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現在什麼地方的人?他們過得怎麼樣?

問禮歷史


匈奴在唐朝之前一直生活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對我國曆代中原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可是自從唐朝之後,史書上就再也沒有記載過有關於匈奴的歷史,匈奴也像是從人間蒸發了一般,沒有了任何的消息。

有關於匈奴後來的故事,一共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為法是曹操時期北匈奴都被趕到了歐洲,而南匈奴逐漸的被漢人吸收。北匈奴到歐洲地區之後有了自己的國家,也就是當年的奧匈帝國,捷克斯洛伐克這些國家。另外一種說法指的是,匈奴在漢武帝時期向中亞地區逃亡,並且在中亞地區繁衍生息建立國家,而現在的土耳其就是當年匈奴人所建立的國家。

但無論是哪種說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都不算準確。

那麼當年中國歷史上的那批匈奴人到底去了哪個地方呢?他們現在過得怎麼樣呢?今天就來詳細解讀下匈奴人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歷史上匈奴人這個群體。

根據《史記》記載:“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燻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

根據這樣的一個定義,我們看出來當年的匈奴和現在的蒙古人的習性非常的相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遊牧民族。

與中原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沒有一個固定的居所,哪裡有草他們就趕著牲口去哪裡放牧。

——因此,其生存資料主要是來源於牛羊,所以存在著很大的不穩定性,而且生存物資也不容易累積,非常容易受到天氣影響,生活條件相對惡劣一點。但有壞處也有好處,這種環境也造就了匈奴人的身體,他們往往都比較強壯,野外生存能力比較強。而且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一個最為強大的兵種,所以匈奴人當年的騎兵的作戰能力還是比較高的。

而且匈奴也並非是一家,而是有好幾個部落組成,所以匈奴並非是指的一個民族,而是指的一個群體,比如說咱們現在說歐洲人一樣。

——而與之相對比,中原人則是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居所,已經進入了農耕文明社會,所以容易積累一些生產資料,雖然受到了一定的天災影響,不過應對自然災害的打擊能力要高於匈奴這樣的遊牧民族。

而中原王朝雖說沒有像匈奴那般戰鬥力極強的騎兵部隊,但是工藝相對先進,可以製造一些相對先進的武器從而佔據優勢。同樣是也會對匈奴的優點進行吸收,比如說當年趙王就提出了“胡服騎射”,從而強大了趙國的軍隊的作戰能力。

歷史上的匈奴與中原王朝之間的瓜葛

匈奴應該是歷代能夠與中原王朝相匹敵的外部力量之一,從戰國時期中原王朝和匈奴的戰爭都沒有斷過。匈奴的生存方式是相對原始一點,所以作戰能力也非常的弱——當時像燕國這樣的小諸侯國都能夠吊打匈奴,讓匈奴好好的俯首稱稱臣。而趙國更是屢次北卻匈奴千里之外。

不過由於遊牧民族有著較高的機動性,所以不可能徹底的讓他們打敗他們,無非也就是一打而散。當時各國為了防著匈奴,也就修建起了長城。

等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便將河南套地區的匈奴趕出去,並且命令蒙恬將之前燕趙長城修繕一下,連成了後來的萬里長城防禦匈奴。匈奴也算是正式的和中原王朝進行了一定的分離。劉邦在打贏項羽之後,也曾嘗試過想要北卻匈奴效仿秦始皇,但劉邦卻吃了敗仗,被匈奴困在包圍圈之中,後來劉邦不得不通過賄賂匈奴老婆逃得一命。從那之後,漢朝也就在沒有主動攻佔匈奴,反而實行了一套防禦政策。

根據史料記載:“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

而在此期間匈奴經過不斷的吸收中原文化開始慢慢變得的發展壯大。在此期間北方的匈奴各部逐漸統一,並且形成了一個較為強大的統治集團。同時北方匈奴也開始嘗試著農耕,在一些適合種植農作物的地方讓漢人俘虜屯田收糧。

“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北州以定。”“匈奴稍強,蠶食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國,引弓之民,併為一家”。

當時的匈奴從面積上來說甚至超越漢朝的實際控制區域,而軍事力量上完全也有和漢朝對抗的能力,甚至超越漢朝,而此時匈奴也算是進入到了一個巔峰時期。

匈奴轉盛為衰,開始分化、遷徙(重點)

等到漢武帝時期百姓生活富足,糧草也積攢的具有了一定的數量,綜合國力大大的提高。

在漢武帝之前,漢朝可以說是受盡了匈奴各種凌辱,但無奈匈奴當時比較強大,漢朝只能夠和匈奴保持著一種隨時願意和談的態度。

漢武帝時期一共向匈奴發起了三次戰爭。

——首先派衛青收復了原本的河套地區。

——公元前121年又派霍去病奪取了河西走廊。此地當年也是匈奴掌握的唯一可以耕種的地方,失去了這些可耕種之地,匈奴的生產資料也就變得相對不穩固,其實力開始迅速衰退。

——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派衛青、霍去病,被卻匈奴千餘里一直打到封狼山,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境內。

這幾次戰爭,基本將匈奴軍隊主力給打散了,不過當時的匈奴還是堅挺,並沒有消失。匈奴本身就是一個遊牧的民族,本來就居無定所,所以漢朝軍隊也不可能說將匈奴給趕盡殺絕。

但當時由於匈奴勢力衰弱,內部自然就會開始出現分散現象——當時有不少匈奴部落直接向漢朝臣服,成為了漢朝的子民。

漢朝則對於匈奴曾生活的河南套地區加強了管理,而在那之後,中原王朝不斷的壓縮匈奴人的生存空間,讓匈奴喪失成氣候的基礎,並且不斷讓他被其他部落給吞併或是融合。

而三國時期,曹操對於比較乖巧聽話的南匈奴不斷的進行漢化,對於堅持抵抗的北匈奴則進行了驅趕。

1、先說被驅趕的。

——而這批被驅趕的北匈奴人中的一小部分人也就來到了歐洲地區,雖說無法與中原王朝匹敵,但在當時分裂的歐洲卻是相當強勢的,他們給當時的歐洲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歐洲歷史上記載,匈奴人來到歐洲後被稱為“上帝之鞭”。

不過由於匈奴的文化相對落後,而且人口少一些,在歐洲定居後,開始不斷的融入到歐洲本地的一些居民中,慢慢的被當地的民族所同化,畢竟少數被多數給融合是必然。但至今也不確定當年的這一小批匈奴人到底融入了哪些歐洲國家,均有涉及也不是沒可能。

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遷移到歐洲那麼遠的,則是遷徙到了離的最近的中亞、俄羅斯、蒙古等國,也就是說中亞的斯坦人、俄羅斯人、蒙古人都可能有匈奴血統。

2、再說當時被漢化的。

南匈奴不斷的被漢化,晉朝時期則是發動了八王之亂,而在之前這些匈奴人已經被漢化的差不多了,在五代十國時期匈奴人不斷的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界限也就逐漸變得不太明顯。

不過仍然有一些匈奴部落或群體也開始開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比如說後來建立西夏的党項族,北方的蒙古族,女真族、契丹族等,還有一些在歷史中根本沒有提起名字的民族,姑且不論。

後來在漢人政權再次崛起之後,有一些小民族開始不斷的被漢人所吞併,並且進行了非常徹底的融合,這群人也就徹底成為了漢族人的一員。那些不願意投降漢族的則是又被趕到了北方地區,成為了後來的西夏國,金國遼國等這些國家的主體民族之一。

像金國、遼國這些學徒人所建立的國家對於國家內的一些匈奴小民族進行了統一的大融。後來在金國和遼國這兩個國家滅亡之後,其主體民族則是又逐漸的被漢族以及蒙古族所同化。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基因庫分析,當時融入中國最多的匈奴人,主要分佈在現在的遼東半島一帶,蒙古地帶,還有新疆等地區。

總的來說,嚴格來講匈奴並非消失在歷史當中了,他們依舊存在,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成為了其他國家或者是民族的一員。

這裡再來簡單回答下,他們過的怎麼樣

——曾經的他們是一個強大的遊牧帝國,即便分裂了也依舊能在一些地區稱王稱霸,所以他們可以說還是過的很不錯的。

有人或許會認為衰落後,他們一直被中原王朝打著跑,應該很可憐才對。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別忘了,他們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才是天性,整天跑對於他們是在平常不過的事,所以這也不是啥大問題。

而至於現在的他們,大多已經融入到了民族、國家的,自然是有好有壞了,大家都看在眼裡,這裡我們就不用進行過多贅餘。


夏目歷史君


大家好,本人是俄羅斯外交部外交學院博士,長期關注和研究中國民族史和古代史。

首先擺明我的觀點:雖然匈奴人作為一個民族早就不存在了,但是今天的中國人中有大量的匈奴後裔。我自己讀研究生時候的一位同學就是匈奴休屠王子的直系後裔。

先給大家上一張同學的照片,此君身材壯碩,確實遺傳了匈奴基因。


研究生畢業時的照片,左邊的是匈奴後裔同學,右邊是我們院長


那麼接下來我就以我這位同學的家族史來為大家講述一下匈奴各部後裔的傳奇故事。

1.南匈奴人

我同學的直系祖先是匈奴休屠王子、漢朝權臣金日磾。匈奴休屠王這支部落屬於南匈奴人,他們是最早融入中原的匈奴部族。


外蒙古諾因烏拉匈奴貴族墓出土的刺繡品上的匈奴人形象


西漢時期匈奴休屠和渾邪兩部遊牧於青海和甘肅一帶的祁連山地區,元狩二年漢武帝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重創了這裡的匈奴人。由於被漢軍所擊敗,匈奴單于十分惱怒,想拿祁連山地區的匈奴人問罪。

消息被渾邪王得知後,他想與其被匈奴單于殺掉,還不如投降漢朝,這樣還可以保命。於是他說服了休屠王,兩部一起投靠漢朝。哪知道休屠王中途反悔了,於是渾邪王便殺了休屠王,率眾四萬餘人歸附漢朝,漢武帝封渾邪王為列侯。後來這些南匈奴人皆融入了漢族。

接下來我同學的祖先金日磾就閃亮登場了,他可是歷史上逆襲成功的典型例子。父親休屠王被殺,失去靠山的金日磾淪落為在黃門署飼養馬匹的小馬倌兒,可謂落魄到了極點。


影視劇中的金日磾


不過命運的轉折點很快就來了,在一次宮中宴遊之時,他被令參與閱馬儀式,向皇帝展示黃門署所養的馬匹。這位體形魁偉、容貌威嚴的少年立刻就引起了漢武帝的注意,皇帝立刻詢問少年的情況,當得知金日磾為休屠王之子後,就拜他為馬監。之後金日磾的人生就開啟了開掛模式,一路高升,陸續擔任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等要職。最後成為了漢武帝的託孤大臣,去世後被賜予侯爵封號。

隨後金日磾家族在朝中權傾一時,王莽建立新朝後也與金家結了姻親。但是不久後劉秀推翻了王莽家族統治,建立了東漢,恢復了劉氏的統治。匈奴金家擔心被迫害,於是舉家遷徙到遠離朝廷的山東文登叢家硯,甚至有部分還改金姓為叢姓,並一直繁衍到今天。

所以我的那位同學就姓叢,祖籍山東文登,從小就被教導自己是匈奴後裔。他們家族裡面有一條戒律就是不能夠和祖籍文登的金姓人通婚,因為叢氏和金氏都是金日磾的後裔,同族不婚。該同學身材高大魁梧,確實繼承了祖先金日磾的基因。

南匈奴融入中原的部族除了金日磾所屬的休屠部和渾邪部,還有娶了王昭君的呼韓邪單于所屬部族。

呼韓邪與其兄郅支單于為了爭奪統治權爭而發生了激烈鬥爭,最後失敗而率部南下依附漢朝,最終在漢的支持下,擊敗郅支單于。這一歷史事件產生的一個後果就是呼韓邪單于投靠漢朝時有相當部分匈奴人留在了中原,並最終融入了漢族。

之後到東漢時期,匈奴內部又因為爭奪權力而發生動亂,分裂成南北二部。南部的醢落屍逐鞮單于率眾歸附漢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這些匈奴部眾後來被編入郡縣戶籍,與漢人一樣同為編戶齊民,而最終融入漢族之中。

此時,南匈奴中的王族因為自己祖上娶了漢朝公主,所以取用了漢朝的國姓,開始姓劉。例如,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孫、五胡十六國時期前趙的開國皇帝劉淵。


2.北匈奴人

在漠北匈奴帝國破滅之後,取代匈奴人取得草原霸主地位的是鮮卑。公元155年鮮卑首領檀石槐佔盡原匈奴帝國故地,那些沒有南下中原的匈奴人被鮮卑所統治,他們又開始稱呼自己為鮮卑人。據史書記載融入鮮卑的匈奴人有五六十萬之多。

鮮卑建立北魏後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大量鮮卑人入主中原,在這一時期為眾人所熟知的獨孤氏、宇文氏、沮渠氏其實都是源自融入鮮卑的匈奴部落。

例如,而出自宇文氏的西魏權臣宇文泰建立了北周政權。而獨孤氏的代表則是西魏的八柱國之一、有“最牛老丈人”之稱的獨孤信,他的長女是北周的明敬皇后、四女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源的母親、七女是隋文帝楊堅的妻子文獻皇后。


電視劇《獨孤皇后》的女主角隋煬帝之妻獨孤伽羅其實是匈奴後裔


我們知道在北魏時期魏孝文帝就在力推漢化政策,隋唐建立後鮮卑族最終完全與漢族融合,而鮮卑中那些源自匈奴的部族自然也都融入了漢族。


3.西遷匈奴人

匈奴帝國滅亡後除了南下中原的南匈奴和留在漠北的北匈奴,還有一支西遷的部族。這就是在與王昭君的老公呼韓邪單于進行權利爭奪戰中失敗了的郅支單于。

兵敗後的郅支單于不得不舉族西遷,到達西域後他還曾擊敗烏孫,強迫大宛等國進貢,一度領導了匈奴的短暫復興,但是卻好景不長。

漢朝西域都護府副校尉陳湯深慮郅支單于勢力危及西漢對西域的控制,於建昭三年發動漢朝在西域的駐軍以及各屬國兵馬,出擊郅支單于,最後將其斬殺。之後西部匈奴四散而逃,再也沒有出現在史書當中。

後來在幾百年之後南北朝時期所編撰的《北史》中才再次出現了匈奴的相關描述:

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這則史料告訴我們西遷的匈奴人攻佔了西域的粟特國,而這個粟特國就位於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另外南北朝時期的《魏書》還告訴我們匈奴人在中亞地區還建立了一個叫做悅般國的國家。

悅般國在烏孫西北,去代一萬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單于之部落也。

在西方的史料中大概在同一時期,一群叫做匈人的遊牧民族來到了歐洲,他們在領袖阿提拉的帶領下發動了多次戰爭,最後逼迫日耳曼人西遷,而這間接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不少西方學者認為攻入歐洲的匈人就是西遷的匈奴人。但是有諸多證據可以證明中國的匈奴人和歐洲的匈人不是同一批人。

論據1:根據《北史》和《魏書》的記載在公元5世紀西遷匈奴部落的活動領域為今天的中亞,而西方文獻中記載的匈人則是活躍於東歐一帶,在地理位置上對不上號。

論據2:中國古人記載的匈奴人和西方的匈人在人種特徵上存在很大差異。西方古典作品中,匈人鼻樑扁平、眼睛細長、鬍鬚稀少、身材矮小,東羅馬帝國的史家普利斯庫斯作為使團成員,到匈人的王廷親眼見過阿提拉的尊榮,據其描述阿提拉的身材很是短小。

而在中國的史料中匈奴人則是以高大著稱,比如《晉書》記載前趙開國君主匈奴人劉淵“姿儀魁偉,身長八尺四寸”,其子劉和也是“身長八尺,雄毅美姿儀”。根據史書記載我那同學的祖先匈奴王子金日磾同樣是相貌俊美、身材高大。而目前對古代匈奴貴族墓葬的研究結果顯示,匈奴人具有黃白混血的特徵。所以入侵歐洲的匈人和中國的匈奴人在外貌上差異較大。

外蒙古諾因烏拉匈奴貴族墓出土的人像刺繡,有濃密的頭髮向後梳,前額寬廣,眼睛大而目光銳利,上唇有鬍鬚,眼珠為黑色但瞳孔用藍色線繡成,可見匈奴人確實有黃白混血特徵,顏值頗高


論據3:匈奴人掌握著當時非常先進的科技能力,而比匈奴人晚出現幾百年的匈人則是一幫非常原始和低下的蠻族。早在公元前3世紀匈奴所用的主要工具就已經是鐵器而非青銅器或者骨器了,這點比中原地區還要先進。匈人呢?馬賽裡努斯的《歷史》中記載匈人根本就沒有掌握冶金技術,所以他們的箭簇只能用骨頭磨出來的。

匈奴人擁有高超的城市建造技術,史書中所記載的匈奴城市有龍城、趙信城、頹當城、範夫人城和郅支城等,而考古工作者在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了十餘座匈奴人所建造的城市遺址。而在西方的歷史書籍中是這樣描述匈人的:“他們從來不蓋房子,而且避之如同我們躲避墳墓。在匈人之中,你甚至找不到一間哪怕是蘆葦編成的陋室。”

論據4:匈奴人和匈人的習俗差異極大,前者擁有非常高的文明程度,而後者則完全是處於蠻荒狀態。

看看西遷中亞的匈奴人所建立的悅般國是什麼文明程度:

《北史》曰:悅般國,在烏孫西北,去代一萬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單于之部落也。為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北單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地方數千裡,眾可二十餘萬,涼州人猶謂之單于王。其風俗言語與高昌同,而其人清潔於胡俗。剪髮齊眉,以醍醐塗之,昱昱然光澤。日三澡漱,然後飲食。

當年悅般國國王曾經出使柔然,當看到柔然人不洗衣服不洗手,吃完飯直接用舌頭舔把碗乾淨後,高度文明的匈奴人極為鄙視,大罵柔然是“狗國”。


再來看看同時期匈人的情況:

馬賽裡努斯的《歷史》這樣描述匈人:他們沒有固定村落,不舉爐火,不識法度,其生活方式如同流放犯人,與定居民族迥異。他們不懂換洗,直到衣服被磨損撕扯成布條,才會將它們脫下。不過,他們的生活需求極低,他們不需要火,也無需可口的食物,他們食用野草根和半生不熟的肉類,至於是何種牲畜肉,他們從不計較。


基於以上論據,目前很多人認為匈奴人和匈人根本就沒有什麼關係。

那麼西遷中亞的匈奴人之後應該就與當地的民族完全融合了,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居民身上可能有匈奴人的血統。


4.只有在中國才能找到真正的匈奴後裔

綜上所述,南匈奴和北匈奴人基本都融入漢族,而遷徙西域的匈奴人的血統則被今天的部分中亞國家人民所繼承。

但是,這些中亞民族對自己的匈奴血統並沒有完備的記載,所以今天很難找到真正的匈奴後裔。

而我大天朝不僅有史書的詳細記載,而且還保留有姓氏和家譜,因此可以準確找到匈奴人的正統後裔,而且大部分是王室和貴族直系後裔。


現在中國人中保留的匈奴姓氏大概有30多個,主要是:

  劉氏,匈奴王族改姓而來,單于嫡傳家系;

  金氏和叢氏,金日蟬後裔,系匈奴休屠王后代;

  赫連氏,後人有郝連氏、郝氏、何氏,連氏,系匈奴單于家族旁系,漢族中大姓;

  呼延氏,系匈奴單于家系,今漢族中呼延、呼姓,在漢族中不算小姓;

  呼衍氏,系匈奴單于家系,今漢族中呼衍、呼姓;

  宇文氏,系匈奴右賢王后裔,今漢族中宇文姓不算小;

  沮渠氏,系匈奴單于旁系,今漢族中沮氏、渠氏,亦有40多萬人;

  衛氏,系匈奴千夫長後裔,庶族姓氏;

  渾邪氏,系匈奴渾邪王后裔,漢族中渾姓為其後裔;

  高氏,系匈奴庶族姓氏,多在山西、陝西北部一帶;

  婁煩氏,系匈奴婁煩王后裔,今漢族中樓氏;

  烏維氏,烏維單于後裔,今漢族中烏氏。


有學者估算今天中國人中有家族記載的匈奴後裔人口估計達到了1300到2000萬。各位朋友,你自己或者你身邊的朋友可能就是匈奴後裔。


歡迎大家點贊留言,記得關注我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私信,願意與大家分享更多歷史文化類的資訊。


天可汗文化


匈奴後代:

成為中國居民

公元1世紀—公元2世紀時的南匈奴內附期間,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逐漸黯淡。 匈奴後裔成為中國居民之後,逐漸改為漢姓,下列為一些常見姓氏:義渠、公孫、烏氏、攣鞮(虛連鞮)、呼延(呼衍、胡掖、呼)須卜(卜)、蘭(烏洛蘭)、丘林(喬)、隆、唯徐、僕、範、趙、乘、王、郝、高、滹毒、昆(渾)、烏、稠、復、伊、次、渠(沮渠,且渠、大且渠)、董、駒、成、先、韓、當於、郎、慄藉、奧鞬、屍逐、賀賴(賀蘭、賀)、宇文、張、郭、陳、綦母、靳、都、馬、李、馮、麻、曹、赫連(鐵弗、鐵伐、弗、杜)、費連(費)、破六韓(破落汗、破六汗、潘六奚、步六汗、韓)、万俟、金、梁(拔列蘭)、劉、獨孤(劉)、路、畢、姚、鬱、黃、隗、賀遂(賀悅、忤城、賀術)伏、治、封、蘭、彭、蓋(蓋樓)、盂。  

其後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和福建等地。如位於江蘇蘇州的金氏,位於福建福安市賽岐鎮宅裡村的金氏,位於河南省鶴壁市的赫連氏,位於安徽省皖南東至縣南溪古寨金氏,甘肅省蘭州市榆中金崖鎮金氏,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後路金村金氏,山東省文登市叢氏-傳說皆為匈奴金日磾的後裔。

2006年,法國和匈牙利遺傳學者利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貴族屍體,與現在在蒙古地區的蒙古人群體、西伯利亞的雅庫特人群體、以及現代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人群體,進行的Y染色體和線粒體、常染色體脫氧核糖核酸分析。結果表明,古代匈奴和當代蒙古人群為延續世系,而現代土耳其人與蒙古人更多的是文化和語言學上的交流而非基因上的交流。匈奴人和西伯利亞的雅庫特人也沒有血緣關係。

讀書是福


我認為是現在的匈牙利人。

匈奴是我國北方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驍勇善戰,終日與馬為伴,因此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因為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所以這個民族喜歡擴張,喜歡戰爭。這或許是這個民族的本性,也或許是這個民族的無奈。我國古代歷史中,總有著匈奴的影子,或是抗擊,或是結盟,或是和親。

迴歸到本題,匈奴人到底是現在什麼地方的人?他們過得怎麼樣?自漢武帝抗擊匈奴,分為南北匈奴後,南匈奴在漫長的歷史中已融合於各個民族,分散至華夏大地,至於是現在什麼地方已經無從考證;北匈奴在不斷的西遷過程中,在其西遷路線,我認為現在的匈牙利與之有著密切的關係。

歷史上的匈奴,在中國北方、中亞甚至歐洲各地不斷地進行爭戰、遷居、再爭戰、再遷居,經過幾個世紀與當地居民的混雜、通婚和民族融合,作為民族的匈奴在公元6世紀左右基本消失,同化到了其他民族之中,但其文化習俗卻保留了下來。

現在流行於蒙古國、俄羅斯以及中國內蒙古、新疆的“胡笳”,就是匈奴樂器。

關於匈奴的遷徙,我國曆史記載並不詳細,自漢武帝大規模抗擊匈奴,與公元48年匈奴分裂,南匈奴歸漢,北匈奴繼續盤踞在漠北。到了東漢,東漢軍隊在今天阿爾泰山附近打敗北匈奴,他們落荒而逃,自此北匈奴在東方銷聲匿跡。

相比較之下,歐洲學者對匈奴西遷這段歷史記載相對詳實:公元91年匈奴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遷移,第一站是烏孫地界(現在的伊犁河一帶),第二站是康居(現在錫爾河上游東部),第三站是阿蘭聊,已經到了歐洲的邊緣。

在匈奴長達二百年的遷徙歷程中,這頭來自北方的蒼狼為了夢中的家園,在雪地、沙漠艱難跋涉。

在不斷的西遷過程中,在到達阿蘭聊時,這頭北方的蒼狼露出了獠牙,於公元4世紀中葉,將阿蘭聊滅國,建立起了匈奴帝國,自此西方震動,匈奴人在西方的活動也越來越頻繁了。

公園433年,匈奴歷史上出現了傳奇人物——阿提拉,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歷史上最後一章,也是最為輝煌的一章。他使羅馬人蒙羞、日耳曼人喪膽,具有著西方人沮喪而無奈的強大力量。以至於他和他的匈奴鐵騎被稱為“上帝之鞭”。

在阿拉提死後,他的兒子無法掌握駕馭龐大的帝國,匈奴帝國土崩瓦解,自此,匈奴這個民族在東方和西方的歷史中再無記載。

阿拉提時期的匈奴帝國勢力達到鼎盛,其疆域東到裡海,北到北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其整個帝國活動的核心區域就在今天的匈牙利一帶。

我認為,現在的匈牙利人的祖先就是匈奴人。匈牙利人吹的嗩吶和剪紙和我國陝北一帶的一樣,說活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非常相似。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他一首詩中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百年建立起國家。

綜上所述,我認為現在的匈牙利人比較能夠代表古代的匈奴人。


歷史長河緩緩淌


匈奴是生活在古代蒙古高原遊牧的民族,周圍東有大興安嶺,南邊是陰山、賀蘭山,西邊是阿爾泰山,由此形成的天然屏障。確切地說,這塊區域是在蒙古高原中,地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大盆地。強盛的時候,匈奴“東破東胡、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

關於匈奴的歷史記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且較為系統的,應該是《史記 匈奴列傳》。其中又以公元前3世紀至漢武帝時期這段匈奴史最為清晰明瞭,司馬遷搞清楚了這期間每個單于的名號,以及在位時間以及在位期間的重大事件。


結合《史記》中其他傳記的推斷,匈奴的強盛大致開始於頭曼單于。“頭曼”是萬的意思,可能這一時期在他的統治之下,人口大為增加,所以頭曼單于是萬人首領之意。在他的統治下逐漸統一了蒙古高原,而另外一邊秦、趙、燕兼併了義渠、林胡、東胡、樓煩之後。

於是,匈奴也開始了與中原政權之間長期對峙與戰爭。中原政權在對匈奴用兵比較建樹的,一個是趙國的李牧,其對付匈奴的辦法是不輕易出戰,不戰而已,戰則必勝;另一個是秦國的蒙恬,其不僅修築長城,扎進籬笆,而且向北驅逐匈奴,打得頭曼單于向北遷徙,10餘年不敢“南下牧馬”。頭曼單于在位大約40年,死於公元前209年,與秦始皇的死亡時間相差一年。至於原因嘛,又是一起禍起蕭牆,沒處理好接班人的悲劇。

當時,頭曼單于先立了冒頓為太子,之後因喜歡另外一位閼氏(妻子)所生的少子。於是,將冒頓打發到月氏做人質不久,發動了對月氏的戰爭。顯然此舉是想借月氏之手,除掉冒頓,達到廢長立幼的目的。不曾想冒頓機警,偷了匹好馬,逃回了匈奴。頭曼有點失落於計劃泡湯的同時,又欣喜地看到冒頓的勇敢,不僅放棄了廢立的念頭,還將一萬騎兵交由冒頓統領。

但經過這件事,在冒頓的心中也埋下了怨恨,在一次狩獵過程中,冒頓“以鳴鏑射頭曼,其左右亦皆隨鳴鏑而射殺單于頭曼,遂盡誅其後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不僅殺了自己父親後母以及弟弟,還將不服的大臣,一網打盡,自立為冒頓單于。有學者說“冒頓”是勇猛之義,從這起政變看,是人如其名。

時移世易,中原改朝換代,到了西漢,匈奴那邊冒頓弒父殺母,自立為單于,捲土重來,在白登圍住了漢高祖劉邦。不是陳平施了有失體面的計策,解了白登之圍,劉邦就危險了,後面西漢怎麼發展,還不好說。可見,匈奴這時的勢力,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冒頓學習了漢人的計策,利用漢朝的降將侵擾西漢邊境,如果是西漢這邊是“以夷制夷”,那麼冒頓這招就是“以漢制漢”。

這種對峙的局面直到公元前174年,冒頓單于逝世為止。繼位的是老上單于,名稽粥,由此奠定了匈奴與西漢和親的政策。這種相持階段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到了老上單于孫子伊稚斜單于統治期間,尤其是在位的最後8年,匈奴遭受到了西漢猛烈的打擊,損失慘重,直到漢武帝逝世,也沒能恢復往日的實力,匈奴由此開始走向了衰落。

此後,虛閭權渠單于死後,匈奴曾經發生過兩次分裂。第一次時間持續了20年,而第二次匈奴分裂成,呼韓邪單于的南匈奴和郅支單于的北匈奴。南匈奴向漢朝稱臣,而北匈奴雖一度有所復興,但最終被漢朝打敗,向西北遷徙可能殺死了粟特王,佔領了該國的一部分;也有可能入侵歐洲,成為了歐洲匈奴人的祖先。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歷史上的匈奴人以兇猛強悍聞名,自古匈奴與漢族就是水火不容,匈奴鍥而不捨的侵犯我國邊境,歷朝統治者也鍥而不捨的派人抵抗,也算是你追我趕的“戰友”。但是儘管匈奴人兇悍,最後還是被漢朝給消滅,慢慢的在歷史長河中消逝退去了。


但是也要搞清楚,他們是消退了,並不是消失了,如今還是存在匈奴後裔的,只是他們可能不再是一個民族,而是四分五散的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想必大家也很想知道他們的情況,那我們就來聊聊匈奴的前世今生。


前世

匈奴族興起於蒙古高原的大漠,在此之前大漠南北先後出現了戎、狄、鬼方、葷粥、獫狁等民族,而匈奴就是在這些民族的鬥爭中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在公元前4世紀的時候,匈奴民族已經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到公元前三世紀,經過了一個世紀的發展,勇猛善戰的匈奴民族已經為人所知,並對很多民族產生了威脅。




匈奴族在冒頓單于手裡逐漸走上巔峰,在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為求自保殺了自己的父親,然後自立為單于。隨後在他的帶領下,匈奴征服了周邊很多民族部落,控制區域也逐漸遼闊,東起遼河,西達蔥嶺,北至貝加爾湖,南到長城。起初匈奴人是以漠南為中心建立了統治,在受到中原王朝的打擊之後,就改以漠北為中心建立了統治。在這之後,匈奴族的發展就與中原王朝分不開了。

(冒頓單于畫像)

匈奴在產生之初就已經和中原王朝發生了聯繫,中原人的防範意識是極高的,匈奴這麼高調的發展立馬引起了中原王朝的注意,為了防範彪悍的匈奴人,北部的燕、趙等國紛紛修建長城抵禦。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自然也是放心不下匈奴,派蒙恬率領30萬士兵將匈奴人死死的堵在長城之外,甚至將其趕出了河套平原和大青山。西漢初年,採取的一直是消極的和親政策,一度助長了匈奴的勢氣,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採納了抵抗主張,出兵反擊匈奴。此時的漢朝積攢了七十年的國力,很輕易地就組織起了一支精英部隊,由衛青帶領,一舉奪回了河套平原。之後漢武帝劉徹又發動了定襄之戰,衛青和霍去病癒戰愈勇,直接將匈奴殺的遠遁漠北。



今生

匈奴自漢朝敗落之後,匈奴的單于更迭頻繁,整個部族南北分裂,之後北匈奴又經歷了多次分裂,公元83年北匈奴第三次分裂,有四萬人歸降漢朝,公元88年竇憲猛擊重創匈奴,但就在受降之際北單于言而無信率部逃亡到烏孫,北匈奴自此滅亡。但在烏孫也沒有北單于部的容身之地,其繼續西遷在公元4世紀入侵歐洲,在歐洲大陸落了腳。


北匈奴滅亡之後,南匈奴坐不住了,趁機出來作亂,知道三國時期,才被曹操徹底擊敗。歸降的匈奴人還是生活在他們的老家,也就是當今的內蒙古河套平原和大青山一帶。也有部分匈奴人逐漸融入到了鮮卑、契丹等民族中。到如今也早已沒有了匈奴這個民族,那些遺留下來的匈奴後代也早已混入了其他民族,經歷這麼多代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祖先到底是哪個民族了。

而歸降漢族的那部分後裔也逐漸改了漢姓,完全融入到了漢族之中,大多生活在陝西、山西、山東、福建等地。比如位於江蘇蘇州的金氏,位於福建福安市賽岐鎮宅裡村的金氏,位於河南省鶴壁市的連氏,還有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後路金村的金氏,甘肅省蘭州市榆中金崖鎮的金氏,以及山東省文登市的叢氏,傳說都是匈奴金日磾的後裔。

要說他們過得怎麼樣?那還用說嗎?如今中華五十六個民族沒有一個過的不好的,國家的政策早已讓國人過上了好日子,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要問當初進入歐洲大陸的那一部分後來生活得怎麼樣,那就不得所知了。


小姐姐講史


匈奴這個名字出現在公園前3世紀,距今約2300年,在五胡十六國,也就是公元4世紀消失,總共存在了約700年。那麼匈奴起源於哪裡,他們是華夏民族的後代嗎?匈奴又是怎麼消失的呢?今天有哪些姓氏可能是匈奴人的後裔呢?

匈奴其實也是中華民族的一支,他們竟然與夏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這裡所說的“犬戎”,其實主要是指匈奴。也就是說匈奴是夏朝人的後代,和漢人一樣,都是炎黃子孫。

司馬遷的《史記》中,對於匈奴的起源有著較為詳細地記載。司馬遷說,夏朝滅亡時,夏朝舊勢力中的一支向北逃竄,一路上融合了不少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後來形成了匈奴。

夏朝後人皆是黃帝后人,那麼匈奴人其實與我們也是同宗同源,有著共同的祖先。

匈奴的全盛時期,竟然佔據西伯利亞、中亞北部。

公元前3世紀,匈奴人效仿中原地區,開始建國,匈奴中央權力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中央王庭、左賢王、右賢王。其中中央王庭是匈奴的最高權力中心,左賢王的勢力在匈奴東部,東部大小事務皆有左賢王直接管理,而右賢王負責西部,掌管西部所有事務,但左右賢王,又都歸中央王庭管轄。

匈奴此時呈現出全盛狀態,不斷擴張,征服周邊勢力,一直擴大到北到今天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西到中亞北部地區。

匈奴的勢力逐漸壯大,對中原形成了很大的威脅,後來秦漢時期,中原王朝對匈奴用兵,匈奴敗多勝少。

匈奴又是如何消失的呢?為什麼今天沒有人說自己是匈奴人?

秦始皇時,曾對匈奴有過一次大規模用兵,之後匈奴安定了數年。

到了漢朝,匈奴人趁著漢朝剛剛建立,政局不穩,經常出入北方邊境,騷擾漢朝。漢朝的前幾位皇帝為了和平穩定發展,與匈奴開始和親政策。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不再願意和親,而是重用李廣、衛青、霍去病等人,開始征討匈奴,匈奴節節敗退。

兩漢時期,漢人與匈奴的戰爭從未真正停止,匈奴的勢力逐漸衰弱。在東漢時,公元46年,匈奴內部突發自然災害,牧草枯死,牲畜病死。

就在這時候,匈奴又發生了內亂,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了漢朝,逐漸被漢化,之後剩下的匈奴實際上只有北匈奴了。

公元89年,北匈奴再次出現內亂和天災,東漢王朝趁機聯合南匈奴,共同攻打北匈奴,北匈奴一路敗逃。

五胡十六國時,南匈奴建立前趙和夏等王朝,北匈奴遷往康居,逐漸漢化,之後消失。


那麼今天我國哪些地方的什麼姓氏,很有可能有匈奴血統呢?

大夏國的建立者赫連勃勃就是匈奴人,他原本姓劉,大夏國都城統萬城位於我國陝西省北部靖邊縣,因此我國陝北的劉姓極有可能是匈奴後人。

此外,匈奴人進入中原後,其姓氏很多沒有漢化,有明顯的匈奴特徵。今天的呼延姓、獨孤姓都有可能是匈奴後裔。

匈奴在我國曆史上曾經存在了七八百年,對我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和漢人一樣,都是炎黃子孫。


斯幽說歷史


歷史上匈奴不但佔據著中國北方草原,還包括西域大漠以及敦煌、張掖等地。

他們也不是一個單一民族,而是像現在的美國一樣,是各草原部落不斷征戰、融合而逐漸形成的一個集團型遊牧帝國。

匈奴極盛時期跨越歐亞,一度威逼中原內地納貢稱臣。關內給予了匈奴有力打擊的是秦漢兩朝。

秦朝蒙恬奉秦王嬴政令帶領三十萬精銳騎兵駐守邊關,曾給予了匈奴沉重打擊,將其驅除出了河套、內蒙等地區,設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孟家灣),並將秦、燕、趙三國原築的長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使之成為了中原漢民族千年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要塞。

漢武帝劉徹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大將軍給予了匈奴致命打擊,一度將其逐出漠北。造成匈奴南北分裂,霍去病更是遠征至貝加爾湖,封狼居胥,成為武將建功立業之標杆。

東漢竇憲、陳湯又出擊匈奴,竇憲創造了與霍去病比肩的武將輝煌——勒石燕然。打的匈奴在東方再無立足之地,分裂成南北匈奴後南匈奴歸化融合進中華血脈,北匈奴一直西去,脫離了與中華接觸後失去音訊和歷史記載。


謝金澎


答:近代西方主流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匈奴人其實是一個混合遊牧集團,而不是同一種族群。他們由於都同屬遊牧、騎射民族而走到了一起,結成同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集團。

我國史學家則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

另外,史籍中所出現的奇異民族 如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等,也都被歸於匈奴。

司馬遷認為,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在夏末商初開始北遷,世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逐水草而居。

秦末漢初,草原雨水充足,牛羊肥壯,匈奴人的繁衍速度加劇,一下子壯大了起來,嚴重威脅到了中原。

這之後,中原人與匈奴人展開了長達數百年的廝殺。

其中,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共有七個。

第一個,公元前215年,秦將蒙恬把匈奴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

第二個,公元前119年,匈奴在衛青、霍去病的沉重打擊下,退居漠北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

第三個,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率部降西漢。

第四個,公元48年,原先的北匈奴再次分裂成的南、北匈奴,其中的南匈奴率眾投降東漢,被安置在河套地區。

第五個,公元89年,東漢大將竇憲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北匈奴主力遠走中亞,在西遷過程中不斷減員,最終泯沒於人世,不知所蹤。後來強大起來的鮮卑族佔有了匈奴故地,殘留下來的北匈奴人即同化於鮮卑人之中了。

第六個,被安置在河套地區的南匈奴一直蟄伏到西晉初年, “八王之亂”暴發,南匈奴首領劉淵因時而起,建立了前趙政權。中國歷史進入了五胡十六國時期。原北匈奴人與鮮卑的混血後代鐵弗人建立了胡夏。

前趙、胡夏等政權相繼覆滅後,所謂的匈奴人已經漢化,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即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現在,雖然有人把後來出現的突厥族、契丹族、蒙古族等等都視為匈奴後裔,但這不過是因為他們有著匈奴人的遊牧、騎射習性罷了。

網絡上有一種新說法,說匈牙利人是當年西遷的北匈奴的後裔,但並沒有直接的證據支持。


覃仕勇說史


匈奴人在中國的南北朝是一個強大的存在,基本拿下了全國,而且出現過民族交融,也就是和漢民族聯姻。所以,匈奴只是脫了外衣,穿上漢服,和漢人混居,怎麼能說匈奴滅了?

只是匈奴國滅了,匈奴人絕沒有被滅,而是融入我們漢民族血液中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