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弱點是什麼?

軍事一點通


我看到很多人都從武器或者戰術方面分析了日本軍隊的弱點,我與大家的看法不同,我覺得二戰日本軍隊最大的弱點是他們國家貧瘠所導致的嚴重資源缺乏。


在二戰結束之前,日本國內的資源一直以來都非常貧乏,日本的資源貧乏到了什麼程度呢?

日本資源貧乏是從古一直流傳到至今都存在的現象, 古代日本因為資源的貧乏,所以他們的盔甲大多數是用木材製作的,只有少數地位最為顯赫的貴族首領才能擁有一身鋼鐵製作的盔甲。

這就是鐵資源的缺少,明治維新後,雖然日本和許多西方國家建立了貿易關係,獲得了不少的資源,但是這個時候,他們想支撐起一場戰爭仍然是非常困難的。


日本受到資源缺乏影響的兩大案例

關於日本戰爭推進受到資源牽涉的事情,在歷史中一共有兩個經典的案例。

這兩個經典案例分別是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日本人打這兩場戰爭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奪取東北的利益。

甲午戰爭是他們對陣清政府,在他們獲得勝利後,他們本想從清政府手中奪走東北的,不過在俄國的干擾下,他們卻放棄了這個想法。

他們放棄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甲午戰爭把他們的資源都打光了,他們沒有精力再和俄國打上一場。

日俄戰爭是甲午戰爭十年後爆發,日俄戰爭的爆發實際上跟甲午戰爭有很大的關係。


正是因為當時俄國人制止了他們侵奪東北,所以他們花了十年的時間積攢資源,這才血洗了十年前的恥辱。

不過這場戰爭後,他們的資源同樣耗光了,這個時候的他們同樣沒有底氣再從我國手中侵奪東北。

所以他們又開始了20多年的積攢,一直到了九一八事變的爆發,他們才毫不費力的從張學良手中拿到了東北。


瘋狂吸收東北資源的日本

日本的資源貧瘠可不是說著玩的,這是一直影響著他們戰爭發展以及戰爭推進的巨大弱點。

他們的軍隊在武器、戰術上或許有著這樣那樣的弱點,但是對於當時我國的軍隊來說,他們仍然可以說得上是非常強大的。

雖然他們自己也有著一定的弱點,但是在我們的弱點比他們的弱點更大的情況下,他們的這種弱點很多時候自然也算不上是弱點了。

他們最大的弱點究根結底還是他們的資源,正因為如此,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在東北留下的資源才使他們變得那麼興奮。


得到了東北的他們,就如同在沙漠中渴了幾天的人突然遇到了一處水源充足的綠洲一樣。

在日本人獲得東北後,他們就在東北瘋狂地掠奪起了當地資源,在向這裡派出軍隊的同時,也向這裡移民了100多萬人。

日本人在東北掠奪吸收了數年時間的資源,還有通過國際貿易積攢下了不少戰爭物資之後,日本才有了初步發動侵華戰爭的底氣。

不過因為他們積攢還不是很充足的原因,所以抗日戰爭剛開始爆發的時候他們是不想那麼快和我國爆發全面戰爭的。

他們覺得自己還沒有積攢到足夠的資本,不過因為西安事變的爆發使得蔣介石提前了全面爆發戰爭的時間。

所以在蔣介石主動引發淞滬會戰之後,日本人才不得不在始料未及的情況下被捲入了一場泥潭一般的戰爭中。

日本受到資源缺乏限制的武器

日本在爆發侵華戰爭後,因為要把所有有用的資源提供給軍隊的原因,所以他們國內的國民開始過上了資源非常缺乏的生活。

所有的生活物資都被控制了起來,得通過政府的渠道才能獲得。

當時我們國內的武器缺乏是因為我們工業水平不夠,而日本的武器缺乏是因為他們的資源不夠。

日本因為自身資源的不充足,所以他們的軍隊行軍打仗是不能隨意揮霍彈藥的。


為了節省資源,日本在早期訓練軍隊的時候,才把士兵們一個個都訓練成了神槍手,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子彈的浪費。

而他們同樣為了節省資源生產更多的武器,所以他們的坦克只有一層很薄的皮,不過這樣薄的皮在面對我國落後的軍隊時,卻也是夠用的。

還有各種各樣的例子簡直是數不勝數,日本在侵華戰爭中侵略步伐之所以那麼緩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資源的缺乏。



因為石油資源缺乏最終覆滅的日本

而日本最後的失敗和他們資源的缺乏也有著必然的聯繫。

日本這種小島國本身是不生產石油的,而我國雖然有著一定的石油資源,但是當時卻深深埋在地底下沒有被發現。

在1941年美國封鎖了一切與日本的交易之後,日本失去了從美國手中得到石油的機會,於是接下來日本陷入了石油缺乏所帶來的危機中。

他們很清楚的知道,如果自己接下來找不到新的石油供給,那失去了石油的戰艦、飛機、坦克就得變成一塊塊廢鐵。


為了獲取新的石油供給,他們就對東南亞下了手,為了把東南亞的石油運回日本本土或者我國侵略區,他們又對珍珠港下了手。

原本美國國民是很反對戰爭的,但是珍珠港事件的發生卻改變了美國國民的想法,在強烈的仇恨促使下,美國政府才得以參與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日本在1945年的時候之所以被丟下那兩顆原子彈,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們自己的資源缺乏所導致的,這裡面有著很多的因果關係。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日本就是敗在資源缺乏下的。

所以說我覺得日本軍隊最大的弱點是他們的資源缺乏,當然這不僅僅只是日本軍隊的弱點,這也是當時他們整個國家的弱點,因為資源的缺乏,工業水平遠超我們的他們在武器上才沒有產生太多輾壓性的優勢,因為資源的缺乏,他們最後才挑戰了美國的霸權,覆滅在了美國的原子彈中。


孤客生


在1938年的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各用四個字表述日軍的長處和弱點,前四個字是“快、硬、銳、密”,而對弱點的描述則為“小、短、淺、虛”,乍看起來 ,老蔣彷彿在評論日本男人的身體狀態,其實全部可歸為一條,即日寇在華兵力不足,當然,這是不夠全面的。

同年的武漢會戰中,黃埔一期宋希濂率71軍奉命在江北大別山脈遲滯日軍行動,面對日軍的陸空火力優勢,以第87、88兩個殘破德械師為主力的第71軍如果硬拼是堅持不了多久的,宋希濂巧妙地採用了“每山必守”的戰法,利用大別山脈的地理特點,在日軍推進的道路上每個山頭都放上一連甚至一排的守軍,發現鬼子就開火。

(宋希濂)

日軍不明虛實,立馬停下腳步開戰,飛機轟炸,炮兵計算諸元,等到步兵爬山衝鋒時,國軍小部隊立即撤退;到下一個山頭如法炮製,每每日軍都是拉開架式如臨大敵 ,及至日軍不太重視山頭時,宋希濂抽冷子重兵壓上,極大延緩了日軍的推進速度,戰役期間斃傷日軍超過20000人 ,獲軍委會全國通報表揚。

這就是日軍第二個弱點,戰術呆板,過於程序化,與其接受的系統和嚴格訓練有關。

前三次長沙保衛戰,第九戰區司令薛嶽充分利用湖南水網地勢,發動軍民毀橋破路,引水灌田 ,堅壁清野,同時命令撤向兩翼的部隊不斷襲擾日軍越拉越長的補給線。使日軍每每攻到長沙城下時都糧彈兩缺,重炮炮彈、坦克汽車油料匱乏,火力優勢蕩然無存,巷戰幾靠拼刺刀解決,反轉時許多部隊已經不敢與國軍接戰,一味狂逃,因為士兵實在沒有幾顆子彈了。

這是日軍弱點之三,作戰嚴重依賴正規的輜重補給,否則戰鬥力將大打折扣。

(薛嶽)

1944年緬北反攻戰役,日軍精銳第18師團仍然以“豬突衝鋒”包圍和進攻孫立人新38師所部,結果在“湯姆遜”和卡賓槍的掃射下未等接近便滿身窟窿,中日軍隊傷亡比例第一次反轉。這一現象在太平洋戰場凸顯更為嚴重,在塞班島、沖繩島日軍動僦發起所謂玉碎式白刃衝鋒,試圖從精神上壓垮對手,結果在美軍絕對優勢的自動火器打擊下,屍橫遍野,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死亡人數佔整個戰爭中的64%。

過於迷戀步槍精確射擊和“豬突衝鋒”,諾門坎觀戰的德國武官評價其為一戰水平,這是日戰爭弱點之四。

拋開這些戰術方面的弱點,其實日軍最弱的是戰略指導,日本缺乏一流的戰略家,以及胸中有世界格局的政治強人,後果是武將如東條英機等戰略短視,文官如犬養、近衛等首相又控制不住國家政略方向,從而越陷越深,終至一敗塗地。



(孫立人)


度度狼gg


抗日戰爭,我們打了整整14年,就算是從全面抗戰算起,也是打了8年。

而且直到抗日戰爭的末期1944年,日軍還是在在進攻,並造成了國軍的豫湘桂大潰敗。由此可見,日軍的戰鬥力並不弱!

但最終,日本人還是戰敗了,說明日軍有弱點,而且是致命的弱點!

這個致命的弱點並不是日軍戰術僵化,沒有戰略眼光,因為這些只是表面上的原因。

日軍真正的弱點是資源的匱乏,這是日軍要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因,也是日軍失敗的根本!

日本是一個島國,而且資源匱乏,所以日本人才想著要侵略我國,奪取我國的資源。

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日本是一個島國,發動侵略戰爭必然遠離本土。遠離本土作戰必然帶來諸多的限制,比如說不僅要面對正面戰場的敵後,還得面對敵後戰場的敵人。我們能抗住日本人瘋狂進攻,正式依託了本土作戰的優勢。

資源匱乏所帶來第二個問題,導致日本人只能速戰速決,如果長時間的進行拉鋸戰,日本會慢慢的被拖死,資源消耗一空,國內經濟崩潰。

資源匱乏所帶來的第三個問題就是日本的資源依賴進口,而當美國停止於日本的貿易,封鎖日軍的貿易路線時,日本人慌了,只能鋌而走險進攻美國,進軍東南亞,以此尋求資源,從而把美國這巨無霸拉入戰場!



資源匱乏所帶來的第四個問題就是導致日軍的作戰方式和訓練方式都是追求個人效率的模式,所以前期日軍的單兵素質是比較高的,這一點在中國戰場上體系比較明顯。然而,當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面對美軍,在美國人的彈藥傾瀉下,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毫無作用,只能送死。


資源匱乏所帶來的第五個問題就是日軍的國土完全沒有戰略縱深(國土也算是一種資源),一旦在太平洋戰場是失利,美軍可以肆意對日本本土轟炸!我們能在14年的抗戰中抗下來,中國的戰略縱深必不可少的條件。


胡史亂翔


二戰時日本軍隊並不弱,如果不是裝備上的差距,日軍甚至可以比肩德軍

拋開民族情感來說,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的表現還算可圈可點,以彈丸之地,不足一億人口,在侵華戰爭中竟然佔了大半個中國,簡直是有些不可思議,我們口中的小日本,差點就將我們亡國滅種。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動員了將近九百多萬人,基本上不超過十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當兵的,相比於中國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的國家,在抗戰巔峰時期只有四五百萬的軍隊,兩者間呈現的差距簡直是讓人不敢想象。

對於這樣一支軍隊,如果我們只強調他們的缺點,他們的愚蠢無能,是不是一種對抗戰先烈不尊重的表現,尤其是現在的抗戰神劇,不知道編劇是怎麼想的,導演腦子裡灌的都是什麼。我們是喜歡勝利,喜歡戰勝敵人,畢竟我們最終也取得了勝利,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到底付出了多麼大的代價,通過影視劇,應該向觀眾呈現一個抗戰十分艱難,勝利來之不易,因此要更加珍惜和平。

現在很多中國人都喜歡看《亮劍》,其中激動人心的片段比比皆是,和現在的大國夢是真的很應景,在亮劍中最為重視的就是戰鬥意志,逢敵必亮劍,這一點,縱橫恰恰認為日軍做的比中國的軍隊要好得多得多。

面對強敵,中國往往會選擇妥協,選擇退讓,這一點在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一槍不放退出東三省中就能看出來,而當時的日本是敢於挑戰強國,1894年日本挑戰清朝,1904年日軍挑戰沙俄,1939年挑戰蘇聯,1941年挑戰美國,這些國家在當時哪個不比日本要強大,儘管對手很強大,日本就是敢和他幹,這種精神不是逢敵必亮劍的精神嗎?

在長期的抗戰中,我們學習戰爭,並且發現敵人的弱點,然後進行針對!

首先,日本軍隊戰術呆板,作戰思維僵硬

在正常的對戰中,比如要攻打一塊陣地,日軍一般就是“大炮轟完步兵衝,步兵衝完大炮轟”,因為日軍都是在開戰後迅速拉起的隊伍,人員作戰素質都不夠用,為了能夠讓這些人在戰場上發揮巨大的作用,日本採取的機械化的方式讓士兵按部就班。

只要是三個人都會呈三角方式前進,這是一種比較經典的戰術探索方式,但是日軍是不管在什麼樣的地形,什麼樣的環境下都採取這樣的方式,根本就不會變換思路。

這種死板的作戰思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日軍的迂迴作戰,在日本可能是不管什麼樣的軍事學校,都會將迂迴作戰,將迂迴作戰當作金科玉律一樣,其實日本人的迂迴作戰,也就是李雲龍在亮劍中的打法,在正面對敵時,再進行迂迴作戰,以一小股兵力直插敵軍指揮部,你用一次兩次就已經夠說的,關鍵你不能每次作戰都用,迂迴作戰講的是出奇制勝,可是日軍將這個“奇”變為正了。

其次,火力上十分缺乏,尤其是在輕武器上還不如中國呢

日軍比較偏執類似三八大蓋這樣打得遠,並且打得準的槍,為此,寧遠在槍上加刺刀時刻準備和敵人拼刺刀,這種作戰思維還是停留在一戰時期的戰術思維上,為什麼美國、蘇聯、德國不將拼刺刀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爭形勢來對待呢?就是因為,在二戰中這些國家早就告別一戰時,重機槍和步槍交叉火力的壓制,而是更多的採用衝鋒槍和自動步槍,雖然打得準確度不夠,射程也不遠,但是有效攻擊距離之內,敵人很難衝突火力阻擊,因此就很少有拼刺刀這個環節了,後期出的衝鋒槍基本都不配備刺刀了。

當然,這也是因為資源匱乏導致,畢竟衝鋒槍太浪費子彈,日本即使知道好用,也用不起。

最後,武器迭代比較嚴重

正是因為在侵華戰爭初期日本的表現讓日本有些沾沾自喜,沉迷於勝利之中,認為自己很行了,實際上這是一種極端自負的表現。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沒有繼續研發新的槍械,這種武器代差導致日本的步槍還沒有中國仿製德國的中正式步槍厲害。但是日本就是三八大蓋,從開戰到結束,就這一款槍。

日本研製的歪把子槍性能明明沒有中國仿製的捷克式輕機槍厲害,那也不研製新的,這一點還不如德國,德國在二戰初期使用MG34機槍,在戰爭中還研發了MG42機槍,堪稱二戰中最優秀的機槍,在戰爭中德國研製的坦克,那是一代比一代先進。

這一點還表現在日本研製的零式戰鬥機,這款飛機讓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橫掃美國空軍,結果後來美國空軍新產品不斷研發,日軍直到投降後,也是以零式戰鬥機為主力戰鬥機。


史論縱橫


過於注重步兵戰術。二戰中的日軍幾乎就是一支一戰時期的軍隊,還是以步兵作戰為主,嚴重缺乏其他技術兵種,更不用說多兵種聯合作戰了。比如日軍的裝甲兵,技術裝備質量差數量少,根本就不是美國蘇聯等這些國家的對手,依然沉迷於一戰中使用步兵取勝的夢中。

後勤補給水平不高。日本雖然也算是一個工業國,但是和美國等這些工業國還是有巨大的距離的,二戰中日軍補給能力低下,很多時候嚴重依賴在當地進行劫掠才能維持。比如豫桂湘戰役中,很多日軍部隊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補給,大量使用繳獲的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和物資。再比如在硫磺島戰役中,日軍甚至連機槍彈都十分缺乏,制約了其火力。

戰術思想呆板,不知變通。日軍十分講究勇氣(實際就是魯莽),很多時候缺乏靈活的策略,只知道一味的進攻和突擊。這在中國等戰場面對戰鬥力不如其的對手還好,但是在太平洋戰場這樣的環境中日軍也這麼幹,甚至有很多次對美軍機槍陣地的自殺衝鋒,只能加速自身滅亡罷了。

機械化水平低,火力貧乏。二戰中的日軍中,絕大多數都是沒有機械化裝備的,機動能力不足。同時,日軍的火力雖然要比中國軍隊等強,但是遠不如美軍蘇軍等,無論是自動武器、火炮、坦克還是轟炸機攻擊機。


僱傭兵



從這張“硫磺島戰役”結束之後,美軍記者拍攝的照片就能知道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弱點!M–4謝爾曼坦克本來體積不大,在二戰期間屬於中型坦克,但是它背後“馱”的那輛被擊毀的日寇“95式”坦克顯得更加“渺小”!這種對於日寇的羞辱,也恰恰證明了日寇二戰中的弱點,那就是工業化程度不高!

二戰是人類社會第一次進行的全面機械化戰爭!也是對於世界上已經進入工業化的國家進行的一次考試!從這次“考試”的結果來看,日本的工業化水平在當時是很低的!


這張圖表可以看出二戰期間日本最高年產鋼的數量與美國之間的巨大差距(1942年)!

既然二戰是大規模機械化戰爭,那麼對於鋼鐵的需求就會“膨脹”,因為從軍艦、坦克……士兵手裡的槍都需要鋼鐵,並且戰爭期間武器裝備的消耗品,甚至新裝備去戰場不到20分鐘就被摧毀了……各國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要求武器裝備生產與戰毀比例是2.5:1,也就是說生產了2.5輛坦克裡面可以有1輛被完全摧毀,但是還剩下1.5輛……並不影響軍隊的總戰鬥力。而這樣的消耗或者裝備生產力根本不是日本可以承受的,就拿最基本的彈藥子彈來說,日本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1945年8月15日投降,日本一共生產了22億發子彈!這個數字基本上與當時的中國19億發子彈生產量相當!要知道,子彈在戰爭中的消耗是驚人的!美軍所謂“2.5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敵人的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美國二戰期間生產了114億發子彈)!日本由於鋼鐵和其他有色金屬產量低,根本消耗不起!所以日寇根本沒有往部隊下發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也是生產能力有限的原因。
B–29戰略轟炸機生產線,這樣的生產力是日本不敢想的。

總得來說,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資本就是,當時的東亞除了日本是工業化國家以外,其他都是落後的農業國家,日本的武器裝備也是圍繞亞洲主戰場研製的,工業國與農業國的戰爭,勝負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工業國與工業國之間的戰爭就要比拼誰的工業規模大、誰的生產效率高!與美國和蘇聯對比,日本不論是工業規模還是生產效率都遠遠落後,所以最後滅亡是必然的!

戰爭本身就是“物”的戰爭,誰的武器裝備質量好、數量多…那麼誰就在戰爭中處於上風的地位!古代戰爭就已經總結出來了戰爭打的就是“錢糧”!這是“樸實的唯物主義哲學觀”,物質是第一性 ,意識的第二性!手裡的戰爭工具“差又少”就是再有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又能咋樣?刺刀抵不過坦克在“諾門坎戰役”已經得到了認證!
日本海軍與陸軍戰二戰期間為了爭奪有限的戰爭資源明爭暗鬥。

日本“利令智昏”的發動侵略戰爭完全不顧及自己:國土狹小、資源貧乏、工業能力差…這些固有的嚴重缺陷,想當然的認為:“一旦侵略勝利了,就能得到資源”,他們並沒有想到“佔領區人民”的抵抗和破壞……國際形勢與政策也不允許他們這樣……邪惡怎麼可能戰勝正義?


皇家橡樹1972


日本軍隊的弱點還是很多的,比如軍事思想落後,在戰鬥不利的時候喜歡豬突,結果被一片片幹掉。

武器裝備落後,個軍事強國已經普遍裝備自動武器的時候,日本軍人還在使用38大蓋試圖與敵人近身肉搏。

但是,這些所謂的弱點,放到中國戰場就不突出了,甚至還算是優點了。因為,當時的中國更落後,所以落後就是對比出來的。比如,日本人喜歡冒險,九一八的時候,幾百人就敢攻擊東北軍大營。說實話,這樣的冒險充滿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如果東北軍當時反抗,那麼這支軍隊被幹掉不說,整個東北的日軍都會受到牽連。但是當他們的對手張學良宣佈不抵抗,大軍蜂擁撤進山海關的時候,恰恰證明了冒險思想的先進性。

但是,日本的戰略思想還真稱得上是遠遠落後於各大強國,也落後於當時的中華民國。在傾國之戰的情況下,日本戰略的短視決定了他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反而會得到恥辱的失敗!

下面看二戰時期日本在戰略上的短視,是如何讓他成為豬隊友的。

諾門坎戰役之後,日軍敗給了蘇軍,但是蘇聯也不好過,因為他的西面還有個強大的德國在虎視眈眈。就在諾門坎激戰的時候,德軍也在準備入侵波蘭,將領土推進到蘇聯邊境。

1939年9月1日,德軍發起了入侵蘇聯的戰爭。蘇聯開始糾結,繼續和日軍作戰還是將注意力放到西線。

就在蘇聯糾結的時候,日本單方面宣佈停戰,隨後兩國開始談判,作為德國的盟友,日本迅速和蘇聯取得共識,在9月16日簽訂停戰協議。9月17日,蘇聯侵入波蘭,與德國一起將這個國家瓜分。

作為盟友,不在戰略上支持一下德國,反其道而行之,可見其出賣隊友的能力堪稱一流。


你以為這就完了?更騷的操作還在後面。

1941年6月22日,德國執行巴巴羅薩計劃,而日本也在為北上還是南下爭吵不休。此時,德國的想法很簡單,在海上靠潛艇戰困死英國,在陸地上集中全力滅掉蘇聯,最快在1941底結束戰爭。

雖然由於蘇聯的抵抗德軍進展緩慢,但在當時看打敗蘇聯只是時間問題,而英國在德軍潛艇的封鎖下也快完蛋了。

只要德國取勝,日本就可以順利得到遠東地區大片領土,獲得這裡的豐富資源。

但是,正在這關鍵時刻,日本適時地發起了珍珠港戰役,逼迫美國加入戰爭,促使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線的建立。從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中英蘇三國,而德日意三個法西斯的失敗也開始倒計時。


所以,論起二戰最會出賣隊友的國家日本算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打敗德國的國家裡,我認為應該加上日本,因為他的貢獻遠超英國,僅在美蘇之下。


不過,日本這個國家還是有有點的,那就是臉皮厚,寡廉鮮恥。

二戰末期,美軍逐漸攻入日本本土,一開始日本舉國上下叫囂一億玉碎,搞得美國震驚不已,為了最終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美軍制定了好幾個方案:

  • 第一個方案是,派軍隊強行登陸;但這可能會損失上百萬人。
  • 第二個方案是,用常規武器給日本洗地;但經過幾次大轟炸後,覺得效果還是不理想。
  • 第三個方案是,原子彈洗地;可惜原子彈只有兩個,而且製造速度慢。
  • 第四個方案是,撒除草劑讓全日本變禿;可能是效果最好的一個,但還需要時間才能生產出足夠的藥劑。

於是,美國人先投下了兩顆原子彈作為試探,沒想到效果槓槓的。就在幾天前還叫囂一億玉碎的這幫人,嚇得投降了!

不僅如此,在此後的幾年之內日本成立了專門的服務部門,召集了數萬美女為美軍提供特殊服務。當數年後,麥克阿瑟離開日本時,上百萬人對其依依不捨,更是讓人吃驚。


所以,日本出賣隊友的能力無人可及,跪舔強者的水平也是頂尖的!

以上,不是瞎說!


歷史風暴


日軍的弱點,其實就是日本人的性格問題,雖說“精明”之特點,自然處事態度認真之好處,但是過於細緻入微,強調佔盡便宜,卻又不吃虧,結果變成了“斤斤計較”與“小氣”,這在作戰方面體現的出現,也有非常明顯的體現。

日本國力有限,只能算亞洲強國,卻算不是什麼世界強國,這造成其軍備方面一直處於實際緊張的財力與資源問題,可以說,處於要錢沒錢,要物沒物的問題,僅僅人力資源充足一點,日軍的對策很簡單,物資的缺失能過非物資的方式來彌補,這也是日軍上下強調發揮人的作用,強調訓練,講求精神。

不可否認,在單兵素質上,日軍相當有水平,不比任何國家差,日軍的作戰願意也相當強大,死戰不退等很讓人吃驚,但是這類事情做的過頭之後,副作用也不小,這讓日軍過度的精打細算,最後變成了小氣,過分強調精神,在裝備方面實際已經跟不上國際潮流。

在作戰中,日軍也是這種風格,每次作戰日軍都有是抱著需要多少投入多少的心態,所投入的兵力僅僅侷限於眼前的目標,也就是說,日軍的作戰節奏性太強,打完一仗,往往已無力再繼續了,從多次作戰前,每次戰役前,日軍會進行周密的準備,擔是投入兵力並不富餘,如果中國軍隊能在日軍進攻階段,將日軍力量過度消耗,那日軍的作戰計劃也就破產,甚至要撤退才行,既便沒能阻止日軍,那麼日軍在達成最初的戰役目標後,失去作戰能力。日軍的乘勝追擊,不是戰役級別的,只是佔便宜的戰術級別。

這在實戰中成了一個很大的麻煩,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越陷越深。


麥田軍事觀察


二戰中的日軍有諸多弱點。

戰術很強而戰略觀大局觀很差,下層打仗賣力上層卻昏招百出,高估自己並低估敵人,全面侵華和對美開戰都是力所不及的事情,德國進攻蘇聯起碼還有理論上的勝算,而日本是在明知道美日差距的基礎上做出的希望美國妥協的戰爭。


機械化程度低,日軍裝甲部隊分散,且不僅比不上起蘇德的鋼鐵洪流,更比不上英美,當然在中國作戰很少應用到大規模坦克,但是日本缺少機械化導致日本陸軍本質上是一戰時期的步兵型軍隊,難以面對盟軍的陸軍。


工業能力差,缺少資源,這兩點是惡性循環的,這個工業能力差是相對而言,日本的工業產能比起盟友德國和對面的英美蘇甚至法國都遠遠不如。日本在諾門坎戰役失敗之後也無力成建制的生產裝甲裝備,而海軍造艦數十年才攢出來的聯合艦隊表面上看起來十分強大,實質上難以補充,維修速度也遠遜於盟國,島國資源少也成了工業能力上不去的原因和發動戰爭的原因,美國和英國瘋狂造艦的時候日本真心是打一艘少一艘,一礦打十礦就是如此,前期猛如虎,後期無力為繼。


技術水平相對落後,這個分工業和軍事人員兩方面,日本軍隊的訓練還算嚴格,戰鬥力也很強,但是畢竟是小國多線作戰,日本在南太平洋幾次作戰就讓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死傷慘重,縱使還有飛機,飛行員補充速度慢,空戰每況愈下,而對面的美國光是民間持有飛行資格證的人都數以萬計,不光飛行員,還包括其他兵種,越到後面兵源素質越差訓練時間越短,二戰戰敗時日本還有六百萬陸軍,可數字有用嗎?

而且戰時日本的各項武器裝備研發緩慢,底子薄,一旦開足馬力進行戰爭裝備研發就進展緩慢,比如日本以犧牲安全性無視飛行員生命換性能的零式戰鬥機前期還可以,後期在世界戰機排名越來越靠後,做出的改造也沒有提升多大。

無意義犧牲多,日軍在悍不畏死的同時也過於把武士道精神融入戰爭,在許多戰役中總是過分應用衝鋒,造成大量無意義傷亡,硫磺島戰役指揮官慄林忠道嚴令不許無意義衝鋒,造成了對美軍的巨大殺傷。

過於殘暴,這個不用我多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軍獸行過於反人類,這樣的軍隊必將失敗。


歷史區總柴


貪功和短視——什麼仗都想贏,佔領哪裡都不想放棄。

鬼子天皇以為佔領中國首都,效仿蒙古和滿清的屠城政策就能輕而易舉的逼降中國,結果卻造成了老蔣夢寐以求的全國大一統,全中國各軍各派都團結起來一致對日,很失敗!

自北向南的既定包抄戰略,因為淞滬戰場開啟後的一場場勝利,輕易就改為由東向西的層層推進。當時的中國政府以空間換取時間,步步為營。雖然在戰術上屢屢失敗,但在戰略上贏得了喘息之機,得以在四川鞏固大後方並擁有滇緬補給線。鬼子不知不覺就陷入了持久站的泥潭,也很失敗!

按照當時的雙方的國情和實力,人員訓練和裝備對比,可見小日本把一盤好棋生生下壞了。

一句話:那是一支戰術極其瘋狂,戰略極其短視,已經被狂熱燒壞大腦的禽獸軍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