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明《序跋集》之一

一一《序跋集》的序

囗李学明

渠江文明的碎片|李学明《序跋集》之一


【编者按】:李学明先生是我们三汇汇东人,虽然70多岁了,依然笔耕不辍。直到去年出完《序跋集》,才因为健康原因,宣布彻底封笔。

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关心家乡建设,关心家乡文化建设,关心和扶掖家乡文化人的成长,《序跋集》有很多篇就是他为家乡文人做的“序”与“拔”。我们《三汇文学》在这个时候把它逐篇发表出来,一是彰显先生的拳拳爱意,而是鼓励后学,以先生为榜样,为家乡文事推波助澜。

渠江文明的碎片|李学明《序跋集》之一


我有一个习惯,拿到一本新书,先是看书名,这是书的眼睛。然后打开书,看序、目录、跋,算是对这本书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再后则细读。

写序、跋是一个力气活。

我曾为乡友文友的书作序、跋,写读后,必须先做几个功课。

一是,读其书,作文本研究。

要把作者的书大体读完,这是基本功,是作序、跋的前提。

渠江文明的碎片|李学明《序跋集》之一


以读《杨牧文集》为例。

杨牧兄,我的中学同学,太熟悉了,从80年代初,他在新疆,我在成都,就开始联系了。1989年,从他调回成都,迄今三十年了,年年聚会。但我们对杨牧又太不熟悉了,这是我读杨牧的感慨。乡友在一起摆龙门阵说到杨牧,都会说,呵,流浪者,大诗人。然而,细读纸质文章那感觉却大不一样。

30年前,1989年春,杨牧从新疆回到四川,送给我一本《西域流浪记》,以后再版名为《天狼星下》。2004年,《杨牧文集》出版,《天狼星下》有载。煌煌巨著,洋洋217万言,精装,厚重,上卷为诗,下卷为文,每卷逾千页。牧兄送我后,马上花一个多星期时间粗读,后来又集中花一段时间精读,在书上密密麻麻记,作了目录、索引,还有摘记。然后,集中一段时间写杨牧,有点文思如泉,恰如鲁讯说的:“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胸,然后一挥而就”,一口气写了一万二千言的《杨牧现象——读》。

二是,读作者,了解其人。

以鄢国灿《奔浪菑韵》书序为例。

我与牧兄回三汇,在渡船上,鄢兄对我说,我要出一本诗集,你要给我写一篇序,几乎是命令。我满口答应。鄢兄是我们三汇中学四个小右派中,唯一还在写诗的。之前我读过他的诗词。我就奇了怪了,他受那么多苦和罪,现在竟然还有诗情,且诗篇充满阳光。他把诗集发给我后,边读边想,感觉鄢兄是个谜。于是给他打电话,一一询问:你父亲与另外两人三个善人创办了三善中学,你却不能继续读书,怎么想?你当右派了干些什么?你在山沟里还在读马克思《资本论》,为什么?你现在无房无老婆,直到2009年,月收入150元,还那么快乐的作诗,生活,为什么?差不多打了十多次电话,算是我对鄢其人基本了解,一下子写了那篇《解谜鄢国灿》的书序。

渠江文明的碎片|李学明《序跋集》之一


三是,文字的积累。

以读周啸天诗词为例。

写周啸天,是我去年5月回老家参加周啸天诗词研讨会暨《啸天说诗》新书发布会时的发言。去前,我再读啸天送我的书,把我写过啸天的相关文字找出来,从周孟图(啸天的父亲)的书店是地下党活动据点的历史资料,王蒙《读来甚觉痛快——读周啸天的传统诗词》,杨牧的《唐朝以后又见诗——读周啸天》,到鲁迅文学奖得主,有了这些文字的积累,于是有了这篇发言,算作读后感言。

渠江文明的碎片|李学明《序跋集》之一


四是,复习有关知识。

以读《贺享雍文集》为例。

2009年11月17日,《贺享雍文集》新书见面会在成都召开。会上,我见杨牧一句“半个赵树理,半个契诃夫”的发言。心动了,于是我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文章。享雍高小文化,当代乡土文学作家。当代赵树理,好写。半个契诃夫呢?我对《文集》有关契诃夫的文字反复阅读,又复习有关契诃夫的文字,才完成了这篇《散记》。

渠江文明的碎片|李学明《序跋集》之一


五是,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以黄河《三汇的花朵》跋为例。

2017年12月,黄河邀杨牧兄与我在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瞻仰孙中山故居时,他对我说,他要出一本《三汇的花朵》,要我为这本书作序。

这黄河,于2017年6月搞了个《三汇文学》公众号,呼啦啦200人天天谈三汇,说文学。我一直关注,自从上世纪50年代三汇中学出了张在华、何世训、鄢国灿、张仲芳四个小右派后,文学一片死寂。但近30个年头后,却钻出来黄河在汇北中学,杨森林、李冰雪在三汇中学,玩文学,玩得疯狂,办刊物,搞社团,文学之火熊熊燃烧。又过了30年,这黄河、杨森林、李冰雪又在三汇玩文学,更是气势如虹。三汇文学60年历史的场景,呈现在我的眼前。于是,有了《黄河三部曲》。由是可以观黄河的人生,也可以观三汇文学60年。由于他有自序,此文就改作跋了。

六是,把历史资料与现实考察相结合。

以县委宣传部主编的《宕渠华章》一书作序为例。

2009年,老部长寇森林对我说,县上每一个领导写一篇调研报告,结集成书,纪念建国50周年。县委领导希望你作书序。我马上答应了。

都说渠县是稀饭县,我一直耿耿于怀,一直想把稀饭县的由来与读者分享。这不是机会么?

我有1988年覃政、文世安的《稀饭县的由来》一文。都说渠县的庄稼比周围几个县都长得好,为什么“飞机过卷硐门上空,就听见全县人喝稀饭的声音”成为笑谈?此乃乡人的奇耻大辱。只说土地面积吧。1941年,全县耕地面积96.7万亩。1942年,清和(范哈儿家乡)、回龙、柏林、杨家四个乡镇划归大竹县。1949年12月解放后,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11.6万亩,达108.3万亩,土改时又增加到122万亩。1956,龙会乡划归达县,1957年不仅未减,又上升到126万亩。当事人为了说明解放好、土改好,土地丈量大大冒报了,伤了渠县的元气。还有征购太多,仅1960年就外调粮食18948万斤,一个团的部队驻在渠县调粮。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人多,渠县以生命支援他乡。乡人之痛,这是历史。

现实呢,我这些年,年年回渠县,看见变化很大。我有乡村情结,先后到渠县四个乡镇七个村,写有考察报告。

由于有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特别是把稀饭县的历史还原,了却夙愿,写这篇序言就容易了。

七是,提炼。

以刘国《春潮杂咏·续集》序为例。

刘国年届八旬,还采访、写作渠县成功人士。大夏天,跑南充采访罗宗福。北京那么大,他三番五次去采访乡党石启荣(国家计委副主任)。默默伏案出书,却乐此不疲,何以也?他又写了一本《春潮杂泳·续集》要我作序,我写了《我从诗外读刘国,写诗写出幸福来》。我摸过幸福学。著名幸福学家,对什么是幸福,有九个字的诠释:有爱心、有事做、有希望。并以此为小标题展开叙述。这九个字是提炼,或许能引起读者一点共鸣。

写每一篇序、跋、读后,我都比较用心,企望通过我的评介,引起读者对书藉阅读的兴趣,或能从序、跋、读后中悟出点什么。

这三十几篇序、跋,读后,以及相交的文字,分成六个部分:

一、给县、乡、村、校写

我给县上的书《宕渠华章》写了序。

《巴渠新诗百年一瞥》、《三汇文学六十年》,写文学简史。

我的乡村情结,促使我到渠县四乡七村作调查,作了记述。其中,汇东乡白蜡坪村,是我年少时上山捡柴的高山村。中滩寨坪村,我曾于1973年春夏当工作同志,与农民同吃同住。龙潭乡三村,賨人谷的腹地。

我在中学6年,完成初中、高中学业,写有《三汇中学八忆》。

在三汇记忆中的名言、警句,挥之不去,于是有《三汇识见几句话,叫我记了一辈子》。

二、给耄耋老者写序

我六十岁后这些年,或在老家,或在成都,与文坛老一代相见、相交、相知。

难忘2010年6月3日,在渠县半岛鱼加号一次聚会。91岁的雍国泰,84岁的杜德德,76岁的邓天柱,71岁的郭绍歧,60几岁的杨牧、李学明,50几岁的贺享雍、苗冰、陈科,40多岁的王晓铭、陈平,30多岁的李麟,20多岁的石秀容,我把这次聚会叫做老中青三代的一次文化大餐。82岁的寇老森林因夫人刚去世,未能参加。而今,雍、杜、邓三公驾鹤西去,但这道风景长留在渠江边。《三见雍公·一道风景》有记。

我曾为几位老者作书序。

宕渠六贤,写老人。


三、给同龄人写

杨牧、啸天年已七十,享雍也年逾六十,我们交往多,成为挚友,我给三人写了。

张孟59岁走了,他身后友人出版的书画册《素履天涯》,我写了一篇跋《张孟的艺术人生六题》,一个才子,英年早逝。

四、给年轻人写

比我小的,都是年轻人。

县委宣传部要求杨、周、贺和我四个人,为培养年轻人,一对一,每人带几个学生。自此,代连渠、任小春、苗冰说他们是学生,其实是亦师亦友。任小春的《生命通道》送我,恰遇腰压缩性骨折,躺在床上,边读边写,2011年9·18特大洪灾,县城成为孤岛。王善平、苟小莉们在灾后建起生命通道,把全县山河面貌改,这是一座丰碑。我写得有点激动,手稿上还留有泪痕。戴连渠把全县60个乡镇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发展变化,在《宕渠流韵》中一一叙述,图文并茂。我的书序呼之而出《欲晓宕渠事 来读流韵书》,向读者推荐这本书。苗冰有几多,乡友多、文友多、联系多、茶叙多。在渠县,在成都,他穿梭其间,或创办、协助创办那么多社团、刊物,写作或编辑那么多文字,人称宕渠大侠,一篇《宕渠文化的传扬者》就写成了。我给三人都写了书序和读后。

陈科,这个重庆知青,扎根渠县,从长江到渠江,我写予一篇《行走在江边》的书序。

其中,包括我们与乡友、文友相聚的文字。

五、我写的书自序

我只写与老家有关的书序。

一是杨超,杨超与张爱萍、魏传统研究的书序。

1981年12月,由于杨超要从家乡找秘书,我刚跨出工厂11个月,就从达县调省委办公厅给省委书记杨超当秘书。

杨超是贵人,改写了我的人生。

我从当秘书第一天起,就下决心为家乡人争气,先后出了三本书。

《哲学家杨超》,杨超生前看到了,那个高兴劲啰!我将《后记》刊出。

《百年漫道》,为纪念杨超诞辰百年而作,有书序、跋。

《岁寒三友——张爱萍、魏传统、杨超相交七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出版。我庆幸当杨超秘书有14本日记,庆幸搜集三人的那些史料。三老走了,音容宛在,他们的家乡情那么浓烈。

我一去到杨超那里,他就对我说,你们三汇场的唐尧衢是我亲表兄,在省财政厅。当年我在成都闹学潮被追捕,逃往上海前,他给我一些银元。我的表嫂刘朗是渠县女子中学校长。你们清河场的范哈儿(范少增,在三汇起义的将领),与我母亲是至亲。我与你们渠县很熟。渠江渠化工程,我约水电部的专家专门到渠县,考察,规划建风洞子电站。我还题写“渠江大桥”。

魏传统一见面就对我说:“你这个三汇娃儿,我20年代末就在三汇场、丰乐场小学教书,搞地下党。前几年我还给三汇镇小学写了校名,还题写南阳滩电站、营渠战役纪念碑。

在张爱萍家里,我说:“张老,你给我写的条幅已裱好,谢谢您。”他摸着我的头,说:“日马写个字嘛,谢啥子。”

这哪里是国家领导人,高级干部?分明是隔壁的大伯。他们一直把我当小老乡。往事历历,达州建神剑园三友亭,我就奋笔疾书,写了一本《岁寒三友》。三友不仅是家乡,而且是中国的一则文化佳话。序和跋一表我的心迹。

渠江文明的碎片|李学明《序跋集》之一


六、专家给我的书序

我只选三个部分中的几篇。

一是,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

我的学术方向是邓小平理论研究,我曾先后15次去邓小平故里牌坊村,出了五本专著。几位专家分别有书序。但文字太长,只控制在一两个页码。

《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逄先知作序《这本书构建一个好的理论体系》。逄先知曾任毛泽东的秘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毛泽东传》作者。为书序,他在毛家湾(中央文献室办公地)与我约谈一个多小时。

《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研究》,由杨超作序《一部有理论感染力的书》。杨超,老一代哲学家。

《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研究》,刘诗白作序《全面探讨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研究的思想体系》。刘系西南财经大学校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会长、博士后导师、经济学家。

一本关于杨超的书。

《哲学家杨超》200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枊斌杰作序《作者是个用功用心之人》。柳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第一批哲学硕士。他告诉我,当年考研究生,读的就是杨超《毛泽东思想研究》。

一本关于我写的家乡的书。

《老家在渠县》,杨牧作序《缅于昔 爱之弥深——序李学明》。杨牧其人,我有专文叙述。要补充的是,他是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唯一用健在诗人命名的“杨牧诗歌奖”落户渠县,当代诗歌大家。

我费时一年,将一篇篇序、跋、读后,一块块碎片,拼成了我的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