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新基建風來?

跟風和抱團取暖一直是國內基金的通病,但結果往往不會太好。

本刊記者 易強/文

危機之下,“新基建”又一次霸屏。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道:“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其後,“新基建”迅速成為各路財經媒體及券商研報的頭條關鍵詞。

實際上,這並非中央第一次提“新基建”。

早在2018年12月19-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在述及2019年要抓好的7項重點工作任務時,即首次明確指出:“我國發展現階段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一年過去,風勢愈勁。

例如,在公募基金的發行方面,“新基建”主題日益受到追捧。

根據Wind資訊,截至3月10日,在2020年以來成立的92只權益類基金(主要含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被動指數型等4類)中,明確包含“科技”、“創新”、“新能源”、“半導體”、“5G”、“通信”等“新基建”主題的有26只,發行份額合計689.63億份,佔比分別為28.26%和29.73%。正在發行的45只權益類基金中,“新基建”主題有8只,佔比17.78%。

尤其在ETF基金中,“新基建”主題更受青睞。截至3月10日,在2020年成立的25只ETF基金中,“新基建”主題有8只,發行份額合計223.43億份,佔比分別達到32%和65.17%。

與此同時,由於“新基建”行業估值中樞已發生較大幅度上移——Wind資訊顯示,截至3月10日,5G指數(884224.WI)、半導體指數(886063.WI)、大數據指數(884131.WI)2020年以來的漲幅已分別達到25.48%、30.94%和30.22%,對於相關基金的管理人及持有人來說,未來該如何把握機會、避免風險,將面臨不小考驗。

萬億投資規模

所謂“新基建”主要包括7大領域,即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及工業互聯網。

在投資機會方面,投資者對上述7大領域給予再多關注也不為過,政策面已提供充分的理由——2020年以來,中央五次提到“新基建”。除了3月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前四次依次是:

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要用改革辦法和市場化措施,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發展動能,促進製造業穩增長,其中一項措施即是“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製造;更好發揮民營和中小企業在製造業投資中的作用,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升級傳統產業,推動重大創新技術和產品應用、工業基礎能力提升、新動能成長,提高勞動生產率。”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指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

2月23日,在中央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習近平指出:“疫情對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些傳統行業受衝擊較大,而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要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需要指出的是,不止2月23日,上述2月14日、2月21日及3月4日召開的會議,主旨都是討論疫情防控與社會經濟發展。這意味著,與2019年相比,因為出現新冠肺炎疫情的變數,在2020年乃至未來五年,“新基建”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都將有所升級。

根據國金證券的測算,若要實現十八大“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020年的GDP增速不能低於5.5%,這就要求基建投資的投資增速達到10%左右(2019年為3.3%),投資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其中“新基建”規模可能超過1萬億元。

招商證券的測算結果是,2020-2025年,“新基建”上述7大領域及5G帶動的上下游基建新增投資合計規模為6.9萬億-10.3萬億元。

早有佈局

面對“新基建”提供的投資機會,基金公司早已行動起來。

根據Wind資訊,在2019年成立的284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有53只與“新基建”有關,佔比18.66%。在份額佔比方面,後者最新份額合計383.96億份,佔比18.96%。

業績方面,與“新基建”有關的基金表現也相對出色。截至3月10日,最近一年回報率率排在前10的基金中,有6只與“新基建”有關,其中排在首位的達到67.14%。2020年以來回報率排在前10的基金中,有9只與“新基建”有關,其中排在首位的達到30.77%。

相較於主動權益類基金,指數型基金的反應更為明顯。

在2019年成立且份額規模排在前10的指數基金中,有7只與“新基建”有關,最新份額合計752.69億份,佔比達到46.80%。其中,華夏中證5G通信主題ETF(515050.OF)的規模最大,這隻基金成立於2019年9月,跟蹤標的是5G通信指數(931079.CSI),發行份額為41.53億份,最新份額達到217.43億份,增長4.24倍。

在2019年成立的27只跟蹤行業指數的指數基金中,有9只跟蹤的是“新基建”7大領域的行業指數。例如,跟蹤中華交易服務半導體行業指數(990001.CSI)的國泰CES半導體ETF(512760.OF),跟蹤中證新能源車指數(930997.CSI)的平安中證新能源汽車產業ETF(515700.OF),跟蹤中證全指通信設備指數(931160.CSI)的國泰中證全指通信設備ETF(515880.OF),跟蹤人工智能主題指數(930713.CSI)的華夏中證人工智能ETF(515070.OF)及平安中證人工智能ETF(512930.OF)等。

進入2020年之後,跟蹤“新基建”主題的指數基金——尤其ETF基金——規模更是增長迅速。

根據Wind資訊,截至3月10日,在2020年成立的25只ETF基金中,“新基建”主題有8只,佔比32%,發行份額合計223.43億份,佔到25只ETF基金髮行總規模(342.84億份)的65.17%。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幾隻ETF基金因為剛剛結束募集,尚未被Wind資訊納入數據庫。例如,國泰中證新能源汽車ETF(159806.OF)於3月2日開始發行,原定3月6日結束募集,結果兩日即募資23.61億元,以至於3月4日提前結束髮行。與平安中證新能源汽車產業ETF一樣,這隻基金也是跟蹤中證新能源車指數(930997.CSI),該指數發佈於2017年7月,有54只成分股。

這些基金的份額規模增長及火爆發行,與跟蹤滬深300、中證500、上證50的ETF形成對照,後者2020年以來(截至3月10日)的份額規模整體上是縮減的。例如,50ETF(510050.SH)縮減了6.55億份,300ETF(510300.SH)縮減了3.72億份,500ETF(510500.SH)縮減了9.75億份。

風險不容小覷

不過,與“新基建”主題相關的基金火爆發行及規模大幅增長的背後,可能也隱藏著風險。

根據Wind資訊,對應“新基建”相關領域的指數,例如5G指數(884224.WI)、半導體指數(886063.WI)、大數據指數(884131.WI)、工業互聯網指數(8841014.WI)、人工智能指數(930713.CSI)、物聯網指數(884030.WI)、機器人指數(884126.WI)、新能源汽車指數(930997.CSI)、特高壓指數(884190.WI)、軌道交通指數(884995.WI)等,2020年以來(截至3月10日)的漲幅分別為25.48%、30.94%、30.22%、19.40%、24.94%、17.11%、14.29%、13.35%、27.83%和13.81%。

以半導體指數為例,由於短期內漲幅較大,以至於其估值中樞快速上移。Wind資訊顯示,其市盈率(TTM)已經達到136.27倍,遠高於其最近5年及最近2年的中位數(分別為66.79倍和63.86倍),其股息率為0.24%,不及最近5年及最近2年的中位數(分別為0.35%和0.49%),這意味著如果相關公司的業績及公司治理不能及時跟上其估值的變化,最終將被打回原形。

根據廣發證券的測算,5G基礎設施2020年的投資規模約在2400億元至3000億元,特高壓約在800億元至1000億元,高鐵及城際軌道交通約在5400億元至6400億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約在200億元至300億元,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及工業互聯網約在1200億元左右。


ETF:新基建風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