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記:之《中國近代史》‘剿夷派與撫夷派’

《中國近代史》China's modern history

蔣廷黻·著

中國出版集團

現代出版社

剿夷與撫夷篇

一、英國請中國訂立邦交

在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其因中西相隔甚遠,交通不便。我們的經濟是自給自足,無需西洋的出品,在這種情形下,邦交原來可以不必有的。

還有一個緣故,那就是中國不承認別國的平等。他們不來,我們不勉強,他們如來,必尊中國為上國而以藩屬自居。這些儀式問題、體統問題就成為邦交的大阻礙,“天朝”是絕不肯通融的。中國那時覺得沒有必要外邦的必要,他們要是不安分守己,天朝就要“剿夷”。那時的中國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與撫夷”。政治家分派別,不過是因為有些主張剿,有些主張撫。之間英國有過兩次的邦交,英國兩次的失敗,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

到了19世紀,我們只能在國際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的中國人,不分漢、滿,扔圖閉關自守,要維持歷代在東方世界的光榮地位,根本否認那個日益強盛的西方世界。

我們研究中華民族的近代史,必須瞭解近代的邦交是我們的大困難,也是我們的大機會。

二、英國人做鴉片買賣

在19世紀以前,外國沒有什麼大宗貨物是中國人要買的,那時不分中外都認為金銀輸出是於國家有害的,各國都想法子增加貨物的出口和金銀的進口。在中國的外商,經過多年的試驗,發現鴉片是種上等的商品,英國在乾隆初年,鴉片輸入每年約四百箱,每箱約百斤。乾隆禁止內地商人販賣,但是沒有效果,到了嘉慶初年,輸入競加了十倍,每年約四千箱。 嘉慶下令禁止入口,但官史的腐敗和查禁的困難,銷路還是繼續增加。

實在但是的人對禁菸問題都帶了幾分客氣,在他們的私函中,他們承認禁菸的困難,但在他們的奏章中,他們總是逢迎上峰的意旨,唱高調,這種不誠實的行為是我國士大夫階級的大毛病之一。那時鴉片不但是通商的大利,而且是印度政府收入之大宗。英國對於我們的獨自尊大、閉關自守的態度已不滿意,要想和我們算一次帳,倘若我們因鴉片問題給予英國任何藉口,英國絕不惜以武力對付我們。那次的戰爭我們稱為“鴉片戰爭”英國人則稱為“通商戰爭”。

三、東西對打

林則徐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二十五日行抵廣州,經一個星期的考慮和佈置,他就動手了。他諭告外國人說:“利己不可害人,何得將爾國不食之鴉片煙帶來內地,騙人財而害人命乎?”他要外國人做兩件事:

第一,把已到中國而尚未賣的鴉片“盡數繳官”;

第二,出具甘結,聲明以後不帶鴉片來華,如有帶來,一經查出,甘願“貨盡沒官,人即正法”。

外國人不知道林的品格,以為他不過是個普通官僚,到任之初,總要出個告示,大講什麼禮儀廉恥,實質上還不是在要價?價錢講好了,買賣就可以照常做了。殊不知林則徐不是那類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外人尚不肯交煙,林下令,斷絕廣州出海的交通,把十三行圍起來,撤出裡面的中國人,然後禁止一切的出人。換言之林將十三行做了外人監牢,並不許人賣糧食給他們。最後英國商業監督義律,看沒有辦法了,就將所有商人鴉片收集起來,變成了大英國的政府的鴉片交給林則徐。共計二百數十萬斤,實一網打盡。義律當時把繳煙的經過詳細報告英國政府以後,靜待政府的訓令。上面說了,林則徐要英國人做兩件事,這個只是其一,其二是要英國出具甘結,以後不做鴉片買賣。義律不答應,然後雙方起了衝突。

英國政府接到義律的信後,就派全權代表懿律率領海陸軍來華。這時英國不但索鴉片賠款、軍費賠款,並且要求通商限制和邦交的不平等。英國北上派兵佔領定海,定海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後,清廷憤怒至極。是時在天津主持交涉者是直隸總督琦善,他當時與英國外相巴麥尊交涉,當時英國也不願意在北方打仗,就答應琦善去廣州再次交涉,並表示撤退定海的軍隊。道光帝高興極了,覺得琦善以三寸之舌竟能說退英過的軍隊,遠勝林則徐的孟浪多事。

琦善到了廣州後,發現自己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英人堅持要賠款和割香港島或加通商口岸,琦善怕朝廷不答應,就慢慢降價。英人不耐煩,於十二月初開火了。大角、沙角失守以後,琦善和義律訂立條約,賠款六百萬元,割香港與英國,以後給予英國平等待遇。道光不答應,罵琦善是執迷不悟,革職鎖拿,家產查抄入官,同時調大兵赴粵剿辦。英國政府也不滿意義律,也派人來華。

從這時起,中、英雙方皆一意主戰,彼此絕對不交涉。英國的態度很簡單:中國不答應他的要求,他就不停戰。道光也是很倔強:一軍敗了再調一軍。到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夏天,英軍快要攻克南京的時候,清廷知道沒有辦法,不能在抵抗,於是接受英國要求,訂立《南京條約》

四、民族喪失二十年的光陰

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本理由是我們的落伍。我們的軍器和軍隊是中古的軍隊,我們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們的人民,連士大夫階級在內,是中古的人民。我們雖拼命抵抗終歸失敗,那是自然的,逃不掉的。

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後還不明瞭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

為什麼道光年間的中國人不在鴉片戰爭以後就開始維新呢?此中原因之複雜,但是值得我們研究。

第一,中國人的守舊性太重。中國文化有了這幾千年的歷史,根深蒂固,要改不容易。

第二,中國文化是士大夫階級的生命線。文化的動搖,就是士大夫飯碗的動搖。只要實行新政,科舉出身的先生們就有失業的危險,難怪他們要反對。

第三,中國士大夫階級最缺乏獨立的、大無畏的精神。

主張撫夷的琦、耆英諸人雖把中外強弱的懸殊看清楚了,而且公開地宣傳了,但是士大夫階級不信他們,而且他們無自信心,對民族亦無信心,只聽其自然,不圖振作,不圖改革。

五、不平等條約開始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在南京所訂的《中英條約》,不過是戰後新邦交及新通商的大綱,次年的《虎門條約》才規定細則。我們知道,戰後的整個局面應該把兩個條約合併起來研究。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賠款二千一百萬兩。

第二,割香港。

第三,開放廣州、廈門、福建、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第四,海關稅則詳細載明於條約,非經兩國同意不能修改,是即所謂協定關稅。

第五,英國人在中國者只受英國法律和英國法庭的約束,是即所謂治外法權。

第六,中、英官史平等往來。

我們與英國訂了這種條約,實應為萬不得已,如別的國家來要求同樣的權利,我們又怎樣對付呢?在鴉片戰爭的時候,國內分為兩派:剿夷派和撫夷派。前者是林則徐為領袖,後者以琦善為領袖。戰爭失敗後,撫夷派當然得勢了。不平等條約的根源,一部分由於我們的無知,一部分由於我們的法制未達到近代文明的水準。

六、剿夷派又抬頭

在鴉片戰爭以前,廣州與外人通商已經三百多年,好像廣州人應該比較知道外國的情形,比別處的中國人應該更能與外人相安無事。其實不然,五口通商以後,唯獨廣州人與外人感情最壞,衝突最多。此中原因複雜,

第一,英國在廣州受了多年的壓迫,無法出氣,等到他們打勝了,他們覺得他們出氣的日子到了,自然呆了幾分仇視。

第二,廣東地方官商最感覺《南京條約》給他們私人利益的打擊。

仇恨的表現之一即是殺外國人,他們到郊外去玩的時候鄉民出其不意,就把他們殺了。其二是在廣東還有外人進廣州城的問題,我們人民不允許外人進入廣州城內。廣州人簡直把城內作為神聖之地。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英人竟兵臨城下,要求入城。耆英不得已,許於兩年後準外人入城,希望在兩年之內,或者中外感情可以改良,入城可以不成問題。但是當時人民攻擊耆英者多,於是道光調他入京,升徐廣縉為兩廣總督。道光給徐的上諭,很清楚地表示他的態度:疆寄重在安民,民心不失,則外辱可弭。隨之徐則寫信給林則徐求馭夷之法。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兩年後許入城的約期到了。英人根據條約提出要求,廣州的士大夫和民眾一致反對。徐只好順從民意,他們的辦法分兩層:第一,不與英人交易。第二,組織民眾。英人這時不願為意氣之爭與中國決裂,所以除聲明保存條約權利以外,沒有別的舉動。徐、葉認為這時他們的勝利,事後報告北京。

道光三十年(1850年)年初道光死了,咸豐即位。在咸豐年間,國內有太平天國的內戰,對外則剿夷派的勢力更大。咸豐也很佩服林則徐,當即下令教林來京。林的運氣真好:他病大重,以後不久就死了,他的名譽藉此保存了。

七、剿夷派崩潰

林則徐死後,徐廣縉離開廣東打太平天國去了,在廣東負外交重任的是葉名琛。他十分輕視外人,自然不肯退讓。外人提出許多要求,除最後一條減輕關稅並廢除厘金,至於北京駐使。長江及華北通商及官史與外人往來各項,簡直有關國家的生死存亡,絕對不可妥協的。

咸豐四年(1854年),英、美兩國聯合要求修改條約。當時中國沒有外交部,所有的外交都由兩廣總督辦。葉的對付方法就是不交涉。外人要求見他,他不肯接見。最後他們知道了,要修改條約只有戰爭一條路。

咸豐七年(1857年)冬天,英法聯軍首先進攻廣東,士大夫階級所依賴的民心竟毫無力量。英法不但打進廣州,而且把總督巡撫都俘虜了。

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軍到大沽口,交涉失敗,於是進攻。我們迫不得已與之訂《天津條約》,接受英、法的要求,於是英法撤退軍隊。

之後的《天津條約》和十年(1860年)的《北京條約》,是三年的戰爭和交涉的結果。條款雖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駐使和長江通商,歷史上的意義不外從此中國與西洋的關係更密切了。這種關係固可以為禍,亦可以為福,看我們振作與否。

個人見解:

大古中國的守舊思想太過於根深蒂固。官史的貪汙及腐敗,清廷的制度,全是導致我們民族落伍根本表現,一日不改革,一日不能復興。所以現在社會也是一樣,我們要不斷的去創新,推翻守舊思想。從而為國家做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