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家庭的格局,奠定了孩子教育的基础

钟南山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家庭的格局,奠定了孩子教育的基础

钟南山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家庭的格局,奠定了孩子教育的基础

《少年说》节目中,一个叫邓婧雅的女孩,站在台上介绍:“我的奶奶很奇特,都快80岁了却还一直在学习,尤其喜欢做奥数题。”

台下的奶奶听完,满脸笑意。

婧雅的奶奶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

从小学到初中,她的数学题都是由奶奶辅导的,还经常陪着她一起去辅导班学习,有时候还会和老师讨论题目。

用婧雅的话说“奶奶就是老年界的一朵奇葩”。

可是奶奶却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技术人才,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只有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每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一句话,既抬高了自己,又激励了孙女。

钟南山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家庭的格局,奠定了孩子教育的基础

优秀的家庭,福泽三代,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一点也没错。

奶奶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她的格局很可能影响孙女的未来结局。

教育不仅拼的是父母,更拼的是一个家庭的格局。

一个家庭,他能站得高,看得远,那他的孩子便能在宽阔的视野中,拥有更多的人生选项。

因为家庭是由父母、我们和孩子组成。

父母是过去,是我们成就的奠基者;

我们是现在,是给孩子言行的传承者;

孩子是未来,是家庭教育最后的受益者。


1


家庭的格局,奠定了教育的基础

继中国专家赴意大利抗疫后,钟南山院士再上热搜!

这场疫情,让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成为全中国人的偶像。

人民日报评价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优秀的人从来没有偶然,所谓医者仁心,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三代人,刻在骨子里的坚定。

真正影响他一生的人是他的父母。

钟南山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名叫钟世藩,是中国著名儿科医学专家。钟世藩身为一个儿科医生,对待病人,尽心尽责。

钟南山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家庭的格局,奠定了孩子教育的基础

钟世藩对医学的热爱,是认真一辈子的。70多岁的钟世藩,为了把自己几十年来宝贵的临床经验分享给后人,他每天去图书馆,查资料写文字。

因为眼睛出问题视力减退,他就用放大镜看文献,再后来没办法就请人帮助认字。

但即使这样,他还是花了4年时间,捂住一只眼,一点一点艰难地写下了40万字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

这给钟南山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说:“父亲就是这样,他对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总是希望别人过得更好。”

父母身上的品质就这样深深地刻入钟南山的骨子里,让他懂得为人处世的品格,和职业使命的严谨。


2


父母的鼓励和认证,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鼓舞

钟南山还有一位优秀的母亲。回忆起母亲,钟南山提到过几件小事。

其实钟南山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不好,经常逃学,还留过两次级。

“五年级时有一次考试我偶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妈妈知道了很高兴,她对我说:南山,你还是行的啊!”

钟南山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家庭的格局,奠定了孩子教育的基础

“那时我觉得妈妈一下子把我的一个亮点找了出来,我有了自尊心,觉得有人赞美我,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有的时候父母的鼓励和认证,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鼓舞。

而除了鼓励之外,廖月琴还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小的时候,他看到别的孩子有自行车,非常羡慕。小学六年级时,妈妈对他说:"你要是小学毕业能考到前5名,我就奖你一辆自行车!"

1949年,他在岭南大学附小读书,因故不举行毕业考试。后来,学校根据平时的成绩发了一份成绩单,他排在第二名。

但他当时不敢说,因为妈妈说的是考试,这次严格算起来不算是考试。而且,那一年因为通货膨胀,家里生活得很困难。

钟南山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家庭的格局,奠定了孩子教育的基础

可他没想到,自己没提起,妈妈依旧给他买了辆自行车。

后来钟南山说:“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只要你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这就是妈妈教给我的。我现在对我的孩子、对我的研究生也是这样,要么不答应,答应了我就一定要做到。”


3


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初的世界

父母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父母的价值、意义和他对孩子的影响,我们还没有非常深刻地意识到。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就是父母造就出来的。

在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它长在什么样的土地上,他可能会开出不同的花。在任何土地上种子都是可以开花的。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非常深刻的,也是非常关键的。

钟南山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家庭的格局,奠定了孩子教育的基础

所以在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和谐温馨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不健全的人格,我们可以在家庭中找到矛盾和冲突的因素。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曾说:“一对优秀的父母会用心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而不会打骂孩子。”

身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爱他,呵护他,重视他,尊重他。这些不仅是孩子长成参天大树的珍贵养分,也是我们能给予的最好的礼物。

都说孩子其实生下来是一张白纸,未来就是一个家庭合作推出的作品。有的时候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无论好坏,到最后,我们的性格、三观、习惯中总会多少长成了和父母相似的模样。


4


父母的努力,才能真正影响孩子

而这或许告诉了所有家长:不要自己碌碌无为荒唐度日,还绑架着孩子必须功成名就。

想要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许多孩子在父母眼中显得“平庸”?

是因为家庭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父母往往都对孩子报以厚望,早早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给孩子最好的资源和希望。

但是,这样换来的只是孩子的慵懒甚至是抵触。只有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让孩子明白努力的意义。

父母的行动远比预言更有说服力,我们的言行是孩子终生学习的模样,我们的角色奠定了孩子的未来。

董卿曾谈起初为人母那段时间,说自己非常迷茫。

生活完全被孩子占据,人变得慵懒和平庸。

钟南山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家庭的格局,奠定了孩子教育的基础

后来,朋友的一句话,彻底点醒了她:

“你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是啊,她不希望孩子长大之后看见的是一个没有作为的母亲,她希望孩子世界里的自己,是优秀的。

她说:“我应该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真正在未来懂事的时候,对你敬爱有加,从而学到你身上的品质。所以我不会放弃自我成长,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于是她开始重踏上了职场,成为了《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主持人兼制片人,再一次证明自己的实力,惊艳了无数人。

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她自己受益,也让孩子从她的言行中看到了学习的力量。

钟南山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家庭的格局,奠定了孩子教育的基础

最优秀的家长,永远都是在做孩子的榜样。

想教会孩子什么,首先自己就做到什么。

最优秀的家长,也永远都将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

不是独裁、控制,而是尊重、陪伴和引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