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農曆九月初九,食「粿頭」食「炣飯」,這些潮汕習俗你懂嗎?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潮汕人(csr540)- 潮汕膠己人個平臺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潮汕民間,只直接稱它做“九月九”。

潮汕重陽節習俗

祭祖

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登高

《澄海縣誌》說:“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登高飲酒,簪菊花,插茱 萸,仍遵照古人遺留下習俗,諺語說:‘九月重九,登高飲酒。’”這天 稱為重陽節,是因為《易經》將九定為陽數,而九相重,稱為“重九”。 又因為日、月俱為“九”數,兩陽相重,又稱為“重陽”。

重陽登高習俗,從西漢時期就已經流行。有關登高緣因,人們社撰了 這樣一個傳說。《續齊諧記》曰:東漢時汝南桓景,隨方士費長房學道術, 遊學多年。一天,費長房告誡桓景說:“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家有大災。 你可速回家,讓家人皆準備一隻裝有茱萸的絳色袋子,繫於臂上,登高飲 菊花酒,便可消災免禍。桓景聽罷,匆忙回家,遵從師傅所囑,令全家登 高。到傍晚回家一看,院中的狗、豬、羊、牛均已暴死。費長房聞訊說: 這是家畜代你全家受了禍。這傳說雖屬無稽之談,但反映了古人迫切期望 消災避禍、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隨著歲月流逝,重陽登高習俗中的迷信觀念日益淡漠,而登高習俗被 賦上新氣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雲淡山青,金桂飄香。 當此之時,邀請三四親朋好友,欣然結伴出遊,登高環望,極目天舒。那 漫山紅葉,金黃果實,各種風光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食“九皇齋”

潮汕重陽節保持中國傳統的風俗,如高人雅士登高遊賞,飲酒賦詩,老百姓翻曬衣物書籍、椅櫃頗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處結緣風習,即炸油麻丸分送親友。丸與緣同音(粵語讀音),意在結緣。另舊時潮州戲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齋,稱食九皇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員穿白衫褲,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體敬拜(連同玄武山佛祖和戲神田元帥一起拜)。民間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國潮籍華僑裔食九皇齋卻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齋,祀拜皇神之俗。他們所祀的九皇神,與中國神書上所說的北斗辰宿不同,也與潮汕本土民間傳說的人皇九個頭,有九個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們拜的九皇神,傳說原是九個賊,後被觀音大士收服,改邪為正,大慈大悲,做了許多善事,成為佛門的大弟子,而受人們的崇拜,構成了有異於本土的潮汕華僑民俗的一部分。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泰國普吉九皇齋節(圖)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食重陽糕

重陽吃“重陽糕”。重陽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輔料有棗、粟或肉。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高,象座小寶塔,上面還做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思。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放風箏

清乾隆《揭陽縣誌》雲:“重陽,俗不登高,士大夫好事者或為之。是日,兒童多放紙鳶(即放風箏)。”九月風信好,兒童多放風箏。有童謠說:“九月九,風禽線斷滿天走。”

潮俗又說:“九月九,風箏仔,滿街走。”說的是潮汕人在這一天的 一項特殊習俗:放風箏。潮汕地區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 動。金秋季節,秋風送爽,藍天下飄著一隻只造形別緻的風箏,使人覺得 生活充滿生機,全然沒有北方秋天的蕭瑟景象。

潮汕地區的風箏不似濰坊風箏有名,但放風箏之俗較為普遍。 風箏多是小號的,削竹篾為架,糊上各種質量的白紙,再在自紙上畫上各 種圖案。常見的有鯧魚、章魚、蝴蝶、蜻蜒等動物造型。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食菊花餐

重陽節古稱菊花節。古人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九月九日飲菊酒,人共黃花醉重陽”及“九月黃花插滿頭”等詩句。

古往今來,潮汕人家,世代相沿,“九九”重陽有賞菊、餐菊、飲菊、插菊等風俗。古醫籍《神農本草經》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之妙效。故古人讚美菊花為“延壽客”,其功可知矣。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而在澄海樟林、鹽鴻一帶九月初九【食粿頭】的習俗:

每年九月初九做粿頭,吃粿頭。最主要的食材是雞屎藤,名字雖難聽,卻是一種能清熱解毒的草藥。除了雞屎藤,還需集齊真珠花菜、苦刺菜、枝香草、脾仔草、金不換、益母草、葉下紅、秋瓜葉等,才能召喚粿頭。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但現在青草越來越難找,人多花不起工夫,除了鹽鴻還保留有集齊九草的習慣,其他地方,能找到雞屎藤,已算正宗了,更多的,只是將秋瓜葉以一當九用。青葉粿,這種用植物的葉子和大米做成的米果品,其貌不揚,薄薄的、扁扁的,像一片大耳朵。它不用印模印出來,而是用頭頭尾尾的邊角料捏出來的,所以有人叫它“粿頭”。

青葉粿製作過程:

【1】各種青草葉子和大米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2】製成粿型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3】進行蒸飪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4】進行油煎更加美味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別看這粿頭粗粗陋陋,卻是當地人們喜好的藥膳小吃。雅名之所以叫青葉粿,玄機在於它選用9種青菜或草藥的葉子作料。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正宗的青葉粿,一定要用9樣葉子,9是個好數字,不過,有時缺一兩味也無大礙,但不能缺得太多。但清熱化痰、涼血解毒、止血祛暑的秋瓜(絲瓜)葉是不能缺的。秋瓜葉是主料,何況,秋瓜長命,吃了會益壽。”

昔年,樟林、鹽鴻一帶有一種習俗,農曆九月初九這天,人們紛紛到鄉里北面蓮花山頂的仙公宮求夢。上山來的人都要在仙公宮旁的山地睡到天亮,看這一夜天公賜個什麼夢,來預測自己的願望能否實現。蓮花峰是一座海拔500米的山峰,到峰頂的仙公宮,要攀登彎曲崎嶇的好長山路,很多人身上帶一袋青葉粿充飢,夜間也好作點心。

在潮汕部分地方會在九月初九這天【食“炣飯”】: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老式的炣飯是用大火灶做出來的

由於大灶火大,鍋大,米飯熟的快

所以做出來的炣飯也特別的香

最好吃的就是那層鍋巴

油香油香的,又脆又好吃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告訴你,好吃的炣飯是這樣製作的哦↓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第一步:炣飯材料的切、洗、泡。材料可依據自家的喜好而定,推薦板栗(切成丁)、胡蘿蔔(切粒)、蝦仁(要浸泡)、香菇(切丁)、臘肉(切片)、豬肉(切丁)、玉米粒、土豆(切丁)佐料:蔥、芹菜,同時煲上滿滿的一大鍋白米飯。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第二步:所有材料準備功夫做足後,全部放在一起攪拌均勻,一起倒進鍋裡爆香。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第三步:所有材料爆香炒熟後,直接將已煲好的白米飯撈進材料中,注意白米飯要與佐料一起拌勻。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香噴噴的米飯上點綴滿燜熟的板栗、綠豆、臘肉、香菇……炣飯就這樣做好啦!流口水了吧~別看操作就是如此簡單,但是卻是色香味俱全哦~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如果希望做出來的炣飯更好吃,還可以把大米換成糯米喲!這可是潮汕人的獨門秘方。總之,做潮汕柯飯沒有固定的套路,你可以隨心所欲,說不定在不知不覺中你又創造了新吃法呢!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在潮汕人的眼裡,重陽節這天,一家老小一起齊聚在一起吃這頓炣飯,意味深長。它寓意著來年,一家老小時來運轉,好運連連,老人健康長壽,小孩快高成長,青年事業暢順,少年學業有佳,一家老小平平安安。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食“粿头”食“炣饭”,这些潮汕习俗你懂吗?

關於重陽節由來的神秘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淒厲地吼叫,瘟魔衝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據說,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九九重陽,還有歷史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他已明確寫出重陽飲宴了。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說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