不前,居然不發救兵,眼睜睜看著李陵部覆滅。

李陵無力迴天,投降後,本想以有用之身以圖後報,但也是天不遂人願,武帝派去匈奴的使臣誤以為李陵在教匈奴人軍法戰陣,於是大怒之下,族誅李陵家!

李陵得知後,萬念俱灰,從此無迴歸之念。

可惜可嘆,本是少年豪氣,奈何天妒,陰差陽錯下,再也不歸故國。


閒談史料


我們先讀半闕詞:\u2028

將軍百戰身名裂。\u2028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u2028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u2028正壯士、悲歌未徹。\u2028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u2028誰共我,醉明月。\u2028\u2028其中第一句就指的是李陵。

李陵是誰?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從秦朝大將李信開始世代將門。年紀輕輕就有祖父遺風,然而在跟隨李廣利出征過程中,率領的五千步兵遇到了匈奴的八萬騎兵,悲劇就這樣不期而遇。

從後人的觀點來看,他應該當場戰死。哪怕像史可法那樣三天就成破,只要人死了就一樣保留了氣節。而李陵呢?哪怕他且戰且退,所有不對幾乎戰死的情況下,依然斬殺了兩倍於自己的敵人。可只要被俘投降,再大的功勞和委屈也就成了笑話了。

知道李陵被俘投降後,漢武帝第一時間誅殺李陵全族!

我們對於彈盡糧絕後無奈被俘投降的軍人,到底是什麼樣的態度呢?是不是可以如此的站在道德高地而輕鬆的說出“成功成仁”?

抗日戰爭時期,衡陽保衛戰中的國軍方先覺將軍,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在超出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堅守之後,知道彈盡糧絕,為了保全城中的父老和手下剩餘的士兵,方將軍最終選擇了投降。這次非常幸運,他居然在後來的混亂中逃回了重慶。在受到國共兩黨一致讚揚之後。卻依然有人不陰不陽的指出他未能“全節”。道德高地上永遠不缺嘴炮!

我們又如何看待美軍明確規定,在彈盡糧絕之下就可以投降,要毫無負擔的等到救援,等待交換俘虜。因為只要你真的彈盡糧絕,你就完成了一個軍人對國家的忠誠。這種價值觀和日本人強調的七生報國,到底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一樣能夠激勵士兵勇敢作戰?

李陵難道不想回來嗎?他真的回來,如何面對長安父老?如何面對當初殺他全族的皇家?

另外,我們真的想他回來嗎?回來幹什麼?原諒他?體諒他?還是要在全社會的逼迫中,用自殺來洗掉自己的罪惡?

他回不去了,用他自己的話說:“丈夫不能再辱。”



Tom員外


嚴格意義上來講,我們所認識的李陵是司馬遷筆下的李陵,李陵本人到底如何還有待考證。但不可否認他是大漢朝最早投降匈奴的將領!其影響之惡劣實難盡述。但後世之人根據司馬遷的記載,一廂情願的認為李陵是在彈盡糧絕的境況下,才迫不得已投降的,而漢武帝誅殺李陵全家的行為,更使一代名將受盡委屈,深陷匈奴。但在我看來,李陵降敵事件並非偶然,都是他咎由自取罷了~

一:司馬遷筆下的李陵事件

東漢班固曾指責司馬遷的《史記》為穢史,是背公死黨之作。就目前看來,這應該使是確鑿無疑的事實。

李陵是名將李廣的孫子,驍勇善戰,練有屬於自己的特種部隊,在漢武帝命李廣利等人出塞攻打匈奴的時候,李陵主動請戰,並宣稱只需帥部下5000人就能夠犁庭掃穴,漢武帝難以制止,又壯其威武,於是答應~

也是冤家路窄,只有5000步兵的李陵在浚稽山和匈奴單于狹路相逢,一番苦戰之下的李陵退守山谷,面對敵軍的重重圍困,李陵曾發出:“兵敗死矣;我不死,非壯士也”的感嘆,但在全軍覆沒之後,他卻孤身投降了匈奴。

收到消息的漢武帝非常生氣,命人看守李陵的家屬,然後在朝廷上展開討論,探究李陵降敵之事是否可靠。素來欽佩李廣的司馬遷於是站出來,以李陵平時的言行舉止推測李陵應該是假降。後來匈奴傳來消息說李陵為匈奴人訓練士卒,聞訊大怒的漢武帝於是族滅李陵。司馬遷也受此牽連,慘遭宮刑~

因為李陵案而慘遭池魚之殃的司馬遷難免心懷怨懟,所以在《史記》中我們隨處可見,司馬遷對大漢皇帝的冷嘲熱諷,對皇權對面的人的熱烈歌頌與讚揚。由此我們很難保證,在“李陵案”的記敘過程中司馬遷沒有感情用事(畢竟他也是該事件的受害者)

二:關於李陵降敵的幾個疑點

漢昭帝繼位之後曾派人深入匈奴招李陵回國,李陵以“大丈夫不可再辱”的藉口嚴詞拒絕~甚至還曾和同樣羈旅匈奴的蘇武把酒暢談,傾述衷腸,表現自己的冤屈和憤恨。因此,後人對李陵同情備至。

但事實呢?

1、在李陵之前,除了原本就是出身匈奴的“衛律”因戰敗而降之外,漢朝大將無一人投降。不論出於何種原因,降敵的事實無可辯駁,所謂生死事小,失節事大。從春秋戰國的熱血時代走出來的大漢王朝,骨子裡就流著尚武鐵血的基因。他們好戰而且善戰,將軍從來沙場死,哪有降敵而偷生的?

2、李陵出身將門,文韜武略皆是上上之選,戰敗而亡本是報效國家,酬答君王的最佳途徑。漢朝律法規定“戰敗而降者,誅三族”。而如果以身殉國則能夠得到朝廷的撫卹。但李陵卻甘心冒著誅三族的風險投降,要說他不是貪生怕死我都有些懷疑。此外,同是被拘囚在匈奴的蘇武,一介文弱書生,在面對單于的脅迫時尚且能夠以死明志。甚至於後來在北海之上慘遭非人待遇,備嘗艱辛,茹毛飲血卻依舊不改初衷。李陵較之於蘇武,高下立判~

3、倘若真如李陵所說,他是有所圖謀才投降匈奴的,那麼在李廣利率軍討伐匈奴的時候,李陵為何又毛遂自薦帥三萬騎兵追擊漢軍,轉戰九日而不願停止,難道這是要為族人報仇不成?當年自己親手將族人陷於險地而自己投降,而今要說是為族人報仇,豈不可笑?

4、匈奴野性難馴,能夠角逐成功而為一國之君的都是一等一的狠角色,如果李陵果真和蘇武透露過自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話。那麼抵抗漢軍如此重大的事件又怎麼可能交由李陵來負責呢?難道堂堂匈奴已經無人可用了嗎?

三:千古艱難惟一死

我想在最初的時候李陵是抱著戰死沙場,以身殉國的決心的,但千古艱難惟一死,李陵最後還是膽怯了,這就像當年懷著玉石俱焚的心態,前去刺殺攝政王載灃的汪精衛一樣,終究不敢面對人生最後的一程~

但李陵是幸運的,因為他有司馬遷的生花妙筆。時至今日的我們已經無法確切知道當年在浚稽山到底發生了什麼。所以,一個背主降敵的將軍成了忍辱負重的英雄。但是仔細考究他的言行舉止,個人覺得,李陵變節幾乎是無可置疑的,並不如書上所寫的那樣慷慨悲壯~司馬遷最為李陵案的直接受害者,幫助李陵文過飾非也不無可能,畢竟維護李陵就是維護自己。

綜上所述,在匈奴備受重用的李陵自然不可能再回歸漢朝,而我們目前所接觸的李陵不過是司馬遷所希望我們看到的罷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