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四十:佛教在歐洲的流傳和影響1


佛教之四十:佛教在歐洲的流傳和影響1

佛教之四十:佛教在歐洲的流傳和影響1


  從19世紀開始,歐洲人對東方文化的興趣,從多方面發展起來。在佛教方面,突出地表現在對各種文本佛典的蒐集、整理、刊行和研究上。如德國對佛教的研究就形成著名的維也納學派,出版了許多介紹和研究佛教的著作。


  漢文佛典在19世紀已引起西方的重視,S .比爾於1871-1878 年間,開始翻譯介紹。但由於文字上的困難,只能是零打碎敲,始終不成系統。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亞細亞,中國新疆、甘肅以及西藏地區,引起了西方各國的特殊興趣,尤其是來自英、俄、法等國以各種身份出現的學者絡繹不絕。


  他們在這裡發現了大量佛典、除梵、藏、漢文者以外,還有吐火羅文、慄特文、突厥文、回鶻文與和闐文等佛教文獻。其中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1862 -1943年)在1900-1916 年間,三次進入新疆、甘肅地帶,非法蒐集文獻資料,特別是發現了敦煌石窟,並盜走了大量佛籍寫本和佛教繪畫及版畫,由此開創了西方敦煌學一科。列強在中亞細亞和中國掠取的佛教文獻和文物,大都保藏在巴黎、倫敦、柏林、列寧格勒(前蘇聯城市)和東京的圖書館或博物館中。在近現代,佛教哲學對歐洲產生了影響,其中對存在主義的影響相當明顯。他們把人的現實品格規定為恐怖、厭煩、失敗、絕望以及生老病死等痛苦,與佛教如出一轍。法國著名哲學家薩特(1905-1980 年)發揮的存在主義著名原理" 存在先於本質" ,與佛教的業報思想在" 人創造人本身" 這點上,就是完全相通的。


  作為一種信仰,佛教在西方流傳,受到日漸增多的東方移民和僑民的影響。從19世紀末,東方文化主動加強了向西方的傳播,佛教起著主導作用。


  斯里蘭卡達摩波羅發起的摩訶菩提學會,先後在英、德、美、澳和非洲等地設置分會或傳教中心,出版多種語文的佛典和刊物,創辦佛學院等,影響很大。馬拉拉塞克拉(1899-1973 年)曾去英國留學,後被前蘇聯莫斯科大學授予名譽哲學博士,是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的發起人之一,並任首屆主席。他主編的英文《佛教百科全書》,在推動佛教向全球發展上起過重要作用。日本淨土宗南條文雄(1849-1927 年),在英人馬克思.繆勒的支持下,譯《大明三藏聖教目錄》為英文,向西方介紹漢文佛典概貌;又譯梵本《無量壽》、《金剛》等經,傳播大乘佛教。鈴木大拙(1870-1966 年)譯《起信論》、《楞伽經》為英文,並將佛教禪法介紹到了西方。中國的楊仁山致力於向西方傳播佛教事業,1894年,與英人李提摩太合作,首先譯《起信論》為英文;此後又培養梵語、英語和中西兼通的佛教人才,為佛教西漸作準備。太虛在英、法等國學者協助下籌建世界佛學苑,進一步開拓了漢地佛教的西傳事業。


  19世紀末,出生於康居的甘珠爾活佛在印度創建烏金貢桑卻林寺,弘揚藏傳佛教寧瑪派教法,為西方世界培養出首批藏傳佛徒,先後在布魯塞爾和雅典建造了烏金貢桑卻林寺,寧瑪派的瑜伽得到流行。


  德裔英人馬克思.繆勒,從1875年起,主持編輯出版了《東方聖書》共51冊,包含許多重要的佛教經典。倫敦大學著名的佛學學者李斯.戴維斯(1843-1922年)於1881年創立了巴利聖典協會,出版和翻譯巴利語三藏;1908年又在倫敦建立佛教協會,自任會長,著有《佛教》、《印度佛教》、《早期佛教》等。德國赫爾曼.奧登堡從1897年起,在俄國科學院開始主持校訂出版《佛教文庫》的梵文經典,這套叢書中收進了英國人本多爾的《大乘集菩薩學論》(1897年)、法國人蒲山的《月稱中論釋》(1903-1913 年)、日本人南條文雄的《法華經》(1980-1912 年)、俄國人謝爾巴茨基的《辯中邊論安慧釋》(1936年)等。他的名著《佛陀生平、教義及僧團》,主要是依據已刊行的巴利文獻研究成果寫成的。由此形成佛教研究中的維也納學派,帶動了許多德國學者,或從巴利文,或從梵文,間或也從漢文和藏文中研究佛教經典和歷史。俄國人謝爾巴茨基(1866-1942年)是前蘇聯科學院院士,最有成就的佛教學者,曾在奧登堡指揮下參加中亞"探險隊" ,發現許多梵語和藏語文獻,由此開始對北傳佛教,特別是對陳那和法稱的研究。他稱法稱是" 印度的康德" ,整理出版了法稱的《正理一滴論》梵文本和藏文本,及陳那的《集量論》。對於瑜伽行派的其它著作如《俱舍論.稱支釋》、《辯中邊》、《晚句論》等也有英譯本出版。從1897年起,他參加了奧登堡的《佛教文庫》編纂工作。從李斯.戴維斯、奧登堡到謝爾巴茨基,他們的研究主要是學術的、歷史的,而不是信仰的。這些研究,對他們的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哲學和人生觀方面。


  神智學的積極活動家、俄國的貴婦海倫娜.布拉沃茨基夫人,曾遊歷東方許多地方,到過西藏受法,後入美國籍。從1880年起,在歐洲開展了積極活動。1897年,德國成立了由弗朗茨.哈爾特曼創建的神智學分會。奧爾考特著有《佛教教理問答》,1881年出版,在歐美的影響頗大,曾多次再版,並譯成許多種文字。英國詩人埃德文.阿諾爾德於1879年出版《亞洲之光》,以詩的形式介紹了佛陀的一生與思想,在西方流傳甚廣。


  這批神智學者對佛教有自己的理解,他們認為佛教並不主張人格神,因之它是最高形態的完全的神學體系;但是人類精神深處確有不朽的靈魂,並在轉世,人們應該瞭解、發展這一靈魂及其轉世中的精神能力。神智學對於佛教在歐洲的傳播,起了催化作用,尤其是在英國與德國。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