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債市:或道“天涼好個秋”

□本報記者 張勤峰

三季度債市通常易跌難漲。今年7月以來,債牛躊躇不前,先盤後跌。機構研報稱,當前供給壓力突出,寬信用預期升溫,通脹擔憂抬頭,致使供需關係走弱,債牛“絆腳石”不少,恐難逃季節性規律,債市收益率可能由前期流暢下行轉為震盪盤整。

三季度的規律

對於債券投資者而言,每年下半年都是需要注意的時段,尤其是對全年業績考核的交易型投資者,無論上半年是否賺錢,業績是否領先,如果下半年稍有不慎沒有追上行情或者虧錢,那麼獎金可能就會不翼而飛。

下半年之所以顯得如此關鍵,據中金公司固收研報解釋,是因為歷史數據表明,三、四季度往往是債券市場的“多事之秋”——三季度存在所謂的“三季度魔咒”,不少年份三季度的債市收益率都是上升的,即使收益率是下降的,可能表現也要弱於其他幾個季度;四季度則往往是市場波動性最大的一個季度,行情容易發生方向性的變化,比如,上一輪債券大熊市就是從2016年四季度開始的,上一輪債券大牛市是從2013年四季度開始的。有鑑於此,6月份的時候,就有一些機構提示關注“三季度魔咒”及下半年變盤的可能。

如果光從利率產品表現來看,今年以來債券行情無疑是個牛市,前期利率下行頗為順暢,在全球主要債券市場中的表現也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今年10年期國開債收益率最多時從1月份5.13%的高點跌到7月中旬的4.05%,下行了108BP,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最低跌至3.44%,較年初高點下行了54BP。同期美國市場上,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上行超過60BP。

7月中旬時,外部風險繼續加大,信用緊縮較為明顯,內外部因素對債券市場構成利好,市場對三季度行情依然較為樂觀,利率產品收益率紛紛創出本輪牛市新低。但從事後來看,前期流暢的上漲正是在7月中旬劃上了休止符。

7月下旬,債券市場陷入高位震盪,進入8月以後,又遭遇了一輪較明顯的調整。目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回到3.6%以上,10年期國開債收益率回到4.2%以上,較7月份低點均反彈接近20BP。

眼下已是8月底,債券市場能否打破三季度下跌的“宿命”,將取決於9月份的表現。但從目前來看,9月份債市要重新走出一輪大的上漲行情,各方面的“絆腳石”不少。

供給壓力再度來襲

中金公司報告認為,所謂的“三季度魔咒”其實是由於利率債發行節奏造成的一種季節性現象。

從每年的四個季度來看,第二、三季度通常是利率債的供給高峰,尤其是三季度的供給壓力最大。從統計數據來看,三季度利率債淨增量平均佔到全年的30%-35%,比二季度要高出2-3個百分點,而一季度和四季度的佔比大約在15%和23%。由於三季度供給壓力更大,因此三季度債市供需矛盾更容易激化,導致收益率上行。從2009年到2013年,連續幾年債券收益率都在三季度出現了上行。

今年三季度供給壓力不小,供需關係的邊際變化,在近期市場調整過程中充當了重要的推手。

業內人士介紹,現有狹義利率債主要是國債、地方政府債等政府債券,以及政策性金融債。今年上半年政策性金融債發行進度較快,提前釋放了一定的供給壓力,下半年利率債供給壓力集中在地方債和國債身上,特別是地方債,由於上半年發行節奏明顯慢於往年,致使積壓供給較多,下半年需要加快發行。另外,穩投資、擴內需的政策訴求,也需要地方債加快發行,從而為基建項目提供資金保障。

從7月份開始,地方債發行明顯加快,當月發行的地方債達到7570億元,較6月份多發了2226億元。8月份,這一數據將進一步增加。

8月14日,財政部發布《關於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財庫72號文”),吹響了三季度地方債集中發行的號角。“財庫72號文”,明確提出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並做出了相應的安排和部署。綜合機構測算結果,從8月到10月底尤其是8、9兩個月地方債發行會比較集中。

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已發及待發地方債已達到8507億元,將是2017年以來發行量最大的一個月。而且,考慮到可能有定向置換債券發行,這一數據可能還將進一步增加。機構預計,9月份地方債發行量也不會小,可能將接近1萬億元。

還有國債。今年前7個月,國債淨供給6362億元,結合中央財政赤字安排來看,8-12月份國債淨供給還有約8000億元,比前7個月要高,供給壓力趨於上升。

債市漲跌,雖然影響因素眾多,但最終均作用於供需關係。在供給壓力確定性上升的情況下,需求端是關鍵。

供需矛盾一時難解

有機構總結了今年上半年債牛行情的三大非典型特徵:一是利率強、信用弱;二是中債強、美債弱;還有一點,是交易強、配置弱。上半年的行情主要是交易型資金推動的行情,以銀行、保險為代表的傳統配置機構因為存款增長慢、保費增長慢,出現了一定的缺位。

在央行放鬆流動性之後,銀行負債端壓力有所緩解,但沒有根本緩解,存款等傳統負債增長依舊偏慢,成本下行也沒有貨幣市場利率表現的那般明顯。加之貸款能夠派生存款,銀行在債券和貸款之間,更傾向於放貸,留給債券投資的額度並不多。即便如此,銀行債券投資額度仍面臨被地方債佔用的壓力。年內地方債供給可能還有一兩萬億,而絕大部分的地方債由銀行持有,要消化如此多的地方債,主要還得靠銀行。剔除地方債,銀行能夠投資其他債券產品的額度會進一步減少,從微觀的角度看,未來需求端的情況並不特別樂觀。

從宏觀層面來看,還有一些因素制約債市需求。一是性價比,經過上半年流暢的牛市,利率債收益率紛紛回到歷史均值附近,削弱了債券的相對性價比。二是寬信用預期升溫。上半年債市走牛的一條主要邏輯是信用緊縮反作用於經濟增長,進而倒逼經濟政策放鬆,這一點已經發生,但隨著政策放鬆,市場關注點轉向寬貨幣向寬信用的轉化。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比較波折,進展並不十分順利,但是方向已經確定,寬信用的預期難以證偽,提升了風險偏好,影響債市需求。三是通脹的擔憂重燃,最近部分工業品和食品價格出現了較明顯上漲,既有輸入性通脹的成分,也有供給端因素的影響,後續CPI增速或有所上升,通脹正朝向不利於債市的方向變化。四是貨幣寬鬆受限。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三季度債市也不盡是下跌的,比如2014年到2016年,三季度債券收益率都是下降的,這背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貨幣寬鬆。貨幣寬鬆背景下,債市需求擴張,消化了供給壓力。今年上半年流動性也有所改善,但貨幣進一步寬鬆面臨著來自去槓桿、穩匯率的約束,想象空間已不大。自8月中旬以來,貨幣市場利率中樞已有所回升。

綜合來看,三季度供需矛盾可能一時難解,債市恐難逃歷史規律,出現大幅上漲的概率比較小,不排除收益率出現階段性上行。但是,也有不少機構認為,目前斷言債牛終結還為時過早,寬信用尚未取得明顯進展,經濟增長的內外壓力猶存,債市收益率可能由前期流暢下行轉為震盪盤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