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職場中80後越來越少,基本都是90後了,80後都去哪了?

小赫赫玩具


這類問題我也曾好奇和苦惱過,當時見到的都是80後,我就想:70後都去哪了?10年時間過去了,現在去合作的公司或去朋友的公司,一問,多數都是90後,連80後都不知道藏到哪去了。

應該這麼解釋吧,一個公司肯定是普通員工比領導多,而老闆只有少數幾個或一個,而普通員工的年齡一般都在20-30歲之間。也就是說,10年前普通員工以80後為主,我們吹捧著80後,是因為他們剛入道呢,給他們一些誇獎和表揚,他們也就在普通崗位上很有憧憬,想象著美好的未來。

到最近三五年了,90後是20-30歲的年齡,自然我們能見到的工作人員就都以90後為主了。那麼大量沒有上升到領導崗位的80後,70後又去哪了呢,這些人也沒有退休呀。

以我自己的例子,就是做一家小公司了,遊離在正式工作之外。我身邊的朋友,要麼有比較穩定的高管崗位,要麼自己創業,要麼有不錯的愛好,用自己的興趣支撐著自己的生活。一年做少數幾個項目,或者做顧問像插件式提供些服務。

有的時候,自己會突然感慨:原來生活是如此多元呀,原來朝九晚五,下午三點多,上午10點多都在辦公室呢,或者開會,或者面見客戶,但自己年紀大些的時候,才發現周圍好多同類人並沒有在辦公室呀。原來,那些時段也可以做其他事,也可以不擠地鐵,不擠公交車呢。


財經作家邱恆明


題主看見自己所在的行業或公司,90後越來越多、80後越來越少,發出疑問“80後都去哪兒了”,正如一首歌“時間都去哪兒了”。其實,這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效應和“錨定”效應。自己所在的公司80後員工少,懷疑“80後是不是都出局了”,片面地認為整個職場80後都少了。其實,全球職場從宏觀來說,依然是老中青三結合的。80後依然活躍在各行各業呀。

舉一個例子:我剛來北京的時候,20多歲,上下班高峰坐地鐵,很少見到中老年人。後來,年輕大了一些,就不願意擠高峰地鐵了,覺得一個30多歲的擠在年輕人中間,很不舒服,覺得人生很失敗。我要麼早上班,要麼晚下班。尤其是老年人,更錯開了交通高峰期,並不代表中老年人在社會上減少了。

第一,首先要區分開職場人的宏觀分佈和微觀分佈,充分認知職場人的結構化矛盾。

職場人的總體生態分佈,是“五湖四海、老中青三結合”的。國內職場,從宏觀分佈上來看,職場人有七八億人,依然是老中青三結合的結構,60後、70後、80後、90後、95後是形成年齡梯隊的。

但,在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時間階段企業之間,年齡比例是結構化的矛盾,有的企業80後佔主體,有的企業是90後佔主體。

估計題主所處的行業,可能是互聯網、高科技、銷售類、服務類的行業或企業,這些行業的特點就是隊伍年輕化,年齡大的員工到了30多歲,如果沒有升到管理層,大多數就轉行幹別的職業了。

比如,餐飲服務業,女服務員一般不過做到30歲。所以,你到賓館所見到的服務員,都是年輕漂亮的女孩子。30歲的女人,要麼轉行去做行政、後勤、保潔、廚房工勤,要麼轉行去其他行業或回老家了,要麼真的回家做人婦去了。

第二,各行各業的年齡結構,是受多種因素做影響的。

舉一個例子:

傳統的央企系統,大約有4000多萬員工,地方國企也有4000多萬員工,這個群體的平均年齡是超過40歲的。因為多年來,國企的老員工負擔重,引進新生比例低,整個行業的平均年齡是在不斷增長的。

比如,我原來所在的老國企,員工平均年齡45歲,因為十年幾乎沒有新引進畢業生了,沒有年輕的新人補充進來,存量員工的平均年齡是逐年增長的。員工平均年齡45歲,管理層平均年齡50歲左右。

很多傳統的行業或企業,由於老員工比例過大,年輕員工補充不足,新陳代謝的功能都喪失了,員工隊伍沒有活力,缺乏創新力,企業也就半死不活。

高層也意識到國企員工,特別是管理層年齡偏大,歷史上已經有三次推進年輕化了。最近這次推進年輕化,提出用三年內,讓90後進入中層班子的比例達到30%,不斷優化幹部的年齡結構。

但是,在新興的行業裡,整個行業的年齡就比較年輕,有的企業新星成立才三四年,就能上市。這個新興企業,哪裡有老員工啊?基本都是剛畢業的應屆生。所以,題主所在的行業,可能就是這種企業,滿眼都是90後,因為這種企業本身就年輕。

第三,80後甚至70後員工,到底都去哪裡了?

員工成長規律,與人的成長是一樣的。職業生涯,也是逐步成熟成長的。20歲左右入職,30歲左右成熟,成為管理層甚至是中層人員,40歲左右成為高層人員,50歲左右成為集團級的高層。這是大多數大企業的普遍成長規律。

但是,現在整個職場業態的底層架構,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近十年來,大眾創業,數以百萬級的中小企業如同雨後春筍一樣層出不窮。尤其是創業型公司,如同星火燎原。據統計,創業型公司2年存活期不到20%,創業公司如同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中小型企業和創業型企業,包括一些小生意,個體戶、小超市、小商店、小攤小販,等等,消化了80%的就業人口。傳統的國企、事業單位和公務員體系,消化了20%的就業人口。

舉一個例子:2019年畢業生已經達到了900萬,同時還有3000萬年輕人,通過高職、中專、大專、高中畢業後,走向職場。這些年輕人,80%進入了年輕的中小企業或創業公司,所以,造成了題主的錯覺:滿眼都是90後,80後很少能看到。

80後確實從中小企業或創業公司減少了,主要有三個去向:

一是轉行了。比如,大量的服務員、銷售業中,大量的服務員、保安、中介、推銷員、廣告員,都是年輕人,臨時過渡幾年,都是吃青春飯的,年齡偏大一點,比如,超過30歲,就幹不動了。老闆也不用了,自己也沒臉皮再幹了。都轉行去了傳統公司,或者做小生意去了。

二是被淘汰了。比如,互聯網企業、高科技企業,技術迭代快,對年輕人需求量大,對中年人不友好,35歲以上基本面臨淘汰出局。很多人35歲的人,只能轉行到傳統行業。

三是辭職回家了。比如,大城市的年輕人,掙扎著做到三十歲,終於死心了,實在沒有辦法買房立足,很多人都回家鄉謀職去了。還有很多女性,到了三十歲生育期,很多人追求性價比,預期掙幾千元月薪這麼累,還不如辭職回家生育呢。

總之,這個職場的生態越來越變化快,很多現象已經讓人看不懂了。年輕浪潮的崛起與整個社會的老齡化,逐步形成結構性矛盾。有些行業,平均年齡逐步增大;有些行業,平均年齡在逐步減少。80後也好,70後也好,都在感受著中年危機,但是他們為了扛起家庭的重任,依然活躍在各行各業,負重前行,不曾逃離職場。


職場火鍋


最小的“80後”今年也30週歲了。

如果80後上班一直在一家單位工作的人,現在也都是“老員工”或“技術熟練工”了。如果這家單位福利待遇不錯,那他(她)們會一直在這家單位上班;如果在這家公司感覺不到“有前景”,那他(她)們都會選擇辭職,自主創業或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上班。


我自己是“80後”,身邊同學、朋友也都是80後,我們是比較大的80後,都是上有老、下有小,都在為生活努力打拼。

身邊朋友趙某,1981年,2000年學校畢業後參加工作,剛開始在大廠礦開磨床(也就是機加工行業),幹到2004年,他覺的機加工行業不是他所喜歡的,於是辭職後到電腦城上班,趙某在我們朋友中是第一個買電腦的人,非常喜歡電腦,他自己的電腦都被他拆裝過很多次。到電腦城上班一年後就成了售後維修骨幹,一直工作到2011年,用趙某的話說:“他看到電腦都想吐,實在不想再碰電腦了”。於是他又辭職了,辭職後找了一家做蛋糕設備的售後安裝及維修,做了一年,閒工資太低,又辭職了。在家休息幾個月後又找到了一份監控設備維護維修的工作,做了不到一年,覺的維修工作太不確定性,隨時要去維修,並且時間催的都很急促,又辭職了。現在加盟了一家全國連鎖的街頭小吃店,自己做老闆,又一次艱苦創業,每天過的很辛苦,早上10點到店裡,晚上10點到家,連出來和朋友們吃飯喝酒的時間都沒有了。

身邊朋友許某,1981年,2000年到大廠礦上班,也是機加工行業,剛上班那也是年輕人,工作激情高,幹活很有勁兒。大約到2012年時,他也開始帶徒弟,他的徒弟是“90後”,那時徒弟幹活的一半產量是師傅的,帶徒弟一年後,徒弟開始自己正式獨立幹活,徒弟幹活激情高,幹活也有勁兒,很多朋份的工資比他還高。這三、五年他們單位又進“90後”的新員工了,他們車間主任也喜歡年輕的新員工,已經多次透露出讓他換車間的意思,平常給他安排的活都是比較難乾的,拿錢不多的活,他這兩年一心想辭職再找工作。

身邊朋友馬某和白某,80後,是夫妻倆,馬某是大飯店主廚,白某是前廳經理,二人結婚有孩子後,家庭生活小事比較多,不能加班,時不時還要請假,於是飯店就把白某前廳經理的職務取消了,提拔了另一位90後沒有結婚的女職員。於是他二人辭職了,自己開了一家小飯店,家庭式經營。


我自己也是一名“80後”,想十多年前剛上班時,也是熱情滿滿,工作積極性很高,那時我們取代的是“70後”。

現在“90後”已經參加工作,隨著技術的熟練、業務的精通,也會逐漸取代我們“80後”,成為單位的骨幹!


人在風上走


還真的是這樣,我是一個80後,我就以我們那一屆的大學同學為例子給你解析吧!

當時剛一畢業的時候,我們班的同學,大部分都一孟子扎到深圳市去了,可是不到三年,大部分人又都離開了。畢竟深圳市是那麼一個競爭激烈的城市,想要在那裡生存下來,沒有那麼容易的,所以他們都離開自謀出路去了。

據我所知,到今年畢業十年之際,留在深圳市的只有一個人。他已經創業了,之前打工的時候,做到了月入五萬,年薪過百萬。


所以曾經在職場打拼過的80後,現在的歸宿方向,基本上有這三種:

第一,辭職創業。

我那唯一留在深圳市的同學,之前在一家服裝公司,跑了七八年業務,從普普通通的一個沒人理的業務員,做到公司的銷售總監,管理近百人的銷售團隊。應該說他的職場經歷,還是蠻精彩的。

他本來就是性格開朗的人,擅長與人溝通,就是做業務的人才。再加上跑業務這麼多年了,積累的行業人脈資源,所以出來創業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回老家混日子,認命了。

我同學之中,這種人不少。有的是出來打工幾年試試,不行了,就回老家結婚生孩子吧!還有的是,家庭條件本來就很好,出來上大學只是混個文憑,混個經歷,家裡早已經給他安排好一切了,所以一畢業就進入了家族企業,或者是家裡給他安排好的事業單位。別人就沒想著打工賺錢。


我有個同學就是,一畢業我們都在急急慌慌地找工作的時候,他去西藏旅遊了一圈,然後就順從爸媽的安排,進了銀行。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職業,他輕鬆到手。

當然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多數人還都是很普通,接了家裡幹了好多年的小生意。賺不到多少錢,但是混吃混喝還是沒問題的。我有個舍友就是如此,他們家在重慶市,在一個大學門口做餐飲,離婚兩次了,湊合過日子吧!

第三,在一家公司做到管理層,穩定為主。

80後,從大學畢業開始算起,到今年,大部分人都差不多工作十年了吧?老老實實在一家公司做,不出意外,都可以晉升到管理層。我身邊幾個同事都是如此,只要是不隨便離職的,一直在這家公司做,現在都有一定的職位了。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資質平庸,過去這麼幾年也沒有一個很好的穩定性,現在還是公司的底層,做很基礎性的崗位,這樣的人也有。不過機會也還是有的。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職場歷來就是年輕人待的地方。80後逐漸被90後取代,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代新人換舊人,時代就是在人才的更替中不斷前進的。不管別人去哪了,只要你自己知道自己將要去哪就好!


作家楊文華


這只是部分職場朋友的錯覺而已!老鬼幫大家徹底解開這個疑惑為好!

一、首先和大家分享一組數據,對大家會有啟示

我國80後人口數量是:2.28億!90後是1.74億!80後人群都沒在家歇著!他們都在工作呢!這是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不會錯的。

因此,說職場中80後越來越少,一定是錯誤的!即使1980年出生的人,也不過40歲而已!

二、有些行業中的性質決定了:企業的基層主力人員是90後,這會讓很多人感覺80後看不到了......

例如,提出此問題的朋友,您所在的行業,應該是90後作為主力基層員工的行業。例如服裝加工、電子設備組裝、各種生產類企業、基礎服務、餐飲類企業......

這些企業中,最基層的人群絕大多數是90後,甚至現在00後都開始上班了。

很多的80後,在二十多歲時,或許也在這種以20多歲員工為主力員工的企業中工作過。這種類型的企業中,一般都是二十多歲——不超過三十歲的員工。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80後不適合在這樣的崗位工作了。而且企業考慮到人工成本、員工精力與體力、薪酬待遇等等因素,選擇招聘年輕人,而逐漸淘汰了三十多歲的基層員工。

除了部分能力、實力較強的80後會留在這類企業中作為管理人員或者核心技術骨幹之外,其他的三十多歲的人群(80後)離開了這類企業。

之所以有些朋友會提出這種問題,就是因為他們身在這種類型的企業中。他們確實看到自己的企業中80後的數量、比例都很小。

三、其實大家只要理性分析一下就會知道,有非常多的企業、行業中,以及某些崗位上,80後是主力軍或者中堅力量

1、有些崗位的特點,決定了80後可能是主力軍或者中堅力量

例如,同為業務人員、銷售崗位,確實有一些行業、企業中使用的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作為業務員。但是很多實力雄厚、需要長期與客戶合作的企業中,很多業務高手都是三十多歲甚至年齡更大的人群!他們多年的客戶資源積累、行業知識、專業知識與人脈儲備等等,讓他們在某些行業中擁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例如,有些行業,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幾乎可以定性為:根本玩兒不轉!

例如:大型醫療設備的銷售,那得是擁有各種資源、人脈關係的業務老手才能達成銷售!這不單單是靠點兒銷售技巧、談判技巧這麼簡單!需要有很多看不見、摸不著的資源、背景、實力才能乾的!

大型工程服務項目的推廣、合作,大型醫藥商業客戶的開發與長期維護,也是如此。

老鬼就不舉例了。只是說明,單單銷售行業,也有很多類型、門類、行業都屬於80後的天下!90後還在實力、資源、能力的儲備過程中呢!

出了銷售崗位,還有一些崗位與年齡大小關係不大,例如人力資源、財務、行政、後勤、運輸等等,80後的人群比例會非常大。

2、80後創業的人群、小老闆也是比較多的

很多八零後,選擇了自己乾點兒什麼。只要您經常性留意一下,很多80後都或大或小的弄著一個公司、一個門市或者一個網店。當老闆的人群,80後的比例還是不小的。可能沒什麼大收入、也沒有什麼知名度,但是自己乾點兒事情掙錢也不比上班少。

3、80後在很多企業中成為了管理層或者核心骨幹

很多企業中的基層、中層、高層管理者,基本都是80後。中國的企業數以萬計!大大小小的企業中,都有80後作為管理者的人群。單單這個“數以萬計”的龐大企業數量,就足以容納大量的八零後作為中層甚至高層管理者了!因為,有的企業很小,但有些企業規模很大呀!

總體而言,提出此類問題的朋友,往往是受到自己所在行業、企業中的現象影響才產生這種疑問的。因為多數人能夠看到、知道的企業、行業不多,因此會被自己所知道的、接觸到的信息所誤導而已。2.28億人口數量的80後,都在為自己的生活、事業忙著呢!

以上供參考吧。

歡迎【關注】老鬼,每天分享職場、銷售、口才、人脈類實戰內容。

越多分享,越多收穫!


老鬼歸來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90後只能當員工,80後只能當高管了


雖然這句是調侃的話,但是某些方面確實是有道理的,在一線的員工中,大部分都是90後,那麼80後去哪裡了?我想可能有以下這幾個去向。


1.當高管了

如我開頭所說的,80後經過多年職業經驗的積累,已經成為了公司的中高層管理者,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管理,所以很多執行的工作會交給90後的基層員工去處理。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工作10年,成為了公司的合夥人。


2.被淘汰了

這個是比較悲劇的場景,很多80後由於上進心不足,在公司幹了很多年,依舊還掙扎在基層,他們不願意去提升自己,喜歡倚老賣老,淪為職場中的老油條。這些人面對新一代,有激情,有衝勁的90後,毫無競爭力,最終被公司裁掉,或者被邊緣化,主動離職。


3.創業去了

這類80後是比較有上進心的一群人,通常在公司中已經成為了高管,他們在多年的職場生涯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人脈,當然還有資金。他們不甘於幫別人打工,所以他們選擇辭職出去創業,選擇自己做老闆,還有一部分人成為自由職業者,也算是創業者的一種。

4.回家帶孩子去了(女性)

這個特指女性,80後的女性在這個階段會經歷結婚,生小孩這個兩個人生大事,很多80後的母親選擇了在家當全職媽媽,這樣的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職場上的80後女性員工。


以上就是關於對職場中80後員工去向的理解,不盡之處,歡迎大家再留言區補充。


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同時關注頭條號“一隻海馬愛學習”,我是新時代職場的觀察者,終身學習的踐行者。希望和大家一同學習,共同成長。

飛翔的海馬


查了下人口出生數量

80年代共計出生:2.17億

90年代共計出生:1.67億(90末尾大部分還在學校,可對比的數據可能1.4億左右)

高出30%的人數優勢,在職場上卻呈現出了相反的感覺,只能說相對於90後,80後在社會中的存在方式是一種離散狀態,他們都分佈在哪裡呢?

1.創業:13年後註冊的公司中,80後創始人達到54%,90後只有不到23%

2.自由職業者:新媒體和內容創業的雙重火爆,成為了很多職場上升不暢的80後新選擇

3.退出率:這是一個很沉重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的話題,留在職場的80後大都成為權力集中者,而還在基層苦苦掙扎的80後註定了被90後代替的命運,看看滴滴司機和美團騎手的年齡,你就知道了歷史的車輪是多麼的無情!但是,請別嘲笑他們,每一代人都肩負著自己的歷史使命---80後是真正意義上改革開放後出生的第一撥人,他們在擁有傳統思想和話語權的人下生活成長,又要面臨新一代思想群體的衝擊,又恰逢這個年齡段是人生中最難熬的階段,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個80後還在努力的生活著,就請給他們掌聲!同時,讓自己快速成長,別等到10年後再來問同樣的問題!


愛鬧的老王


80後,也就是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從年齡上來講,80後的年齡在30-39之間。這個年齡段正是一個人年富力強的時候。從崗位上來說,如果是走管理路線,那有一些80後已經是公司的中高層管理者;如果是走專業路線,那有一些80後也已經是公司的技術骨幹。從這個層面來講,部分80後應該不會遠離職場,因為他們正處於公司的中高層,無論是工資還是地位,都是不錯的。之所以讓你覺得職場中80後越來越少,90後比較多,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80後壓力比較大,很多人脫離職場創業去了

網上有一個段子,說80後最尷尬的一代:

“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 當我們讀大學的時候, 讀小學不要錢;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也是分配的; 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 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工作做;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 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 當我們沒有進入股市的時候, 傻瓜都在賺錢; 當我們興沖沖地闖進去的時候, 才發現自己成了傻瓜。”

80後這一代,生活壓力更大。因為在很多地方,房價是80後剛工作不久漲起來的,70後便宜買了房,90後那時還沒工作。80後現在這個階段,正是結婚生小孩的時候,是人生最需要花錢的時候,所以經濟壓力比較大。很多人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就脫離職場創業去了。

2、科技的發展後,越來越多的人做了自由職業

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人寧願做自由職業,也不願意在職場中賺死工資。比如,有些人寧願開滴滴,也不願意在工廠打工;有的人寧願在淘寶上搞點買賣,也不願意在公司裡做個拿死工資的專員。這是一種趨勢。在未來,人們會越來越追求個體的發展,他們不喜歡受傳統制度的約束,不喜歡受制於人,他們喜歡自由地發展。也許工資沒有上班高,但是自由和未來的可能性,讓他們放棄朝九晚五的上班,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3、留在職場的80後基本上都走到了塔尖,這是極少數,大部隊是90後

那些留在職場的80後,大部分都已經是公司的經理、總監、副總等,這些人是極少數的,大部隊是下面基層的員工,而這些員工基本是90後,他們的數量比較多,所以,從相對數量上來說,90後是要比80後要多的。


劉仕祥演講思維課


“如魚”來分析:題主提到的這種情況是普遍現象,也有可能和圈子有關,如果題主本來就剛入職,那麼你身邊的同事和朋友也相對比較年輕,因為80後的圈子和0後還是有點區別。

如魚今天6月份畢業,來到一家上市公司上班,可能我遇到的情況與你正好相反,基本都是一群80後,年輕人相對較少。雖然每年公司每年也招聘了不少年輕人進來,但是我所在的部門就我一個90後,實屬有些孤單。但是還是有一點好處,和一群80後在一起工作,我也能開開心心的,能夠和他們打成一片,另外他們身上的經驗非常豐富,讓我在工作上走了不少彎路。

在外後幾年,你會發現這個現象越來越明顯,因為第一批90後馬上就30歲了,也在職場摸爬滾打很多年,也慢慢成長起來,成為新生的主力軍。他們的身影將會越來越多,這個過程是更替輪換的,再過幾年你會發現00後在職場的身影越來越多,到時候就該我們90後來感嘆了。

其實歸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題主本身就是90後,你的圈子也大部分在90後的圈子當中,80後的圈子基本擠不進去,多少還是會有些代溝;

2、公司每年招聘的人才基本都是90後,因為他們正值青年,也剛好畢業,新面孔全部被這群90後所佔據;

3、90後逐漸成長起來,在公司的崗位上能夠獨擋一面,慢慢的會遍佈公司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崗位;

4、80後,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競爭與淘汰,能力強的人已經是公司的中流砥柱,成為了高層管理者,剛畢業參加工作的我們和他們接觸機會較少;

5、80後,大多事業有成,有點實現財務自由,開始了自由職業,也有的自己創業當老闆,當然也有一些在企業混日子的,或者繼續幹著最基層的工作。

前段時間在一個精英群中,一位實現財務自由的大佬這樣說道:他喜歡工作,但不喜歡上班。這句話,我現在看來非常扎心,但也說明了成功人士對工作的態度。實現財務自由後,繼續選擇工作,這是一種責任,這也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而上班則是被動的,你必須按照公司的規定,8點上班的,你一分鐘也不能遲到。

以上是如魚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是@閆如魚,職場小姑娘,歡迎關注我,見證職場小白的成長路,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喜歡我回答的內容,請記得點贊、評論或轉發。

閆如魚


我88年的,未婚,兩年前開始幫一間新媒體工作室做自由編輯,收入還過得去。但最近因為一些事沒做,打算重新投入職場,結果找了三個月都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投了幾十份簡歷都石沉大海,再這樣下去只能去做服務業了!哎,我萬萬沒想到31歲在職場上已經是中年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