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吃茶”


潮汕人的“吃茶”


又往保溫瓶中撒了一把茶葉。這終究有些無奈—註定又是個被迫廢寢之夜。候了一會兒,呷一口熱茶,水仙茶葉的味道固然沒錯,我卻覺得還是少了些味道。身為潮汕兒女,對茶總是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所以對那失卻的幾分味道,多少是計較的。

你可知道,為了這幾分味道,需花上多少工夫?潮汕工夫茶,獨到之處全在“工夫”二字。潮汕人不說“喝茶”,而說“吃茶”,雖然或許是在我們的方言中“吃”這個詞已涵蓋了“飲”“吸”等意思,但我卻認為,“吃”這動作終究是比“喝”要更花工夫,“吃”才能吃出更多味道。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泡製工夫茶自然也需有特定的茶葉。潮汕多喜烏龍,我們家便是經常吃烏龍茶中的兩種—鐵觀音和水仙。潮汕人不說“茶葉”,而說“茶米”。小時我便臆斷,是因為其茶葉形如米粒。後來又聽說,是因為潮汕人嗜茶,“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樣,我們將其換了個順序,茶最重要,居七樣之首,故稱“茶米”。雖然這一說法似乎也勉強,但其將潮汕人“嗜茶”習性點得巧妙,亦頗有理有趣。

潮汕人的“吃茶”


首先煮水,耐心候幾分鐘,待水開後,就可以開始洗茶具。將剛開之水淋於茶杯茶壺上,一來消毒,二來熱杯熱壺。倒淨杯中壺中之水,便可下茶米,謂之“納茶”。接著便是引水斟茶,而首沖茶是不喝的。一來是講求衛生,相當於洗茶葉,這時要用壺蓋撥弄掉浮起的泡沫;二來是首沖茶往往有雜質且氣味過濃,不值一品。但是也別以為就浪費了。所棄茶水往往是淋於茶杯中,用來溫潤茶杯,大約是“培養感情”吧。

最喜歡的一道工序是斟茶。這也是有講究的,歌謠中有兩句詩可作口訣—“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斟茶時忌逐杯逐杯斟滿,而應如“關公巡城”般順著杯子巡迴地斟,這樣才可保證各個杯中茶色一致。至於最後壺中所留殘汁,也應均勻地滴入杯中,這就是因為“濃縮是精華”了,謂之“韓信點兵”,同時也不致使壺中殘留太多汁液浸泡茶葉,令下一衝的茶苦澀。如此,方可達到色香味俱佳之境。

潮汕人的“吃茶”


可惜的是,如今我竟連沖茶的工夫都省去了。實屬無奈。但還是不願喝咖啡。吃茶的習慣,怎可能一朝一夕改變?正如秦牧老先生在《鄙鄉茶事甲天下》一文中所言:“我覺得絕大多數飲料,常飲都使人有‘膩了’之感,惟獨好茶,卻是天天喝,都不感厭煩的。”

吃茶的工夫,也本不是求來的,是自己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