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讀詩賞淮安勺湖

 

看圖讀詩賞淮安勺湖

《勺湖全景圖》與《勺湖圖》相仿,只是所繪之景範圍更大,充分體現了一個“全”字。此圖亦為姚彥所繪,長100公分,寬60公分。手卷從承恩門一角落筆,自右向左一路繪去,萬壽橋、福興庵、勺湖書院、老君殿、大悲閣、蔡公祠、文峰塔、千佛寺等位置一一點綴,並布及炮臺、北角樓、聯城、西門樓、帆桅諸景,繚以雉堞……風景隨畫筆延展,豁然眼前的是一幅滿目蔥鬱的勺湖全景山水,詩情畫意都在畫卷中了。 

 畫中題款說出了作者創作這幅畫的緣起,“戊午六月二十四日觀蓮節,澄伯先生偕同搏初諸君,泛舟勺湖逭署花蔭下,先生首成醉花蔭詞、屬予寫其全景。”  

每年農曆的六月廿四為觀蓮節,到這一天,詩人畫家相邀吟唱,賞荷題詩,抒發胸襟;普通民眾也紛紛邀約親友乘簫鼓畫船,酒食彈唱,遊賞於荷花蕩中,為荷花祝壽。汪澄伯老先生的《醉花蔭》詞就是描寫的這一情景:“天壓荒城城壓水。小艇衝鷗起。香氣送荷風。十里平湖,領略閒滋味。無聊且向花蔭醉。此意人知未,百事總塵埃。古塔橫橋,長在斜陽裡。” 

 手卷中還有一段汪老先生題寫的文字:“‘五六月間無暑氣,二三更後有漁歌’風裡邱子湖愛蓮亭楹聯也。何俊卿中翰移贈太湖,見題勺湖蓮隱圖跋語中的為實情實景。其本地風光,大悲閣舊聯雲:‘十丈紅欄藕花月,四圍綠水楊柳風。’中翰曾鐫板懸諸廊下。今閣毀聯亡,爰特補綴於此,以存舊跡雲。”辛己六月泛棹避暑重遊此湖,澄伯氏率筆補白。”辛己為1941年,這當是汪老晚年重遊勺湖後的補筆了。 

 另有一首七言古詩《勺湖放棹圖》,為施慶生(竹坪)所作,共30句:“琳宮梵剎非舊觀,瓦礫成堆金碧枯。大悲閣圮長橋斷,斜日荒涼塔影孤。撫今追昔增感慨,壘塊盈胸消滿壺。” 

 手卷是中國繪畫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可以自由地任畫家施展畫筆,描繪風景,將散點透視這種中國繪畫的透視特點在長長的畫卷中盡情表現。儘管《勺湖圖》和《勺湖全景圖》的作者姚彥並沒有能在地方文獻中留下隻言片語,但是他的繪畫才情卻在這兩幅手卷中得以充分展現、流傳後世。而且尤為可貴的是這兩幅圖的文獻價值,在原《勺湖志》已散佚的情況下,它們為研究淮安勺湖的歷史、各景點的分佈、古代城市格局和地方民俗以及晚清、民國時期淮安知識界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佐證。 

 湖西便是城牆。城外帆檣林立,往來不斷,到了薄暮時候,女牆上露出一角風帆,掛著通紅的夕陽,煞是入畫。 ——《老殘遊記》

勺湖之水如瓜瓤,
勺湖楊花撲地香。
荒城四面繚而曲,
橫堤一道平且長。


芳時最好是三月,
永和禊事流杯觴。
傾城遨遊直到夜,
芙渠萬柄相扶將。
   ——段朝端

  勺湖位於山陽(今淮安區)舊城內西北角,經西水門可與城外蕭湖相通,在古代又稱放生池、郭家池或阮池,今名勺湖公園,是淮安現存最古老的寺廟園林。劉鶚《老殘遊記》對勺湖有段白描:“湖西便是城牆。城外帆檣林立,往來不斷,到了薄暮時候,女牆上露出一角風帆,掛著通紅的夕陽,煞是入畫。” 

 作為淮安風景名勝之一的勺湖曾引來眾多詩人畫家在此歌詠唱和、揮毫潑墨。由清乾隆湖南學政阮學浩的後人捐贈,現收藏於楚州區園林管理處的《勺湖圖》和《勺湖全景圖》不僅再現了劉鶚筆下“煞是入畫”的美景,更生動地反映了晚清、民國時期淮安知識分子仿古修禊、詩文唱和的情景。  《勺湖圖》,手卷紙本設色,畫心縱36釐米,橫90釐米,前有吳籛孫隸書“勺湖圖”引首,後有段朝端、鍾錕年等13家題跋,總長700釐米。圖繪一潭勺湖清水,中有放棹之舟,水盡頭是雉碟城牆,城牆外帆篷遊弋。周邊有草堂、虹橋、悲閣等建築。圖左上方題款為:“澄伯先生大雅教正。戊午九月萬柳池漁姚彥寫。”通過題款我們得知,此圖為戊午年即1918年由居住在月湖(亦稱萬柳池)邊的姚彥所繪。題款中所提到的澄伯先生即汪澄伯,字純清,號無塵齋主,為民國時期《淮安縣誌》主要編纂者之一。汪老先生通古識今,好收藏,是當時楚州有名望的文化人,解放後才辭世。 

 題款後是13位淮安當時的文壇碩儒應澄伯先生屬題而寫就的詩詞。領銜為段朝端撰寫的44句古詩。開首雲:“勺湖之水如瓜瓤,勺湖楊花撲花香。荒城四面繚而曲,橫堤一道平且長。芳時最好是三月,永和禊事流杯觴。傾城遨遊直到夜,芙渠萬柄相扶將。”“承恩門樓在其北,闈譙隔斷千帆檣。”其後雲:“龍興古寺本奢闊,襟帶塔院包僧房。”“一灣湖水尚明瑟,煙篷雨棹疑瀟湘。”末端雲:“勺湖在城西北隅,為吾淮觴詠地,風景清絕,自老病蟄居不至斯地久矣。戊午初冬,澄伯世大兄出是圖屬題,棖觸舊遊,率成長歌,錄請笑政,蔗叟段朝端呈稿,時年七十有六。”  

段朝端(1843—1925)字笏林,號蔗叟,秀才、貢生,一生課讀,曾署甘泉、海外學正,從事淮安地方文獻資料蒐集、整理、研究工作,是《楚州叢書》的主要撰述人和資料提供者。1920年主持了《續纂山陽縣誌》16卷、《山陽藝文志》8卷的編撰工作。段公的這首長歌首句“勺湖之水如瓜瓤” 寫出了勺湖之形。勺湖湖面西南窄而長,東北寬闊近圓,似勺形。這也是勺湖得名的原因。詩歌繼而寫到“楊花撲花香”、“芙渠萬柄相扶將”的美景以及傾城老少遨遊至夜的情景,說明勺湖自古便是遊覽觀勝之地。而“承恩門樓在其北,闈譙隔斷千帆檣”句不僅點出了勺湖北依承恩門樓瀕臨大運河的地理位置,更描繪出勺湖雉碟圍繞、千帆競發的環境。“龍興古寺本奢闊,襟帶塔院包僧房”句則寫到龍興寺這座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寺廟。龍興寺原名法華禪院,創建於東晉大興二年。武則天時,西域僧人僧伽來淮傳法。景龍二年,受中宗特詔赴長安,備受時人信徒推崇,被僧俗各界視為觀音化身,尊稱僧伽大聖,影響遠及日本、高麗等國。中宗將其原住法華禪院賜名龍興寺,敕建尊聖塔一座,以供旃檀佛像。明代修復時改稱文通塔。勺湖自古便是庵觀寺廟環築之地,這佛光塔影也是勺湖一道獨特的風景。勺湖的如斯美景怎不令詩人幾疑身處瀟湘?  

第二首和第五首為《一斛珠》和《蝶戀花》兩首詞,分別為鍾錕年和秦遇賡填詞。秦遇賡字匪石,參與過1931年民國《淮安縣誌》的編纂工作。鍾錕年字熊佛,生平事蹟不詳。鍾詞雲:“休道江南風景擅,淮幹一樣尋幽茜”,“著個扁舟,彷彿秋光遍”;秦詞雲:“哀柳荒蒲舟一葉,萬事蹉跎又到秋時節。紅藕花殘香暗滅,斷橋約水雲橫堞。”描寫了勺湖不讓江南的的美麗風光,處處透露著詩人對家鄉勝景的熱愛與自豪。。 

 翰林徐鍾恂(紹泉)七言絕句8首,王鴻翔(硎蓀)七言絕句2首。徐詩曰:“阮顧繼起增輝光,使星返照來衡湘。文章道義相激勸,寒士歡顏開草堂。”王詩曰:“觥觥阮顧兩宗師,經術文章孰紹之。一盞湖波薦蘭芷,秋風來拜二公祠。”兩首詩盛讚了阮學浩、顧雲程二公,表達了崇敬之情。 

 曾參加民國1931年《淮安縣誌》、《勺湖志》編纂工作的毛乃庸(字元徵)也有詩云:“千山萬水今行遍,倦眼歸來看勺湖。不見長橋俯碧流,難尋臺榭續前遊。夕陽照盡秋蕭瑟,翦取生綃細寫愁。”此詩寫於辛酉(1921),滿紙一個“愁”字,足見作者對盛時勺湖的留戀和對現時勺湖的惆悵,感慨遺憾之情溢於詩外。 

 此外,還有丁玉麟、何福謙、紫生和八十三歲老人陳璨詩作十二首,麗正書院督學、縣誌編纂工作總理周鈞五律一首,《河下園亭記續編》作者李鴻年七絕二首。敬錄一首:“攜朋載酒豁胸襟,來祝荷花放膽吟。卅六湖波分一勺,汪倫潭水共情深。” 

 值得一提的是田毓璠的一首古體詩,共26句,夾註五處。詩中除吟詠勺湖美景,崇尚風流名人外,對百姓遭遇水災的疾苦寄寓了極大的同情。詩中雲“湖波白馬高蕩空,一堤託命多哀鴻。傾城捧土事畚鍤,日在驚濤駭浪中。斯圖展玩忍重把,感舊哀時淚如瀉。”夾註一:災民悉露宿西堤上,今夜風狂雨驟,濱湖百餘圩皆破,無一存者。夾註二:看秋運漲暴,沿堤加堰,邑人士日謀防禦,夜不安枕。  田毓璠,字魯嶼,魯漁,晚年別號耐傭老人,著名文學家袁鷹的祖父,清光緒癸卯進士,先後任安徽寧國、太和知縣,六安知州,為官清廉,為人正直,卸任後回故里。1931年淮安霪雨成災,他赴京、津募款,設粥場賑災。這首詩應該是這段歷史的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