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因材施教是一個“偽”命題

教育這個話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常談常新的話題。老生常談從側面反映出了它的普遍性,幾乎家家都有學生,人人都能說兩句。常談常新則反映出了它的政策性和實效性比較強,畢竟中考、高考制度改革,研究生入學招生考試製度改革,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改革……不管涉及哪一方面,都能讓家長和學生們的心裡發怵。

筆者作為一名主修教育管理學、科班出身的師範生,結合自身經歷,結合教育案例,給各位分享一些教育的心得體會。今天,我們不談教育的大政方針,不談教育的制度改革,也不談高校的自主招生,我們談一下教育的本質。

中國的家長在對待孩子學習上有一個普遍的共性,這個共性極其不好,也幾乎無法改正。那就是:每個家長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教育孩子方法,並且都認為自己教育孩子方法是對的,至少是不錯的。寫到這裡,你可能會說,那是當然,因為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那麼教育方法就應該如此,這叫因材施教。這話似乎說得很有道理,然而,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中的bug。

為了方便理解,我舉一個例子說明:假設一個初一的班級有60名學生,他們分別來自60個不同的家庭。按照之前的邏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與眾不同的。既然如此,那麼應該因材施教才對。然而現實情況是,老師只有一套班子,分別是語文、數學、英語以及其他各科教師。請問,老師如何在學校對這60名學生分別進行因材施教呢?老師有那個精力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老師自然不會一個個地進行教育,他沒那個精力,也沒那個能力。那麼,老師們是如何做的呢?

先不著急解釋。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因材施教的由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意思是根據學生的稟賦差異,選擇適合的教育方法。要知道,在孔子生活的時代,教育還屬於稀有資源,在一定意義上是還一種階級特權。而且,孔子辦的是學屬於初創階段的私學,沒有統一的大綱和教學目標要求,教育內容比較隨意,讀書、寫字、提問、對話等是主要的教育內容。在學科單一的時代,學子們共同背書,寫字,論道。教師很容易根據學生的記憶力高低、反應速度快慢、學習態度優劣進行因材施教。因為總共就學這麼點東西,很容易區分學生,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說到這裡,那個bug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在目前全球普遍實行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在當代多學科、跨學科教育內容下,所謂的因材施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家長而言,就算你有精力去課下輔導、教育孩子,就你自己琢磨出來的那套所謂的教育方法,由於缺少樣本對比性,很難驗證好壞。等到驗證的時候,結果也已不可逆轉了。你總不能讓孩子像手機一樣,格式化重啟吧!

設想一下,60個人坐在同一個教室裡,由同一個老師授課,教育目標還是教育部門設定好的大綱要求,請問教師如何因材施教?這裡的“材”指的當然是學生本人了。那麼另一個問題來了,教師難道真正瞭解全班這60名學生中的每一個嗎?所以,教師只能是施教,“因材”就算了。

結果是,適合這種教學的學生自然就成績好點,不適合的就差點。就算有些老師精力充沛,願意對部分學生嘗試著變換教學風格,又能有幾次、又會持續多久呢?

那麼,語文老師教育教學方法適合你孩子,孩子語文成績好就完了嗎?答案自然又是否定的。因為除了語文,還有數學、英語等其他科目。而這些科目的學科特點和各科老師的教學方法也都是不一樣的。你是不是很崩潰?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你的孩子數學好,英語差。而她同班同學的英語好,數學差。在教師相同,孩子智商差異不明顯的情況下,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否優秀,有時值得商榷。

其實,我們都知道,某位教師就算是公認教得很好,他或她的班級也會有考得不好的學生。這個原因除了剛才分析的教師教育教學方法不對某些同學胃口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家庭教育上。是的,問題可能就出在家長你的身上。

所以,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是針對大多數學生的,有時有的學科教師的教學方法可能適合大多數學生,偏偏不適合你的孩子。當然,最幸運的孩子就是,不管哪個學科老師講課,他都成為大多數。其實,成績極其優異的學生,都有這個特質。甚至老師講的很差勁,他仍然能學得很好,考得很好。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在這裡,我們不迴避天賦。天賦異稟的人,我們羨慕不來。我們接觸到的普遍是或多或少偏科的學生。既然學校的教師你無法選擇,學生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也不太感冒,這個時候,作為家長,你能做些什麼呢?

當然,條件好的家庭,可以請家教。但是仍然存在家教老師教育教學方法不適合孩子的問題。可是,如果適合的話,孩子的某科成績短期內確實能夠實現“補短板”的目標。然而,持續請家教的費用是高昂的,不太符合教育的普適原則,我們暫且不表。

討論到這裡,我要說的是,不管請家教與否,作為家長,一定要回歸到教育的本質上。那麼,什麼是教育的本質呢?

其實,教育的本質就是喚醒,喚醒孩子對知識的渴望,促使其自身產生強烈的內生動力,這種喚醒孩子學習內生動力的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質。

喚醒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和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兩個範疇。培養學習興趣就是說,孩子對某學科感興趣,有可能長久,也有可能只是三分鐘熱度,並且他也並非對所有學科都感興趣。現實中,很難看到一個學生對所有學科都感興趣。而喚醒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則是說孩子雖然知道學習枯燥,但是更知道掌握這些知識是有用的,他們為學而學,不管難易,不論興趣。他們定的目標就是要儘量學好它,掌握它。

渴望就像一日三餐,不管好吃與否都要吃,不吃不行,不吃會餓。連著幾天不吃,甚至會餓死。而興趣就像一日三餐中的特色菜,有它就多吃點,沒它就少吃點罷了。當孩子的學習渴望被喚醒,學習動力強烈的時候,學好任何學科都不算難事。

對孩子個人而言,可能他智力水平一般,即使他學習渴望被喚醒,學習動力十足,也仍然拿不到滿分,那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又算得了什麼呢?至少,到那個時候,他已經超越了大多數人了。

“夏至梧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