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的養老院裡,老人們是怎麼度過疫情的?

郭蘭提著醫務箱在北京隨園養老中心各個樓棟之間穿梭,身為醫務室的護士長,她已經連續值班50多天了,而在整個疫情期間,她需要照顧園區內200多位老人。

“從初期頻繁監測老人和員工的體溫,到園區持續病毒消殺,以及在隔離期間解決一些老人的拿藥、用藥問題,還有日常的健康護理問題,真的恨不得自己三頭六臂。好在整個疫情期間,200多位老人都安然無恙。”經過了近50天的奮戰,逐漸緩解的疫情,讓郭蘭和同事們都鬆了一口氣。

郭蘭和同事們是在1月22日接到的防控通知,當天北京萬科養老就突發疫情召開了應急預案啟動會,成立疫情防控小組,實行疫情防控工作責任制,要求做好防疫準備。

由於老年人是此次新冠肺炎易感群體,這對於以老年人為主體的養老體系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嚴格管控,進行疫情防控管理,是阻隔傳播的第一步。

北京萬科養老迅速建立責任制,加強對老人的宣傳貫徹,並做好統一的封閉管理,面對特殊情況,嚴格到訪家屬登記審核制度,進行安全提示、體溫監測、調度等工作,對於訂購物品安排專人接收,以避免交叉感染。

選擇在春節期間回家過年的劉洪祥老人,由於北京開始執行嚴格的小區管理,獨自照顧老伴的他在生活上遇到了不少困難,便想回到養老院居住。在和隨園院方進行充分溝通後,大年初一他和老伴搬回了隨園居住,並且在屋內進行14天的隔離。

“當時我和老伴兩個人真的感動,覺得自己的選擇沒有錯。關鍵時候,隨園沒有拋棄我們。” 劉洪祥老人說,隔離的14天裡,隨園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對他們量體溫、送飯,還關心他們每天都需要什麼,“這群孩子真的很用心工作。”

實際上,這樣嚴格的管理,不僅是針對必須返回園區的老人,對於返京的工作人員,在疫情期間也要進行隔離,並且每日進行體溫檢測,待解除風險後才允許返崗工作。

園區的工作人員李紅,原本疫情期間一直在園區,但因為需要送一個病號去良鄉醫院治療,她回來之後就被隔離了兩週。這讓老人們很感慨:“我們本來住在園區裡,物理隔離也還好,但是工作人員原本每天上下班,現在也不能回家,回家就要隔離兩週。實際上是為了降低傳染風險,一直在園區陪著我們。”

易感的養老院裡,老人們是怎麼度過疫情的?

在全民防“疫”期間,清潔消殺必不可少。老人們發現,從疫情隔離期間開始,園區清潔消毒的次數更加頻繁,並且還多了很多專用垃圾桶,對口罩、手套等一次性防護用品進行專門的分離回收處理。專業的消殺,讓原本對傳染頗有擔憂的老人們安下心來:“現在這種疫情環境,經常看他們消毒我們就感覺很安心。”

另外,此次由於疫情正值春節期間,突如其來的防控升級,使得園區工作人員出現人手不夠的問題,這時候技術的使用和科學的流程化管理,就派上了用場。早前平臺開發了V-Care智慧照護平臺服務管理體系,梳理出8大類服務模塊,165個服務細項。每一位工作人員會按照護理等級為長者定製照護計劃,並規範64項護理動作,每個護理動作都可以在系統中得到精準的考核評估和檢查。

而在疫情期間事情多、人手少的情況下,V-Care可以進行工作任務派單制,真實地統計工作量,減少工作流程的傳遞和審批。同時,V-Care配備的護理端和親屬端,可以讓老人在面對突發狀況時及時呼叫,親屬也可每天接收到老人的身體健康數據和護理內容,讓隔離期間的家屬能夠安心。

82歲的宋奶奶去年和老夥伴結伴住進了隨園,然而疫情期間老夥伴因為要隔離14天,不太會用微信和社交軟件的宋奶奶沒了和老夥伴的溝通,頗感寂寞和無聊。

生活上的孤獨,也被V-Care監控到。V-Care的管理平臺顯示,宋奶奶的活動軌跡發生了明顯變化,吃飯時間非常不規律,有時候乾脆就在房間湊活一口,也不喜歡出門和大家聊天了。

發現了這一變化,隨園的文娛管家第一時間和宋奶奶溝通,瞭解到宋奶奶有跳舞的興趣愛好,園區裡有幾位漂亮的阿姨們每天都會約定一起跳舞,便邀請宋奶奶加入,現在還學起了葫蘆絲。“年輕的時候就和老夥伴在一起,現在還在一起,疫情期間我還認識了一些新朋友,非常高興。”宋奶奶說。

同時,疫情的到來和嚴格的防控,使得全民的生活、工作方式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居住在養老中心的老人們也不例外。由於防疫需要,老人們的就餐、活動、娛樂方式也隨之調整,將原來的“自助式”就餐改為“打餐式”就餐,將公共區域就餐,改變為“一房一桌”,將“統一就餐”變為“錯峰就餐”,分樓棟分時段用餐,以降低人群的密集程度。

但突然改變管理方式,讓很多老人一時難以適應,剛開始餐飲部在餐廳倡議,建議長者打餐回房間、錯時用餐、縮短用餐時間時老人很不理解,“你們給我們買餐盒嗎?”、“我們端回去涼了怎麼辦?”、“誰先吃誰後吃呀?”。

養老中心的趙婷婷觀察到老人們的疑慮,在經過數輪討論後,敲定了一戶一桌,分樓棟錯時用餐的方式,由工作人員為長輩們進行打餐。

“剛開始的時候長輩們都早早來到餐廳排隊取餐,排隊的隊伍很長,我們就跟老人們做工作,讓大家排隊時候拉開距離,慢慢地大家也就接受了新的用餐方式。”趙婷婷說,和老人們同吃同住,讓身為工作人員的自己更深刻地理解要從老人們的角度看待問題,也就發覺了管理上可以完善的地方:“管理接地氣是硬道理,我們也希望到疫情結束的那天,能夠以更穩定、細緻和精準的服務面對客人。”

易感的養老院裡,老人們是怎麼度過疫情的?

封閉式的管理,最棘手的還是老人們心理健康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部分處於隔離期間的老人,由於活動自由受到限制,容易產生煩躁、易怒的情緒,和社會聯繫減少讓老人們更感到孤獨和寂寞,並且更容易引起對於家人和自身健康的擔憂。

為此,文娛管家每天一對一地與長者進行溝通,對長輩進行心理疏導,保證老人們的心理健康。同時對老人們的活動時間進行多樣化安排,鼓勵老人積極參與到線上活動中去,分時、錯峰策劃並開展了多空間、低密度的多項戶外活動,對於老人們喜愛參與的早間醫療保健操分3個時段進行,下午再開展太極操、民族舞等健身活動,保證老人持續進行活動鍛鍊,增強抵抗力、免疫力。

同時,老人們往常進行的手工課、書法課、繪畫課等等,也都搬到了線上,例如在微信群裡建合唱課學新歌曲,教他們製作自己的MV,並且佈置一些手工作業,老人們可以在群裡曬作品,曬繪畫,一方面讓老人們的隔離生活更加豐富,另一方面也讓老人們更願意待在室內,有助於園區的防控管理。

嚴格的防疫管理,貼心的生活安排,讓居住在隨園園區的老人們頗感舒心。有老人表示,慶幸自己選擇在年前就回到園區生活,避免了居家隔離期間生活上的不便,還能繼續保持各類學習娛樂身心愉悅,讓同樣在各地隔離的家人們更加放心。

疫情期間和老人的朝夕相處,也讓隨園的年輕人更能理解養老工作的需求,和“隨園的爺爺奶奶們有了過命的交情”,讓老人和工作人員在情感上的聯繫更加緊密。劉洪祥老人就對工作人員表示:“我要支持你們隨園的年輕人,把隨園辦成北京公辦民營最好的養老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