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叫醒孩子的全国模式:掀被、怒吼、制造噪音,警惕杀伤性叫醒

“本文为糖果妈妈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春天来了,孩子特别容易困倦,面对懒床的孩子,妈妈们的叫醒方式很硬核。尤其是对待上网课也要迟到的娃,老母亲恨不得直接掀开你的被子!

都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如果清早就被妈妈“暴力喊醒”,其实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不利的,来看看这几种情形你是否中招,又该如何正确叫醒呢?

杀伤性叫醒4种形式,你中了几招?

反复唠叨

家长就像定时闹钟一样,每隔5分钟就会过来一次,对孩子进行叫醒工作,而且火气一次比一次大。

实际上,人从整夜的睡眠状态到清醒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像电脑需要开机一样,是需要切换下模式的。

父母叫醒孩子的全国模式:掀被、怒吼、制造噪音,警惕杀伤性叫醒

家长反复唠叨,孩子每次被唤醒都要重来,等于延迟了启动机制,反而越叫越醒不来。

研究表明,人在第一次接收到起床信号时,脑部已经在运转了,无需多次喊叫。

突然袭击

孩子睡得正香呢,突然听到一声暴喝“几点了还不起床,赶紧赶紧,上学要迟到了”。这还算是温柔的,再强势一些的爸妈,会直接粗暴地拍打孩子身体。

有的则是一边拍打一边训斥,在许多睡眠实验中,这类是最糟糕的叫醒方式,相当于“袭击”。

直接掀被子

对于屡次叫醒也无动于衷的孩子,家长的统一动作就是掀被子。别管是什么季节,只要在倒计时内没起来,你的被子肯定不在自己的身上了。

不仅掀被子,还有拉窗帘,抢枕头,总之在你一脸蒙的状态下“成功唤醒”。

父母叫醒孩子的全国模式:掀被、怒吼、制造噪音,警惕杀伤性叫醒

噪音唤醒

看你不起来,家长会通过人为制作噪音来喊你起床,比如爸爸和妈妈演双簧,一唱一和地打击嘲讽,或者很大声地做饭和拖地,在房间走来走去,以此来扰乱你的心神,让孩子快快起床。

分析:杀伤性叫醒,对孩子身体和心理都有不利影响

这些常见的叫醒方式,其实都属于杀伤性叫醒,是通过惊醒的方式让孩子立刻恢复意识,叫醒的效果非常好,可是长期如此,容易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孩子正在温暖的被窝里睡着,突然被掀开了被子,温度骤降,神经系统也是遇到突袭,整个人就算坐起来也是僵硬的,对健康并不好。

而面对家的拍打叫醒,则容易给孩子造成惊吓,甚至发起本能的反击,这会极大地破坏掉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叫醒孩子的全国模式:掀被、怒吼、制造噪音,警惕杀伤性叫醒

噪音喊醒则会加剧孩子的烦躁感,起床气就是这么来的,影响一天的心情不说,如果长久在起床上和父母展开拉锯战,恐怕还会影响到性格养成。

推荐3种叫醒方式,对孩子更有利

① 按时叫醒

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父母和孩子提前沟通,商定好第二天的起床时间,比如定好早上6:30起床,妈妈到点准时叫醒,孩子也要按时起床。

双方守约,要慢慢坚持下来,从一周到一个月,再到一个学期,能形成习惯是最好的了。

② 音乐叫醒

选择一个孩子爱听的音乐设置成闹钟铃声,每天让孩子在乐声中醒来,当然声音不能太大。这样孩子的心情也不会那么烦躁,有兴致的还能哼唱两句。

父母叫醒孩子的全国模式:掀被、怒吼、制造噪音,警惕杀伤性叫醒

③ 香味叫醒

这个应该是妈妈最擅长的吧,孩子经过一晚上的休息,肚中空空,需要食物来补充营养,做一顿丰盛的早餐,让香味飘过来,孩子肚子或许会先醒过来哦。

今日话题:你每天叫醒孩子费劲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