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農民起義,為什麼朱元璋能夠成功,洪秀全卻不行?

有趣靈魂伴侶


洪秀全金田起義的經歷看似與朱元璋當年相同,實際在許多方面存在的著不同。這些不同也讓洪秀全沒能成為朱元璋之後又一位由起義軍領袖成為一代君王,並最終由於他和太平軍內部的矛盾而使起義最終失敗。下面讓筆者帶你梳理一下:

首先,同為起義領袖,朱元璋的權謀之術是洪秀全不能比的。元朝末年的起義軍和元軍作戰的環境是比較複雜的,朱元璋能夠作為一個實力不強的一方,充分利用各方之間的矛盾,能夠保存實力並慢慢壯大,實屬不易。尤其在鄱陽湖水戰打敗水軍強大的陳友諒部,更顯示出超凡的領導能力。而洪秀全很多時候發揮的是精神作用,在太平天國運動這些年,早期是楊秀清、石達開、馮雲山(早期)、蕭朝貴(早期)、韋昌輝等人,而且他是太平天國後期諸多矛盾的製造者,韋昌輝、秦日綱殺楊秀清、石達開全家,逼走石達開等事,反映了洪秀全在危險面前還不能團結好自己的部下,領導能力明顯不夠。

其次,太平天國在絕大多數時間裡並不是洪秀全是唯一的領軍人物。太平天國運動以拜上帝會名義傳教興起的,形成了天王洪秀全為中心,東南西北翼五王為主的領導體系,這種領導體系某種程度上說算作集體領導。在傳教過程中,因為需要賦予了楊秀清天父下凡的特權,洪秀全作為整個體系的老大,只能為了團結來遷就楊秀清。這種情況導致太平天國存在了兩個老大,一個是真天王,一個是天父下凡時的楊秀清,加上楊秀清掌管大權,導致了太平天國統治集團內部的不和睦。洪秀全鋌而走險,讓韋昌輝等人除掉楊秀清。在外敵當前的情況下,內訌摧毀了政權。

其三,洪秀全面對的敵人過於強大。朱元璋作為起義軍首領,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前期並沒有遭遇太大的損失。主要是朱元璋靠在明王門下,沒有真正對抗還算強大的元軍,待各方消耗了很多之後,才走到前面。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要面對清軍,還有當時西方列強組織的干涉軍隊。為了剿滅太平軍,當時的湖南等省得漢族地主階層在清廷允許的情況下,開始發展團練,這支地方武裝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主力。可以說朱元璋面對冷兵器時代的元軍還有很大勝算。而洪秀全面對的保衛自己田產的湖南等地的團練、清軍還有西方列強的干涉,敵人太強了,太平軍沒有辦法更進一步。

最後,洪秀全作為太平天國的主要人物帶頭腐化。朱元璋和洪秀全都出身在底層。朱元璋更慘小時候父母和哥哥們都早死,就留下他一個,給地主放過牛,還被迫出家。參加起義軍後最初只是小頭領,一步一步的獲得天下,朱元璋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可以說時刻保持清醒,歷史記載也未出現朱元璋墮落腐化的情況。而洪秀全在剛剛有點起色的時候,就開始享受奢華社會,他享受,他封的王就開始享受,手下的將領也享受。這種腐化既影響了戰鬥力,也造成了太平天國逐步脫離群眾,這樣起義也逐步失敗。


舍我談歷史


歷史上最成功的起義,叫得上名字的就是朱元璋了,上位以後勤勤懇懇,將自己的休息時間壓縮到極致。另一方面,也是農民起義的洪秀全,以上位就開始為自己選擇妻子,他一生中的妻子,要比歷代的皇帝都要多得多,後來在逃跑的時候,還要帶上自己所有的妻子。同樣都是從底層一路坐上皇位,為什麼朱元璋就能夠成為一代王朝的開國皇帝,而洪秀全卻像一個暴發戶一樣揮霍無度?

首先,兩人起義的原因和目的是不同的。朱元璋真是太窮了。他們一家病死的病死,餓死的餓死,最後生活被迫,不得不造反了。在反叛的過程中,朱元璋親自上陣,可以說完全是基於自己的幹勁拼搏而來,自然會珍惜他的勞動成果。

而洪秀全出生於耕讀世家,還能上得起學,說明家庭條件還不錯。但是他屢試不第,知道自己靠科舉大福大貴是不可能了,於是決定開始宣傳邪教,還把自己神化,稱自己是耶穌的弟弟。但是他卻把宣傳宗教的苦差事交給了馮雲山,自己回了廣東坐享其成。洪秀全並沒有為這件事情付出過太多的努力,最初的目的也只是為了享受榮華富貴,因此在上位之後,難免走上暴發戶的路。

其次,能力和眼光都不同。在朱元璋上位後,他將目光投向遠方並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結果,後來的萬曆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王朝仍然運行良好。朱元璋周圍都是劉伯溫、朱升、葉兌、章溢、李善長這些大名士,所以很少走彎路,可以很好的剋制自己的慾望。所有人都稱公了,他才稱吳公;拿下了南京城,才敢稱吳王,還不敢宣佈定都;直到打敗了陳友諒才敢稱帝,建立明朝。

洪秀全則什麼都不管,把一切都推給了他的手下,他就成了一個精神領袖。他花了很多時間和女人一起度過,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他反對儒家學說,結果就因此得罪了儒家知識分子。佔領了一個村就敢起義,佔領了一個鄉就敢稱王。


埋首故紙堆


二者基本上沒有可比性。朱元璋的成功在於當時的元朝已經積弊不堪,南方多股勢力縱橫交織,元朝在消滅一股又一股的起義軍過程中已經筋疲力盡。朱元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縱橫捭闔,遠交近攻才最終拖垮了元朝,統一了南方。而洪秀全是單打獨鬥,身邊能夠依靠的就是兩廣地區的老班底,周圍的幾股勢力並沒有響應,比如蒙古、西藏、沙俄等基本上都在按兵不動,所以洪秀全在沒有成功直搗黃龍的情況下,只能是不斷被消耗實力,在曾國藩屢敗屢戰的方針下疲於應付。

第二,朱元璋身邊文臣武將眾多,洪秀全身邊只是文有馮雲山,武有楊秀清,石達開李秀成等人基本上都是二等人才。而且在馮雲山戰死,楊秀清被清除之後,太平天國就基本上陷於了嚴重的內耗之中。這對於還在建設中的國家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戰略問題有誤。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很好的為自己積蓄了足夠的力量。但是太平天國鋒芒太露,在全盛時期進行北伐本來是可以一鼓作氣,可是卻沒有進一步支援,致使林鳳祥所部成為了孤軍深入。最終功敗垂成。

第四,朱元璋一直保持了艱苦樸素的作風。可是洪秀全打下南京後就開始縱情享樂,比照滿清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他們還禁止正常的人倫生活,平民百姓共聚天倫也成為奢望,長此以往,焉能不失民心。


經典守望者


朱元璋和洪秀全都是農民起義,看起來是一樣的,但其實細細分析下來,兩者的區別是很大的,所以最終的結果才會有那麼大的差別。

首先,朱元璋所處的時代是元朝末年,在元朝的統治之下漢人是深受壓迫的,負擔十分沉重,很多百姓為生活所迫都會參加起義。漢人本身對於元朝政府就沒有認同感,各個階層都投入到了反抗元朝統治的隊伍當中。

而洪秀全所處的時期是中國最為動盪不安的時候,不僅有內憂還有外患。面對西方列強的侵蝕,清政府的統治固然不得人心,但是在廣大的知識分子心中它還是屬於正統,還是受到地主階層擁護的。反觀創造了拜上帝教的洪秀全,他的立國思想在其他人看來是反帝的,不僅如此,他還反對傳統禮教,從一開始就沒有獲得士層階級的擁護。

此外,兩人在個性上面也是有很大差異的,這就導致了他們統治方針的不同。

朱元璋本人就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理解底層勞動人民的疾苦,他從底層一步一步地鞏固自己的勢力,同時還籠絡了許多有真實才乾的人加入到自己的隊伍當中。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後,朱元璋也沒有急於稱王享受,而是修築城牆、廣積糧食,先要一統中國,可以說朱元璋的政治手段和眼界格局是非常高的。

相比之下,洪秀全的見識就顯得很淺短了,在創立天平天國之後就完全忘記了自己建國的初衷,只知道搜刮金銀財寶,縱情享樂,人心盡失,失敗也是必然。


李好說歷史


洪秀全和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有很多相似性,都反抗異族統治,都是從南往北打,結果卻大相徑庭,原因何在呢?

社會環境不同

元末農民起義,民族矛盾尖銳,湧現了一大批反元義軍,除了朱元璋、郭子興的隊伍外,還有劉福通、張士誠、陳友諒等,朱元璋在其中不是最強大的,劉福通在開封建大宋政權,北代討元,牽制元軍主力,像一屏障阻擋元軍,而陳友諒、張士誠等也在各自地區牽制元軍,這一切都有利於朱元璋在南方發展壯大。

反觀洪秀全,是當時唯一的農民軍,清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對付他,所以他面對的困難要大得多。

利用宗教的手段不同

朱元璋利用白蓮教,但只作為一個宣傳組織的工具,他自己有無上的統治權。

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教,但是教權大於政權,像楊秀清都可以利用天父附體杖罰洪秀體,這嚴重影響了領導的權威性和領導層的團結,終導致天京變亂。

天京變亂

兩個人的戰略高度不一樣

朱元璋佔領南京,高築牆,緩稱帝,因為當時元朝是誰先稱帝就進攻誰,所以朱元璋低調發展。

洪秀全佔領南京,遂建立政權,成為清政府眼中釘,並且,佔南京後,奢侈腐化,享受封建帝王生活,不思進取。

面對困難不一樣

朱元璋是多支義軍對抗的一個風雨飄搖的大元。

洪秀全時中國處雙半社會,洪秀全面對清朝強大的地主武裝,還有先進武器的外國侵略者。

綜合分析,二人一成一敗可想而知了。


金烏木木


朱元璋和洪秀全的對比,可以得出答案:

第一對比 朱皇帝和洪天王的起點:

朱皇帝:朱元璋農民出身,家窮出家當和尚,雲遊四方,方得識幾字,適值全國各地反元,尤韓山童劉福通氣勢較盛,隨有郭子興也舉反元大旗,朱元璋參軍入伍,每戰在前,屢立戰功,終被郭子興賞識,做了下級軍官,彼時郭子興,彭大,孫德崖等在毫州爭地盤,半年不出毫州,以及朱元璋頗受郭子興及屬下猜忌,朱元璋意識到在此地無作為,遂回鄉募兵,兒時玩伴及親友,勇躍參加,得眾二萬有餘。

由此可見:朱元璋出身低,從基層做起,積累經驗,逐有主見,在殘酷戰爭中開始培養自已團隊,在團隊中兒時玩伴徐達,湯和,周德興等和日後收的義子及侄輩是他的鐵桿粉絲,為朱王朝立汗馬功勞。

洪天王:洪秀全,落地秀才,頗通文墨,對《聖經》有所研究,與教書匠馮雲山一起創立拜上帝會,以給災民看病授學為名,發展會員,廣收信徒,其間,洪秀全蒙塵,馮雲山坐罪,楊秀清借天父之名以聚眾,營救洪馮二人而出,終在廣西金田起義得數萬之眾,隨後永安建制封王,天王秀全,東王秀清,其它諸王皆受東王節制,氣勢磅礴。

由此可見,洪秀全起點比朱元璋高,勢頭比朱元璋好,但是以上帝教而得眾,而也因上帝教造成人為的組織結構混亂,作為團隊的第一號人物天王洪秀全是上帝之子,而作為副手的東王楊秀清是天父的代言人,這種錯層混搭組織結構,為後來天王洪秀全的團隊內訌埋下定時炸彈,也可以看出洪秀全團隊中除有格局、謀略、膽識的馮雲山是洪秀全鐵桿粉絲外,其它未必是,可惜的是1851年他在戰鬥中過早犧牲了!

第二天下大勢和戰略方面看:

朱元璋所處的時代,亂象已叢生,到處都是反元的隊伍,北有韓山童劉福通,西有徐壽輝及後來陳友諒,東有張士誠,中有郭子興……這有利於朱元璋在夾縫中求生存,尋求機會發展,給了他很大發展空間,

同時以"築高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指導下,朱元璋打下了堅實基礎,A,築高牆:暫不與他人爭長短,把根據地經營好。B,廣積糧,讓部隊屯田,一方面積累糧食和物資,另一方面少徵稅,減輕農民負擔,贏得民心。C,緩稱王:少樹對立面,少受對手攻擊。

如此看來,朱元璋真正做到厚積薄發,借勢發展!基礎紮實,其勢頭早己超過洪天王了。

洪天王呢:當時雖然清政府腐朽,各地小打小鬧也有,但大規模除洪天王外再也沒有,清軍隊可以全力以赴對付他及他的團隊,為了打破清政府圍剿,嚴重的是:洪天王既不與外國勢力和解,也不與人民搞好關係,不準平民商品交易,不準軍內夫妻相認,太多的失去人性的規矩,讓洪天王失去群眾基礎和經濟基礎!

第三,管理能力及戰術方面:

朱皇帝:朱元璋任何時候在管理團隊,控制或平衡團隊,在支持自己兒時夥伴時,也大量收義子為其效力,同時也吸收李善長劉基等人,為他出謀劃策,而決斷權在朱元璋一人之手。且善納諫言:在戰略戰術上,先打有實力的陳友諒,而後攻張士誠,途中再滅韓林兒,陳友諒格局、雄心、兵力都比張士誠強,張士誠格局小,所轄地方富裕,他只求自保。朱元璋攻陳友諒,張士誠不會救,但朱團隊打張士誠,陳友諒會來幫張士誠。

由此可見:朱元璋每走一步前的預案、準備都非常周密,很少失手,不得天下天理不容!

反觀洪天王團隊:洪天王自從進入南京,未曾理過朝政,平時諸王朝見他很難,即使在定都天京之前,天王的工作主要是完善他的理論經書,而濫封王侯,失去管理嚴肅性,管理一片混亂,發生天京事變再正常不過了。

再者在征戰上,為了分散清軍的注意力,撓亂清政府高層,實行北伐和西征,而缺乏後援,孤軍深入,都以失敗而告終!

當經過一系列事件後,天王覺醒團隊重要,錢粉重要,封了一片自己親屬為王,不僅沒有作用,反而加大了崩潰離淅的腳步,順理成章的快速滅亡!






狐羊樹


朱元璋農民起義,和洪秀全農民起義,有什麼不同?

拜金庸所賜,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教教徒,其實這也是真實的歷史,並非查大俠杜撰。不過,是明教教徒做為起義軍首領的,卻不是隻有朱元璋一個。朱元璋之所以能在一眾梟雄中脫穎而出,這是和他自身條件有一定及決定性的重要關係。首先,在所有人都忙著開國立朝正名封建的時候,他還在專心的搶地盤——啥都是虛的,有錢有糧有地盤才是最好的王道,這就是朱升提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等所有的草頭朝廷都被元軍修理過後,朱元璋發給自己也成了寡頭一員了——除了吳王和漢王!同樣是農民起義軍,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還不同。人家不是財大氣粗,就是勢大財雄,老朱辛辛苦苦拱得幾畝地,在人家眼裡連個屁都不算。雖然他們從戰略上藐視朱元璋,可是朱元璋用戰術把他們藐視了。這才有了乞丐皇帝。

再說洪秀全,書讀的不好,沒能考上功名,可是人家會讀歪書。藉著拜上帝會揭杆而起,席捲大半個中國——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教會在東方封建王朝裡起義建國,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社會改朝換代裡的又一創舉,充分體現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活學活用的靈活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轟轟烈烈的金田起義大爆發了,赫赫揚揚的太平天國建立了,那個考不上功名的秀才當了皇帝自己做主考官了……如果打到北京,滅了滿清,一個新的王朝就又建立了,多少漢人歡欣鼓舞,以為改朝換代改變命運的重大時刻來臨了……群情奮揚時,人們突然發現,政權要分裂了,寡頭們為了權力,開始內鬥了。而且,統治中國的滿清雖然病入膏肓,卻也不是不堪一擊。最主要的是,洪秀全雖然團結了窮苦弟兄陣營,卻忽略了江南大地的地主武裝。對外爭伐不利,對內爭鬥不止,太平天國就像被藥物催發的一個怪胎,雖然生出來了,卻不能存活於世。洪秀全雖然狠狠打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卻也被事實打臉秀才造反真的不成。

論學識,洪秀全最起碼是秀才,也算高小畢業,可是為什麼完敗文盲朱元璋呢?我認為不外乎兩點:第一,洪秀全不能真正的認知自己真正的實力。一個王朝的建立及是否能持久,首先得有一個能說得過去的政治綱領和一個能拿得出手的政治舉措。顯然,太平天國對於舉措這塊,做的不盡人意。雖然是用的外國思想建國,卻是用本國封建王朝老一套治理。換湯不換藥,人民依舊是被剝削被壓迫的,只不過是由這個剝削者換成了另一個剝削者。其次,新王朝的建立對舊王朝是極大的破壞者,守舊勢力和當權者以及既得利益者聯合絞殺,是對新王朝的至命衝擊。洪秀全開國後開始腐化,根本沒有解決困境的舉措出臺,反而是內部分裂——這些與洪秀全的自我認知能力不無關係!他根本不能完全掌握整個太平天國的權力,也駕馭不了他手下的諸王。各自為政是所有王朝的硬傷。第二,歷史原因,鴉片戰爭後,中國積貧積弱,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如果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會真正把中國領向資本主義社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能不說是進步。可是洪秀全沒有這樣做,非但沒有,還自己過了皇帝癮,可以說是把歷史的車輪又往後搬。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必然失敗。

朱元璋不同,他的政治嗅覺相當靈敏,知道什麼附合人民意願,能夠極大的調動民族積極性來反抗暴元。長年征戰累積的軍事資本及政治資本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裡,沒有誰能同他叫板為難,令行禁止不是空話,而且,朱元璋親自打天下有威信,殺伐決斷有手腕,這些都是洪秀全所不具備的,再一個,歷史選擇了朱元璋,因為他代表了廣大人民心中的正義天理。而歷史拋棄洪秀全,是因為他急功近利的享樂主義阻礙了歷史發展。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導語:同樣是農民起義,朱元璋取得了成功,建立了大明王朝;而洪秀全則是最後遭到慘敗,太平天國被清政府消滅了。依我看來,二者的結局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是:朱元璋性格堅毅,雄才大略,得到了天下讀書人的支持;而洪秀全貪圖享受,目光短淺,還破壞傳統文化及正統禮教,招致了天下讀書人的強烈憤恨。

首先,朱元璋是自己從基層幹起,一步一個腳印,不斷髮展鞏固自己的勢力,最終形成了以自己為核心的強有力的領導集團;

而洪秀全雖然創立了“拜上帝教”,可是他做事無耐心,怕吃苦,在傳教過程中,遇到困難挫折就退縮回家了。

太平天國的基業是由馮雲山通過不懈努力、辛勤耕耘而創建的,馮雲山是太平天國的靈魂人物。當馮雲山不幸負傷而死之後,太平天國的領導集團內部失去了平衡制約,矛盾發展到最後,終於釀發了“天京事變”這一慘劇。這場內訌嚴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國的軍事力量,動搖了洪秀全那“拜上帝教”的宗教號召力。

(洪秀全)

其次,朱元璋重視知識分子這一階層,他吸收了李善長、劉伯溫、宋濂、朱升等大批的讀書人,讓他們成為自己的膀臂,為自己出謀劃策,團結天下各地的士紳階層。一句話,朱元璋得到了天下讀書人的支持。

而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敵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正統禮教,他到處砸孔廟,毀詩書,對傳統文化、禮教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因此,洪秀全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失去了知識分子這一階層的支持。

當時,中國的讀書人大都是視太平天國為異端的。湘軍將領大多數都是書生從軍,為了維護中國正統名教,去跟太平軍浴血搏殺、死磕到底的。

結語:中國封建社會里,讀書人的影響力很大。因此,知識分子這一階層的支持和擁戴,對於逐鹿天下的英雄豪傑來說,那是非常重要的。而洪秀全不但沒有取得讀書人的支持,反而逼得這些書生們紛紛投筆從戎,拿起刀槍來跟太平軍殊死作戰。單從這一點來看,洪秀全也必然會是成功不了的,太平天國運動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失敗。


品茗讀史


洪秀全比朱元璋好比烏鴉比鳳凰,洪秀全的小農意識是深刻在骨子裡的。就好像現在窮人乍富一樣,沒幾年就敗光了財產。

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十五年內勘定南北梟雄,克成帝業。洪秀全出身貧寒,科場屢屢失意,絕望崩潰。浴火重生,創建拜上帝教,妄圖通過革命實現報復,初衷是好的,可惜才幹不足,致使江南數省糜爛十數年,最終慘淡收場。

論學識,洪秀全遠勝朱元璋。朱元璋少年時沒讀過一天書,整日為生計奔波,他的見識來源於做和尚時的各省遊歷,開闊了視野。還有後來在軍旅中不間斷的加強學習。洪秀全正宗科班出身,文化功底深厚。可見成功與否與文化高低並沒必要聯繫,相反,某些時候可能讀書越多反被書誤。

天時方面,朱元璋是反元,洪秀全是反清,都是漢族革少數民族的命。所不同者,元廷當時實行種族歧視,天下人分四等,漢人是最下等,且不準參加科舉,讀書人進身無門久矣。再加上當時天災不斷,餓殍遍野,致使蒙元人心大失,群雄並起。朱元璋越打越順,東北數省幾乎是傳璽而定。洪秀全以宗教起家,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滿清朝廷。況且當時大清氣數未盡,還有一大批漢人的忠臣骨幹。洪秀全的宗教思想並沒有得道上層漢人的信服,曾李的湘淮軍處處與他針鋒相對。另外還有來自國外勢力的干預,多國聯軍幫助滿清鎮壓太平軍。這是朱元璋那時不曾遇見的新變化。

地利方面二人情況差不多,都是從南往北打,最終都佔領了南京。可惜洪秀全軍事上一連串的失誤,致使西大門安慶失守,從此太平軍從主動變為被動,局勢一路下滑,,最終城破人亡。

人和方面,朱元璋雖然文化不高,但卻能聽得進去別人的意見,朱升的九字真言就讓他獲益匪淺。也會用人,基本能夠做到人盡其才。而且還表現出非一般的軍事天賦,很多大的戰略上,他都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前期確實表現出了一個帝王該有的恢宏氣度,至於後期建國後誅殺功臣,原因很複雜,總之是不得已而為之。洪秀全有些剛愎自用,小富即安,而且思想極其愚昧。洪秀全進天京後,以為是進了溫柔鄉里,江南的繁華捆住了他的手腳。此時他已經沒有了進軍全國的雄心壯志,起居奢華,出入講排場。就像當年李自成進北京城一樣,分贓不均,內部開始分裂。安慶失守後,陳李給他提了很多正確的軍事建議,他一概不予理睬。強迫他們服從他的聖旨。他還擔心屬下諸王尾大不掉,開始不管不顧,任人唯親,人心更加渙散。南京城破前一個月,洪秀全病逝,可能是草根樹皮吃多了消化不良。死前還說要上天找天兵天將來滅了滿清,其愚昧迷信可見一斑。

自古帝王成就霸業者,除了天時、地利、人和外,還需要很多條件,軍事上的,政治上的,還有帝王的個人意志,團隊意志等等。最主要還有一條,就是心要狠,成大事者不顧家,對別人要狠,對自己更要狠。




恨無常


首先我們要知道農民起義根本原因是因為當前政權腐敗,導致農民生活困難。雖然兩者都是農民出生,但朱元璋是先參軍後一步一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決策層很清楚自己要實現的目標,而洪秀全這類農民起義目光比較短淺,一有點成就就停滯不前了。下面具體說下個人的幾個觀點。

1.軍事策略

同樣是農民起義,朱元璋的農民起義領袖們很快變成了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有了穩定的根據地,獨立的官僚治理體系。而洪秀全執行了一條流寇主義的軍事路線。這也註定朱元璋和洪秀全農民起義軍領袖的結局是不一樣的。

2. 所處時代外部環境不同

元末的時候中央已經喪失了對江南地區的控制權。而且北方也存在著諸多地方實力派,根本沒有能力對於農民軍根據地進行圍剿,朱元璋的農民軍有精力建設根據地。而清朝時期清廷對地方還有著控制權,可以組織兵力進行圍剿,洪秀全的農民軍不易建設根據地。

3. 根本性質不同

從根本上來說,改朝換代如果在朱元璋時代還有積極意義的話,那在洪秀全時代則是消極、反動的。因為這時中國已進入封建社會的末期,需要的是一場改變舊的生產關係,改變社會性質的脫胎換骨的革命。仍屬於單純農民戰爭範疇的太平天國是實現不了這個歷史任務的。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