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曹操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众所周知, 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曹操的后代也都很有作为,尤其以曹丕和曹植两个人成就最高。

一代枭雄曹操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新三国 曹操

曹丕文武双全,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在《三国志 • 魏书 • 文帝记》里面也这样记载着曹丕,

“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

即是曹丕8岁的时候就能撰写文章,已经通读了诸子百家各类书籍。另外身手也不错,剑术和骑术也是很优秀的。曹丕的《燕歌行》《典论》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学史上也是占有一定地位。

一代枭雄曹操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军师联盟 曹丕

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植,以才思敏捷著称。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就是他的代表作。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经评价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一代枭雄曹操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三国 曹植

曹操其余的儿子也都各有千秋,曹冲机智过人,曹彰武艺高强。曹操的子嗣能这么优秀,肯定与其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一、曹操本身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首先,曹操本人的成就就很大,自然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也能有所成就。曹操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虽然言语之中有嘲讽和蔑视的意思,但也看得出来曹操对于子嗣的能力是很看重视的。因此,在曹丕和曹植等子嗣很小的时候,曹操都会尽可能让他们一起随军出征,这样曹操就可以很好的关注到子嗣们的成长状况,可以及时有效的对他们进行教育。


二、曹操的榜样作用。

曹操热爱文学,喜欢写诗。其作品有《短歌行》、《观沧海》、《蒿里行》、《龟虽寿》等都流传千古。自然曹操对文学的喜爱肯定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孩子。这也是曹丕和曹植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因素。

曹操喜爱看书,并能长期坚持。曹操曾说过“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

即人在年少的时候是很好学的,身心能够专注如一,等长大了就会容易忽视学习;长大了还能勤奋学习的人,就只有我和袁遗两个人了。

一代枭雄曹操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曹操

正是因为曹操自身有着这种对于学习的感悟,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小时候多读书,多学习。并且自己不管在行军中还是休息时候,都能抽出时间来看书,借此来为孩子们树立起榜样,并潜移默化的感染子嗣。曹操的这种行为自然是有效的,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能取得成就绝对少不了大量的阅读。

曹操其他儿子也被影响到,在《三国志 • 魏书 • 武文世王公传》记载到,

曹衮“少好学,年十余岁能属文。每读书,文学左右常恐以精力为病,数谏止之,然性所乐,不能废也”。

就是说曹衮在少年时喜好学习,十几岁时能写文章。每次读书,文学官和左右近侍常常恐怕他因为精力损害得病,屡次劝他停一下,但他性情喜欢读书,不能中止。

三、曹操强调全面发展。

曹操不仅要求自己孩子要多读书,还注重他们对身体的锻炼。曹操曾对诸子写过一篇《百辟刀令》,

“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者,将以次与之”。

即是曹操制作了几把好看的宝刀,如果哪位儿子只读书不习武,那就就赏赐它一把宝刀。看上去是奖赏,实际是用来鞭策自己孩子要重视对身体的锻炼。

曹操每次行军都尽可能带着众子,也是为了能让他们亲身经历作战过程,在真实的战争中锻炼自己的生存本领。其中,曹操的儿子曹彰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在征讨北方乌桓,降服辽东鲜卑等战斗中都表现出色。

一代枭雄曹操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曹彰

在曹操要求诸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下,以曹丕最为出色。曹丕没有曹植那样才思敏捷,但也能作诗写文章;没有曹彰那样武艺高强,但骑马射箭不在话下。曹丕6岁会射箭,8岁会骑马,这些本领还在曹丕小时候救了他一命。

在宛城之战中,张绣偷袭曹操,使得曹军惨败,致使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都在那次事件里牺牲。但是10岁的曹丕却骑着马,在乱军之中逃了出来。


曹操对于诸子的教育,是因为曹操对于家庭教育重视。众子随军出征,使得曹操在战乱时代能有时间陪伴孩子,为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和指导。并通过自身的行为,为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加上采用正确合适的方法,使得诸子都学有所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