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作家品行很差,但他/她的作品還不錯,我們是否應該因為作者而抵制它?

茶與布朗


我覺得人品上的瑕疵不應該成為評判一個創作者作品標準。正所謂人無完人,一味以道德標準來衡量你所接受的信息會極大地縮小你的認知範圍,從個人成長來講是不利的。即便是為世人所唾棄的秦檜,其書法造諧依舊可。金庸一生成婚三次,以女權角度可謂之渣男。但其作品依舊宣傳的是真善美,是為國為民。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批判的繼承也是我們讀書應有的態度。相同的事實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結論。比如方方日記的結論,我不贊同,但其經歷的點滴與紀錄不失為這兩個月難得的留存。何況一篇文章,你能學到一首詩,一種表達,甚至自己所不熟悉的史實,知識,都是一種收穫。有容乃大,非空談也。


夜半虛


在這個利慾薰心的時代,好像道德的底線動搖了。面對一個品行差的有好作品的作家,我認為應該去抵制作者,也應該抵制好的作品。

第一,如果不去抵制他的作品,會助長他的威風,肆無忌憚。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作品對於作者的重要意義,理清他們之間的關係。對於品行很差的作者,如果不去僅僅因為他的作品好,不去抵制他,這個可惡的作家依舊拿著稿酬逍遙自在,感覺對自己沒什麼影響。你抵制就抵制,喜歡我的作品,還不是要間接給我買單。這樣下去,會助長這個作家邪惡的作風,長期下去有可能為害一方。

第二,不去抵制壞作家的好作品,根據暈輪效應,會有部分民眾因作品而支持這個作家。暈輪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見到一個人一個方面好,就覺得他處處都好。以現在的影視作品為例,有多少粗製濫造的作品,但盲目追星的人看到這個主角長得帥-男神,頓時覺得這個影視劇太好看了。反之,有個好作品,想當然認為能寫出這麼好作品的人一定各方面都好,我要支持他。

第三,再好的作品之中難免有作者的影子,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創作源於生活,好的作品一般都有一定的真實感,而真實感一般來源於作者自身的生活。作品與自身經歷的相關性影響了作品的道德感,讀眾難免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一旦加以仿效,後果可想而知。一個偶像能影響一個人,而一部作品的各方面都會影響受眾的點滴。

筆者主要從三方面闡述了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那就是對於這種現象,我們必須進行雙抵制。以上是筆者個人看法,如有不足,歡迎交流補充。

我是路留星,一個熱愛文化的行路人。


路留星


你好,我是眉畫張敞,文化領域創作者,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對品行很差的作家的作品不應該抵制,我們欣賞的只是他的作品。

作品雖然是作家生產的,但是它跟作家終究是兩回事。

打個簡單的比喻:我們準備吃個雞蛋,大可不必去看看生產雞蛋的母雞是否俊俏;我們去飯店吃個飯,也不必去管那個廚師是不是一個高尚的人。

如果你認為我這樣說是不講原則,愛憎不分明,我可以給你舉幾個例子,說明我們的確不該,而且的確也沒有因為作者的人品而去拋棄或抵制他的作品。


唐代大詩人元稹,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位唐代詩人,他的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可以說是愛情的絕唱,傳誦至今,而且還在不斷被我們引用。

我們來看一下元稹的這首詩——《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首詩的意思是:看到過大海,別處的水都不配稱作水;除了巫山的雲,其它地方的都不配叫作雲。有了你以後,別的女人我都懶得再看一眼,我這樣做,一半是為了修道,一半就是為了你啊!

深情吧?這是一首飽含真情的泣血之作,的確令人感動。

清代有位衡塘退士評價:從古到今,悼亡詩不計其數,最好的只有三首,這首詩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跟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那首並列。

元稹還有兩句悼念妻子韋叢的詩大大有名,那就是其悼亡詩《遺悲懷》中的“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他這些詩句你喜歡嗎?你是不是已經被詩人表達的對妻子的思念和深情所感動?

可是如果你知道了元稹的為人你還會喜歡這兩句詩嗎?

元稹20歲時,借居遠房姨媽家,與姨媽的女兒十七歲的崔雙文相遇,二人私訂終身,巫山雲雨。後元稹棄之而去,並把這段經歷寫成《鶯鶯傳》流傳,後被改編成《西廂記》,元稹就是裡面張生的原型。

他的這段經歷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成語——“始亂終棄”。

元稹到長安及第後,為了攀附京兆尹韋夏卿,迎娶了其女兒韋叢,成功實現了人生逆襲。

韋叢賢良淑德,對元稹一往情深,關愛有加。

後來元稹做了朝廷御史,出使四川,遇到了當時的女詩人薛濤,結果二人”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當時元稹三十一歲,薛濤四十一歲。

也就是這一年,韋叢病故,元稹大秀恩愛,留下三十多首深情的悼亡詩,其中就有我們前面提到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和“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韋叢的死,似乎給薛濤了一個機會,可惜元稹又一次一去不回,導致薛濤在成都鬱鬱而終。

元稹又納安仙嬪為妾,後又娶大家閨秀裴淑填房。

隨後又看上了另一個女子劉採春,這是一個有夫之婦,元稹花了一筆錢,納劉採春為妾,又一次始亂終棄,劉採春被拋棄後,跳水自盡。

說好的“曾經滄海”呢?說好的“除卻巫山”呢?

原來詩也就是寫寫罷了,可能那一會兒心裡的確難受,可能那一會兒真的下定決心終生不娶了,可是,可是……美女太誘人了啊!

看了元稹的經歷,你難道就不再喜歡他這幾句詩了嗎?


我們再來看幾個例子。

我們都知道宋代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這裡面的“蔡”據考證就是奸相蔡京,後來人們就是因為厭惡蔡京名聲太差,把這個“蔡”換成了蔡襄。

名字換了,但是蔡京的書法的確令人叫絕,就連狂傲的米芾都承認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

也有人說我們現在通用的“宋體”字也源於殘害忠良的賣國賊秦檜,如果真是這樣,難道我們電腦中的“宋體字”就不用了嗎?

當代作家中,徐志摩人品如何?郭沫若人品如何?這個你可以自己去查資料,可是我們依然把《再別康橋》和《天上的街市》選入語文課本。


所以,有人說得好:“只有偉大的作品,沒有偉大的人格。”

人品不好,交給道德去譴責;違法亂紀,交給法律去治裁;行為有爭議,交給時間去定論。

我們沒有必要“以人廢文”、”以人廢曲“、”以人廢藝”。

我們可以只關心他的作品是否優秀,是否引起了自己的共鳴。

至於他的人品有所瞭解就行了,我們欣賞的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的人品。

我們也決不會因為某個作者品德高尚,硬要愛屋及烏,去喜歡他並不優秀的作品。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眉畫張敞


這個話說的。文如其人。一個人品差的人,對生活的態度與認識都不一樣,何能寫出高水平文章,如果寫出來的也只是低級趣味的東西,為了迎合讀者的口味,譁眾取寵罷了。與那永名千載名作來說,即便成功了,也只是曇花一現的浮沉。

我覺得一個人的品性,決定了一個人的文風。低級趣味的人。寫的文章大多數低級趣味的,品行高的人,寫的文章有警世傳承的可能。文章雖然說只是輿論大眾的一個工具,當握工具的這個手,是不是乾淨的,如果這雙手是汙穢的。那一張潔白的紙,怎有賞心閱目的文字呢?

說到底,一個想影響別人的人,首先自己必須有一定的長處,你自己的被人看不起。怎麼去影響別人呢?寫文章更是一個高德情操的事。人品如文品,現在我們有一些作家。在外面獲得了一點獎項,以為自己是千古聖人,在國內沾沾自喜,耀武揚威,譁眾取寵。有些作品,都是迎合一些外國人口味。一切靠西化了寫白小說,故弄玄虛,可醜話中國人的人性來搏得外人的恥笑?比種品性低檔的所謂作家?我們永遠都是不歡迎的。


江南知士wang


“風流才子”才子風流,飲酒,挾妓,吟詩,作畫等,大概是才子的常態。或許是從中觀察事物人物,找到創作靈感或素材。李白晚年從南京回四川老家,還隨帶一18歲歌妓,結果中途死在船上。所以,只要他不損人利己,淫人之妻(第三者),殺妻滅子,賣國求榮等。就不能算“品行很壞”,就不要過多指責了。


tssgd


我認為不應該,其實這是兩碼事,個人品行差是個人修養問題,與他的作品無關,好的作品文化應該被傳播傳承,而不應該因為作家品行差而被埋沒,對待好的作品我們應該拋開個人情感去單純的以文學角度去看待作品,而且既然能寫出好的作品,那他的品行差到底是怎麼回事或者也是一個有待觀察探究的問題,或許其中也有我們所不知的隱情,所以不應該以偏概全,很多事情不要著急下定論,而且還是最先那句話,喜歡他的作品跟喜不喜歡他的人是兩碼事,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恰逢長安雪


品行是通過行為、作風等有意識表現出來的不好本質,不代表是壞人。假如干違法背德的事自然有法律部門處理和受到道德上的譴責。作品還不錯證明文化水平還行與品行很差並行不悖,我們不應該因為作者的不良行為而抵制好作品,當然最好是品行和文化都兼優。


熊貓血王海明


因品行而抵制作品,我看也行。

古人說,文如其人。也就是說,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寫出什麼樣作品。因為,他的思想,他的靈魂,他的言行,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直或曲地在作品中流露出來。

如果文與人是兩回事,不一致,起碼暴露了其品行的另一面一一虛偽性,或者說多面性。

而耿直的人,可能對此會更加反感。這正如日常生活中,你討厭某一個人,只要一看見他,就有反感的情緒產生,甚至不願與其接觸,不願聽其說話。既使說得對,也照樣不願聽。

當然,事無絕對。你能包容,你能一分為二的辨正的去看待一個人及他的方方面面,那也更能體現你的大度,你的水平。


今亱望星空


首先我不同意抵制,因為抵制本身就帶有主觀性!作家的品行是他真實的自己,至於好與壞完全是別人的評判。世界上確有好人與壞人之分,但他們都有不一樣的精彩故事,值得演譯!例如臺灣作家"古龍"先生,酒色盡好,英年早逝;但並不影響他的武俠小說暢銷啊!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扮演很多不同角色,哪怕是十惡不赦之徒,他都有他的價值。所謂品行"很差"的作家,如果他的作品是優秀的,那麼我們就要一分為二地去看。畢竟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



潘工工作室


孔子說過,不要因人廢言。意思應該辯證的看待事物,對於一個人,既要認識對方的過失,同時,不要輕易全盤否定。第一,世界是變化的,人也是變化的,所謂的是非對錯也是相對的,只有360度評估才能相對客觀。第二,文學作品,尤其是一旦誕生,在辯證的看,就不屬於作家本身,而是屬於讀者,於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也是讀者的客觀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