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明《序跋集》之一

一一《序跋集》的序

囗李學明

渠江文明的碎片|李學明《序跋集》之一


【編者按】:李學明先生是我們三匯匯東人,雖然70多歲了,依然筆耕不輟。直到去年出完《序跋集》,才因為健康原因,宣佈徹底封筆。

先生數十年如一日關心家鄉建設,關心家鄉文化建設,關心和扶掖家鄉文化人的成長,《序跋集》有很多篇就是他為家鄉文人做的“序”與“拔”。我們《三匯文學》在這個時候把它逐篇發表出來,一是彰顯先生的拳拳愛意,而是鼓勵後學,以先生為榜樣,為家鄉文事推波助瀾。

渠江文明的碎片|李學明《序跋集》之一


我有一個習慣,拿到一本新書,先是看書名,這是書的眼睛。然後打開書,看序、目錄、跋,算是對這本書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再後則細讀。

寫序、跋是一個力氣活。

我曾為鄉友文友的書作序、跋,寫讀後,必須先做幾個功課。

一是,讀其書,作文本研究。

要把作者的書大體讀完,這是基本功,是作序、跋的前提。

渠江文明的碎片|李學明《序跋集》之一


以讀《楊牧文集》為例。

楊牧兄,我的中學同學,太熟悉了,從80年代初,他在新疆,我在成都,就開始聯繫了。1989年,從他調回成都,迄今三十年了,年年聚會。但我們對楊牧又太不熟悉了,這是我讀楊牧的感慨。鄉友在一起擺龍門陣說到楊牧,都會說,呵,流浪者,大詩人。然而,細讀紙質文章那感覺卻大不一樣。

30年前,1989年春,楊牧從新疆回到四川,送給我一本《西域流浪記》,以後再版名為《天狼星下》。2004年,《楊牧文集》出版,《天狼星下》有載。煌煌鉅著,洋洋217萬言,精裝,厚重,上卷為詩,下卷為文,每卷逾千頁。牧兄送我後,馬上花一個多星期時間粗讀,後來又集中花一段時間精讀,在書上密密麻麻記,作了目錄、索引,還有摘記。然後,集中一段時間寫楊牧,有點文思如泉,恰如魯訊說的:“靜觀默察,凝神結想,爛熟於胸,然後一揮而就”,一口氣寫了一萬二千言的《楊牧現象——讀》。

二是,讀作者,瞭解其人。

以鄢國燦《奔浪菑韻》書序為例。

我與牧兄回三匯,在渡船上,鄢兄對我說,我要出一本詩集,你要給我寫一篇序,幾乎是命令。我滿口答應。鄢兄是我們三匯中學四個小右派中,唯一還在寫詩的。之前我讀過他的詩詞。我就奇了怪了,他受那麼多苦和罪,現在竟然還有詩情,且詩篇充滿陽光。他把詩集發給我後,邊讀邊想,感覺鄢兄是個謎。於是給他打電話,一一詢問:你父親與另外兩人三個善人創辦了三善中學,你卻不能繼續讀書,怎麼想?你當右派了幹些什麼?你在山溝裡還在讀馬克思《資本論》,為什麼?你現在無房無老婆,直到2009年,月收入150元,還那麼快樂的作詩,生活,為什麼?差不多打了十多次電話,算是我對鄢其人基本瞭解,一下子寫了那篇《解謎鄢國燦》的書序。

渠江文明的碎片|李學明《序跋集》之一


三是,文字的積累。

以讀周嘯天詩詞為例。

寫周嘯天,是我去年5月回老家參加周嘯天詩詞研討會暨《嘯天說詩》新書發佈會時的發言。去前,我再讀嘯天送我的書,把我寫過嘯天的相關文字找出來,從周孟圖(嘯天的父親)的書店是地下黨活動據點的歷史資料,王蒙《讀來甚覺痛快——讀周嘯天的傳統詩詞》,楊牧的《唐朝以後又見詩——讀周嘯天》,到魯迅文學獎得主,有了這些文字的積累,於是有了這篇發言,算作讀後感言。

渠江文明的碎片|李學明《序跋集》之一


四是,複習有關知識。

以讀《賀享雍文集》為例。

2009年11月17日,《賀享雍文集》新書見面會在成都召開。會上,我見楊牧一句“半個趙樹理,半個契訶夫”的發言。心動了,於是我以此為題,寫了一篇文章。享雍高小文化,當代鄉土文學作家。當代趙樹理,好寫。半個契訶夫呢?我對《文集》有關契訶夫的文字反覆閱讀,又複習有關契訶夫的文字,才完成了這篇《散記》。

渠江文明的碎片|李學明《序跋集》之一


五是,找與作者相關的資料。

以黃河《三匯的花朵》跋為例。

2017年12月,黃河邀楊牧兄與我在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瞻仰孫中山故居時,他對我說,他要出一本《三匯的花朵》,要我為這本書作序。

這黃河,於2017年6月搞了個《三匯文學》公眾號,呼啦啦200人天天談三匯,說文學。我一直關注,自從上世紀50年代三匯中學出了張在華、何世訓、鄢國燦、張仲芳四個小右派後,文學一片死寂。但近30個年頭後,卻鑽出來黃河在匯北中學,楊森林、李冰雪在三匯中學,玩文學,玩得瘋狂,辦刊物,搞社團,文學之火熊熊燃燒。又過了30年,這黃河、楊森林、李冰雪又在三匯玩文學,更是氣勢如虹。三匯文學60年曆史的場景,呈現在我的眼前。於是,有了《黃河三部曲》。由是可以觀黃河的人生,也可以觀三匯文學60年。由於他有自序,此文就改作跋了。

六是,把歷史資料與現實考察相結合。

以縣委宣傳部主編的《宕渠華章》一書作序為例。

2009年,老部長寇森林對我說,縣上每一個領導寫一篇調研報告,結集成書,紀念建國50週年。縣委領導希望你作書序。我馬上答應了。

都說渠縣是稀飯縣,我一直耿耿於懷,一直想把稀飯縣的由來與讀者分享。這不是機會麼?

我有1988年覃政、文世安的《稀飯縣的由來》一文。都說渠縣的莊稼比周圍幾個縣都長得好,為什麼“飛機過卷硐門上空,就聽見全縣人喝稀飯的聲音”成為笑談?此乃鄉人的奇恥大辱。只說土地面積吧。1941年,全縣耕地面積96.7萬畝。1942年,清和(範哈兒家鄉)、回龍、柏林、楊家四個鄉鎮劃歸大竹縣。1949年12月解放後,面積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11.6萬畝,達108.3萬畝,土改時又增加到122萬畝。1956,龍會鄉劃歸達縣,1957年不僅未減,又上升到126萬畝。當事人為了說明解放好、土改好,土地丈量大大冒報了,傷了渠縣的元氣。還有徵購太多,僅1960年就外調糧食18948萬斤,一個團的部隊駐在渠縣調糧。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人多,渠縣以生命支援他鄉。鄉人之痛,這是歷史。

現實呢,我這些年,年年回渠縣,看見變化很大。我有鄉村情結,先後到渠縣四個鄉鎮七個村,寫有考察報告。

由於有歷史與現實的結合,特別是把稀飯縣的歷史還原,了卻夙願,寫這篇序言就容易了。

七是,提煉。

以劉國《春潮雜詠·續集》序為例。

劉國年屆八旬,還採訪、寫作渠縣成功人士。大夏天,跑南充採訪羅宗福。北京那麼大,他三番五次去採訪鄉黨石啟榮(國家計委副主任)。默默伏案出書,卻樂此不疲,何以也?他又寫了一本《春潮雜泳·續集》要我作序,我寫了《我從詩外讀劉國,寫詩寫出幸福來》。我摸過幸福學。著名幸福學家,對什麼是幸福,有九個字的詮釋:有愛心、有事做、有希望。並以此為小標題展開敘述。這九個字是提煉,或許能引起讀者一點共鳴。

寫每一篇序、跋、讀後,我都比較用心,企望通過我的評介,引起讀者對書藉閱讀的興趣,或能從序、跋、讀後中悟出點什麼。

這三十幾篇序、跋,讀後,以及相交的文字,分成六個部分:

一、給縣、鄉、村、校寫

我給縣上的書《宕渠華章》寫了序。

《巴渠新詩百年一瞥》、《三匯文學六十年》,寫文學簡史。

我的鄉村情結,促使我到渠縣四鄉七村作調查,作了記述。其中,匯東鄉白蠟坪村,是我年少時上山撿柴的高山村。中灘寨坪村,我曾於1973年春夏當工作同志,與農民同吃同住。龍潭鄉三村,賨人谷的腹地。

我在中學6年,完成初中、高中學業,寫有《三匯中學八憶》。

在三匯記憶中的名言、警句,揮之不去,於是有《三匯識見幾句話,叫我記了一輩子》。

二、給耄耋老者寫序

我六十歲後這些年,或在老家,或在成都,與文壇老一代相見、相交、相知。

難忘2010年6月3日,在渠縣半島魚加號一次聚會。91歲的雍國泰,84歲的杜德德,76歲的鄧天柱,71歲的郭紹歧,60幾歲的楊牧、李學明,50幾歲的賀享雍、苗冰、陳科,40多歲的王曉銘、陳平,30多歲的李麟,20多歲的石秀容,我把這次聚會叫做老中青三代的一次文化大餐。82歲的寇老森林因夫人剛去世,未能參加。而今,雍、杜、鄧三公駕鶴西去,但這道風景長留在渠江邊。《三見雍公·一道風景》有記。

我曾為幾位老者作書序。

宕渠六賢,寫老人。


三、給同齡人寫

楊牧、嘯天年已七十,享雍也年逾六十,我們交往多,成為摯友,我給三人寫了。

張孟59歲走了,他身後友人出版的書畫冊《素履天涯》,我寫了一篇跋《張孟的藝術人生六題》,一個才子,英年早逝。

四、給年輕人寫

比我小的,都是年輕人。

縣委宣傳部要求楊、周、賀和我四個人,為培養年輕人,一對一,每人帶幾個學生。自此,代連渠、任小春、苗冰說他們是學生,其實是亦師亦友。任小春的《生命通道》送我,恰遇腰壓縮性骨折,躺在床上,邊讀邊寫,2011年9·18特大洪災,縣城成為孤島。王善平、苟小莉們在災後建起生命通道,把全縣山河面貌改,這是一座豐碑。我寫得有點激動,手稿上還留有淚痕。戴連渠把全縣60個鄉鎮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發展變化,在《宕渠流韻》中一一敘述,圖文並茂。我的書序呼之而出《欲曉宕渠事 來讀流韻書》,向讀者推薦這本書。苗冰有幾多,鄉友多、文友多、聯繫多、茶敘多。在渠縣,在成都,他穿梭其間,或創辦、協助創辦那麼多社團、刊物,寫作或編輯那麼多文字,人稱宕渠大俠,一篇《宕渠文化的傳揚者》就寫成了。我給三人都寫了書序和讀後。

陳科,這個重慶知青,紮根渠縣,從長江到渠江,我寫予一篇《行走在江邊》的書序。

其中,包括我們與鄉友、文友相聚的文字。

五、我寫的書自序

我只寫與老家有關的書序。

一是楊超,楊超與張愛萍、魏傳統研究的書序。

1981年12月,由於楊超要從家鄉找秘書,我剛跨出工廠11個月,就從達縣調省委辦公廳給省委書記楊超當秘書。

楊超是貴人,改寫了我的人生。

我從當秘書第一天起,就下決心為家鄉人爭氣,先後出了三本書。

《哲學家楊超》,楊超生前看到了,那個高興勁囉!我將《後記》刊出。

《百年漫道》,為紀念楊超誕辰百年而作,有書序、跋。

《歲寒三友——張愛萍、魏傳統、楊超相交七十年》,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出版。我慶幸當楊超秘書有14本日記,慶幸蒐集三人的那些史料。三老走了,音容宛在,他們的家鄉情那麼濃烈。

我一去到楊超那裡,他就對我說,你們三匯場的唐堯衢是我親表兄,在省財政廳。當年我在成都鬧學潮被追捕,逃往上海前,他給我一些銀元。我的表嫂劉朗是渠縣女子中學校長。你們清河場的範哈兒(範少增,在三匯起義的將領),與我母親是至親。我與你們渠縣很熟。渠江渠化工程,我約水電部的專家專門到渠縣,考察,規劃建風洞子電站。我還題寫“渠江大橋”。

魏傳統一見面就對我說:“你這個三匯娃兒,我20年代末就在三匯場、豐樂場小學教書,搞地下黨。前幾年我還給三匯鎮小學寫了校名,還題寫南陽灘電站、營渠戰役紀念碑。

在張愛萍家裡,我說:“張老,你給我寫的條幅已裱好,謝謝您。”他摸著我的頭,說:“日馬寫個字嘛,謝啥子。”

這哪裡是國家領導人,高級幹部?分明是隔壁的大伯。他們一直把我當小老鄉。往事歷歷,達州建神劍園三友亭,我就奮筆疾書,寫了一本《歲寒三友》。三友不僅是家鄉,而且是中國的一則文化佳話。序和跋一表我的心跡。

渠江文明的碎片|李學明《序跋集》之一


六、專家給我的書序

我只選三個部分中的幾篇。

一是,關於鄧小平理論研究。

我的學術方向是鄧小平理論研究,我曾先後15次去鄧小平故里牌坊村,出了五本專著。幾位專家分別有書序。但文字太長,只控制在一兩個頁碼。

《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統一戰線理論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出版。逄先知作序《這本書構建一個好的理論體系》。逄先知曾任毛澤東的秘書,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毛澤東傳》作者。為書序,他在毛家灣(中央文獻室辦公地)與我約談一個多小時。

《鄧小平多黨合作理論研究》,由楊超作序《一部有理論感染力的書》。楊超,老一代哲學家。

《鄧小平非公有制經濟理論研究》,劉詩白作序《全面探討鄧小平非公有制經濟研究的思想體系》。劉系西南財經大學校長,中國《資本論》研究會會長、博士後導師、經濟學家。

一本關於楊超的書。

《哲學家楊超》200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枊斌傑作序《作者是個用功用心之人》。柳是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第一批哲學碩士。他告訴我,當年考研究生,讀的就是楊超《毛澤東思想研究》。

一本關於我寫的家鄉的書。

《老家在渠縣》,楊牧作序《緬於昔 愛之彌深——序李學明》。楊牧其人,我有專文敘述。要補充的是,他是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唯一用健在詩人命名的“楊牧詩歌獎”落戶渠縣,當代詩歌大家。

我費時一年,將一篇篇序、跋、讀後,一塊塊碎片,拼成了我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