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域的“相似審美”:談談柏拉圖美學和魏晉文學的多重契合

不同地域的“相似審美”:談談柏拉圖美學和魏晉文學的多重契合

柏拉圖

柏拉圖美學思想雖然與魏晉文學的誕生時期並不處於同一時代,但兩者由於極大的相似性與相通性常常被人們拿來進行比較。實際上,兩者在對認識價值觀方面極大的相似性雖不在同一時代誕生,但並不是巧合。由於魏晉文學在很大的程度上對先秦時期的道家思想有著根源的繼承,其崇尚自然的人格思想和追求自由的人生價值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於是追根溯源柏拉圖審美技藝在誕生之時,古代中國恰好處於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期。就這樣,處在同一時期但起源於亞歐大陸兩端的完全不同的背景文化中的兩種思想,作為美學的母體與最初的審美評判標準,兩者冥冥之中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同時對世界本源進行叩問和探索,這也引起了人們對柏拉圖審美技藝化和魏晉文學的好奇心。通過本文將會看到柏拉圖審美技藝化和魏晉文學究竟是怎樣的契合關係。

一、柏拉圖審美與魏晉文學之間的審美維度契合

1.通過先秦老莊道家思想為橋樑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發展極其迅速,其主要的文學思潮繼承並發展了老莊道家思想的思想內涵。而恰好道家起源於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期,同一時代的地球另一端正處在所謂的“軸心時代”。在這一時代,古希臘的大哲學家柏拉圖通過詩歌等一系列方式發展其美學思想,並與老莊思想有一定的契合性。於是以此為橋樑,我們能發現柏拉圖美學與魏晉文學的印合性。

通過柏拉圖的詩篇我們發現,柏拉圖美學者所認知的“美”,是其探索詩歌領域的先導。儘管通過這樣的觀點我們會發現柏拉圖美學發展者單一地將美學的發展空間和視野局限於詩歌文學方面,是對美學的錯誤認識。但無可否認的是其明確地指出了在文學創作中發現的美是一種能量。

換而言之,其指出文學創作者需要需要具有發現美和領略美的能力,才可創作出能得到其他人共鳴的優秀作品。因此,柏拉圖美學技藝化倡導不僅僅將“美”作為一種評判標準而供人們欣賞和參觀,更多地應該將“美”融合進事物本身的功能中,以便在追求美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其他事物應有的功能。這便是柏拉圖審美意義所在,將美的發掘方面延伸到人文思想層面,對後世人格的養成有著重要意義。

而道家所倡導的又是什麼呢?老莊文學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即理和道是世間萬物的本源,而世界萬象又是理或道的外在表現形式。

這便是老莊思想中的“本源論”,體現了哲學理論在文學方面的投射。於是,由於兩者都將自然與現實事物聯繫起來,並有著尋求人格自由的相似特性,魏晉文學與柏拉圖審美便可以此為橋樑進行印合比較。

不同地域的“相似審美”:談談柏拉圖美學和魏晉文學的多重契合

2.柏拉圖美學與魏晉詩歌的審美維度

柏拉圖曾提到過:“假如真有什麼使人生值得一過的東西,那便是觀看美。”其實,柏拉圖心中的“美”的定義,不僅僅是指單純從感官上獲得刺激的感性審美,更包括“美”與“善”相互依存並且存在於事物內部的客觀價值判斷。柏拉圖特別強調了遵循“美”的規律即為智慧的體現,也就是美的審美維度的超越,而實際上遵循美的規律也就意味著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遵循自然法則的思想。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創作興起於西晉的“太康詩風”,當時的文人騷客為了滿足內心的寄託同時為了避免司馬政權的恐怖追殺,將筆鋒突轉至通過描繪山水田園風光來寄託內心的志向,其中廣為人知的包括謝靈運和陶淵明等人。

其中,以陶淵明為例,其自稱為五柳先生,是當時田園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筆下的《飲酒》、《歸園田居》等等名作將其寄情于山水的精神世界描繪得淋漓盡致,成為了中國古代田園詩歌中的膾炙人口之作,為後世廣為流傳。

陶淵明筆下的“而無車馬喧”般的鄉村生活,一方面通過白描田園生活的寧靜表現了自身怡然自得的心境,而另一方面在返璞歸真的同時將詩歌內容的境界和意蘊提升到傳統哲學的“理”和“道”的層面。以他的詩歌為代表的魏晉詩歌,大多將景觀的“真”和民俗風氣的“善”結合在一起,從而體現出“美”的主觀和客觀表現。於是通過審美維度的體現來印合了柏拉圖審美與魏晉詩歌的相契合程度。

不同地域的“相似審美”:談談柏拉圖美學和魏晉文學的多重契合

陶淵明

二、柏拉圖美學與魏晉文學的完善方式契合

1.柏拉圖的美學完善機制

柏拉圖認為,就美學領域的“美”而言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具有美的特徵的事物必須符合一個完整且統一的標準,例如詩歌而言,其製作若具有美的性質,也必須符合完整統一的原則。而作為審美主體的人而言,其具有主觀能動性,需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將“美”代入一個完整而統一的標準中。

2.魏晉文學的理論健全

同樣是對於“美”的理解、表現與表現“美”的標準,魏晉文人不斷髮揚堅持不懈的精神追求文學美,對文學創作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全面的完善健全。

例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提到的“文以氣為主”,指的是作家在文學作品和在詩歌創作方面所體現出來的

專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行文氣質;又如鍾嶸《詩品》中提出的“滋味說”,其反對淡乎寡味的玄言詩,極力支持恢復詩歌的“滋味”,使詩歌更具有“美”的藝術感染力。

由此可見,魏晉文人騷客在闡述了“美”的理解的基礎之上,對“美”的表現形式以及文學創作方面提出了相關的原則,並且他們對文學創作的不懈追求與對“美”的態度和理論健全,成為了魏晉文學能夠不斷向前發展的巨大驅動力之一。儘管柏拉圖美學發展與魏晉文學發展時期相隔甚遠,但他們所提出的對“美”的理解和對“美”的完善機制都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

不同地域的“相似審美”:談談柏拉圖美學和魏晉文學的多重契合

三、柏拉圖美學與魏晉文學的關於美的感染力的契合

1.柏拉圖美學的自我展示

柏拉圖美學思想認為,事物的外表功能及作用和感染力都來自於事物的內在因素,這樣的觀點將人的審美意識從表象帶入到深層中,同時又從深層回到一種表現深層內涵的表象從而完成了柏拉圖美學所認為的美的自我展示。

通俗地說,即為柏拉圖美學將事物的內在美與外在美相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美”的概念。這一觀點與道家中的“大道不成,大辯不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為要將語言的外在表現形式運用各種技巧和手法轉化成文學內在的深層含義,從而蘊藏其中。

2.魏晉文學的藝術感染力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具這一特徵的代表文人便是庚信。

其文章之所以被公認為極具感染力,是因為他在繼承前人的豐富的表達技巧的基礎上,在文章中加入自己的生活經歷,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表現方式和藝術創作手法。

在他的著作《擬詠懷》中,頷聯的“胡笳”和“羌笛”是運用用典的手法,藉以抒發自己聽到塞外之曲而迸發的無限的愛國之情;而頸聯中的“纖腰”和“束素”也是暗用王昭君出塞的典故,表達自己身處異鄉的悲痛心境,並寓意自己與君王和國家的分離。

這一時期的眾多詩歌中都運用豐富的手法和技巧,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使得詩歌作品雋永流傳。魏晉文學這樣極強的文學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正與前文所述柏拉圖美學的思想印合,將深層次的審美意象抽象化,並以飽滿的意象表現出來。

不同地域的“相似審美”:談談柏拉圖美學和魏晉文學的多重契合

四.、柏拉圖審美與魏晉文學的功能契合

1.柏拉圖美學的教化功能

柏拉圖在他的著作中展露過自己的主張:他的人性論和世界觀展示了一個萬物都依據本性而趨向於善的世界,同時善即美德,美德又為智慧,因此美作為高於事物的標準具有天然的教化性質。柏拉圖的意識主要體現在他的神學論和天體論中,表現為在事態變化中辨別導致善惡和美醜對立的本質因素,堅信主體的自我教育功能。

2.魏晉文學改良功能

在對美學本質把握和對文藝美的追求反映在文化自覺的魏晉時期,不斷的分裂和多變的政治格局這般特性使得世人潛意識裡對完善與革新具有強烈的趨向性。文人騷客們自發地探索並完善文學形式,並且利用探尋文藝美的過程實現教化,從而魏晉文學在這樣的環境下得到了教化改良作用。

曹丕所創作的《燕歌行》是我國第一部成熟的七言詩,對後代歌行體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意義。而此後的鮑照將傳統的七言詩改為隔句押韻、自由押韻的形式,對後代的歌行體發展產生了更大的影響。這樣的魏晉文化更加踐行了尋求完善和不斷髮展的文學演變形式,與柏拉圖所提出的美學的教化功能相契合。

不同地域的“相似審美”:談談柏拉圖美學和魏晉文學的多重契合

曹丕劇照

五、總結

柏拉圖審美的技藝化與魏晉文學雖然時代相隔甚遠,但它們之間的相通性與兼容性卻十分相似,因此產生了巨大的印合度。柏拉圖美學思想講求美的功能以及事物的外在感染力來自於事物的內部,並審美意識抽象化,使之在文學領域能表達更為深層的極富意味的文學思想和人生感。同時魏晉文學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學思想在現在的文學創作中仍具有指導作用。

因此,如今的文學創作更需要加強文學理論對其的指導作用,藉助讀者建立“美”的反向作用,幫助推動當代文學創作者提高寫作素養,以保證當代文學作品的質量以及作者的個人素養。

參考文獻:

1.《道德經》

2.《飲酒》

3.《典論·論文》

4.《詩品》

5.《莊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