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银亿为什么会破产?我个人的态度是选错了行业。

今天刚刚看了一篇叫房产老司机去年写的文章,是从房产角度看宁波银亿的破产。我把全文附在下面。

然而我个人以为,银亿是时代潮流的牺牲品,就是汽车行业大周期衰退的必然牺牲品。银亿踩点踩得太可惜了,在汽车领域的黄昏时节大资本进入,必然被套。当然,我们在银亿的诸多求生操作中也看到了银亿这家作为房地产操盘手在本行业中发展的痛苦,他遇到了房地产瓶颈,想突破,成为全国性的头部房地产企业几乎不可能,然而宁波本土的市场也被头部大佬挤压得差不多了,银亿确实是想突破。然而我以为银亿选错了方向。如果银亿选择医疗和教育领域,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就像奥克斯,拿捏着明州医院,好歹也算不错的资产。其实宁波还是缺乏高端领域的医疗或教育平台,我说的是全球性的高端医疗或教育产品。如果老熊当年往这方面发力,我以为银亿会活得更好。毕竟汽车领域基本已经开发殆尽了,产业技术几十年了没有太大的革命性改变。


以下是房产老司机的全文。


昨天,在FM105.2的访谈里,主持人让我聊一聊银亿破产重组。老司机不是法务和财务方面的专家,也不了解银亿集团危机的内情,所知信息全部来源于网络,因此很难对这次破产重组作出适当的评价。


无论怎么说,这是个悲伤的消息。宁波楼市近二十年的发展史,银亿两个字,一直都不曾缺席。
老司机也曾经批评过银亿(未被老司机批评过的开发公司,基本上都没什么存在感),原因是银亿不少产品做得一般般,价格却定得老高。
在本土开发商中,最善于压榨价格空间的,银亿排第二名。
但昨天的访谈里,老司机说了不少夸银亿的话。你们知道银亿现在没钱给我付广告费,所以这些夸银亿的话都是真的。
或许是多元化的缘故,早在数年前银亿就已经掉出了宁波开发商的第一梯队。近几年,银亿在宁波主城开发的项目,一个是江北的钰鼎园,一个是江东的东岸,其在宁波的存在感,不知不觉中早已开始变弱了。
但更早的银亿,开发规模要大得多。环球中心、上上城、晴园、时代广场、海尚、海悦、海德。。。住宅、商业、办公都有涉及。银亿还组建了自己物业公司,管理着宁波诸多的小区。
如果再追溯到华侨饭店、世纪广场、外滩大厦等烂尾楼改造,银亿表现更是辉煌。
应该说,银亿为宁波的城市建设作出了不少贡献,宁波楼市也给了银亿丰厚的回报。后来的多元化,控股其他上市公司,购买海外资产等,都是房地产打下的基础。

即便到破产重组之前,银亿的房地产业务也是正回报。
多元化似乎是本土开发商的一条必由之路,2007年的时候,银亿进军矿业,荣安也曾经去挖过矿。银亿搞汽车配件,均胜也搞汽车配件。银亿投资新能源汽车,国骅也投资新能源车。
为什么只有银亿倒下了?
对比一下我们可以看到,本土开发商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做开发出身的,后面转型做其他产业,比如银亿和荣安;另一派是做其他产业的,最后转型做开发,比如雅戈尔和奥克斯。
雅戈尔一边卖豪宅一边卖衬衫,不知道业主有没有免费的衬衫送,奥克斯肯定要送空调。
因为如果不送的话,奥克斯的业主可能会装格力,这怎么能忍。
做制造业的公司转型做开发商,就好比一头狮子丢进了羊群,钱太好赚了。一件衬衫赚几块钱?一平米房子赚到的利润,可能抵得上几百件衬衫。
做开发商的公司转型做制造业,也好比一头狮子,只不过是丢进了沙漠。别再想吃斑马羚羊,能抓到几只兔子就挺幸运了。
开发的钱是Easy money,赚过这种钱的人,赚其他钱真的很难。
有一项研究称,到2022年,位于头部的50家开发企业,可能会占据中国楼市60%以上的份额,在一二线城市,这个比例会更高。

宁波曾经有数百家开发商,能够挤进全国前50的,有几家?
因此从趋势来看,绝大部分本土开发商逐步退出舞台,是历史的必然。除了银亿,我们熟悉的那些品牌:城投、宁兴、华丰、利时等,都在离我们远去。
另外还有几个品牌,也只剩下一两个项目没有收尾,但后继无地了。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银亿退出宁波楼市,并不完全是债务危机的原因,债务危机可能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即便像房地产开发这样利润丰厚的行业,淘汰仍然是大规模且残酷的,就像张泉灵说的那句话:时代抛下了你,都不会跟你打声招呼。
2018年,银亿的掌门人熊续强被胡润富豪榜评为宁波首富,几个月后,银亿爆发债务危机。企业和人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但真正掌握我们命运的:
是无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