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佩澤提諾》:孩子的自卑,都是大人造成的

在一個幼兒園大班裡,師生們用一年時間共讀李歐·李奧尼的繪本作品,孩子們在故事中探索世界、認知自己。


共讀繪本的課堂,是未知又創新的,因為作為老師,根本無法預測出,哪一個繪本故事會給哪一個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這是圖書《共讀繪本的一年》中的內容,其中有個叫“沃特”的自卑男孩,在繪本《佩澤提諾》中,找到了自信,獲得快樂。


繪本《佩澤提諾》:孩子的自卑,都是大人造成的



一、自卑男孩沃特


《佩澤提諾》中的“人物”都是有小色塊組成的,這個風格和沃特的畫作很像——這是瑞妮發現的,她認為沃特和李奧尼很像。


沃特剛從波蘭移民過來,波蘭語很流利,可以讀波蘭語小書,也能用波蘭語寫感謝信,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比班上所有的孩子語言水平都要高。


但是沃特很自卑,他講不好英語,說話聲音細小,自我評價很低。

每當老師請他講個故事,或畫幅畫時,他就會說“我做不到!”


他的繪畫本塗滿了《佩澤提諾》風格的色塊,不是因為他喜歡這樣畫,而是把這樣畫當做畫的沒有其他小朋友好的證據。


老師(《共讀繪本的一年》的作者)對此擔心又苦惱,特意安排他和瑞妮同桌,希望活潑自信的瑞妮能影響他。


但是,只要面對老師,沃特就變得畏畏縮縮、磕磕巴巴。


繪本《佩澤提諾》:孩子的自卑,都是大人造成的



二、佩澤提諾是個小小的方塊


佩澤提諾(故事中叫小P)和沃特一樣自卑。他是一個橘色小方塊。


在它居住的地方,別人都很厲害,由很多顏色不同的色塊組成,名字就體現了能耐,比如飛毛腿、大塊頭、遊得快……等等。


小P只是一個小小的方塊,它懷疑自己是別人身上掉下的一塊。


“我是你的一小塊嗎?”每遇到一個人,他都去詢問,得到的全是否定。


後來他在砰砰島摔倒,碎成很多小塊,他把碎塊重新組合

,終於明白了自己和別人一樣,也是有好多小塊組成的,根本不是別人身上掉下的一塊,他就是他自己。


老師讀這個故事感到憤怒,她認為小P遇到的人都太傲慢,不友好,讓小P感到自卑。


小朋友的不這麼看。


她們認為,那些大色塊是小P的長輩,是家人;小P現在什麼都不會,是因為他還小。他們那樣對待小P,並不是刻薄和傲慢,而是它們都是大人,很完整,不需要小孩子去填補空白。


老師從孩子們的回答中發現,沃特的自卑是自己造成的。因為沃特和班級同學玩的很好很開心,小朋友們也很喜歡他,只是面對自己這個時,沃特才變成自卑的孩子。


老師自我審視,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正視過沃特畫的那些小塊兒,還發現,沃特的那句“我做不到”,只在有人要教育他的時候他才說。


由此,薇薇安老師聯想到,《佩澤提諾》中的砰砰砰實際上代表學校,小P就是每一個初入學的新生。


孩子們都碎成一塊一塊,成人們才得以觀察、貼上標籤、在分門別類。只是,經過這樣的分解,孩子怎麼可能再變回完整的一個?


實際上,最初,孩子們就是完整的個體,這才是最可悲的!


繪本《佩澤提諾》:孩子的自卑,都是大人造成的



三、石頭一樣的老師


孩子們反對老師把砰砰島想成學校,因為砰砰島到處都是石頭,沒有老師的地方怎麼會是學校呢?


作者寫到“可我認識很多像石頭一樣的老師,沒人能夠說服他們、或者改變他們的做法。有時候,我也是那樣的老師


《佩澤提諾》被孩子們稱做“沃特的書”,老師開始認真看沃特塗鴉,請他用波蘭語說出自己的名字,這一次,他提高了聲調回答。


老師認為,是沃特把她身上掉下的一小塊還了回來。


很有意思的是,,書中隱藏的深刻,被孩子們排演《佩澤提諾》時完整體現:


扮演大塊頭的孩子說:“要是我有一小塊不見了,怎麼還能這麼強壯?”然後他又補充解釋了幾句“要是我有一小塊不見了,我就壞了。不可能這麼強壯。


另一個大塊頭扮演者說:“我們只是這麼覺得。我們其實很害怕檢查自己身上是不是掉了一小塊,也許我們應該檢查一下。


扮演小P的瑞妮說“你們全都認為自己比我們強,因為你們從沒掉過任何一塊,可那又有什麼了不起?”


在孩子們的演繹中,故事有了圓滿大結局:


小P不再等著被人認可,而成為真理的使者。大塊頭們也明白了,小p需要他們,他們也同樣需要小p。


繪本《佩澤提諾》:孩子的自卑,都是大人造成的




《共讀繪本的一年》這本書中的孩子和老師,都領悟到了《佩澤提諾》的深刻,你領悟到了嗎?


你是否覺察到,自己掉了一小塊?

如果你的孩子自卑怯懦,那不是他的錯,或許他遇到的大人都是石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