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用科學解釋一下為何有的人儘管密切接觸而不會感染冠狀病毒?

大道至簡168773594


這個在西昌就發生過,書記女婿武漢回來後確診是患者,期間女婿兩口子同睡無傳染,父母同住一房無傳染,參加多處酒席無傳染,害得岳父丟了官帽,只能說新管病毒就是這樣任性,我愛傳不傳你管得著?!科學只好紅著臉說,西昌氣候乾燥不易形成氣溶膠傳染,氣溫高紫外線強病毒不願出來玩,所以當地盡是外來戶零傳染。[呲牙][捂臉][笑哭]


儒仔牛3


我是小影大夫,為什麼有些人密切接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但是卻不會感染呢?這是一個好問題。

要感染一個病毒,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

1.傳染源,就是確診帶有病毒的人。

2.傳播途徑。

第六版的指南上明確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是接觸和飛沫傳播,密閉空間也會產生氣溶膠傳播。


3.易感人群

指南上也規定了,所有人群都普遍易感,所以年輕人也不要懷有僥倖的心理。

為什麼密切接觸卻不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呢?

指南上也規定了密切接觸者的定義

1.共同居住,學習,生活,比如一家人,宿舍,同學,同事等。

2.診療、護理、探視、陪護近距離接觸病人的人員,比如醫護人員,陪護人員等。

3.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比如,一起乘坐公交車、高鐵、飛機,還有一同乘坐電梯的也算。


4.其他流行病學調查人員判斷為密切接觸的情況。

目前來說,如果確診了一個病例,就需要把跟他有過密切接觸的人找出來,隔離觀察14天才能解除危險的信號。那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同樣是生活在一個家庭中,同樣是處於同一班列車,為什麼有人感染,有人不感染呢?

1.感染一個病毒,需要一定數量的病毒進入人體

數量太少了,這個人也不會感染上。比如有人在車上帶了口罩,有人沒戴,那沒戴的人進入的病毒就多,感染可能性大。一家人中,有人也會分誰跟患者接觸得多,誰接觸的少。接觸多的,或者近距離說話的,肯定感染的可能性就大。

2.自身抵抗力

這個原因佔很大的因素。病毒進來了後,抵抗力強的,很快把病毒殺滅了,人就會沒事。但是抵抗力差的,病毒就會不斷的複製增殖,複製出更多的病毒,人體的損害就更大,發病也更嚴重。

另外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個女性從武漢回來,她自己只是輕微的咳嗽,但是跟她密切接觸的丈夫卻出現了高熱,進展為重症肺炎,入住ICU。按理說,應該這個女性把病毒從武漢帶回來,傳染給她丈夫的,她的病毒量應該很大才對,但是相反是他老公更加嚴重。

我們對這個病毒還有很多未知的,還是要保持敬畏之心。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傳染,所以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還是要堅持戴口罩,勤洗手,以防新型冠狀病毒。


小影大夫


本來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但疫情持續到現在,剛剛知曉我們有些部分群眾和一線工作者對密切接觸的概念還是不是特別清楚,具體,似乎對這個概念有一點模稜兩可,在這一刻我突然覺得壓力山大,疫情已經持續到後期了,這個概念還是需要繼續給大家科普下。

在這裡我就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密切接觸,什麼叫做密切接觸者。

密切接觸的官方定義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方案第5版》規定,密切接觸者的判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密切接觸者是指疑似病例或者確診病例出現症狀的前兩天開始,或無症狀感染者採樣前2天開始,未採取有效措施防護與其近距離接觸(1m內)的人員:包括

  • A:共同居住,學習,生活
  • B:診療、護理、探視、陪護近距離接觸病人的人員
  • C: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 D:其他流行病學調查人員判斷為密切接觸的情況

有且僅有以上4種。

最為複雜的C交通上的密切接觸判斷

我們先分析最複雜的C交通工具中密切接觸者的判斷:

1、飛機:

有高效微粒過濾裝置的航空器倉,病人的同排人員與前後各三排人員,以及在此活動區域的司乘人員均為密切接觸者;

無高效微機過濾裝置的航空倉,其中倉內的所有人員均為密切接觸者;

2、鐵路列車

乘坐全封閉的空調列車,病例所在硬座,硬臥車廂軟臥車廂的全部乘客和乘務人員;

乘坐非封閉的普通列車,患者同間軟臥內,同節列車硬座車廂內的同格及其前後鄰格的旅客和乘務人員。

3、汽車

乘坐全封閉的空調列車,與病人同車的所有人員;

非封閉的通風普通客車,與病人前後3排的相關人員;

4、遊輪

病例同一船艙室內的所有人員;

與病例接觸時間內,病人有發熱,咳嗽,噴嚏,乾咳,嘔吐劇烈的所有人員均為密切接觸者。

以上是我們在流行病學調查時在空間和時間上判斷最為困難,也是最難掌握的密切接觸。

瞭解了什麼叫密切接觸者,那麼我們來分析為什麼有些人密切接觸者而並沒有發病

首先是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

大家在此注意密切接觸者的定義其中包括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這三種情況。

官方公佈的大量密切接觸者都沒有發病是指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疑似病例在兩次核酸檢測陰性之後就可以算是疑似排除了,與其的密切接觸者也就隨機解除,因此出現了大量的密切接觸但是未發病數據。

其次是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

  • 患者是否有防護措施

患者自覺不舒服有自覺佩戴口罩,在ABC三種接觸方式中,即使密切接觸感染的風險會降到最低。研究表明正確佩戴口罩可以將暴露風險將至最低,1傳4-5個人,可降低到零點幾的風險。

  • 患者沒有防護

需要根據患者所處的ABC三種情境下症狀是否明顯,如果患者並無咳嗽,噴嚏,乾咳,嘔吐等可大量排除病毒的症狀方式,僅僅通過喘息所散佈的範圍侷限,濃度偏低,感染的風險也會降到很低。

針對C這種公共交通工具接觸,大量被居家隔離判定為密切接觸的人員患病的概率也不盡相同。

除了在接觸情形、接觸方式、接觸空間、病毒濃度的區別之外,更主要的還是與患者接觸人群的健康狀況相關。

年輕患者免疫力較強,即使與確診患者,無症狀感染者近距離接觸也會因為強大的免疫力存在抵抗病毒的可能;而患有基礎疾病身體狀況較差,特別是老年朋友們免疫力差,則很可能也很容易通過ABC接觸情景被感染。

總結

囉嗦了一大堆在這裡陳述下,密切接觸而沒感染的影響因素

  1. 接觸的人員包括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
  2. 接觸情景ABC的不同,特別是交通工具對密切接觸者的判斷,在時間,空間上的複雜性
  3. 患者是否有做防護,有風險最小,無風險較大
  4. 患者在ABC情景中是否有明顯的傳播病毒的臨床症狀,是否有咳嗽,乾咳,嘔吐,噴嚏等
  5. 與患者接觸接觸的人群的年齡大小、是否有基礎疾病、生理階段決定的免疫力情況有很大成都的關聯性。

以上就是為何密切接觸,但密切接觸者有部分未來發病的主要原因。

所以您懂了?

碼字不易,雖然囉嗦但是還算系統,希望各位能夠認真瞭解一下,哈哈如果覺得有幫助記的點贊評論呦嘿嘿#戰役必勝#



並非每個密切接觸者都會感染新冠肺炎,這是事實,那麼為什麼同樣的接觸,有的人感染髮病,有的人卻沒有染病呢?

一般來講有以下兩個原因:

1、感染病毒的“量”

以我們要求戴口罩為例,不管我們戴的是普通口罩,還是醫用外科口罩,其實都不能做到完全阻止住病毒顆粒,但是我通過戴口罩,可以防範病毒的載體-空氣飛沫,這樣,即使我們身邊有新冠肺炎患者或病毒攜帶者,這些防護措施,也能大大減少吸入病毒的量。

我們自身都是存在天然的免疫細胞的,這些免疫細胞具有一定的消滅病毒的能力,當感染的病毒量較小的時候,我們不用治療,也能自愈,但是,當感染病毒的量超出了自身免疫殺傷的範圍,殘餘下來的病毒就會在人體細胞內大量複製,從而“變成”病人。

2、免疫力強弱

由於的體質不同,每個人的免疫能力也是不一樣的。遭到同樣的“病毒量”感染(處於同一個環境),身體狀況好的人,因為免疫力強大,自身清除病毒的能力強,有可能不會發病,而身體素質差的人,由於自身免疫力較弱,就有可能成為病人。

總之,接觸新冠肺炎患者是否發病,和感染的嚴重程度成正相關,感染越重,發病的可能性越大;和人體的免疫力呈負相關,免疫力越強,發病的幾率越低。


深藍醫生


個人體質不太一樣,我莊上一人因得病痛苦喝藥自殺,結果人未死病倒好了,現在九十多了,仍能在街上玩。世界上事無非因果意志,存在即合理!歷史上人類不知經歷過多少次瘟疫,每次都有幸存者將人類種性血脈延續了下來。禍福相依,害裡生恩,此次又是疫情又是蝗災火災流感水災,不過是讓人類警醒冷靜下來,做該做的事,莫肆意妄為!

人類太在乎利益並享樂了,不顧生態能源環境野生動物等可持續發展資源的保護,奢華靡爛無所顧忌,是時侯收斂了!


陽光明貞


可以去看看BBC記錄片細胞的暗戰,病毒和人體已經共同進化上億年了,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第一批進入的病毒大部分會被攔在目的地細胞核之外,它們屬於鳥槍法,中一個算一個。而且人類自身也有免疫系統,有的人免疫系統強大,在病毒大規模擴散之前就消滅掉了,就好比打一次疫苗了。


雨無天青


大家好,我是左撇子說醫,每天用簡單的語言為你科普專業的醫學知識,歡迎大家關注!

如果我們每天都有留意新冠肺炎疫情的話,我們常常會看到或者聽到密切接觸、密切接觸者這幾個字,比如經常見的尋找密切接觸者的通告,還有就像前兩天深圳公佈首例境外輸入病例,其中確定密切接觸者93人。



或許到現在還有許多人對密切接觸、密切接觸者等不是很理解,比如有人提出:“誰能用科學解釋一下為何有的人儘管密切接觸而不會感染冠狀病毒?”這個問題。可見還有許多人不是很理解。藉著這個機會,我就跟大家詳細說一說密切接觸者的相關知識。

一、什麼是密切接觸、密切接觸者?



我們先來看一看官方給出的答案是如何界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方案第5版》規定:密切接觸者指疑似病例或者確診病例出現症狀的前兩天開始,或無症狀感染者採樣前2天開始,未採取有效措施防護與其近距離接觸(1m內)的人員。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 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如近距離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2. 診療、護理、探視病例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如到密閉環境中探視病人或停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護人員;

3. 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人員,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護理人員、同行人員、或經調查評估後發現有可能近距離接觸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務人員;

4. 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後經評估認為符合其他與密切接觸者接觸的人員。

A為疑似病例、確診病例或者無症狀感染者,B為密切接觸者

二、我們如何去理解這個密切接觸者的定義?

①先看“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這三個概念。從三個概念來看,是指接觸的對象,接觸的人是出現了臨床症狀的人,可能是疑似病例、確診病例,也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檢測陽性),他們都存在極大的傳染源。

②再看“未採取有效防護”。這隻要是指人們跟上面這三類情況的人員接觸時雙方並都沒有采取有效的防護,比如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者N95口罩等。

③最後看“近距離接觸(1米內)”。這是一個接觸距離,就是在密閉空間內有過一定時間近距離接觸,也就是說在沒有佩戴口罩的情況下,而且還離上述三類人群的距離是1米內,才算是密切接觸者,1米的範圍之外都不算是密切接觸者。

所以,要界定密切接觸者的定義,一定要符合以上三個標準,其中有一個不符合都不能確定為密切接觸者。總之需要專業的疾控人員經過綜合評估來判定,我們大可不必隨意往自己頭上“扣”帽子。

三、如何去理解密切接觸者概念中所說的四種情況?

概念中列出的四種情況:①共同居住、學習、工作;②診療、護理、探視病例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③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人員;④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後經評估認為符合其他與密切接觸者接觸的人員。

從以上的4點來看,第一點與第二點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那就是與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密切接觸的家人、同事、朋友、親戚等,特別容易成為密切接觸者。而醫院的醫務人員現在對於接觸新冠肺炎患者時做的防護都比較好,一般很難成為密切接觸者。

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成為密切接觸者的就是第三點中的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這也是網上經常出現尋找密切接觸者的原因,尋找的多數也是這一類情況的。

下面我們就重點來說一下最為複雜的也最常見的交通工具上的密切接觸判斷方法:

●1.乘坐飛機時判斷為密切接觸的方法



①民用航空器艙內病例座位的同排和前後各三排座位的全部旅客以及在上述區域內提供客艙服務的乘務員作為密切接觸者。其他同民航乘客作為一般接觸者。

我們可以在一個事例中看明白:在25日乘坐韓亞航空OZ349航班從仁川機場出發抵達南京機場的旅客中有3名中國籍乘旅客發熱,但是最後只隔離發熱患者前後三排的人員(約70人),機上其他100多人可以回家。這是因為那70人是密切接觸者,而其他100多人不是密切接觸者,所以可以回家。

②乘坐未配備高效微粒過濾裝置的民用航空器,艙內所有人員。這個是由於共用一個空氣過濾裝置,所以在同一個密閉的空間都有可能存在感染。

③其他已知與病人有密切接觸的人員,這隻要是指與患者接觸過的空乘服務員或者是與患者共用過同一洗手間的乘客等。

●2.乘坐鐵路旅客列車判斷為密切接觸的方法





①乘坐全封閉空調列車,病人所在硬座、硬臥車廂或軟臥同包廂的全部乘客和乘務人員。這是一個全封閉的環境就不用多解釋大家都清楚了。

②乘坐非全封閉的普通列車,病人同間軟臥包廂內,或同節硬座(硬臥)車廂內同格及前後鄰格的旅客,以及為該區域服務的乘務人員。這裡沒有全封閉,氣流不能形成流通,所以不需要隔離全部人員。

③其他已知與病人有密切接觸的人員,這也是指與患者接觸過的乘服務員或者是與患者共用過同一洗手間的乘客等。

●3.乘坐汽車判斷為密切接觸的方法



①乘坐全密封空調客車時,與病人同乘一輛汽車的所有人員。這是一個全封閉的環境,所有人員共處同一環境,所以就不用多解釋大家都清楚了。

②乘坐通風的普通客車時,與病人同車前後3排座位的乘客和駕乘人員。這是指沒有全封閉的、沒有空調的普通客車,比如窗戶可以自由打開的客車。

③其他已知與病人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4.乘坐輪船判斷為密切接觸的方法



①與病人同一艙室內的全部人員和為該艙室提供服務的乘務人員。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日本“鑽石公主號”郵輪的新冠肺炎感染,這就是一個密閉空間內的感染,存在許多密切接觸者,從而造成了多達454例確診感染新冠肺炎。

②如與病人接觸期間,病人有高熱、打噴嚏、咳嗽、嘔吐等劇烈症狀,不論時間長短,均應作為密切接觸者。這主要是指與患者接觸後已經出現臨床症狀的情況。

四、為什麼有些人與患者密切接觸也不會感染病毒呢?

從密切接觸的條件來看,既然密切接觸那麼就一定已經接觸到了病毒,不會存在雙方都佩戴口罩或者接觸距離在一米之外的情況。既然接觸了病毒,為什麼也不會造成感染呢?我們可以從病毒以及接觸者兩方面去分析。

●①病毒方面

《柳葉刀》新冠肺炎患者死亡時痰液病毒載量最高,感染者的咽拭子、唾液中病毒載量不是很高

新冠病毒要致病,必須要達到一定的病毒載量才會使人致病。比如疑似病例,本身就沒有確診為陽性感染者,可能就不存在新冠病毒;又或者確診病例與無症狀感染者,他們本身的病毒複製繁殖不是很強,接觸者在與他們接觸時,空氣中的病毒載量比較低,不容易引起接觸者的感染。

比如雙方都佩戴口罩,那麼即使是密切接觸,病毒載量也比較低,也不容易造成感染。感染病例中也曾經出現過雙方接觸15秒就感染的情況,這是因為雙方都沒有佩戴口罩,這就給病毒感染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②接觸者方面

接觸者密切接觸疑似病例、確診病例或者無症狀感染者時,如果他們本身的身體免疫力比較強的話,那麼在與新冠病毒的鬥爭中就會處於上風,甚至很容易將侵入人體的新冠病毒清除殺滅。所以,即使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當病毒入侵時身體免疫力已經將病毒殺滅,那麼也就沒有被新冠病毒感染。

近日,預印本網站Medrxiv發表了一項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數據的最新分析,分析的患者數據來自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人數達到8866例,同時包含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在4021例確診患者中,近半數(47.7%)患者年齡在50歲或50歲以上,30~65歲患者佔比超七成,20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患者相對最少。


從這個圖可以看出,20歲時是免疫力高峰,而40歲就剩下免疫力高峰的1/2,而到70歲就剩下最高峰時的1/10

從這裡可以看出,中老年人比較容易引起感染,而30歲以下的青少年患者相對較少。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免疫抵抗力不一樣。免疫力比較強的不容易引起病毒感染。

五、總結

總之,密切接觸要符合疑似病例、確診病例或者無症狀感染者出現臨床症狀,而且雙方未採取有效措施防護,並且要近距離接觸(1m內),這樣才能成為密切接觸者。而且接觸患者後的密切接觸者是否感染還要與患者病毒的載量以及密切接觸者的身體免疫力情況有關。

作者寄語:很高興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關知識,我是左撇子說醫,每天用簡單的語言為你科普專業的醫學知識,碼字不易,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就幫我點個贊!如仍有疑問,可以評論區留言,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謝謝大家支持!


左撇子說醫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密切接觸”,密切接觸是指和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發病後有過近距離的接觸,而且在接觸過程中並沒有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打個比方,在同一房間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常見如父母、子女和配偶,直接照顧確診患者的人員(陪護親屬和醫護人員),以及在電梯或活動室等同一場所內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以及共同就餐、共同娛樂的人員。

我們知道這次新冠病毒的傳染性非常強,有報道兩個人短暫交談15秒就發生病毒的傳播(兩者都沒戴口罩)。因此像提問者所說的密切接觸卻沒有感染最常見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雙方都做了必要的防護(都戴了口罩),另一方面就是患者病毒載量少,而另一方自身免疫力強大。



我們不能依據偶爾的報道來確定事件的真實性,我個人不太相信沒有防護的人親密接觸了確診患者後會安全無恙,即使有這種概率也是極低的,我們不要懷有僥倖的心理,剛做好的防護一定要做好,利己利他!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汪醫生小課堂


如果與病毒接觸過而未感染首先有可能是人體基因關係影響 代謝率較高 自身免疫力較強 可能並不是身體有抗體。就好比蝙蝠攜帶新冠病毒但蝙蝠卻好好的 也不是它有抗體 如果它有抗體被我們吃了我們就不會感染了。其實就源於人和蝙蝠身體結構和基因不同 蝙蝠和病毒可以共存 其次蝙蝠體溫可以長時間處於高溫狀態也有利於殺死病毒。

而接觸過病毒的人有可能是幸運 在身體狀態好的時候接觸了一回病毒 人沒事 也可能和感染者待一起一個月也會感染 因為人體是很神奇的免疫力會忽高忽低代謝會快會慢。但接觸過雖未感染也會成為一個“無症狀病毒攜帶者” 別人再接觸他就會有被感染的可能 。


Aa馬861


首先導致這個問題的因素有很多,而且病毒也是活動性的,雖然新型冠狀病毒主要是通過飛沫、密切接觸及空氣傳播,但是在這個傳播過程中是否被阻斷或者病毒活性降低都會導致接觸的人群能否被感染,密切接觸的方式有很多,所以說並不是說只要密切接觸就能被感染。


什麼是密切接觸?密切接觸就是和患者或是疑似病例人群有近距離的接觸,主要是通過同居住、學習、工作、共餐、與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等方式接觸,而且還和患者接觸的人群接觸,不論是各種接觸方式,只要是接觸者都有可能被感染。

但是有些人群雖然接觸了但是沒有被感染,這首先要做好防護措施,也就是個患者距離近但是有東西阻隔或者做好了各種防護措施,但是人人都不可能做到防護的萬無一失,還有就是個患者接觸的環境是長期保持通風的,但是近距離說話也會被感染的。


而只有不會被感染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和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有關,年老體弱免疫力差的感染的幾率很大,而免疫系統強大感染的病毒數量少所以有可能會不知不覺中自愈,所以各種因素都會容易導致感染,但最好的措施就是做好預防。

關注小克,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識,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