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玉“散誕”藏名士陋習,害死兩位皇帝,在紅樓夢暗示雙玉結局

《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其中賈寶玉和十二釵們的吃穿飲食、服飾建築、禮儀風俗讓後代多少專家學者有了題目,有時這部百萬字鉅著中的兩個字就牽連了中國千年文化傳統。

賈寶玉“散誕”藏名士陋習,害死兩位皇帝,在紅樓夢暗示雙玉結局

比如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貪夫棒,王道士胡謅妒婦方”,恰好是脂批紅樓的最終一回。這一回開篇描寫了香菱的悲慘遭遇,於人間的悲涼中又穿插一段寶玉的求“婦人不妒”藥方的天真可愛,王道士的詼諧幽默,讓人啼笑皆非。

其中提到一個詞“散誕”

這日與王夫人請安去,又正遇見迎春奶孃來家請安,說起孫紹祖甚屬不端,“姑娘惟有背地裡淌眼抹淚的,只要接了來家散誕兩日。

一時吃過飯,眾嬤嬤和李貴等人圍隨寶玉到處散誕頑耍了一回。

有人說,“散誕”一詞,是常用的滿語詞彙“sargambi”,漢意遊玩。

實際並不準確,迎春的“散誕”近似散心,而寶玉的“散誕”卻另有深意。

賈寶玉“散誕”藏名士陋習,害死兩位皇帝,在紅樓夢暗示雙玉結局

散誕這個詞至少在唐代已出現。

唐代陸龜蒙的《江湖散人傳》中這樣解釋:“散人者,散誕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無覊限,為時之怪民,束於禮樂者外之曰:此散人也。”

相反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紅樓夢》一書註釋為:“也作散旦,舒散的意思。”卻接近了本意。

散誕,也做散旦,實為“散丹”,原意是指服食五石散後,為了發散藥力,快步疾行的行為,後來借指飯後散步,無目的地的閒逛。

何為五石散

大家或許都聽說過五石散,它是一種中藥,最初流行於魏晉時期。

主要配料是五種藥石,即: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鐘乳石 硫磺

另外佐以十種中草藥配料:

人參、海蛤、防風、栝樓、白朮、桔梗、細辛、乾薑、桂心、附子

然後搗弄、篩選為散,用酒送服。

賈寶玉“散誕”藏名士陋習,害死兩位皇帝,在紅樓夢暗示雙玉結局

▲五石散的藥石含有毒性

五石散的原始藥方,本為漢代名醫張仲景“侯氏黑散”、“紫石寒食散”二方,是治療傷寒、大風(半身不遂)用的。

害死兩位皇帝,愛好者仍絡繹不絕

晉代的醫學家皇甫謐,對於這個肇始自何晏的藥方是如何流行的,有這樣的記載:“近世尚書何晏,耽聲好色,始服此藥,必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晏死之後,服者彌繁,於時不輟,餘亦豫焉。”

賈寶玉“散誕”藏名士陋習,害死兩位皇帝,在紅樓夢暗示雙玉結局

電視劇中的何晏

意思是說,此前的尚書何晏(曹操的養子),沉湎酒色,身體很差,但自從服用了五石散以後,身體竟然變好了,當時就轟動了整個京城,於是大家爭相傳授藥方,服用仙藥,何晏死後,服用五石散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東西我也吃了。

服用五石散並不是啥愉快的事兒,剛服用就很有可能無法經受藥性而痛苦無比,作為“針灸鼻祖”皇甫謐服用完五石散(服用五食散後不能使用熱食,只能出寒涼性食物,五食散也被稱為“寒食散”)後痛苦無比,甚至想著要自殺。

賈寶玉“散誕”藏名士陋習,害死兩位皇帝,在紅樓夢暗示雙玉結局

從魏晉時期的何晏開始,由於服用五石散而導致癱瘓、甚至致死的名人實在不少,晉代的重臣裴秀、晉哀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等都因服用五石散致死,而皇甫謐更是因此落下殘疾,但即使到唐代,服用五石散的人仍然是前仆後繼,如唐代中期的布衣宰相李泌,就因為食用五石散而變得“暴成狂躁”。

五石散留下的術語:行散和石發

食用了五食散後人會血脈膨脹亢奮無比,所以不能躺下休息,一定要不停地走動、狂奔直到滿頭大汗為主,按照文人們的說法這是為了讓五石散發揮藥效,更好的擴散的身體百脈(所以文人們在食用五食散後還會喝下大量的熱酒以助藥性散發),他們把這種行為稱之為“行散”(這也就是現在散步的由來)。

所以如果哪天您有機會回到晉朝看見有人大冷天的衣襟散開,滿頭大汗的在大街上瘋狂行走,您別以為這是遇到了神經病,這說不定是誰服用了五食散,這會兒正在散發藥性呢!

賈寶玉“散誕”藏名士陋習,害死兩位皇帝,在紅樓夢暗示雙玉結局

不過五食散本身就含有毒性,所謂的行散其實就是將五食散所產生的大量熱量和毒性排出體外,行散行得好當然沒啥問題,甚至還能治療疾病,但要是行散過程出了岔子,輕則神志不清形若癲狂,重則身體殘廢一命嗚呼。

東晉時期的裴秀就是這麼個倒黴蛋,這位大哥“服寒食散,當飲熱酒而飲冷酒,泰始七年薨,時年四十八。”本來應該喝熱酒,也不知道裴秀是操作失當還是壓根不知道,稀裡糊塗喝了冷酒,結果毒發身亡。

除了“行散”,叫做“石發”,類似現在毒癮發作的意思,於是搞得北魏孝文帝時期,洛陽市集中有的平民,竟然假裝到處打滾,說慘了慘了,我“石發了”,市場中有的人知道這小子其實沒錢,是在裝逼,就問他說,你啥時候吃的石(五石散)啊?然後這個人就說,我昨天去市場買米,米里面有石,吃了以後就發作了,然後引來現場鬨堂大笑。(事見《太平廣記》)

由行散而散步

疾行、大量吃冷食、喝熱酒、穿薄衣或舊衣、洗涼水澡,這些是吃五石散之後的表徵,但對於大眾來說,看到的是有錢人酗酒多食,討厭新衣,還無端由地走來走去,甚至胡話連篇,不知所謂。

於是“行散”“石發”就有了癲狂,放飛自我的含義。

著名的竹林七賢代表了魏晉時代最高文學水平,而他們的行為卻是歷代文壇領袖中最怪誕、最令後人羨慕的。

他們塗脂抹粉,服藥行散,彈琴詠詩,飲酒長嘯,舉止驚世駭俗,後人稱這種行為為“魏晉風度”。

到了後來,世人不再以服用“五石散”為榮,但是詩詞歌賦中,“行散”已經成了一個固定詞語。

比方我們看六朝人的詩,有云:“至城東行散”,用的是服藥後疾走的本意。

後來做詩的人有人知其故,有人不知其故,以為“行散”即步行之意,所以不服藥也以“行散”二字入詩,也算是一種致敬。

《紅樓夢》與魏晉竹林

眾所周知,《紅樓夢》作者不喜八股文章,只愛古文詩賦,對莊子屈原獨有所鍾,因此對竹林七賢頗有親近之感。

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為例,其對魏晉文人精神風度中追求個性自由解放這一特性的繼承。

賈寶玉“散誕”藏名士陋習,害死兩位皇帝,在紅樓夢暗示雙玉結局

追求個性自由是他們共同的突出特性。這一特性首先表現在對功名利祿的淡泊上。

阮籍對功名利祿越的冷淡常常可以從他的行為中看出:他常常一個人閉門讀書,整日不出屋門;有時外出遊覽,登山玩水,終日忘返;或者獨自駕著牛車出門,任牛隨意地走向荒郊野外,直到無路可走了,才不得不痛哭著回來。嵇康也是一位鄙薄功名的性情中人,他厭惡官場和功名利祿最突出的表現是與山巨源絕交。

山濤曾請嵇康出任吏部郎,官位確實不算太低,但對於深惡痛絕之的嵇康來說,卻是被推向了絕境。嵇康因此不僅沒有接受山濤的推薦,反而憤然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

賈寶玉亦是如此,他不喜歡讀孔孟時的八股文,厭惡仕途經濟,凡是勸他讀聖賢之書、走入世之途的,無不引起他的反感,受到他的奚落,哪怕是他親近敬重的人。

賈寶玉“散誕”藏名士陋習,害死兩位皇帝,在紅樓夢暗示雙玉結局

其次,這一特性還表現在對儒家正統思想的質疑與否定上。

阮籍、都康不喜歡司馬氏集團的陰奉陽違,不喜歡他們為了權利而不惜濫殺無辜,賈寶玉也不喜歡賈雨村的“君子”模樣,不喜歡賈雨村唯唯諾諾的樣子。他們寧肯背棄傳統,否定千百年來為中國人信奉的儒家信條,寧肯忍受著旁人的指責,也絕不改變自己對個性自山的追求。

這一特性還表現在對待地位低下者的態度上。

泥菩薩過河,連自身都難保的科康卻要去關心比自己處境更艱難和危險的呂安;賈寶玉“懶與士大夫諸男人接談,又最厭峨冠禮服賀吊往來等事”(第三十六回),但對地位不高的“女兒” 們甚至賈府中的女僕卻情有獨鍾。

賈寶玉“散誕”藏名士陋習,害死兩位皇帝,在紅樓夢暗示雙玉結局

封建社會是“男尊女卑”的社會,而賈寶玉竟翻了個個兒:“女清男濁”。賈寶玉還對一些比較寒素和微賤人物很為愛慕並與之親近,譬如秦鍾,譬如柳相連。 《紅樓夢》中,凝聚著作者美好理想寄託的藝術形象—一林黛玉身上,也有著魏晉文人的精神氣質。

這一體現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形象的深層性格是:“獨立自山,天真率直”,而最能體現其對自出追求精神的是他們對愛情的執著。

散誕暗示賈寶玉結局

從美學的角度講,無論是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嵇康,還是《紅樓夢》中的賈主玉、林黛玉形象,都體現了一種極其崇高的美學境界,他們有著相似的審美價值,均有著悲劇的美學意義,他們之間有著難以割捨的文學淵源。

因此,在第80回中,作者突然用了“散誕”一詞,看似隨意,實為伏筆賈寶玉的性情,甚至也是為了賈寶玉的結局有所鋪墊。

賈寶玉“散誕”藏名士陋習,害死兩位皇帝,在紅樓夢暗示雙玉結局

在回頭看散人的解釋,全然是為寶玉量身定製。

散人者,散誕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無覊限,為時之怪民,束於禮樂者外之曰:此散人也。

同樣的,作為寶玉的知心人——林黛玉的結局也是書中註定,雙玉的結局恰好與竹林七賢中的結局相似——非死即“亡”(逃走)

《紅樓夢》一書,草蛇灰線,伏筆千里,大類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