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終生不回漢朝,即使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9407


李陵至死不回漢朝,在我看來就是因為他有一個“人”的底線。要是我,我也不回。而且但凡是個有血有肉的人,都不會選擇再回漢朝。當然,諂媚患者除外,但李陵鐵骨錚錚,是個男兒。

李陵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幾個含冤民族英雄的代表。而也正是因為他沒有像岳飛、于謙、袁崇煥一樣,被冤獄系統直接殺害,所以對他的爭論自古就不小。

爭論的一方認為,李陵要是愛國,被俘後就應該自殺成仁,而身為人臣,即便有冤屈,但也要以國家大義為重,且不能有一分怨言。

另一方認為,李陵從沒有做過對國家不利的事情,即便全家都被漢武帝劉徹殺害,他依然沒有選擇向漢朝復仇,雖然他擁有這個能力。遭受如此苦難的李陵,面對國家依然無怨無悔,這就是他的人品所在。

我們回顧一下,李陵所處時代的背景,和他究竟做了什麼。相信看完後,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有自己明確的判斷。

公元前二世紀,漢朝在和匈奴的戰爭中獲得了巨大的勝利,最為主要的就是獲取了匈奴人最富庶的河西走廊。但這也只能讓匈奴受到打擊,而不能完全擊敗他們,匈奴依然是漢帝國最為主要的敵人。

公元前101年,切題侯單于即位,提出和漢朝和解,把之前關押的漢朝使節都放回長安。公元前100年,漢朝和匈奴恢復邦交,漢朝派出使節蘇武和副使張勝,出使匈奴。

問題就出在副使張勝身上。張勝立功心切,和原本投降匈奴的一些漢朝人謀劃綁架切題侯單于的母親,逃回漢朝。事情敗露後,參與事件的漢朝人大都被處決,但張勝卻暴露出他投機的原形,投降了匈奴。

蘇武對這件事情並不知情,事情發生後蘇武卻拒絕投降,於是匈奴把蘇武放逐到冰天雪地的貝加爾湖。

漢朝和匈奴的這一次邦交和解至此化為烏有。

蘇武被囚禁的第二年,公元前99年,漢朝大軍分成兩路向匈奴進攻,一路是大將李廣利,出兵酒泉,深入西域,到達天山,結果被匈奴擊敗。

另一路便是我們文章的主角李陵率領的軍隊,而李陵的遭遇則比李廣利更為惡劣。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出居延海,向北進入沙漠,行軍三十多天,一直挺進到浚稽山,跟匈奴切題侯單于的三萬騎兵相遇。

李陵迎戰,殺匈奴數千人。切題侯單于不得不再召集援軍,總共八萬多騎。李陵率領的是漢朝最為精銳的步兵,但面對總共八萬多人的匈奴騎兵,也只得撤退。

匈奴兵團分為兩翼,左右包抄李陵兵團,將他們夾在當中。李陵且戰且退,數日之後,退到一個不知名的山谷。此時軍隊已經疲憊之極,李陵規定士兵受傷三次以上的才能做車,受傷兩次的人駕車,受傷一次的人必須繼續戰鬥,又殺匈奴騎兵三千多人。

李陵帶領士兵向著祖國的方向再走了五天,到達一片葦草茂盛的草地,匈奴人順風縱火,李陵卻先行縱火自救。再南行,到達山丘地區,李陵在樹林中設下埋伏,又殺匈奴人三四千人。切題侯單于以匈奴元首之尊,親自指揮十幾倍於敵人的精兵,追擊十多天,也不能取勝。

李陵帶領餘下士兵,再一次向祖國方向撤退五天,又殺了匈奴二千多人。此時的匈奴人已經發覺李陵帶領的這一支是孤軍,於是發起更猛烈的攻擊,並且兩翼已經越過李陵,在李陵的前方包抄,阻斷李陵的迴歸之路。

李陵繼續戰鬥,一天之內射出五十萬箭,終於用盡。於是拋棄車輛輜重,全體徒步前行,此時還剩下三千人,進入一個山谷。匈奴人隨即堵住山谷。

當天夜裡,李陵向著南方祖國的方向嘆息一身,說到:“再給我們每人十支箭,就能支持到邊界。”

然而,李陵和他的士兵們已經沒有了箭。夜半時分,李陵下令擊鼓突圍,鼓已破裂,不能發聲。李陵命令士兵各自向四方突圍,用以分散敵人的注意,他希望能有活著的人,回到祖國報信。

李陵自己和一位將軍韓延年上馬,率領十幾個人,越過山谷往南走。匈奴人潮水一般的追擊,李陵身邊只剩下一把短劍,無法抵擋。終於韓延年中箭而死,李陵被俘。

李陵以五千多步兵,孤軍對抗匈奴八萬騎兵,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向南撤退,擊殺匈奴二萬多人後被俘,他沒有任何對不起祖國的地方。

李陵被俘,卻間接讓司馬遷受到酷刑。

此時的司馬遷正在撰寫《史記》,《史記》寫道一半的時候,李陵被俘,漢武帝劉徹大怒,認為李陵被俘沒有自殺簡直是奇恥大辱,全天下只有他劉徹自己的命值錢,別人的命都是草芥。

大臣們此時為諂媚漢武帝劉徹,也一致認為李陵應該自殺。

漢武帝劉徹問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的災難就此來臨。他面對漢武帝劉徹的提問,與那些諂媚的大臣們不同。

司馬遷說:“李陵對士兵非常愛護,平常以殺敵報國為平生最大志願。如今不幸戰敗,一些沒有冒一點危險的大人先生,卻在一旁議論紛紛,挑剔他的過錯,使人痛心。李陵以五千人的步兵,深入沙漠,與八萬匈奴騎兵對抗,轉戰一千多里,箭盡力竭,但仍然反攻,部下也毫無離心,自古名將,不過如此。他雖然被俘,卻曾力挫強敵,也足以名垂天下。而且我更相信李陵忍辱投降,絕非出於本心,他一定另有計謀,報效祖國。”

司馬遷的這些話,卻是漢武帝劉徹此時最不想聽到的回答。加上吃了敗仗逃回來的大將李廣利,為避免漢武帝的責怪,將責任也都推給了李陵。

於是漢武帝劉徹下令屠殺李陵的全族。

公元前81年,此時漢武帝劉徹已死,在匈奴流放的蘇武被釋放回國時,曾經寫信給李陵,勸他一同回國。

李陵回信說:“我當時所以不死,只是打算效仿前輩,有所作為。可是,大志未成,全族被劉徹屠殺,連我的老母親也不能倖免。仰天捶胸,眼淚流盡,繼之泣血。”

李陵原本忍辱負重,準備再次報效祖國,但他不可能被狂熱份子體諒,也不可能被諂媚之人理解。所以李陵只得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悲情人物。

司馬遷因為回答了劉徹的問話,而使得劉徹大怒,就把司馬遷囚進監獄。法官們會審的結果,毋庸置疑,司馬遷犯了包庇叛徒的偽證之罪,被判處死刑。

好在司馬遷的家人籌到一筆贖金,才減為腐刑。腐刑的羞辱讓司馬遷幾次想要自殺,但他終於在殘忍的命運下忍辱偷生,為的是要完成他的《史記》。

而李陵更是在被祖國冠以“叛徒”的命運下,堅強的活著。匈奴人並沒有為難李陵,還加封他高官,表達對他愛祖國的尊敬。不得不說,極其諷刺。匈奴人要李陵帶兵去攻擊漢王朝的時候,李陵總是嚴詞拒絕,寧死不從。

這就是歷史,殘忍而令人心酸。

看完這段歷史,我們還能夠不痛不癢的對著李陵說人品嗎?


叄牛不讀書


李陵投降匈奴,終生不回漢朝,這事兒從大義來看,自然是值得譴責的,背棄自己國家的人,難道還指望得到好的評價?但具體到李陵身上,就覺得他似乎情有可原。

因為他這一家子,真的太悲催了,像跟漢朝犯衝似的。跟打了雞血一樣拼命,卻始終沒有一個人能修成正果,而且下場都還挺慘。

先說李陵的爺爺李廣,與匈奴打了那麼多年的戰,戰功卻偏偏不足以封侯,許多比他資歷淺的人都成為侯爺,他還是沒有爵位,以至當時的人們都知道李廣難封,甚至還懷疑他身帶厄運。

後來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李廣上了年紀還不服老,天天找武帝說要出征,武帝被他磨得沒辦法,拉不下臉來駁鬍子發白的老將軍面子,只得讓他跟隨衛青,算是給了他最後一個立功封侯的機會。

沒想到李廣迷失在茫茫大漠中,根本沒能趕上與匈奴人的決戰,等到衛青打把仗都打完,回軍時正撞上迷路中的李廣。衛青照例派人詢問了李廣幾句,感到極為羞憤的李廣,一時想不開竟然自殺了!

這事還不算完,他的小兒子李敢因父親之死遷怒衛青,找上門打了衛青一頓。衛青寬厚沒有聲張,想冷處理讓這件事就這麼過去,可霍去病得知此事後心下大怒,為給舅舅出氣,在甘泉宮狩獵時射殺了李敢。

對於武帝來說,霍去病的價值遠遠大於李敢。為了包庇霍去病,對外宣稱李敢是狩獵時意外被鹿撞死的。什麼鹿能撞死一個年輕力壯的英武小將?李家明知李敢死得蹊蹺,但敢怒不敢言。武帝擺明了要保霍去病,李家中不能跟皇帝扳手腕吧。

再說李陵的父親李當戶,也就是李敢的長兄,早早就死了。他的死細究起來也有問題,什麼問題?沒有任何史料記載了他的死因,只說“當戶早死,遺腹子陵”。

然而,這句話之前還記錄了一件事。武帝和韓嫣打情罵俏,嬉戲在一處不成體統,擔任郎官的李當戶認為韓嫣無禮,上前把韓嫣打跑了,史書上說武帝因此而讚賞李當戶。

但這可能嗎?武帝男女不忌,韓嫣是他心愛的男寵,為了韓嫣不惜與親生母親王太后對抗,李當戶打了韓嫣,武帝能高興?只怕在心裡暗罵這小子沒眼色、煞風景。

接著史書就寫到了李當戶的死,這兩件事情之間真的沒有一點聯繫嗎?未必!李當戶打的是韓嫣,傷的其實是武帝的顏面,這就不能不讓人對李當戶的死因感到蹊蹺。

也就是說,李廣、李敢、李當戶,李陵最親近的幾位長輩,都不是壽終正寢。李當戶怎麼死的沒有明證,但李廣之死與衛青有關,李敢直接就是霍去病殺死的,衛青和霍去病既是武帝親近的外戚,也是武帝重用的將領,在李家看來他們就是一夥的。

李陵不至於把武帝當作仇人,但內心深處定然覺得皇帝對自家不公。他叛漢不回,肯定有這方面的影響,整個家族三代人的經驗教訓,讓他從骨子裡對武帝缺乏安全感。

而最直接導致李陵投奔匈奴的那一戰,分析下來也不盡是李陵的過失。

當時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徵大宛,命李陵帶5000步軍給李廣利運送糧草。李廣利的統軍能力,在漢廷內部一直飽受懷疑,能當上將軍更多靠的是妹妹李夫人在武帝跟前受寵,以至於李陵不願意給他當後勤,轉而踴躍請戰。

武帝被他的勇氣所打動,同意他自成一軍,到蘭幹山南邊出擊牽制匈奴單于兵力,以策應李廣利的軍事行動,並且命令強駑都尉路博德帶一批士兵在中途迎候李陵,提供補給,聽從他的指揮。

但是,路博德以前當過伏波將軍,羞於當李陵的後備部隊,上書武帝說現在不是打匈奴的好時機,希望留李陵到春天再出戰。

結果晚年的武帝猜疑心漸重,以為是李陵後悔了,不敢與匈奴交戰。年輕氣盛的李陵一怒之下急速出擊,也不管有沒有後援了。

李陵這一去,沒像他爺爺李廣一樣迷路,卻更糟糕,在浚稽山遇上了單于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但李陵展現出過硬的軍事指揮素養,連連重創匈奴的進攻,逼得單于一度萌生過解圍撤退的念頭。

只可惜李陵軍中出了漢奸,讓匈奴這邊探聽到漢軍的真實情況,知曉李陵5000步卒奮戰數日,已經是強弩之末,於是死纏爛打直到李陵軍潰敗投降。

消息傳回漢朝,武帝自然十分生氣,文武百官也都號著皇帝的脈,落井下石唾罵李陵。只有司馬遷為他說情,根據平素自己與李陵的交往,推測他估計是詐降,以留得有用之身尋機報答漢朝。

但是正在氣頭上的武帝,認定司馬遷是在幫李陵推卸責任,下令將其下獄施以宮刑。

過了一段時間,武帝忽然回心轉意,認識到李陵投降匈奴是無救援所致,便派公孫敖深入匈奴去接李陵回朝。可是,公孫敖沒有找到李陵,卻帶回了一個消息,說李陵幫匈奴練兵,準備打漢朝。

武帝很生氣,再也不提接李陵回來的話,還把李家滿門抄斬。

其實幫匈奴練兵的是另一個叫李緒的漢朝降將,但事情到了這一步,已經無可挽回。李陵還怎麼回來?不管因為什麼,家人反正全被漢朝皇帝殺了。誰能保證他回來後不會被清算?

所以漢使找到他,希望他回來的時候,李陵拒絕了,說是不願再次受辱。這個“再”字,估計不單是指他自己,還指他那些倒黴的長輩吧。

至於李陵的人品問題,客觀來說,不能以司馬遷的感觀去做評判,因為他厭惡衛青、霍去病等外戚,對李家迷之好感,《史記》中都有所偏頗。大家還是根據已經發生的事情去判斷。


劇透歷史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不是他不想回,而是回不去。漢武帝殺他全家,他還怎麼回去?漢昭帝即位後,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雖然極力邀請他回去。但是李陵要面子,他已經不願意回了。

司馬遷替李陵說話,是因為司馬遷認可李陵的人品。但需要強調的是,司馬遷和李陵其實並不認識。他只是聽說李陵的人品好,所以才替李陵說話。其實,司馬遷在李陵問題上是偏心的。他因為認可李廣,所以在主觀上便認可李陵。或者可以這麼說,司馬遷對整個李廣一族都抱有很深的同情心。在這種同情心的驅使下,他為李陵說情,根本不足為奇。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匈奴右賢王部。武帝召見李陵,想要他為李廣利大軍運送糧草。

這裡一定要搞清楚漢武帝的初衷,他並沒有讓李陵出擊,他只是讓李陵搞後勤。這其實在照顧李陵。

但是李陵不願意負責後勤,他主動請求討伐匈奴。所以李陵後來的悲劇,其實是他自己主動請戰造成的結果。

當李陵請徵後,漢武帝起初並沒有答應,原因是沒有戰馬。

但是,李陵堅持要出征。他誇下海口,說我帶著步兵也能出征!李家人全都有這種一根筋的毛病,武帝早已領教。所以在李陵這麼強烈的要求下,武帝也就沒有再阻攔,同意讓他出徵了。

陵對:“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漢書》

同時,對於沒有馬的問題,武帝也並沒有不管不顧。他在李陵出兵的同時,讓一個叫路博德的邊將先出塞,在半路上等李陵,目的就是給李陵提供點給養。


然而這個路博德很自負,他覺得自己是個老資歷,給李陵做後勤補給太丟人,不太想跟李陵打後勤。當然,這個話他沒法跟武帝明說,於是就跟武帝扯了個小謊,說現在秋高馬肥,不利於和匈奴人作戰,極力勸阻武帝讓李陵出征一事,希望等到明年開春再說。

漢武帝當時已經老了,有點老糊塗。他本能的懷疑路博德的話是出自於李陵的授意,為的就是找藉口不出徵。

因此武帝給李陵下了死命令:你的這五千人必須到浚稽山紮營。(大概位於現在的今阿爾泰山中段,具體位置已不可考)

漢武帝直接下了命令,李陵只能執行。於是他也就踏上了不歸路。

後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李陵在這裡碰到了匈奴人的大部隊。漢軍以五千對三萬,李陵且戰且退。匈奴人損失慘重,本來準備退兵。但就在這關鍵的當口,一個叛降的兵士將李陵軍隊的虛實透露給了匈奴人。在得知李陵部沒有援軍後,匈奴人增加兵力重新加緊圍攻。

這個時候,李陵的選擇很詭異。他當時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畢竟後來還有四百多人逃回了塞內。但是他居然拋棄大軍,率小股部隊突圍了,在副將戰死後立刻投降,大有臨陣脫逃的嫌疑。

夜半時,擊鼓起士,鼓不鳴。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漢書》

由於李陵在初遇敵軍的時候,把情形向長安做了彙報。再加上李家一門都是猛將,李廣當年就是自殺的。因此,武帝主觀認為李陵可能也會死戰殉國。對他的氣節給予了很高的期望。

豈不料,這些逃回來的軍士帶來的卻是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很自然,武帝震怒了。



漢武帝的脾氣滿朝文武都是知道的,於是滿朝文武也就都順著武帝的意思,紛紛發聲聲討李陵,把李陵罵的狗血淋頭。

這時候,只有司馬遷一個人站了出來,替李陵說話。

漢武帝的脾氣很多人都知道,只能順著,不能逆他的意思。司馬遷如此作死,漢武帝豈能饒他?

並且,司馬遷更不應該的是,這番在不恰當時間發表的不恰當言論,又得罪了當時武帝的親信兼大舅哥李廣利。因為按照出徵前的戰略規劃,李陵部本應該和李廣利的主力會師。現在李陵被殲滅,李廣利在和匈奴的正面交鋒中也並沒有討到什麼便宜。其實兩個人都應該遭到懲罰。

但是由於李廣利害怕武帝怪罪,他便一股腦兒的把責任全部推給了李陵。漢武帝對此是氣上加氣(找不到出氣筒李陵),便一怒之下拿司馬遷做了替罪羊。

這裡插一句,司馬遷原本是死罪。由於湊不齊錢贖罪,就改成了宮刑。


平心而論,漢武帝對整個李廣家族還是相當不錯的。李陵事件後沒多久,漢武帝就有點後悔了,他很後悔當時沒有派兵馬去接應李陵。作為補救,他便讓令公孫敖帶著部隊出塞,去看看能不能把李陵接回來。

可是這個公孫敖帶著一大幫人馬到漠北草原轉了一番,空手回來了。大概是公孫敖害怕回去捱罵,就欺騙武帝:說他抓到一個匈奴人,聽說李陵在給匈奴人練兵,所以我沒能把他帶回來。

漢武帝當時老了,聽了公孫敖的話,一點也沒有懷疑公孫敖的話,立即大怒,當場就下令滅了李陵一家。


過了很多年,終於有漢朝使者到訪匈奴,向李陵問起了此事。李陵說,給匈奴練兵的人不是我,而是一個叫李緒的人。但這時候說這些還有什麼用呢?一切已成定局,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家人被殺了,李陵只能待在匈奴娶妻生子。

漢朝老家,他回不去了。

漢武帝死後,霍光和上官桀執政,這兩人都是李陵年少時的好朋友。他們專門派了李陵的另一個好友去匈奴,名為出使,實則為是為勸返李陵。

好友好話說盡,李陵沉默了。過了一會,李陵緩緩的說: “丈夫不能再辱。”

對於李陵來說。

當年吹牛太厲害了,導致跟著他的五千將士死傷大半。副將陣亡,而他卻投降了。他哪有顏面回去?

家母妻兒,一家全族都被殺了,李陵連家都沒有了,此時再回到長安,他哪裡還能找到故鄉的感覺?

其實他在匈奴也是受辱的,再回到漢朝,也難免因為投降而再次受辱,本來前途無限的青年將領落到這幅田地,只能說悲涼了。


漢昭帝元平元年(西元前74年),李陵在匈奴病死,終年61歲。這一年,距他降匈奴已經過去了25年。距漢武帝駕崩也有10年。



在李陵這件事上,毫無疑問,李陵和漢武帝都是有責任的。一個豪氣沖天,但是讓人大跌眼鏡;一個晚年易怒多疑,殘酷冷血,讓人難以捉摸的人。

其實可憐的人,並不是李陵。而是跟隨李陵征戰匈奴戰死的那四千多將士。事後大家都在為李陵鳴不平,卻又有誰替那四千多將士感到惋惜呢?

其實可憐的人,並不是李陵。而是李陵的一家老小。漢承秦制,律法嚴酷,李陵作為漢朝將軍,他難道不知道投降匈奴會牽連自己的一家老小?

不過,知不知道已經無所謂了。根據歷史的走勢老看,即便李陵不在討伐匈奴這件事上栽跟頭,也很難說他在其他事情上不會栽跟頭。漢武帝晚年乾的那些事,簡直件件都是黑歷史。比如說巫蠱之禍,很難說李陵不會捲入其中。

而極力邀請李陵回去的霍光和上官桀也不是善茬子。李陵與他們二人關係不錯,但他們召李陵回去,李陵也不肯。事實證明李陵的選擇是明智的,因為後來霍光與上官桀也翻臉了,霍光殺了上官桀,連好不容易放回去的蘇武也受到牽連。李陵如果回去了,他也一樣要面臨站隊問題。

說實話,對於李陵來說,回到漢庭還真不見得比留在匈奴安心。



再說司馬遷,歷史上的司馬遷,就是反感外戚出身的將領,喜歡貴族出身的將領,凡是看過《史記·李將軍列傳》和《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的人都能知道,司馬遷就是喜歡李廣,這一點是沒得洗。

在同情李廣的心態下,司馬遷愛屋及烏的對李陵也是非常同情。於是,當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回長安,當滿朝文武為了迎合漢武帝怒斥李陵的時候,司馬遷本能反應的替李陵說了辯解的話。

他說這話的初衷並不複雜,因為他本能的認可李陵的人品。

因為認可,所以替他說話。這有什麼問題?

後來李陵投降匈奴,司馬遷在《史記》裡記下了這句話:

“自是之後, 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史記》

這是啥意思?這說明,就連司馬遷也覺得李陵投降很丟臉。於是他在《史記》裡面記下了這句話。

丁是丁,卯是卯。滿朝文武都在黑李陵,很多都是跟風罵,純粹的抹黑,司馬遷當然要駁斥這種馬屁行為了。而李陵給整個隴西李氏家族抹黑,導致李氏在隴西抬不起頭,司馬遷也如實記載了,這有什麼問題?

至於李陵的人品如何,這個見仁見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