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读诗赏淮安勺湖

 

看图读诗赏淮安勺湖

《勺湖全景图》与《勺湖图》相仿,只是所绘之景范围更大,充分体现了一个“全”字。此图亦为姚彦所绘,长100公分,宽60公分。手卷从承恩门一角落笔,自右向左一路绘去,万寿桥、福兴庵、勺湖书院、老君殿、大悲阁、蔡公祠、文峰塔、千佛寺等位置一一点缀,并布及炮台、北角楼、联城、西门楼、帆桅诸景,缭以雉堞……风景随画笔延展,豁然眼前的是一幅满目葱郁的勺湖全景山水,诗情画意都在画卷中了。 

 画中题款说出了作者创作这幅画的缘起,“戊午六月二十四日观莲节,澄伯先生偕同搏初诸君,泛舟勺湖逭署花荫下,先生首成醉花荫词、属予写其全景。”  

每年农历的六月廿四为观莲节,到这一天,诗人画家相邀吟唱,赏荷题诗,抒发胸襟;普通民众也纷纷邀约亲友乘箫鼓画船,酒食弹唱,游赏于荷花荡中,为荷花祝寿。汪澄伯老先生的《醉花荫》词就是描写的这一情景:“天压荒城城压水。小艇冲鸥起。香气送荷风。十里平湖,领略闲滋味。无聊且向花荫醉。此意人知未,百事总尘埃。古塔横桥,长在斜阳里。” 

 手卷中还有一段汪老先生题写的文字:“‘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风里邱子湖爱莲亭楹联也。何俊卿中翰移赠太湖,见题勺湖莲隐图跋语中的为实情实景。其本地风光,大悲阁旧联云:‘十丈红栏藕花月,四围绿水杨柳风。’中翰曾镌板悬诸廊下。今阁毁联亡,爰特补缀于此,以存旧迹云。”辛己六月泛棹避暑重游此湖,澄伯氏率笔补白。”辛己为1941年,这当是汪老晚年重游勺湖后的补笔了。 

 另有一首七言古诗《勺湖放棹图》,为施庆生(竹坪)所作,共30句:“琳宫梵刹非旧观,瓦砾成堆金碧枯。大悲阁圮长桥断,斜日荒凉塔影孤。抚今追昔增感慨,垒块盈胸消满壶。” 

 手卷是中国绘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可以自由地任画家施展画笔,描绘风景,将散点透视这种中国绘画的透视特点在长长的画卷中尽情表现。尽管《勺湖图》和《勺湖全景图》的作者姚彦并没有能在地方文献中留下只言片语,但是他的绘画才情却在这两幅手卷中得以充分展现、流传后世。而且尤为可贵的是这两幅图的文献价值,在原《勺湖志》已散佚的情况下,它们为研究淮安勺湖的历史、各景点的分布、古代城市格局和地方民俗以及晚清、民国时期淮安知识界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湖西便是城墙。城外帆樯林立,往来不断,到了薄暮时候,女墙上露出一角风帆,挂着通红的夕阳,煞是入画。 ——《老残游记》

勺湖之水如瓜瓤,
勺湖杨花扑地香。
荒城四面缭而曲,
横堤一道平且长。


芳时最好是三月,
永和禊事流杯觞。
倾城遨游直到夜,
芙渠万柄相扶将。
   ——段朝端

  勺湖位于山阳(今淮安区)旧城内西北角,经西水门可与城外萧湖相通,在古代又称放生池、郭家池或阮池,今名勺湖公园,是淮安现存最古老的寺庙园林。刘鹗《老残游记》对勺湖有段白描:“湖西便是城墙。城外帆樯林立,往来不断,到了薄暮时候,女墙上露出一角风帆,挂着通红的夕阳,煞是入画。” 

 作为淮安风景名胜之一的勺湖曾引来众多诗人画家在此歌咏唱和、挥毫泼墨。由清乾隆湖南学政阮学浩的后人捐赠,现收藏于楚州区园林管理处的《勺湖图》和《勺湖全景图》不仅再现了刘鹗笔下“煞是入画”的美景,更生动地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淮安知识分子仿古修禊、诗文唱和的情景。  《勺湖图》,手卷纸本设色,画心纵36厘米,横90厘米,前有吴篯孙隶书“勺湖图”引首,后有段朝端、钟锟年等13家题跋,总长700厘米。图绘一潭勺湖清水,中有放棹之舟,水尽头是雉碟城墙,城墙外帆篷游弋。周边有草堂、虹桥、悲阁等建筑。图左上方题款为:“澄伯先生大雅教正。戊午九月万柳池渔姚彦写。”通过题款我们得知,此图为戊午年即1918年由居住在月湖(亦称万柳池)边的姚彦所绘。题款中所提到的澄伯先生即汪澄伯,字纯清,号无尘斋主,为民国时期《淮安县志》主要编纂者之一。汪老先生通古识今,好收藏,是当时楚州有名望的文化人,解放后才辞世。 

 题款后是13位淮安当时的文坛硕儒应澄伯先生属题而写就的诗词。领衔为段朝端撰写的44句古诗。开首云:“勺湖之水如瓜瓤,勺湖杨花扑花香。荒城四面缭而曲,横堤一道平且长。芳时最好是三月,永和禊事流杯觞。倾城遨游直到夜,芙渠万柄相扶将。”“承恩门楼在其北,闱谯隔断千帆樯。”其后云:“龙兴古寺本奢阔,襟带塔院包僧房。”“一湾湖水尚明瑟,烟篷雨棹疑潇湘。”末端云:“勺湖在城西北隅,为吾淮觞咏地,风景清绝,自老病蛰居不至斯地久矣。戊午初冬,澄伯世大兄出是图属题,枨触旧游,率成长歌,录请笑政,蔗叟段朝端呈稿,时年七十有六。”  

段朝端(1843—1925)字笏林,号蔗叟,秀才、贡生,一生课读,曾署甘泉、海外学正,从事淮安地方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工作,是《楚州丛书》的主要撰述人和资料提供者。1920年主持了《续纂山阳县志》16卷、《山阳艺文志》8卷的编撰工作。段公的这首长歌首句“勺湖之水如瓜瓤” 写出了勺湖之形。勺湖湖面西南窄而长,东北宽阔近圆,似勺形。这也是勺湖得名的原因。诗歌继而写到“杨花扑花香”、“芙渠万柄相扶将”的美景以及倾城老少遨游至夜的情景,说明勺湖自古便是游览观胜之地。而“承恩门楼在其北,闱谯隔断千帆樯”句不仅点出了勺湖北依承恩门楼濒临大运河的地理位置,更描绘出勺湖雉碟围绕、千帆竞发的环境。“龙兴古寺本奢阔,襟带塔院包僧房”句则写到龙兴寺这座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寺庙。龙兴寺原名法华禅院,创建于东晋大兴二年。武则天时,西域僧人僧伽来淮传法。景龙二年,受中宗特诏赴长安,备受时人信徒推崇,被僧俗各界视为观音化身,尊称僧伽大圣,影响远及日本、高丽等国。中宗将其原住法华禅院赐名龙兴寺,敕建尊圣塔一座,以供旃檀佛像。明代修复时改称文通塔。勺湖自古便是庵观寺庙环筑之地,这佛光塔影也是勺湖一道独特的风景。勺湖的如斯美景怎不令诗人几疑身处潇湘?  

第二首和第五首为《一斛珠》和《蝶恋花》两首词,分别为钟锟年和秦遇赓填词。秦遇赓字匪石,参与过1931年民国《淮安县志》的编纂工作。钟锟年字熊佛,生平事迹不详。钟词云:“休道江南风景擅,淮干一样寻幽茜”,“着个扁舟,仿佛秋光遍”;秦词云:“哀柳荒蒲舟一叶,万事蹉跎又到秋时节。红藕花残香暗灭,断桥约水云横堞。”描写了勺湖不让江南的的美丽风光,处处透露着诗人对家乡胜景的热爱与自豪。。 

 翰林徐钟恂(绍泉)七言绝句8首,王鸿翔(硎荪)七言绝句2首。徐诗曰:“阮顾继起增辉光,使星返照来衡湘。文章道义相激劝,寒士欢颜开草堂。”王诗曰:“觥觥阮顾两宗师,经术文章孰绍之。一盏湖波荐兰芷,秋风来拜二公祠。”两首诗盛赞了阮学浩、顾云程二公,表达了崇敬之情。 

 曾参加民国1931年《淮安县志》、《勺湖志》编纂工作的毛乃庸(字元徵)也有诗云:“千山万水今行遍,倦眼归来看勺湖。不见长桥俯碧流,难寻台榭续前游。夕阳照尽秋萧瑟,翦取生绡细写愁。”此诗写于辛酉(1921),满纸一个“愁”字,足见作者对盛时勺湖的留恋和对现时勺湖的惆怅,感慨遗憾之情溢于诗外。 

 此外,还有丁玉麟、何福谦、紫生和八十三岁老人陈璨诗作十二首,丽正书院督学、县志编纂工作总理周钧五律一首,《河下园亭记续编》作者李鸿年七绝二首。敬录一首:“携朋载酒豁胸襟,来祝荷花放胆吟。卅六湖波分一勺,汪伦潭水共情深。” 

 值得一提的是田毓璠的一首古体诗,共26句,夹注五处。诗中除吟咏勺湖美景,崇尚风流名人外,对百姓遭遇水灾的疾苦寄寓了极大的同情。诗中云“湖波白马高荡空,一堤托命多哀鸿。倾城捧土事畚锸,日在惊涛骇浪中。斯图展玩忍重把,感旧哀时泪如泻。”夹注一:灾民悉露宿西堤上,今夜风狂雨骤,滨湖百余圩皆破,无一存者。夹注二:看秋运涨暴,沿堤加堰,邑人士日谋防御,夜不安枕。  田毓璠,字鲁屿,鲁渔,晚年别号耐佣老人,著名文学家袁鹰的祖父,清光绪癸卯进士,先后任安徽宁国、太和知县,六安知州,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卸任后回故里。1931年淮安霪雨成灾,他赴京、津募款,设粥场赈灾。这首诗应该是这段历史的佐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