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食其之死,其實是劉邦的死間之計

漢王四年(公元前203年),大將軍韓信攻打齊國,酈食其奉命出使齊國,勸齊王田廣以七十餘城歸順。而韓信趁機攻打齊國,導致酈食其被齊王烹殺。

傳統觀點認為,是韓信在蒯徹的建議下,為了爭功,怕酈食其用遊說的方式就拿下了齊國,比他功勞大,這才進攻齊國。

酈食其之死,其實是劉邦的死間之計


但是,想過沒有,如果酈食其勸說成功了,齊國投靠了劉邦,韓信也沒有攻打齊國,投降的齊國對劉邦有什麼益處?

這樣的好處最多就是劉邦“暫時”少一個敵人,多了一個盟友,在沒有其他用處了,而齊國還是獨立的諸侯,不是誰的小弟。

酈食其之死,其實是劉邦的死間之計


因為他現在面對危險投靠了你,回頭馬上就復叛,諸侯王本身就是如此,在劉邦項羽之間分別下注,誰給的好處多,天平向誰傾斜,諸侯就投靠誰,現在可以投靠劉邦,以後等項羽佔優勢了,也可能投靠項羽,

投靠劉邦的齊國,這個國家沒有劉邦的人佔據高位,還是一個完整的田氏家族掌控的。

而如果韓信滅亡了齊國,這就是劉邦打下的地盤,劉邦可以派兵駐守,雖然後來韓信逼封一個齊王,但終究是劉邦一系的。

所以,劉邦需要的是一個屬於他的齊國,而不是一個投靠他的齊國。

如果讓韓信直接軍事打擊,不是不可能,但是花費的兵力、時間會相對多得多,而用酈食其作為死間,去勸降齊王,等齊王鬆懈了,再發兵攻打,這樣效率高得多,而成本只是一個酈食其。

酈食其之死,其實是劉邦的死間之計


這種玩法後來李世民和李靖也玩過。

629年,東突厥受災,頡利可汗想假裝投降唐朝,等來年水草豐美再捲土重來,李世民當然知道,但是還是接受了吉利可汗的請降,讓李靖十幾萬大軍去“迎接”,同時,又派鴻臚卿唐儉去撫慰頡利可汗,

唐儉安撫了頡利可汗,晚上舉行慶功宴,李靖揣摩聖意,明白了李世民的意圖,於是連夜發兵攻打頡利可汗,生擒了頡利可汗,解決了邊患。

而唐儉,也成功的揣摩了聖意,明白了李世民讓他去做死間,用他的命關邊關的安寧,於是連夜尿遁了,逃回了大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