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散诞”藏名士陋习,害死两位皇帝,在红楼梦暗示双玉结局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中贾宝玉和十二钗们的吃穿饮食、服饰建筑、礼仪风俗让后代多少专家学者有了题目,有时这部百万字巨著中的两个字就牵连了中国千年文化传统。

贾宝玉“散诞”藏名士陋习,害死两位皇帝,在红楼梦暗示双玉结局

比如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士胡诌妒妇方”,恰好是脂批红楼的最终一回。这一回开篇描写了香菱的悲惨遭遇,于人间的悲凉中又穿插一段宝玉的求“妇人不妒”药方的天真可爱,王道士的诙谐幽默,让人啼笑皆非。

其中提到一个词“散诞”

这日与王夫人请安去,又正遇见迎春奶娘来家请安,说起孙绍祖甚属不端,“姑娘惟有背地里淌眼抹泪的,只要接了来家散诞两日。

一时吃过饭,众嬷嬷和李贵等人围随宝玉到处散诞顽耍了一回。

有人说,“散诞”一词,是常用的满语词汇“sargambi”,汉意游玩。

实际并不准确,迎春的“散诞”近似散心,而宝玉的“散诞”却另有深意。

贾宝玉“散诞”藏名士陋习,害死两位皇帝,在红楼梦暗示双玉结局

散诞这个词至少在唐代已出现。

唐代陆龟蒙的《江湖散人传》中这样解释:“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覊限,为时之怪民,束於礼乐者外之曰:此散人也。”

相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红楼梦》一书注释为:“也作散旦,舒散的意思。”却接近了本意。

散诞,也做散旦,实为“散丹”,原意是指服食五石散后,为了发散药力,快步疾行的行为,后来借指饭后散步,无目的地的闲逛。

何为五石散

大家或许都听说过五石散,它是一种中药,最初流行于魏晋时期。

主要配料是五种药石,即: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钟乳石 硫磺

另外佐以十种中草药配料:

人参、海蛤、防风、栝楼、白术、桔梗、细辛、干姜、桂心、附子

然后捣弄、筛选为散,用酒送服。

贾宝玉“散诞”藏名士陋习,害死两位皇帝,在红楼梦暗示双玉结局

▲五石散的药石含有毒性

五石散的原始药方,本为汉代名医张仲景“侯氏黑散”、“紫石寒食散”二方,是治疗伤寒、大风(半身不遂)用的。

害死两位皇帝,爱好者仍络绎不绝

晋代的医学家皇甫谧,对于这个肇始自何晏的药方是如何流行的,有这样的记载:“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必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余亦豫焉。”

贾宝玉“散诞”藏名士陋习,害死两位皇帝,在红楼梦暗示双玉结局

电视剧中的何晏

意思是说,此前的尚书何晏(曹操的养子),沉湎酒色,身体很差,但自从服用了五石散以后,身体竟然变好了,当时就轰动了整个京城,于是大家争相传授药方,服用仙药,何晏死后,服用五石散的人越来越多,这个东西我也吃了。

服用五石散并不是啥愉快的事儿,刚服用就很有可能无法经受药性而痛苦无比,作为“针灸鼻祖”皇甫谧服用完五石散(服用五食散后不能使用热食,只能出寒凉性食物,五食散也被称为“寒食散”)后痛苦无比,甚至想着要自杀。

贾宝玉“散诞”藏名士陋习,害死两位皇帝,在红楼梦暗示双玉结局

从魏晋时期的何晏开始,由于服用五石散而导致瘫痪、甚至致死的名人实在不少,晋代的重臣裴秀、晋哀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等都因服用五石散致死,而皇甫谧更是因此落下残疾,但即使到唐代,服用五石散的人仍然是前仆后继,如唐代中期的布衣宰相李泌,就因为食用五石散而变得“暴成狂躁”。

五石散留下的术语:行散和石发

食用了五食散后人会血脉膨胀亢奋无比,所以不能躺下休息,一定要不停地走动、狂奔直到满头大汗为主,按照文人们的说法这是为了让五石散发挥药效,更好的扩散的身体百脉(所以文人们在食用五食散后还会喝下大量的热酒以助药性散发),他们把这种行为称之为“行散”(这也就是现在散步的由来)。

所以如果哪天您有机会回到晋朝看见有人大冷天的衣襟散开,满头大汗的在大街上疯狂行走,您别以为这是遇到了神经病,这说不定是谁服用了五食散,这会儿正在散发药性呢!

贾宝玉“散诞”藏名士陋习,害死两位皇帝,在红楼梦暗示双玉结局

不过五食散本身就含有毒性,所谓的行散其实就是将五食散所产生的大量热量和毒性排出体外,行散行得好当然没啥问题,甚至还能治疗疾病,但要是行散过程出了岔子,轻则神志不清形若癫狂,重则身体残废一命呜呼。

东晋时期的裴秀就是这么个倒霉蛋,这位大哥“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本来应该喝热酒,也不知道裴秀是操作失当还是压根不知道,稀里糊涂喝了冷酒,结果毒发身亡。

除了“行散”,叫做“石发”,类似现在毒瘾发作的意思,于是搞得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市集中有的平民,竟然假装到处打滚,说惨了惨了,我“石发了”,市场中有的人知道这小子其实没钱,是在装逼,就问他说,你啥时候吃的石(五石散)啊?然后这个人就说,我昨天去市场买米,米里面有石,吃了以后就发作了,然后引来现场哄堂大笑。(事见《太平广记》)

由行散而散步

疾行、大量吃冷食、喝热酒、穿薄衣或旧衣、洗凉水澡,这些是吃五石散之后的表征,但对于大众来说,看到的是有钱人酗酒多食,讨厌新衣,还无端由地走来走去,甚至胡话连篇,不知所谓。

于是“行散”“石发”就有了癫狂,放飞自我的含义。

著名的竹林七贤代表了魏晋时代最高文学水平,而他们的行为却是历代文坛领袖中最怪诞、最令后人羡慕的。

他们涂脂抹粉,服药行散,弹琴咏诗,饮酒长啸,举止惊世骇俗,后人称这种行为为“魏晋风度”。

到了后来,世人不再以服用“五石散”为荣,但是诗词歌赋中,“行散”已经成了一个固定词语。

比方我们看六朝人的诗,有云:“至城东行散”,用的是服药后疾走的本意。

后来做诗的人有人知其故,有人不知其故,以为“行散”即步行之意,所以不服药也以“行散”二字入诗,也算是一种致敬。

《红楼梦》与魏晋竹林

众所周知,《红楼梦》作者不喜八股文章,只爱古文诗赋,对庄子屈原独有所钟,因此对竹林七贤颇有亲近之感。

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例,其对魏晋文人精神风度中追求个性自由解放这一特性的继承。

贾宝玉“散诞”藏名士陋习,害死两位皇帝,在红楼梦暗示双玉结局

追求个性自由是他们共同的突出特性。这一特性首先表现在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上。

阮籍对功名利禄越的冷淡常常可以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常常一个人闭门读书,整日不出屋门;有时外出游览,登山玩水,终日忘返;或者独自驾着牛车出门,任牛随意地走向荒郊野外,直到无路可走了,才不得不痛哭着回来。嵇康也是一位鄙薄功名的性情中人,他厌恶官场和功名利禄最突出的表现是与山巨源绝交。

山涛曾请嵇康出任吏部郎,官位确实不算太低,但对于深恶痛绝之的嵇康来说,却是被推向了绝境。嵇康因此不仅没有接受山涛的推荐,反而愤然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

贾宝玉亦是如此,他不喜欢读孔孟时的八股文,厌恶仕途经济,凡是劝他读圣贤之书、走入世之途的,无不引起他的反感,受到他的奚落,哪怕是他亲近敬重的人。

贾宝玉“散诞”藏名士陋习,害死两位皇帝,在红楼梦暗示双玉结局

其次,这一特性还表现在对儒家正统思想的质疑与否定上。

阮籍、都康不喜欢司马氏集团的阴奉阳违,不喜欢他们为了权利而不惜滥杀无辜,贾宝玉也不喜欢贾雨村的“君子”模样,不喜欢贾雨村唯唯诺诺的样子。他们宁肯背弃传统,否定千百年来为中国人信奉的儒家信条,宁肯忍受着旁人的指责,也绝不改变自己对个性自山的追求。

这一特性还表现在对待地位低下者的态度上。

泥菩萨过河,连自身都难保的科康却要去关心比自己处境更艰难和危险的吕安;贾宝玉“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来等事”(第三十六回),但对地位不高的“女儿” 们甚至贾府中的女仆却情有独钟。

贾宝玉“散诞”藏名士陋习,害死两位皇帝,在红楼梦暗示双玉结局

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的社会,而贾宝玉竟翻了个个儿:“女清男浊”。贾宝玉还对一些比较寒素和微贱人物很为爱慕并与之亲近,譬如秦钟,譬如柳相连。 《红楼梦》中,凝聚着作者美好理想寄托的艺术形象—一林黛玉身上,也有着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

这一体现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形象的深层性格是:“独立自山,天真率直”,而最能体现其对自出追求精神的是他们对爱情的执着。

散诞暗示贾宝玉结局

从美学的角度讲,无论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还是《红楼梦》中的贾主玉、林黛玉形象,都体现了一种极其崇高的美学境界,他们有着相似的审美价值,均有着悲剧的美学意义,他们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文学渊源。

因此,在第80回中,作者突然用了“散诞”一词,看似随意,实为伏笔贾宝玉的性情,甚至也是为了贾宝玉的结局有所铺垫。

贾宝玉“散诞”藏名士陋习,害死两位皇帝,在红楼梦暗示双玉结局

在回头看散人的解释,全然是为宝玉量身定制。

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覊限,为时之怪民,束於礼乐者外之曰:此散人也。

同样的,作为宝玉的知心人——林黛玉的结局也是书中注定,双玉的结局恰好与竹林七贤中的结局相似——非死即“亡”(逃走)

《红楼梦》一书,草蛇灰线,伏笔千里,大类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