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藏經洞陳列館中,我們能看到一塊石碑引人注目地佇立在院中,上面赫然寫著陳寅恪先生的感慨:“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這句沉痛的嘆息隨著石碑紮根在此,透過歲月映照出敦煌文化的所受苦難、映照出敦煌文物的流離失所。
每每提及敦煌研究,王圓籙王道士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是他發現了藏經洞中的大量經卷,但也是他將經卷和文物賣給了外國人、使得文物漂泊他鄉。很多人都痛斥他是歷史罪人,可這麼一個小人物真的應該揹負如此沉重的責任和命運嗎?讓我們來看看藏經洞的命運沉浮、王圓籙的是是非非。
一、王圓籙與藏經洞
1. 王圓籙的生平
王圓籙在西北逃荒的過程中,曾在肅州巡防營中當過兵,之後就出了家。1897年左右他到達敦煌。當時莫高窟附近有上、中、下寺一共三座寺廟。莫高窟的管理是由上寺和中寺的僧人負責的。信仰藏傳佛教的僧人對莫高窟並無太多興趣。以千佛洞為主要部分的下寺更是因為無人看護管理,早就荒蕪廢置。王圓籙就在荒廢的下寺住了下來。他
每天打掃佛窟,還僱人幫忙清理洞窟積沙。王圓籙想逐步修繕破損的這些洞窟,還想把部分區域改造整修成太清宮。2. 藏經洞的發現
1900年5月26日,王圓籙和僱來的人在清理著第16號窟中的積沙,慢慢進入到洞窟前室和主室之間的甬道。然後他們發現北部的甬道牆壁上有一道縫隙透露出了光亮,轟動世界的藏經洞便就此發現。
王圓籙雖不知這些文物有多麼珍貴,但他也意識到這些東西很重要。王圓籙請來了本地的鄉紳老人,大家在對文物表示驚訝之餘,都一致認為這是先人的佛教物品,應妥善保存。王圓籙便把藏經洞的情況上報給了縣衙,還選了幾件寫卷和絹畫送給縣令嚴澤,但嚴澤並沒有重視。於是王圓籙又向安肅道道臺廷棟上報了藏經洞一事並附上了一箱經卷,但廷棟卻認為經卷上的書法沒有自己寫的好看,並不把經卷文物和藏經洞當回事。
1902年3月,汪宗翰上任敦煌新知縣,聽到上報後當即到莫高窟察看,提出要保存好藏經洞並告訴了甘肅學臺葉昌熾。對金史之學研究頗深的葉昌熾收到了汪宗瀚寄來的莫高窟石碑拓片和藏經洞佛像、寫經後很是重視,還建議要運送到蘭州進行保管。但因為實在沒有運費,最後甘肅省府下令,由敦煌縣衙
清點經卷並就地由王圓籙保存。無論王圓籙如何奔走遊說,各級官員收到文物後只知私藏和饋贈,而不思索如何保護,使得王圓籙心灰意冷。那些或由王圓籙報送,或由當地官員當作巴結上司的貴重禮物而轉送的藏經洞文物,沒有一件被圖書檔案部門收藏,均作為私人收藏品在民間流傳,大部分下落不明。王圓籙幫忙保存管理藏經洞的經費也沒有消息。
3. 經卷散佚海外
1902年,莫高窟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英國的探險家、考古學家斯坦因。聽聞藏經洞消息的斯坦因對王圓籙採取哄騙等百般手段,想要獲得這些珍貴文物。再加上王圓籙要保護藏經洞和補修千佛洞、修建太清宮急需經費。斯坦因最終用大約200兩白銀,從王圓籙手中換取了24箱寫本和5箱佛畫,這些都是藏經洞藝術珍品和文物。此後,敦煌經卷和文物開始源源不斷地流向俄國、英國、法國、日本。在2012年2月21日的《蘭州晚報》中對外國人收購藏經洞經卷文物的情況,有著清楚地記述。
二、王圓籙的是非功過
1. 王圓籙錯在太過愚昧
從上文我們能看到,作為藏經洞的發現人和守護者,王圓籙要為經卷文物漂泊海外負很大責任,因為是他買出去的。但是他並不知道這些文物經卷究竟有多珍貴,而且政府對他的上報並不重視也不為他的看管工作提供經費,急需要錢、事出有因的他就只能賣出文物了。
有人總是站在現在的角度,評價王圓籙是罪人、賣國賊,但卻忽略了時代的鴻溝。首先,王圓籙表示過自己對經書文物的重視,但政府對此無動於衷,不進行官方的保護甚至不予經費、直接丟給王圓籙看管。其次中國歷史上由中央政府公佈的第一個文物保護成文法是1930年6月7日由南京國民政府公佈《古物保存法》,在次之前,作為一個文墨不通的道士王圓籙自然不知道把文物賣給外國人的後果由多麼嚴重。
王圓籙有錯,更多是錯在太過愚昧無知。他知道藏經洞文物是重要的,卻不知道他們的分量和價值有多麼重要,對文物的認識和保護也並不瞭解,這才讓這批經卷文物散佚海外。王圓籙還體現在他修繕千佛洞和保護藏經洞的過程中,不恰當地鑿通了部分洞壁,使壁畫的完整性遭受嚴重破壞。這些都是因為他愚昧無知、不知如何保護文物所致。但王圓籙還是有一片赤誠在心的,他在此也做了不少貢獻。
2. 王圓籙所作的貢獻
王圓籙待在莫高窟下寺的時候,還是為莫高窟做了不少事情、有所貢獻的。
敦煌莫高窟千佛洞許多年都無人看管,洞窟積沙和風化又很嚴重,千佛洞看上去很是荒廢。王圓籙不僅僱用工人對千佛洞進行了全面清理,還對破損的洞壁進行修補。1910年王圓籙還將千佛洞中殘損的佛像都收集在一起,並專門修建了一座“千相塔”。
王圓籙還改建三層樓和修建三清宮。三層樓原本是晚唐高僧洪辯主持營建的,是佛窟外的木構殿堂建築,明清以後便破損嚴重。由於藏經洞就在下層洞窟的北壁,為了對藏經洞加以保護,王圓籙動員當地的士紳,在藏經洞發現五年之後將三層樓重新修建了起來。
王圓籙還植樹墾田,他駕著軲轆車,在新疆哈密買來了數千株白楊苗栽種在下寺周圍,現在已經綠樹成蔭了。此外,王圓籙還
修復古漢橋,參與重建保護大佛用的五層樓。我們不應該只看到王圓籙賣出藏經洞經卷文物的糟糕行為,那是一個時代小人物的愚昧和無奈。我們不應該對王圓籙過於苛責,片面地把他當做歷史罪人,也要看到他多年看管保護藏經洞經卷等諸多貢獻,更加客觀地批判他的是非功過。
三、經書散佚誰之過?
王圓籙作為直接賣出經卷的人是要對經書的流散負責的,那麼還有誰應當為此承擔責任。炮火一直指向王圓籙一人,其他人就沒有過錯麼?
1. 包藏私心的官員
在藏經洞被發現後,為了引起政府的重視,王圓籙向各級上報並附上經卷文物。各級官員收到文物後只知道私藏和饋贈,卻不思索應該如何保護。那些或由王圓籙呈送、或由當地官員當作巴結上司的貴重禮物而轉送他人的藏經洞文物,沒有一件被檔案部門收藏管理,均成為私人收藏品在民間流傳,大部分下落不明。
曾向王圓籙收購經卷文物的伯希來於次年5月前往北京。他隨身攜帶了一些藏經洞文獻向京師學堂的人們進行宣示和演講。這讓羅振玉等中國學者意識到敦煌藏經洞的價值和重要性。於是,羅振玉等提請學部收集剩餘的藏經洞文物。學部電令陝甘總督,將藏經洞所餘經卷全部購買,運送北京。
學部為此撥庫平銀6000兩,合敦煌市平銀6918兩。但這筆經費並沒有落到王圓籙手中,被敦煌縣府截留,主要用於改修孔廟和補修城牆。向北京運送的這些經卷,當時編號超過了10000號。但經過沿途官員的偷竊和運抵北京後被押運官員及其他京官的再次抽檢,最後送進京師圖書館的只有8000餘件,不到藏經洞全部經卷約50000件的五分之一。負責運送這批經卷的甘肅布政使何彥升不僅縱容沿途官員隨意偷竊,還在抵達北京後夥同親友李盛鐸、劉廷琛等人大肆偷竊和破壞經卷,竊來得經卷後來大部分出賣給日本人。
比起那些被外國人重視並向王圓籙收購後放在博物館、圖書館、研究所這些地方得到妥善保存的經卷,王圓籙上報給各級官員的經卷還有最後被送往背景的經卷,承受的是更大的磨難。這些包藏私心只想著以權謀私而不重視文物保護的官員,更應該對文物的散佚負責。難怪餘秋雨要在《道士塔》中有所悲嘆。
2. 腐敗無能的政府
對於經書的散佚,政府更應該負起責任。清朝並沒有針對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和規定,再加上晚清外憂內患、無力分心看管保護,很多文物都流離海外。
不僅藏經洞的文物都背井離鄉,連莫高窟本身的命運都因後來政府的糟糕作為而慘遭厄運。俄國十月革命後,白俄的殘餘部隊五百多人在新疆被押送到了敦煌。敦煌當局為了確保治安穩定而把莫高窟當做白俄殘部的安置收容所。白俄殘部在莫高窟破壞門窗匾額,珍貴壁畫和石窟被煙燻火繞、亂塗亂畫。珍貴的莫高窟被肆意破壞。
結語
重新審視王圓籙,我們再看他的是非功過。無論是發現並保護藏經洞和其中的文物,還是將經卷文物賣給外國人使得經卷離散,這都只是王圓籙這樣一個愚昧無知小人物在時代命運下的無奈和悲哀。不能因為他是直接禍首,我們就忽視了貪婪藏私的官員和政府對文物的不重視、破壞。我們要意識到保護文物的意思和法律有多麼重要,避免珍貴的經書和文物流離失所、被破壞蹂躪的時代悲劇再次上演。
《文化苦旅》
《王道士》
《敦煌石室記》
閱讀更多 文史觀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