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

问礼历史


匈奴在唐朝之前一直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对我国历代中原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可是自从唐朝之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记载过有关于匈奴的历史,匈奴也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般,没有了任何的消息。

有关于匈奴后来的故事,一共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为法是曹操时期北匈奴都被赶到了欧洲,而南匈奴逐渐的被汉人吸收。北匈奴到欧洲地区之后有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当年的奥匈帝国,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国家。另外一种说法指的是,匈奴在汉武帝时期向中亚地区逃亡,并且在中亚地区繁衍生息建立国家,而现在的土耳其就是当年匈奴人所建立的国家。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都不算准确。

那么当年中国历史上的那批匈奴人到底去了哪个地方呢?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呢?今天就来详细解读下匈奴人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上匈奴人这个群体。

根据《史记》记载:“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根据这样的一个定义,我们看出来当年的匈奴和现在的蒙古人的习性非常的相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游牧民族。

与中原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哪里有草他们就赶着牲口去哪里放牧。

——因此,其生存资料主要是来源于牛羊,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而且生存物资也不容易累积,非常容易受到天气影响,生活条件相对恶劣一点。但有坏处也有好处,这种环境也造就了匈奴人的身体,他们往往都比较强壮,野外生存能力比较强。而且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一个最为强大的兵种,所以匈奴人当年的骑兵的作战能力还是比较高的。

而且匈奴也并非是一家,而是有好几个部落组成,所以匈奴并非是指的一个民族,而是指的一个群体,比如说咱们现在说欧洲人一样。

——而与之相对比,中原人则是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居所,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社会,所以容易积累一些生产资料,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天灾影响,不过应对自然灾害的打击能力要高于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

而中原王朝虽说没有像匈奴那般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部队,但是工艺相对先进,可以制造一些相对先进的武器从而占据优势。同样是也会对匈奴的优点进行吸收,比如说当年赵王就提出了“胡服骑射”,从而强大了赵国的军队的作战能力。

历史上的匈奴与中原王朝之间的瓜葛

匈奴应该是历代能够与中原王朝相匹敌的外部力量之一,从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和匈奴的战争都没有断过。匈奴的生存方式是相对原始一点,所以作战能力也非常的弱——当时像燕国这样的小诸侯国都能够吊打匈奴,让匈奴好好的俯首称称臣。而赵国更是屡次北却匈奴千里之外。

不过由于游牧民族有着较高的机动性,所以不可能彻底的让他们打败他们,无非也就是一打而散。当时各国为了防着匈奴,也就修建起了长城。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将河南套地区的匈奴赶出去,并且命令蒙恬将之前燕赵长城修缮一下,连成了后来的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匈奴也算是正式的和中原王朝进行了一定的分离。刘邦在打赢项羽之后,也曾尝试过想要北却匈奴效仿秦始皇,但刘邦却吃了败仗,被匈奴困在包围圈之中,后来刘邦不得不通过贿赂匈奴老婆逃得一命。从那之后,汉朝也就在没有主动攻占匈奴,反而实行了一套防御政策。

根据史料记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而在此期间匈奴经过不断的吸收中原文化开始慢慢变得的发展壮大。在此期间北方的匈奴各部逐渐统一,并且形成了一个较为强大的统治集团。同时北方匈奴也开始尝试着农耕,在一些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方让汉人俘虏屯田收粮。

“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当时的匈奴从面积上来说甚至超越汉朝的实际控制区域,而军事力量上完全也有和汉朝对抗的能力,甚至超越汉朝,而此时匈奴也算是进入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匈奴转盛为衰,开始分化、迁徙(重点)

等到汉武帝时期百姓生活富足,粮草也积攒的具有了一定的数量,综合国力大大的提高。

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可以说是受尽了匈奴各种凌辱,但无奈匈奴当时比较强大,汉朝只能够和匈奴保持着一种随时愿意和谈的态度。

汉武帝时期一共向匈奴发起了三次战争。

——首先派卫青收复了原本的河套地区。

——公元前121年又派霍去病夺取了河西走廊。此地当年也是匈奴掌握的唯一可以耕种的地方,失去了这些可耕种之地,匈奴的生产资料也就变得相对不稳固,其实力开始迅速衰退。

——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卫青、霍去病,被却匈奴千余里一直打到封狼山,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境内。

这几次战争,基本将匈奴军队主力给打散了,不过当时的匈奴还是坚挺,并没有消失。匈奴本身就是一个游牧的民族,本来就居无定所,所以汉朝军队也不可能说将匈奴给赶尽杀绝。

但当时由于匈奴势力衰弱,内部自然就会开始出现分散现象——当时有不少匈奴部落直接向汉朝臣服,成为了汉朝的子民。

汉朝则对于匈奴曾生活的河南套地区加强了管理,而在那之后,中原王朝不断的压缩匈奴人的生存空间,让匈奴丧失成气候的基础,并且不断让他被其他部落给吞并或是融合。

而三国时期,曹操对于比较乖巧听话的南匈奴不断的进行汉化,对于坚持抵抗的北匈奴则进行了驱赶。

1、先说被驱赶的。

——而这批被驱赶的北匈奴人中的一小部分人也就来到了欧洲地区,虽说无法与中原王朝匹敌,但在当时分裂的欧洲却是相当强势的,他们给当时的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欧洲历史上记载,匈奴人来到欧洲后被称为“上帝之鞭”。

不过由于匈奴的文化相对落后,而且人口少一些,在欧洲定居后,开始不断的融入到欧洲本地的一些居民中,慢慢的被当地的民族所同化,毕竟少数被多数给融合是必然。但至今也不确定当年的这一小批匈奴人到底融入了哪些欧洲国家,均有涉及也不是没可能。

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迁移到欧洲那么远的,则是迁徙到了离的最近的中亚、俄罗斯、蒙古等国,也就是说中亚的斯坦人、俄罗斯人、蒙古人都可能有匈奴血统。

2、再说当时被汉化的。

南匈奴不断的被汉化,晋朝时期则是发动了八王之乱,而在之前这些匈奴人已经被汉化的差不多了,在五代十国时期匈奴人不断的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界限也就逐渐变得不太明显。

不过仍然有一些匈奴部落或群体也开始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比如说后来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北方的蒙古族,女真族、契丹族等,还有一些在历史中根本没有提起名字的民族,姑且不论。

后来在汉人政权再次崛起之后,有一些小民族开始不断的被汉人所吞并,并且进行了非常彻底的融合,这群人也就彻底成为了汉族人的一员。那些不愿意投降汉族的则是又被赶到了北方地区,成为了后来的西夏国,金国辽国等这些国家的主体民族之一。

像金国、辽国这些学徒人所建立的国家对于国家内的一些匈奴小民族进行了统一的大融。后来在金国和辽国这两个国家灭亡之后,其主体民族则是又逐渐的被汉族以及蒙古族所同化。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基因库分析,当时融入中国最多的匈奴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辽东半岛一带,蒙古地带,还有新疆等地区。

总的来说,严格来讲匈奴并非消失在历史当中了,他们依旧存在,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成为了其他国家或者是民族的一员。

这里再来简单回答下,他们过的怎么样

——曾经的他们是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即便分裂了也依旧能在一些地区称王称霸,所以他们可以说还是过的很不错的。

有人或许会认为衰落后,他们一直被中原王朝打着跑,应该很可怜才对。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别忘了,他们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才是天性,整天跑对于他们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所以这也不是啥大问题。

而至于现在的他们,大多已经融入到了民族、国家的,自然是有好有坏了,大家都看在眼里,这里我们就不用进行过多赘余。


夏目历史君


大家好,本人是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博士,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民族史和古代史。

首先摆明我的观点:虽然匈奴人作为一个民族早就不存在了,但是今天的中国人中有大量的匈奴后裔。我自己读研究生时候的一位同学就是匈奴休屠王子的直系后裔。

先给大家上一张同学的照片,此君身材壮硕,确实遗传了匈奴基因。


研究生毕业时的照片,左边的是匈奴后裔同学,右边是我们院长


那么接下来我就以我这位同学的家族史来为大家讲述一下匈奴各部后裔的传奇故事。

1.南匈奴人

我同学的直系祖先是匈奴休屠王子、汉朝权臣金日磾。匈奴休屠王这支部落属于南匈奴人,他们是最早融入中原的匈奴部族。


外蒙古诺因乌拉匈奴贵族墓出土的刺绣品上的匈奴人形象


西汉时期匈奴休屠和浑邪两部游牧于青海和甘肃一带的祁连山地区,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重创了这里的匈奴人。由于被汉军所击败,匈奴单于十分恼怒,想拿祁连山地区的匈奴人问罪。

消息被浑邪王得知后,他想与其被匈奴单于杀掉,还不如投降汉朝,这样还可以保命。于是他说服了休屠王,两部一起投靠汉朝。哪知道休屠王中途反悔了,于是浑邪王便杀了休屠王,率众四万余人归附汉朝,汉武帝封浑邪王为列侯。后来这些南匈奴人皆融入了汉族。

接下来我同学的祖先金日磾就闪亮登场了,他可是历史上逆袭成功的典型例子。父亲休屠王被杀,失去靠山的金日磾沦落为在黄门署饲养马匹的小马倌儿,可谓落魄到了极点。


影视剧中的金日磾


不过命运的转折点很快就来了,在一次宫中宴游之时,他被令参与阅马仪式,向皇帝展示黄门署所养的马匹。这位体形魁伟、容貌威严的少年立刻就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皇帝立刻询问少年的情况,当得知金日磾为休屠王之子后,就拜他为马监。之后金日磾的人生就开启了开挂模式,一路高升,陆续担任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等要职。最后成为了汉武帝的托孤大臣,去世后被赐予侯爵封号。

随后金日磾家族在朝中权倾一时,王莽建立新朝后也与金家结了姻亲。但是不久后刘秀推翻了王莽家族统治,建立了东汉,恢复了刘氏的统治。匈奴金家担心被迫害,于是举家迁徙到远离朝廷的山东文登丛家砚,甚至有部分还改金姓为丛姓,并一直繁衍到今天。

所以我的那位同学就姓丛,祖籍山东文登,从小就被教导自己是匈奴后裔。他们家族里面有一条戒律就是不能够和祖籍文登的金姓人通婚,因为丛氏和金氏都是金日磾的后裔,同族不婚。该同学身材高大魁梧,确实继承了祖先金日磾的基因。

南匈奴融入中原的部族除了金日磾所属的休屠部和浑邪部,还有娶了王昭君的呼韩邪单于所属部族。

呼韩邪与其兄郅支单于为了争夺统治权争而发生了激烈斗争,最后失败而率部南下依附汉朝,最终在汉的支持下,击败郅支单于。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呼韩邪单于投靠汉朝时有相当部分匈奴人留在了中原,并最终融入了汉族。

之后到东汉时期,匈奴内部又因为争夺权力而发生动乱,分裂成南北二部。南部的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归附汉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这些匈奴部众后来被编入郡县户籍,与汉人一样同为编户齐民,而最终融入汉族之中。

此时,南匈奴中的王族因为自己祖上娶了汉朝公主,所以取用了汉朝的国姓,开始姓刘。例如,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开国皇帝刘渊。


2.北匈奴人

在漠北匈奴帝国破灭之后,取代匈奴人取得草原霸主地位的是鲜卑。公元155年鲜卑首领檀石槐占尽原匈奴帝国故地,那些没有南下中原的匈奴人被鲜卑所统治,他们又开始称呼自己为鲜卑人。据史书记载融入鲜卑的匈奴人有五六十万之多。

鲜卑建立北魏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量鲜卑人入主中原,在这一时期为众人所熟知的独孤氏、宇文氏、沮渠氏其实都是源自融入鲜卑的匈奴部落。

例如,而出自宇文氏的西魏权臣宇文泰建立了北周政权。而独孤氏的代表则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有“最牛老丈人”之称的独孤信,他的长女是北周的明敬皇后、四女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源的母亲、七女是隋文帝杨坚的妻子文献皇后。


电视剧《独孤皇后》的女主角隋炀帝之妻独孤伽罗其实是匈奴后裔


我们知道在北魏时期魏孝文帝就在力推汉化政策,隋唐建立后鲜卑族最终完全与汉族融合,而鲜卑中那些源自匈奴的部族自然也都融入了汉族。


3.西迁匈奴人

匈奴帝国灭亡后除了南下中原的南匈奴和留在漠北的北匈奴,还有一支西迁的部族。这就是在与王昭君的老公呼韩邪单于进行权利争夺战中失败了的郅支单于。

兵败后的郅支单于不得不举族西迁,到达西域后他还曾击败乌孙,强迫大宛等国进贡,一度领导了匈奴的短暂复兴,但是却好景不长。

汉朝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深虑郅支单于势力危及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于建昭三年发动汉朝在西域的驻军以及各属国兵马,出击郅支单于,最后将其斩杀。之后西部匈奴四散而逃,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当中。

后来在几百年之后南北朝时期所编撰的《北史》中才再次出现了匈奴的相关描述: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这则史料告诉我们西迁的匈奴人攻占了西域的粟特国,而这个粟特国就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另外南北朝时期的《魏书》还告诉我们匈奴人在中亚地区还建立了一个叫做悦般国的国家。

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

在西方的史料中大概在同一时期,一群叫做匈人的游牧民族来到了欧洲,他们在领袖阿提拉的带领下发动了多次战争,最后逼迫日耳曼人西迁,而这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攻入欧洲的匈人就是西迁的匈奴人。但是有诸多证据可以证明中国的匈奴人和欧洲的匈人不是同一批人。

论据1:根据《北史》和《魏书》的记载在公元5世纪西迁匈奴部落的活动领域为今天的中亚,而西方文献中记载的匈人则是活跃于东欧一带,在地理位置上对不上号。

论据2:中国古人记载的匈奴人和西方的匈人在人种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西方古典作品中,匈人鼻梁扁平、眼睛细长、胡须稀少、身材矮小,东罗马帝国的史家普利斯库斯作为使团成员,到匈人的王廷亲眼见过阿提拉的尊荣,据其描述阿提拉的身材很是短小。

而在中国的史料中匈奴人则是以高大著称,比如《晋书》记载前赵开国君主匈奴人刘渊“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其子刘和也是“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根据史书记载我那同学的祖先匈奴王子金日磾同样是相貌俊美、身材高大。而目前对古代匈奴贵族墓葬的研究结果显示,匈奴人具有黄白混血的特征。所以入侵欧洲的匈人和中国的匈奴人在外貌上差异较大。

外蒙古诺因乌拉匈奴贵族墓出土的人像刺绣,有浓密的头发向后梳,前额宽广,眼睛大而目光锐利,上唇有胡须,眼珠为黑色但瞳孔用蓝色线绣成,可见匈奴人确实有黄白混血特征,颜值颇高


论据3:匈奴人掌握着当时非常先进的科技能力,而比匈奴人晚出现几百年的匈人则是一帮非常原始和低下的蛮族。早在公元前3世纪匈奴所用的主要工具就已经是铁器而非青铜器或者骨器了,这点比中原地区还要先进。匈人呢?马赛里努斯的《历史》中记载匈人根本就没有掌握冶金技术,所以他们的箭簇只能用骨头磨出来的。

匈奴人拥有高超的城市建造技术,史书中所记载的匈奴城市有龙城、赵信城、颓当城、范夫人城和郅支城等,而考古工作者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了十余座匈奴人所建造的城市遗址。而在西方的历史书籍中是这样描述匈人的:“他们从来不盖房子,而且避之如同我们躲避坟墓。在匈人之中,你甚至找不到一间哪怕是芦苇编成的陋室。”

论据4:匈奴人和匈人的习俗差异极大,前者拥有非常高的文明程度,而后者则完全是处于蛮荒状态。

看看西迁中亚的匈奴人所建立的悦般国是什么文明程度:

《北史》曰: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馀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其风俗言语与高昌同,而其人清洁於胡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

当年悦般国国王曾经出使柔然,当看到柔然人不洗衣服不洗手,吃完饭直接用舌头舔把碗干净后,高度文明的匈奴人极为鄙视,大骂柔然是“狗国”。


再来看看同时期匈人的情况:

马赛里努斯的《历史》这样描述匈人:他们没有固定村落,不举炉火,不识法度,其生活方式如同流放犯人,与定居民族迥异。他们不懂换洗,直到衣服被磨损撕扯成布条,才会将它们脱下。不过,他们的生活需求极低,他们不需要火,也无需可口的食物,他们食用野草根和半生不熟的肉类,至于是何种牲畜肉,他们从不计较。


基于以上论据,目前很多人认为匈奴人和匈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西迁中亚的匈奴人之后应该就与当地的民族完全融合了,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居民身上可能有匈奴人的血统。


4.只有在中国才能找到真正的匈奴后裔

综上所述,南匈奴和北匈奴人基本都融入汉族,而迁徙西域的匈奴人的血统则被今天的部分中亚国家人民所继承。

但是,这些中亚民族对自己的匈奴血统并没有完备的记载,所以今天很难找到真正的匈奴后裔。

而我大天朝不仅有史书的详细记载,而且还保留有姓氏和家谱,因此可以准确找到匈奴人的正统后裔,而且大部分是王室和贵族直系后裔。


现在中国人中保留的匈奴姓氏大概有30多个,主要是:

  刘氏,匈奴王族改姓而来,单于嫡传家系;

  金氏和丛氏,金日蝉后裔,系匈奴休屠王后代;

  赫连氏,后人有郝连氏、郝氏、何氏,连氏,系匈奴单于家族旁系,汉族中大姓;

  呼延氏,系匈奴单于家系,今汉族中呼延、呼姓,在汉族中不算小姓;

  呼衍氏,系匈奴单于家系,今汉族中呼衍、呼姓;

  宇文氏,系匈奴右贤王后裔,今汉族中宇文姓不算小;

  沮渠氏,系匈奴单于旁系,今汉族中沮氏、渠氏,亦有40多万人;

  卫氏,系匈奴千夫长后裔,庶族姓氏;

  浑邪氏,系匈奴浑邪王后裔,汉族中浑姓为其后裔;

  高氏,系匈奴庶族姓氏,多在山西、陕西北部一带;

  娄烦氏,系匈奴娄烦王后裔,今汉族中楼氏;

  乌维氏,乌维单于后裔,今汉族中乌氏。


有学者估算今天中国人中有家族记载的匈奴后裔人口估计达到了1300到2000万。各位朋友,你自己或者你身边的朋友可能就是匈奴后裔。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记得关注我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私信,愿意与大家分享更多历史文化类的资讯。


天可汗文化


匈奴后代:

成为中国居民

公元1世纪—公元2世纪时的南匈奴内附期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逐渐黯淡。 匈奴后裔成为中国居民之后,逐渐改为汉姓,下列为一些常见姓氏:义渠、公孙、乌氏、挛鞮(虚连鞮)、呼延(呼衍、胡掖、呼)须卜(卜)、兰(乌洛兰)、丘林(乔)、隆、唯徐、仆、范、赵、乘、王、郝、高、滹毒、昆(浑)、乌、稠、复、伊、次、渠(沮渠,且渠、大且渠)、董、驹、成、先、韩、当于、郎、栗藉、奥鞬、尸逐、贺赖(贺兰、贺)、宇文、张、郭、陈、綦母、靳、都、马、李、冯、麻、曹、赫连(铁弗、铁伐、弗、杜)、费连(费)、破六韩(破落汗、破六汗、潘六奚、步六汗、韩)、万俟、金、梁(拔列兰)、刘、独孤(刘)、路、毕、姚、郁、黄、隗、贺遂(贺悦、忤城、贺术)伏、治、封、兰、彭、盖(盖楼)、盂。  

其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和福建等地。如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赫连氏,位于安徽省皖南东至县南溪古寨金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金崖镇金氏,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金氏,山东省文登市丛氏-传说皆为匈奴金日磾的后裔。

2006年,法国和匈牙利遗传学者利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贵族尸体,与现在在蒙古地区的蒙古人群体、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群体、以及现代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群体,进行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分析。结果表明,古代匈奴和当代蒙古人群为延续世系,而现代土耳其人与蒙古人更多的是文化和语言学上的交流而非基因上的交流。匈奴人和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也没有血缘关系。

读书是福


我认为是现在的匈牙利人。

匈奴是我国北方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骁勇善战,终日与马为伴,因此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因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所以这个民族喜欢扩张,喜欢战争。这或许是这个民族的本性,也或许是这个民族的无奈。我国古代历史中,总有着匈奴的影子,或是抗击,或是结盟,或是和亲。

回归到本题,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自汉武帝抗击匈奴,分为南北匈奴后,南匈奴在漫长的历史中已融合于各个民族,分散至华夏大地,至于是现在什么地方已经无从考证;北匈奴在不断的西迁过程中,在其西迁路线,我认为现在的匈牙利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的匈奴,在中国北方、中亚甚至欧洲各地不断地进行争战、迁居、再争战、再迁居,经过几个世纪与当地居民的混杂、通婚和民族融合,作为民族的匈奴在公元6世纪左右基本消失,同化到了其他民族之中,但其文化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现在流行于蒙古国、俄罗斯以及中国内蒙古、新疆的“胡笳”,就是匈奴乐器。

关于匈奴的迁徙,我国历史记载并不详细,自汉武帝大规模抗击匈奴,与公元48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归汉,北匈奴继续盘踞在漠北。到了东汉,东汉军队在今天阿尔泰山附近打败北匈奴,他们落荒而逃,自此北匈奴在东方销声匿迹。

相比较之下,欧洲学者对匈奴西迁这段历史记载相对详实:公元91年匈奴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第一站是乌孙地界(现在的伊犁河一带),第二站是康居(现在锡尔河上游东部),第三站是阿兰聊,已经到了欧洲的边缘。

在匈奴长达二百年的迁徙历程中,这头来自北方的苍狼为了梦中的家园,在雪地、沙漠艰难跋涉。

在不断的西迁过程中,在到达阿兰聊时,这头北方的苍狼露出了獠牙,于公元4世纪中叶,将阿兰聊灭国,建立起了匈奴帝国,自此西方震动,匈奴人在西方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了。

公园433年,匈奴历史上出现了传奇人物——阿提拉,阿提拉时期的匈奴帝国是匈奴历史上最后一章,也是最为辉煌的一章。他使罗马人蒙羞、日耳曼人丧胆,具有着西方人沮丧而无奈的强大力量。以至于他和他的匈奴铁骑被称为“上帝之鞭”。

在阿拉提死后,他的儿子无法掌握驾驭庞大的帝国,匈奴帝国土崩瓦解,自此,匈奴这个民族在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中再无记载。

阿拉提时期的匈奴帝国势力达到鼎盛,其疆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其整个帝国活动的核心区域就在今天的匈牙利一带。

我认为,现在的匈牙利人的祖先就是匈奴人。匈牙利人吹的唢呐和剪纸和我国陕北一带的一样,说活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非常相似。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他一首诗中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百年建立起国家。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在的匈牙利人比较能够代表古代的匈奴人。


历史长河缓缓淌


匈奴是生活在古代蒙古高原游牧的民族,周围东有大兴安岭,南边是阴山、贺兰山,西边是阿尔泰山,由此形成的天然屏障。确切地说,这块区域是在蒙古高原中,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大盆地。强盛的时候,匈奴“东破东胡、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

关于匈奴的历史记载,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且较为系统的,应该是《史记 匈奴列传》。其中又以公元前3世纪至汉武帝时期这段匈奴史最为清晰明了,司马迁搞清楚了这期间每个单于的名号,以及在位时间以及在位期间的重大事件。


结合《史记》中其他传记的推断,匈奴的强盛大致开始于头曼单于。“头曼”是万的意思,可能这一时期在他的统治之下,人口大为增加,所以头曼单于是万人首领之意。在他的统治下逐渐统一了蒙古高原,而另外一边秦、赵、燕兼并了义渠、林胡、东胡、楼烦之后。

于是,匈奴也开始了与中原政权之间长期对峙与战争。中原政权在对匈奴用兵比较建树的,一个是赵国的李牧,其对付匈奴的办法是不轻易出战,不战而已,战则必胜;另一个是秦国的蒙恬,其不仅修筑长城,扎进篱笆,而且向北驱逐匈奴,打得头曼单于向北迁徙,10余年不敢“南下牧马”。头曼单于在位大约40年,死于公元前209年,与秦始皇的死亡时间相差一年。至于原因嘛,又是一起祸起萧墙,没处理好接班人的悲剧。

当时,头曼单于先立了冒顿为太子,之后因喜欢另外一位阏氏(妻子)所生的少子。于是,将冒顿打发到月氏做人质不久,发动了对月氏的战争。显然此举是想借月氏之手,除掉冒顿,达到废长立幼的目的。不曾想冒顿机警,偷了匹好马,逃回了匈奴。头曼有点失落于计划泡汤的同时,又欣喜地看到冒顿的勇敢,不仅放弃了废立的念头,还将一万骑兵交由冒顿统领。

但经过这件事,在冒顿的心中也埋下了怨恨,在一次狩猎过程中,冒顿“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不仅杀了自己父亲后母以及弟弟,还将不服的大臣,一网打尽,自立为冒顿单于。有学者说“冒顿”是勇猛之义,从这起政变看,是人如其名。

时移世易,中原改朝换代,到了西汉,匈奴那边冒顿弑父杀母,自立为单于,卷土重来,在白登围住了汉高祖刘邦。不是陈平施了有失体面的计策,解了白登之围,刘邦就危险了,后面西汉怎么发展,还不好说。可见,匈奴这时的势力,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冒顿学习了汉人的计策,利用汉朝的降将侵扰西汉边境,如果是西汉这边是“以夷制夷”,那么冒顿这招就是“以汉制汉”。

这种对峙的局面直到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逝世为止。继位的是老上单于,名稽粥,由此奠定了匈奴与西汉和亲的政策。这种相持阶段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到了老上单于孙子伊稚斜单于统治期间,尤其是在位的最后8年,匈奴遭受到了西汉猛烈的打击,损失惨重,直到汉武帝逝世,也没能恢复往日的实力,匈奴由此开始走向了衰落。

此后,虚闾权渠单于死后,匈奴曾经发生过两次分裂。第一次时间持续了20年,而第二次匈奴分裂成,呼韩邪单于的南匈奴和郅支单于的北匈奴。南匈奴向汉朝称臣,而北匈奴虽一度有所复兴,但最终被汉朝打败,向西北迁徙可能杀死了粟特王,占领了该国的一部分;也有可能入侵欧洲,成为了欧洲匈奴人的祖先。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历史上的匈奴人以凶猛强悍闻名,自古匈奴与汉族就是水火不容,匈奴锲而不舍的侵犯我国边境,历朝统治者也锲而不舍的派人抵抗,也算是你追我赶的“战友”。但是尽管匈奴人凶悍,最后还是被汉朝给消灭,慢慢的在历史长河中消逝退去了。


但是也要搞清楚,他们是消退了,并不是消失了,如今还是存在匈奴后裔的,只是他们可能不再是一个民族,而是四分五散的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想必大家也很想知道他们的情况,那我们就来聊聊匈奴的前世今生。


前世

匈奴族兴起于蒙古高原的大漠,在此之前大漠南北先后出现了戎、狄、鬼方、荤粥、猃狁等民族,而匈奴就是在这些民族的斗争中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在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匈奴民族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到公元前三世纪,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勇猛善战的匈奴民族已经为人所知,并对很多民族产生了威胁。




匈奴族在冒顿单于手里逐渐走上巅峰,在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为求自保杀了自己的父亲,然后自立为单于。随后在他的带领下,匈奴征服了周边很多民族部落,控制区域也逐渐辽阔,东起辽河,西达葱岭,北至贝加尔湖,南到长城。起初匈奴人是以漠南为中心建立了统治,在受到中原王朝的打击之后,就改以漠北为中心建立了统治。在这之后,匈奴族的发展就与中原王朝分不开了。

(冒顿单于画像)

匈奴在产生之初就已经和中原王朝发生了联系,中原人的防范意识是极高的,匈奴这么高调的发展立马引起了中原王朝的注意,为了防范彪悍的匈奴人,北部的燕、赵等国纷纷修建长城抵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然也是放心不下匈奴,派蒙恬率领30万士兵将匈奴人死死的堵在长城之外,甚至将其赶出了河套平原和大青山。西汉初年,采取的一直是消极的和亲政策,一度助长了匈奴的势气,直到汉武帝时期才采纳了抵抗主张,出兵反击匈奴。此时的汉朝积攒了七十年的国力,很轻易地就组织起了一支精英部队,由卫青带领,一举夺回了河套平原。之后汉武帝刘彻又发动了定襄之战,卫青和霍去病愈战愈勇,直接将匈奴杀的远遁漠北。



今生

匈奴自汉朝败落之后,匈奴的单于更迭频繁,整个部族南北分裂,之后北匈奴又经历了多次分裂,公元83年北匈奴第三次分裂,有四万人归降汉朝,公元88年窦宪猛击重创匈奴,但就在受降之际北单于言而无信率部逃亡到乌孙,北匈奴自此灭亡。但在乌孙也没有北单于部的容身之地,其继续西迁在公元4世纪入侵欧洲,在欧洲大陆落了脚。


北匈奴灭亡之后,南匈奴坐不住了,趁机出来作乱,知道三国时期,才被曹操彻底击败。归降的匈奴人还是生活在他们的老家,也就是当今的内蒙古河套平原和大青山一带。也有部分匈奴人逐渐融入到了鲜卑、契丹等民族中。到如今也早已没有了匈奴这个民族,那些遗留下来的匈奴后代也早已混入了其他民族,经历这么多代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祖先到底是哪个民族了。

而归降汉族的那部分后裔也逐渐改了汉姓,完全融入到了汉族之中,大多生活在陕西、山西、山东、福建等地。比如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连氏,还有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的金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金崖镇的金氏,以及山东省文登市的丛氏,传说都是匈奴金日磾的后裔。

要说他们过得怎么样?那还用说吗?如今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没有一个过的不好的,国家的政策早已让国人过上了好日子,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要问当初进入欧洲大陆的那一部分后来生活得怎么样,那就不得所知了。


小姐姐讲史


匈奴这个名字出现在公园前3世纪,距今约2300年,在五胡十六国,也就是公元4世纪消失,总共存在了约700年。那么匈奴起源于哪里,他们是华夏民族的后代吗?匈奴又是怎么消失的呢?今天有哪些姓氏可能是匈奴人的后裔呢?

匈奴其实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他们竟然与夏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这里所说的“犬戎”,其实主要是指匈奴。也就是说匈奴是夏朝人的后代,和汉人一样,都是炎黄子孙。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于匈奴的起源有着较为详细地记载。司马迁说,夏朝灭亡时,夏朝旧势力中的一支向北逃窜,一路上融合了不少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后来形成了匈奴。

夏朝后人皆是黄帝后人,那么匈奴人其实与我们也是同宗同源,有着共同的祖先。

匈奴的全盛时期,竟然占据西伯利亚、中亚北部。

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效仿中原地区,开始建国,匈奴中央权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中央王庭、左贤王、右贤王。其中中央王庭是匈奴的最高权力中心,左贤王的势力在匈奴东部,东部大小事务皆有左贤王直接管理,而右贤王负责西部,掌管西部所有事务,但左右贤王,又都归中央王庭管辖。

匈奴此时呈现出全盛状态,不断扩张,征服周边势力,一直扩大到北到今天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到中亚北部地区。

匈奴的势力逐渐壮大,对中原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后来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对匈奴用兵,匈奴败多胜少。

匈奴又是如何消失的呢?为什么今天没有人说自己是匈奴人?

秦始皇时,曾对匈奴有过一次大规模用兵,之后匈奴安定了数年。

到了汉朝,匈奴人趁着汉朝刚刚建立,政局不稳,经常出入北方边境,骚扰汉朝。汉朝的前几位皇帝为了和平稳定发展,与匈奴开始和亲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不再愿意和亲,而是重用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人,开始征讨匈奴,匈奴节节败退。

两汉时期,汉人与匈奴的战争从未真正停止,匈奴的势力逐渐衰弱。在东汉时,公元46年,匈奴内部突发自然灾害,牧草枯死,牲畜病死。

就在这时候,匈奴又发生了内乱,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了汉朝,逐渐被汉化,之后剩下的匈奴实际上只有北匈奴了。

公元89年,北匈奴再次出现内乱和天灾,东汉王朝趁机联合南匈奴,共同攻打北匈奴,北匈奴一路败逃。

五胡十六国时,南匈奴建立前赵和夏等王朝,北匈奴迁往康居,逐渐汉化,之后消失。


那么今天我国哪些地方的什么姓氏,很有可能有匈奴血统呢?

大夏国的建立者赫连勃勃就是匈奴人,他原本姓刘,大夏国都城统万城位于我国陕西省北部靖边县,因此我国陕北的刘姓极有可能是匈奴后人。

此外,匈奴人进入中原后,其姓氏很多没有汉化,有明显的匈奴特征。今天的呼延姓、独孤姓都有可能是匈奴后裔。

匈奴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存在了七八百年,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和汉人一样,都是炎黄子孙。


斯幽说历史


历史上匈奴不但占据着中国北方草原,还包括西域大漠以及敦煌、张掖等地。

他们也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像现在的美国一样,是各草原部落不断征战、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一个集团型游牧帝国。

匈奴极盛时期跨越欧亚,一度威逼中原内地纳贡称臣。关内给予了匈奴有力打击的是秦汉两朝。

秦朝蒙恬奉秦王嬴政令带领三十万精锐骑兵驻守边关,曾给予了匈奴沉重打击,将其驱除出了河套、内蒙等地区,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孟家湾),并将秦、燕、赵三国原筑的长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使之成为了中原汉民族千年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

汉武帝刘彻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军给予了匈奴致命打击,一度将其逐出漠北。造成匈奴南北分裂,霍去病更是远征至贝加尔湖,封狼居胥,成为武将建功立业之标杆。

东汉窦宪、陈汤又出击匈奴,窦宪创造了与霍去病比肩的武将辉煌——勒石燕然。打的匈奴在东方再无立足之地,分裂成南北匈奴后南匈奴归化融合进中华血脉,北匈奴一直西去,脱离了与中华接触后失去音讯和历史记载。


谢金澎


答:近代西方主流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匈奴人其实是一个混合游牧集团,而不是同一种族群。他们由于都同属游牧、骑射民族而走到了一起,结成同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团。

我国史学家则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另外,史籍中所出现的奇异民族 如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等,也都被归于匈奴。

司马迁认为,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在夏末商初开始北迁,世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居。

秦末汉初,草原雨水充足,牛羊肥壮,匈奴人的繁衍速度加剧,一下子壮大了起来,严重威胁到了中原。

这之后,中原人与匈奴人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厮杀。

其中,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共有七个。

第一个,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把匈奴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

第二个,公元前119年,匈奴在卫青、霍去病的沉重打击下,退居漠北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

第三个,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率部降西汉。

第四个,公元48年,原先的北匈奴再次分裂成的南、北匈奴,其中的南匈奴率众投降东汉,被安置在河套地区。

第五个,公元89年,东汉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北匈奴主力远走中亚,在西迁过程中不断减员,最终泯没于人世,不知所踪。后来强大起来的鲜卑族占有了匈奴故地,残留下来的北匈奴人即同化于鲜卑人之中了。

第六个,被安置在河套地区的南匈奴一直蛰伏到西晋初年, “八王之乱”暴发,南匈奴首领刘渊因时而起,建立了前赵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原北匈奴人与鲜卑的混血后代铁弗人建立了胡夏。

前赵、胡夏等政权相继覆灭后,所谓的匈奴人已经汉化,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即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现在,虽然有人把后来出现的突厥族、契丹族、蒙古族等等都视为匈奴后裔,但这不过是因为他们有着匈奴人的游牧、骑射习性罢了。

网络上有一种新说法,说匈牙利人是当年西迁的北匈奴的后裔,但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支持。


覃仕勇说史


匈奴人在中国的南北朝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基本拿下了全国,而且出现过民族交融,也就是和汉民族联姻。所以,匈奴只是脱了外衣,穿上汉服,和汉人混居,怎么能说匈奴灭了?

只是匈奴国灭了,匈奴人绝没有被灭,而是融入我们汉民族血液中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