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柔弱為雄強,讓王鐸的書法成為“明代第一”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健筆蛟螭,有明書法推第一",這是清人吳昌碩對王鐸的評價。

改柔弱為雄強,讓王鐸的書法成為“明代第一”

在明末清初這個新舊王朝更替的歷史時期,以文人士大夫作為主體的書法藝術,形成兩個藝術潮流:一股以董其昌為代表,沿明人尚態之路發展,以姿媚俊逸的書法,傳達文人閒逸雅淡的情趣;一股以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王鐸為代表,一反姿態之美和柔弱時習,以雄強縱逸的筆勢,創奇崛怪異之書風,直抒激盪的胸襟或直率的性情。

後一股潮流為書壇帶來了革新之風。

改柔弱為雄強,讓王鐸的書法成為“明代第一”

由明入清,大節已虧

王鐸自小有志向遠大、勤奮好學,十六歲入庠(xiang,古代的學校),三十歲中舉,天啟二年三十一歲時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獲得了仕途中很高的起點。步入仕途的最初幾年,王鐸表現出鮮明的傾向於"東林黨"的立場,直接參與了同"閹黨"的爭鬥。崇禎十一年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

1664年南明弘光朝廷建立,王鐸入閣為次輔,次年降清。清順治三年,王鐸被授予禮部尚書、弘文院學士,充《明史》副總裁。順治六年,晉少保。順治九年病逝故里,諡文安。王鐸入清以後,大節已虧,"頹然自放,按舊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歡間作"。王鐸於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以書法見長,有《擬山園帖》、《琅華館帖》及諸多詩文書畫傳世。

改柔弱為雄強,讓王鐸的書法成為“明代第一”

生逢亂世,潛心書法

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為尋求解脫,最主要的途徑還是潛心於其酷愛的書藝。早在明天啟年間,他與黃道周、倪元璐同舉進士後,就在翰苑館相約,三人共同深研書法,以扭轉靡弱時尚。數十年來他身體力行,苦練不輟,"自定字課,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

他革新書風的志向十分堅定,曾自述:"予於書、於詩、於文、於字、沉心驅智,割情斷欲,直思致彼室奧。恨古人不見我,故飲食夢寐以之。"王鐸四十八歲那年就有了清晰的感知:"我無他望,所期後日史上,好書數行也。"對於書藝契而不捨地創新追求已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表現他確實以此為人生奮鬥目標,而不單純是為了尋求解脫。

改柔弱為雄強,讓王鐸的書法成為“明代第一”

與古為徒,師古不泥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書畫,有"神筆王鐸"之譽。王鐸學書一直奉行"與古為徒"之宗旨,遍臨真草隸篆諸體,各臻其妙,自稱"從事此道數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為"(《琅華館帖》臨張芝崔子玉帖跋尾)。

王鐸學書非常投入,其楷書學鍾繇、顏真卿,行草宗二王,學米南宮之蒼老勁健,全以力勝。據說《集王聖教序》他臨了三年,能做到字字逼真。正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傳統功夫,所以在盡情揮灑時能隨心所欲而不逾規矩法度。王鐸由晉入宋,出王入米,窮其一生,一直謹守著經典書法正脈,可以看作是繼米芾、趙孟之後另一位集古大家。

改柔弱為雄強,讓王鐸的書法成為“明代第一”

王鐸的可貴在於師古而不泥古,能夠化晉宋小字為高軸巨卷,以縱橫奔突之筆,表達吞吐風雲之勢。他善於用墨,枯溼濃淡信手拈來,對比鮮明,節奏感極強,視覺效果極佳,這種在極力尊重傳統基礎之上的創新精神,使其作品既古意盎然,又個性強烈無疑是值得借鑑的學書正途。

書風革新,行草最擅

王鐸的行書有精緊穩健一路的純行書面貌,也有縱於行而斂於草的行草書風。純行書主要受《集王聖教序》和米芾、顏真卿書法影響,用筆穩重沉著,點畫瘦勁勻稱,結字工整緊密體勢俊巧古雅。

改柔弱為雄強,讓王鐸的書法成為“明代第一”

王鐸的另一路行草書,多為臨帖和書寫詩文的立軸作品,融入更多米芾和唐人草書之法,行筆較為迅疾,又收得住筆;點畫粗細頓挫,時見拗勁折鋒;結體有所錯落,亦多欹側之字。整體風格於流美中見生拙,沉穩中見硬倔,呈更多自身特色。

王鐸的草書下功夫最深,成就也最高。他的大幅草書筆連字連,一筆到底,夭嬌翻騰,甘暢淋漓,大氣磅礴,然而細看,精微處也應規合矩,無懈可擊。每個字欹側不穩,但經過字與字的相互協調,卻又復歸平正。點畫渾厚舒展,變化多端,但又一點不刻露粗率,很有節制。

改柔弱為雄強,讓王鐸的書法成為“明代第一”

總結:

王鐸似乎是為書法而生。終其一生,王鐸為書法痴狂,為了書法,他可以"沉心驅智",可以"割斷情慾"。年少家貧,他以樹枝在地上練字;中年流亡,他唯嘆難求佳墨;他長期"自定日課",每天書寫一萬字,臨帖達到了標高的地步,他在書法上投入的苦工和心血是常人難以企及的。

改柔弱為雄強,讓王鐸的書法成為“明代第一”

今天,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王鐸的書法深受歡迎。尤其日本書法界,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有人提出了"后王(王鐸)勝前王(王羲之)"的觀點。對王鐸的推崇,日本還衍生了一個書法派別,稱為"明清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