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疫苗之一的mRNA疫苗搶先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當地時間3月16日,美國新冠病毒疫苗開始第一階段臨床試驗,首例受試者於當日接受了試驗性疫苗注射。

mRNA-1273疫苗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下屬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和莫德納公司(Moderna Inc.)合作研發,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45名年齡介於18歲至55歲之間的健康志願者將參與在西雅圖的凱撒醫療集團華盛頓衛生研究所(KPWHRI)進行的疫苗臨床試驗,並在完成兩次疫苗注射後將接受為期一年的觀察。

不過,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Anthony Fauci)此前表示,即便疫苗的初期安全試驗進展順利,距離其大規模應用也需要一年至一年半時間。

至此,mRNA新冠疫苗在多種疫苗研發路徑裡“拔得頭籌”,率先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mRNA-1273疫苗並未進行新的動物試驗。

“mRNA疫苗雖然研製速度相對更快,但是安全性需要重點關注,傳統滅活疫苗仍是主流,更具備安全性保障。”疫苗行業人士對記者說道,“儘管目前看來疫苗問世仍需較長時間,但作為戰略儲備的研發意義十分重要。”

“快人一步”的mRNA疫苗

目前,全球範圍內對於新冠疫苗的研發工作以滅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組亞單位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和核酸疫苗5條技術路線同步推進。mRNA疫苗正是核酸疫苗中的一種。

在人類疫苗史中,mRNA疫苗可以說是“年輕的一輩”。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人類第一次發現注射入小鼠體內的mRNA可以表達活性,產生相關蛋白,形成免疫反應,這就是mRNA療法的雛形。但是受到當時技術瓶頸限制,mRNA療法並沒有迅速應用到人體,進入21世紀,隨著mRNA合成、修飾技術和遞送技術的發展,mRNA療法才重返生物製藥公司的視線。目前,mRNA疫苗主要應用於傳染性疾病和癌症兩大領域。

相對於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等傳統疫苗而言,mRNA疫苗生產週期更短,這也是它能“拔得頭籌”的重要原因。mRNA是一種攜帶遺傳信息的核酸分子,是參與DNA轉錄和蛋白質生成的中間步驟。傳統疫苗因為要合成蛋白,生產週期比較長。而mRNA疫苗可在體外合成翻譯抗原的mRNA,直接遞送到體內,由體內的細胞翻譯成具有激發免疫反應的抗原蛋白,而被激活的免疫系統可以抵抗外界入侵的病毒。

簡單來說,mRNA疫苗就相當於在人體內形成一個“製藥廠”,不需要直接用到病原體,也不涉及靶細胞的培養、發酵,這也令mRNA疫苗製作更快,生產也更標準化。

同時,相比傳統的多肽和DNA疫苗,mRNA疫苗本身的基因序列並不會引發安全性問題,不會插入基因突變,可以被細胞正常降解。這些優勢都使得mRNA疫苗被寄予厚望。

但是,作為一種較新的技術,mRNA疫苗遞送平臺的安全性十分重要。

所謂遞送平臺,就是mRNA外面包裹的“殼”,通過這層“殼”與細胞膜的融合,讓假病毒進入人體。葛蘭素史克(GSK)抗原鑑定和分子生物學美國臨床前研發總監餘東曾提到,mRNA的關鍵問題是安全性,各個研發團隊的遞送平臺專利技術不盡相同,包殼脂粒都是化學成分,毒性有多大,人體是否能分解,尚是個未知數。

雖然目前mRNA疫苗臨床研究大都沒有問題,但是確實也有一些副反應的例子出現,甚至包括一些嚴重的副作用,引起注射部位或全身反應。除了潛在的副作用,一些臨床研究結果還證明mRNA疫苗在人體中的藥效比動物體內低得多。

巴斯德研究所疫苗創新實驗室主任弗雷德裡克-唐吉(Frederic Tangy)教授也表示,mRNA研製疫苗的方法雖然很快,但是目前這種方法沒有得到任何臨床上的驗證,工業製造流程也遠未成熟,無法生產出所需的數以千萬計的疫苗製劑。

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美國公司Moderna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並不算是全新的,而是之前針對MERS研發的核酸疫苗(mRNA-1273),之前做過動物試驗。如今之所以這麼快能夠上I期臨床試驗,是因為疫苗並沒有使用新冠病毒樣本,而是在舊的疫苗上進行修改,2月底就提交給美國國家醫學院做測試。進入臨床試驗前並沒有進行動物試驗(原始版疫苗做過),加之疫苗沒有使用新冠病毒樣本,安全性或有保障,但是效果存在巨大不確定性。

疫苗研發“國際競賽”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對於新冠疫苗的呼聲也愈發強烈。目前,多個國家和機構都已經加入了這場疫苗研發“競賽”中。

2月29日,世界衛生組織發佈31個針對新冠病毒的候選疫苗(其中包含三個mRNA疫苗)。目前,這些疫苗研發項目進展不一。

在中國,包括中生集團、華蘭生物(42.750, 3.16, 7.98%)、智飛生物(58.000, 0.18, 0.31%)、北京科興、遼寧成大(18.300, 0.36, 2.01%)、康泰生物(107.010, 4.21, 4.10%)、康希諾生物、沃森生物(30.580, 0.43, 1.43%)、復星醫藥(29.200, 2.24, 8.31%)等多家企業分別從滅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組亞單位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和核酸疫苗5條技術路線開展疫苗研發。

國際上,包括莫德納、CureVac等創新型公司及賽諾菲、葛蘭素史克和強生等大型製藥企業,也紛紛投入新冠疫苗研發。其中mRNA和DNA疫苗研發速度相對較快,部分公司已基本完成研發和動物試驗階段,計劃在3月底和4月開始進行臨床試驗。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與科研院所也成為了國內新冠疫苗研發的“主力軍”。3月17日,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表示,在科技攻關組的支持下,教育部從春節開始就動員有研究優勢的廈門大學、四川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科研團隊,重點從流感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三條技術路線並行推進,協同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加快開展新冠肺炎疫苗攻關。

此外,還有高校已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病人血液中分離出了對新冠病毒具有很高中和活性的抗體,以此製備的高純度、全人源中和抗體,可以提供三週左右的短期免疫保護,正在準備進行動物攻毒保護試驗。

在上述新聞發佈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志也表示,截至目前,五大技術方向疫苗都總體進展順利,第一批確定的9項任務都已完成臨床前研究(動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研究)的大部分工作,大部分研發團隊4月份都能完成臨床前研究,並逐步啟動臨床試驗。他介紹,部分研發進展比較快的單位,已經向國家藥監局滾動遞交臨床試驗申請材料,開展臨床試驗方案論證、招募志願者等相關工作,待國家藥監局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審批後,即可開始臨床試驗。

但他同時指出,國內外對於疫苗的上市應用具有嚴格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的要求。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必須完成藥學方面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目前,中國疫苗領域的科學家正按照相關法規和技術要求,一方面全力以赴,爭分奪秒,一方面堅持按科學規律辦事,保證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加快疫苗研究應用。

疫苗的研發也要遵循規律。完成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常規需要5-10年,並且需要面對人體試驗過程中的重重變數。尤其是Ⅲ期臨床試驗是為了全面評價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數千到幾萬例受試者。這就意味著,疫苗必須“趕上”疫情才可能成為現實,這也是2003年已經進入人體試驗第1期的SARS疫苗至今未完成臨床試驗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萬一新冠病毒發生變異,原先研發的疫苗是否依然有效和安全,也需要重新驗證。即使實驗室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新冠疫苗的研發,離成功研發出實用疫苗也還有一段路要走。

溫馨提示:財經最新動態隨時看,請關注金投網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