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跑贏物價指數的方法(二)--理財方式

我的理財方式

理財方式多種多樣,每個人的專注不一樣,挑選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

2020年,我的理財方式及資金配比

1、股票:A股+港股(40%)

2、基金:國內+海外(40%)

3、保險 (主要重疾+醫療)

4、銀行理財(10%)

5、期貨投資(10%)

6、學習

2020年,A股和港股,仍然是全球市場的搶手貨。

1、整個全球市場,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比肩中美的持續性和經濟實力。

2、家裡的整體環境穩定,雖然有小島事件,但和豬比起來,問題就小多了。外圍是非不斷,而聰明的資金會尋找環境穩定的地方。

3、製造業的規模效應已經在發揮作用。議價能力越來越強。

基於以上兩點,所以我個人重點配置還是以股票+基金的形式為主。

股票

A股:原來A股開設的初心和海外的不一樣。隨著任務的逐步完成,相關法律的改善,市場管理辦法的修訂和實施,市場已經逐步向美股,港股靠攏,所以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港股:魚龍混雜,國內在聯交所上市的公司,可以適當關注。但主要還是以打新為主,這種模式收益穩健,風險較低。同時在打新過程中,能發現新的投資標的。這也是一個熟悉學習的過程。可以適當參與。

基金

國內為主(以細分行業基金為主,大盤指數型基金為輔),5G、醫藥、消費這是重點。

海外基金:以主題行業為主(我自己是沒有購買QDII的基金),畢竟國外的科技、醫療的創新程度比國內要高,錢景更好。

多市場配置,能有效分散風險。

保險

保險最大的功效是轉移風險,保存資金。(這個需要單獨介紹)

我個人比較偏向重疾+醫療+意外、終身壽險這樣搭配。這樣的搭配的保障槓槓是最大的。同時把未來可能面對的健康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保險是解決我個人健康風險的手段。

當然,保險還有其他功能,但有對比就會有傷害,所以用保險最為突出的功能就好了。

銀行理財

銀行理財是個人日常支出的渠道,畢竟資金分配在風險高的領域,所以要預留一筆,才不至於影響日常生活。銀行理財同樣有機構性產品,這個就不一一敘述了。選擇匹配自己資金使用的時間的產品就好了。

期貨投資

這個只是個人學習選擇工具。期貨發財的人有,但絕對是極少數人,期貨投資一定要慎重。故事很多,但事故是故事的N倍。

學習

只有身上的肥肉和知識是別人不能拿走的。自己領悟吧。


最後:投資理財重要堅持,其實無論是何種投資理財方式最終看到效果都需要時間。只有長期堅持正確的方法理財,就一定就看得好的結果。


2020年跑贏物價指數的方法(二)--理財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