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與債市之間的蹺蹺板效應

  債券與股票是本質相反的有價證券。債券指的是對公司或政府的債權,股票則表明的是一家公司的股東權益;債券投資人永遠是貸方,而股票投資人通常為借方。

  因為借方與貸方在交易之中扮演對立的角色,所以說“當債市下跌時,股市就上漲”就不難理解。還有人把這種現象形象地稱之為“蹺蹺板”。

  例如,2002年6月24日證監會公告國有股減持暫停,股市出現井噴行情,也就在同一天交易所所有國債集體跳水,深度可用“崩盤”來形容,此後債市便步入熊市,直至2002年底,“6·24”崩盤與股市的井噴性反彈有著密切的關係。

  又如,在經歷了2007年的熊市煎熬後,2008年債券市場開局就現出絲絲暖意,讓人感到很是欣慰。自1月初到4月底,中債總淨價指數上漲2.21%左右。6月份雖然有過一次急跌,但債券市場從下半年就真正開始進入了強勢階段,債券價格的上漲幅度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收益率在一個交易日裡甚至可以出現幾十個基點的跌幅,無論是國債、金融債還是公司債、企業債,一時間債券市場全線飄紅。這期間,1-7年期的固定利率國債收益率跌幅均超過200個基點,10年期以上國債稍顯遜色,但也有150個基點左右的收益率下行幅度,其間中債總淨價指數上漲超過了10%。

  而此時股市卻是一片慘綠,“跌跌”不休。曾有這樣的傳言:寶馬進去自行車出來;西服進去三點式出來;老闆進去打工仔出來;博士進去痴呆傻出來;鱷魚進去壁虎出來;蟒蛇進去蚯蚓出來;牽狗進去被狗牽著出來。言語裡雖然充滿了調侃,卻浸透了被套股民的辛酸。

  可以說,債券收益率的增減對股市有一定的影響,股市走弱伴隨著債市走強,股市走強則引發債市調整,這種此消彼長的負相關關係體現在兩個方面:從短期來看,股市爆發性的上漲所帶來的財富效應,會使得低迷期防守於交易所債市的資金分流,引發債市的階段性調整;而股市的持續疲弱則會使風險厭惡型資金流人債市,推動債市走強。

  另外,既定存量條件下的資金在金融市場不同子系統之間的流動,構成了這種蹺蹺板效應的短期特徵。但是從長期來看,國債的收益率的本質是一種無風險利率,而股市要求的投資回報則是的一種風險收益率,兩者之差構成了風險溢價。風險溢價在不同階段表現為不同水平:理性條件下股市的走強往往意味著一輪經濟週期的啟動,伴隨著收益率水平的提高,將推動均衡利率的水漲船高,從而引發債市的下跌;在經濟週期的下降階段情況則正好相反。

  股票與債券互為交易市場天平的兩端,就20世紀前半段而言,市場變化的確如此。觀察1998年及2003年初的5年政府債券收益率,可以發現股市與債市的走勢,在網絡泡沫化時期,呈現相反的態勢。


  但是這種規律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據賴特遜投資公司首席經濟分析師勞·克蘭斯敦分析:“1960年之前,股市與債市幾乎不曾同漲同跌,但是之後市場的發展開始出現股債齊揚的情形,在20世紀80年代債券甚至扮演著激勵股市的角色,在20世紀90年代情況則演變為股市帶動債市。”

  股市與債市的關係到底是聯動還是蹺蹺板,業界眾說不一,有時債市與股市齊漲齊跌,有時此消彼長。事實上這是由於資金聯動所導致,資金的聯動將導致債市往往領先於股市一段時間,這就形成了時而聯動、時而蹺蹺板的股市、債市波動曲線。

  對於這樣的異動,投資人無須太費苦心,因為股市的價值基本上取決於股票的基本面,而公債的價值則取決於通貨膨脹、其他經濟因素及國家政府債權的信用程度。

  作為散戶投資者,希望通過長期投資獲取高額報酬的人適合投資股票,而願意犧牲回報率換取穩健資產的人適合投資債券。兩種投資工具的決策過程其實是橋歸橋、路歸路,互不相干。

關注旋風投資學堂,瞭解更多投資知識和技巧!

股市與債市之間的蹺蹺板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