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了,怎樣避免發生糾紛?情緒的來源告訴你

解封了,怎樣避免發生糾紛?情緒的來源告訴你

上午八點,往小區大門口看過去,裡裡外外差不多十多個人正在排隊掃碼出門。齊刷刷地戴著口罩,大門外也稀稀疏疏地看到不少人影流動。不多久,院子裡就有一兩位叔叔阿姨們,提著買的東西回來了。聽他們說附近超市只開了一家大型的,排隊排了一里多地。其他所有門面店鋪都還關著。看樣子,這解封的工作也是需要慢慢推進的。不一會兒,門口一位阿姨因為想要出門竟然跟門衛師傅由咆哮到動起了傢伙,110都驚動了。那個火爆的脾氣哦真的是不得了。這解封的第一天也是夠熱鬧的。

不知道是因為學習習慣了還是宅家習慣了,今天居然沒有想要出去的渴望。還是一如往常:一碗麵條,一杯水,聽課學習也挺美。不用化妝,不用倒騰,不用選擇穿哪件,清水洗臉,一件睡衣一天的日子也不錯。再想想,只一件衣服穿了倆月,實在不想再穿出去招搖。等啥時候外面基本都步入正常營運,有條件打扮打扮再閃亮登場吧!

說到面對解封的消息這件事,想必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看到迫不及待的可以接受,看到蠢蠢欲動的也可以接受,甚至因為急著想要出去,而不配合工作產生憤怒的也能接受……畢竟,面對同樣的事情,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有的閉關兩個月相安無事,有的閉關兩個月暗潮湧動),所以產生的情緒也各有不同,因此而引發的事件也各自不同呈現。當作為一個旁觀者,看到這些不一樣的情景時,心裡對情緒的認知又多了一些瞭解。

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會憤怒,會崩潰,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是因為發生了某件事。而另一方面,又會感覺,為什麼那多人遇到這件事不會有這樣的情緒呢? 這時候就有一些人,會找很多諸如,因為他們的遭遇跟我不同,因為他們的條件比我優越,因為……等等理由。只是為了強調就是因為這件事我才這樣的。

可是就像剛才說到以上的種種現象一樣,大家面對的是同一件事,卻會引發許多人不同的情緒,那麼我們會看到,這裡面有一個被人忽視的環節。那就是,你會有這樣的情緒不是因為事,是因為這件事讓你產生的想法。比如:面對解封外出,每個人都戴著口罩在掃碼出門,大家都能理解,都願意遵守。而那位阿姨不想戴口罩,不想掃碼,她覺得她可以這樣。她有可以不用戴口罩不用掃碼的想法。當她的想法不被認可時她產生了憤怒。那麼,我們又會觀察到,是什麼讓她有了那樣的想法?想法來源於認知,內在有怎樣的認知導致了她會有那樣的想法?在她的認知裡有:不願意遵守規則,對社會公共道德規範的漠視。那麼,再接下來就需要去覺察,是什麼形成了她這種認知?認知的形成,又源自於曾經歷的過往事件帶給她的影響,和經歷事件時周圍環境人事物的反饋造成的她此種觀念的形成。

所以,這些內在的原因,才最終造成了她面對事件時引發的情緒狀態。而瞭解和覺察到根本原因就會看到情緒爆發的本質。局內人瞭解後,就不會僅僅在道理上去與對方爭個誰贏誰輸,最後自己的情緒也被對方帶入而兩敗俱傷。旁觀者瞭解後,就不會從以事論事的道德評判員角度讓自己站隊,而譴責其中一方。當事人瞭解後,就會在情緒升起的一剎那緩一緩,給自己時間停頓停頓,從這種狀態裡走出來,才能改變這種狀態。如果不能明白或覺察,那麼未來,還會在類似事件中以同樣的模式再一次呈現。

今天看到的是他人,反過來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會有類似的情況?相似的場景?只是誘發的原因和情緒程度不同罷了。不管是在家庭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同事關係,夥伴關係……很多模式都在關係裡相同的呈現。比如:嫉妒,比較,委屈,失落,憤怒,厭惡……在遭遇情緒暴力的時候給自己一些時間,透過情緒去看到自己,慢慢的,就會越來越瞭解自己。因此,也越來越瞭解他人。

事件不等於情緒,因為事件產生的想法引發了情緒。

文/曉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