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場阿里與美團的戰事?


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場阿里與美團的戰事?

美團vs支付寶

最近,用戶手機上的支付寶App版本更新了,除品牌logo顏色更“藍”之外,打開首頁後更是驚奇地發現:這和美團App的首頁太像了!

有圖有真相。首屏截圖對比一下,從上到下,從掃碼、付款碼、紅包卡券,再到外賣、美食、酒店住宿、電影演出”……排列組合非常雷同;再看下滑的第2屏,兩家App均突出“外賣”,美團則是展示手機地理位置附近的外賣商家,支付寶則配置以入口形式聚合。

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場阿里與美團的戰事?

支付寶App與美團App首頁對比


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場阿里與美團的戰事?

支付寶與美團App第2屏

支付寶官方表示,將品牌理念升級為“生活好,支付寶”,平臺定位全面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放,未來3年將攜手5萬服務商通過開放平臺戰略、數字經營賦能,幫助線下4000萬商家實現數字升級。

不難看出,阿里巴巴對支付寶的戰略佈局是,不再侷限於支付工具屬性,而是升級拓展成為一個更大的生活服務平臺。這也意味著,支付寶不再單一地對標騰訊微信支付,而是直接與美團點評展開正面較量。沒錯,之所以沒有說是騰訊系的美團點評,是因為騰訊雖然投資了美團點評,但王興等創始團隊對美團點評擁有主導控制權,且騰訊對投資企業的控制力不像阿里那麼強勢,而王興之所以拿騰訊的投資,也只是為了藉助騰訊的資源力量。

要知道美團的口號是“吃喝玩樂,盡在美團”,此次支付寶升級,無疑是阿里巴巴將戰火進一步燒至美團門口,美團外賣則火速推出“春風行動”。據官方透露,疫情期間幫扶商戶的階段性投入超過4億元,覆蓋商戶數量近60萬家。

事實上,全網吃瓜群眾一直在期待一場美團點評與阿里巴巴在生活服務領域的戰役。之所以這麼說,一方面是因為王興與馬雲的“恩怨情仇”八卦,一直是吃瓜群眾的下飯談資;另一方面,當然更“現實”的希望是,坐收平臺競爭砸錢補貼之利。

關於馬雲與王興兩人的性格特徵,網上已有不少媒體人寫過,但因為筆者沒有接觸過兩位大佬故不瞎做揣測評論,只基於公開可查的數據信息,去追溯下美團與阿里巴巴之間的糾葛。

天眼查數據顯示,美團的公司主體是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4月。在2018年9月20日美團點評登陸港交所上市之前,美團共經歷了10次融資,其中2011年7月的B輪融資、2014年5月的C輪融資,均有阿里巴巴的身影。在彼時激烈廝殺的“千團大戰”中,阿里巴巴的資金等力量“輸血”,給美團最終成為贏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隨後2015年裡,美團和阿里巴巴逐漸分道揚鑣,騰訊通過多輪投資、打包大眾點評的方式,一步步成為了美團大股東,由此在業界認知裡,美團也由“阿里系”變為“騰訊系”。

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場阿里與美團的戰事?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關於王興公開抨擊阿里巴巴和馬雲的新聞報道出現,也給業界和吃瓜群眾留下了腦補雙方“愛恨糾葛”的想象空間。當然,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王興是創業者的成功案例,許多創業者期望看到美團點評與阿里巴巴在生活服務領域的正面較量。據《九敗一勝:美團創始人王興創業十年》一書作者李志剛寫道,王興在2014年曾說“AT(騰訊和阿里)的對戰不會無限制地持續下去,巨頭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收購。顯然,美團雖投入騰訊陣營,但王興依然是獨立的存在,他成為目前能夠挑戰阿里帝國的重要一極,創業者需要這樣充滿英雄色彩的故事激勵。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互聯網玩家們的每一次跑馬圈地戰——從團購平臺、移動支付到網約車、共享單車等等,往往都會有一段消費者免費、低價的紅利週期,無論是商家,還是吃瓜群眾,之所以樂見支付寶與美團點評的全面開戰,自然也是希望能夠從中獲得更為直接的利益。

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場阿里與美團的戰事?

Emm……插一個題外話:

互聯網品牌貌似非常偏愛藍色,手機裡的藍色軍團日趨壯大,難道是因為大家都太“藍”(nan)麼?

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場阿里與美團的戰事?

手機截圖製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